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采用1961—2016年黑龙江省62个气象代表站逐日降水数据和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黑龙江省主汛期"七下八上"降水气候特征及其环流特征,并利用DERF2.0模式不同起报时次的结果对黑龙江省主汛期降水和环流进行了检验评估。结果表明:主汛期的降水量占夏季降水量的25%—35%,是黑龙江省夏季降水的主要时段;多雨年500 h Pa高度场出现以东北西部地区为中心的东西向的"+-+"波列,850 h Pa风场有明显的气旋存在;DERF2.0超前10 d和超前5 d对主汛期降水预测的多年平均PS评分为60分左右,超前1 d预测的PS评分为70分;DERF2.0对500 h Pa环流显著区域超前1 d的ACC多年平均为0.58,对黑龙江省南北两个区域850 h Pa纬向风显著区域超前1 d的ACC多年平均分布分别为0.48和0.52。DERF2.0对黑龙江省主汛期降水预测和环流预测均有一定的可预报性,且随着起报时间的临近,模式的预测技巧有较明显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丁婷  韩荣青  高辉 《气象》2020,46(4):556-565
2019年汛期降水呈南多北少分布,主要多雨区位于东北和江南等地。3月发布的预报对江南、西南东部、东北东部、西北中部地区降水偏多和内蒙古中部及东北部的偏少均做了较好预测;5月发布的滚动预测将南方主要多雨中心南移,订正结果与实况更为一致。6月发布的盛夏预报及时加强了对东北地区降水趋势的订正,准确预测了东北地区降水明显偏多的特征。对南海夏季风、西南雨季、梅雨及华北雨季的季节进程预测也和实况一致。但2019年汛期降水预测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对长江中下游沿江降水异常偏少预测错误;对东北地区多雨的范围和异常程度估计不足。初步分析了2018—2019年冬季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异常偏多、2018—2019年厄尔尼诺事件以及热带印度洋海温持续偏暖对长江中下游降水预测指示意义的失败,并与2018年外强迫信号及大气环流做了简单对比,指出汛期降水和传统影响因子不匹配、非对称的复杂性研究还需要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3.
该文利用1951—2013年贵阳站逐日降水量观测资料分析其极端降水日数的气候特征,结合DERF2.0月动力延伸预测模式输出的500 h Pa高度场格点资料,将高度距平场与该站极端降水日数距平值利用线性回归及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5月26日起报1~40 d的预测模型,并对预测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贵阳站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是极端降水日数偏多的时段,其余时段呈现偏少特征,在21世纪10年代之后极端降水日数呈增加趋势;影响贵阳站各旬极端降水日数的天气系统在月内具有阶段性的调整和变动,相比月尺度大气环流信号的稳定性较弱;对比固定时段建模和滑动时段建模下极端降水日数的预测结果,发现固定时段建模的预测结果与实况较为一致,尤其是月尺度预测值与实况值的相关系数较稳定,旬尺度预测值与实况值的稳定性较弱。  相似文献   

4.
《气象》2020,(汛)
2019年汛期降水呈南多北少分布,主要多雨区位于东北和江南等地。3月发布的预报对江南、西南东部、东北东部、西北中部地区降水偏多和内蒙古中部及东北部的偏少均做了较好预测;5月发布的滚动预测将南方主要多雨中心南移,订正结果与实况更为一致。6月发布的盛夏预报及时加强了对东北地区降水趋势的订正,准确预测了东北地区降水明显偏多的特征。对南海夏季风、西南雨季、梅雨及华北雨季的季节进程预测也和实况一致。但2019年汛期降水预测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对长江中下游沿江降水异常偏少预测错误;对东北地区多雨的范围和异常程度估计不足。初步分析了2018—2019年冬季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异常偏多、2018—2019年厄尔尼诺事件以及热带印度洋海温持续偏暖对长江中下游降水预测指示意义的失败,并与2018年外强迫信号及大气环流做了简单对比,指出汛期降水和传统影响因子不匹配、非对称的复杂性研究还需要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5.
利用T63月动力延伸预报DERF模式输出的北半球500hPa位势高度场资料和江西省83站逐月降水量实况资料,运用EOF迭代方法对江西省2005-2009年汛期4-6月逐月降水距平百分率进行解释应用预测试验.结果表明,预测模型对江西汛期降水趋势预测的评估效果比较好.月降水距平百分率的预测Ps评分总体平均为72%,平均距平...  相似文献   

6.
西安自然降水资源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51~1994年西安各年、月、旬降水资料,对历年及历年各月、旬降水特征和距平百分率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西安自然降水分配极不均匀,多集中于夏半年;年降水量持续偏多或偏少;经常出现连续数月多雨或少雨;一般洪涝月份较少或年降水量偏少时,干旱月份越多;人工增雨是增加水资源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基于国家气候中心第二代月动力延伸预测模式业务系统(DERF2.0)开展的1983~2015年的回报试验结果和广西87个台站气象资料,利用距平相关系数ACC、距平符号一致率R和短期气候预测业务趋势异常综合评分(Ps)等3种方法,综合评估了DERF2.0系统对广西的气温和降水的预测性能。结果表明:DERF2.0模式对广西月气温的总体预测效果优于降水,气温与降水的预测效果有明显的月季变化,气温和降水在夏季的总体预报效果不好,但对降水异常的把握程度较高。DERF2.0对广西发生在1994、1996、1998、2005年6、7月的典型洪涝个例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影响模式6、7月降水预报误差的原因可能是模式对中高纬度阻塞系统预报偏差,模式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相似文献   

8.
使用1961~2000年我国东北地区35个台站夏季降水量资料 ,利用自然正交展开 (EOF)和求趋势系数的方法分析了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时空结构。结果表明 ,近 40a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存在 3个有明确物理意义的分布模态 ,分别表现为全区多雨 (少雨 )型、东部多雨 (少雨 )西部少雨 (多雨 )型和北部多雨 (少雨 )南部少雨 (多雨 )型 ;第 1模态不仅具有年际变化 ,还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 ;3个模态的趋势系数表明 ,全区多雨型、东部多雨西部少雨型、北部多雨南部少雨型均有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基于国家气候中心第二代月动力延伸预测模式(DERF2.0)输出的环流场、地面气象要素场和NCEP/NCAR全球再分析场以及江西省83站气象观测数据,利用空间距平相关系数(ACC)、距平符号一致率(PC)、趋势异常综合评分(PS)三种方法,检验了DERF2.0模式对1983—2018年江西月降水和气温的预测能力,并进一步分析了模式对江西主汛期(6月)异常降水事件预测能力及造成偏差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1)月气温ACC总体上高于降水,冬季气温和春季降水ACC预报技巧相对较高;模式预测结果总体上能够反映出气温和降水的主要趋势,月气温、降水距平符号一致率均高于55%;模式对江西月降水和气温异常有一定的预测能力,降水PS评分比气温稍好,基本保持在70分左右。2)江西主汛期降水异常偏少时,模式的预测能力较好,而降水异常偏多时,则相对较差,这可能与模式对东亚阻塞高压系统的低估,以及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模拟的西伸脊点偏西、脊线偏北、强度偏强有关。  相似文献   

10.
该文基于第二代月动力延伸预测模式业务系统(DERF2.0)不同起报日的气温、降水预测数据,利用多种评分方法评估1983—2014年预测数据的月尺度预测性能,研究表明:不同起报日的预测评分差异性不大。DERF2.0对冬季和春季的气温预测评分较好,而DERF2.0对降水评分较好的月份主要集中在秋季,表明DERF2.0基本能够预测出贵州的秋季总体旱涝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气温的3种评分明显优于降水,表明在空间范围内,气温的预测性能好于降水,尤其是在省的南部和西部地区预测性能较好且稳定,参考性较高;而降水的稳定性较差,参考性相对较低,模式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从异常预测的优势来看,无论是气温还是降水,该模式对气温和降水异常预测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基于美国环境预测中心的CFSv2模式输出的1984—2009年6—8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格点数据,以及巴彦淖尔市9个气象台站的气温和降水实况数据,评估该模式对巴彦淖尔市6—8月气温、降水的预测能力。结果表明:模式对气温气候平均态的模拟和实况分布存在差异,降水反映出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但气候平均值明显偏小。模式预测气温明显高于实况,但能够较好地反映26a气温的变化趋势,两者年际变化相关显著;模式预测降水量平均仅为实况降水量的1/2,并且对>50mm月降水量的预测能力较差。Pc、Ps评分检验显示,6月评分高于7、8月,降水量高于气温,模式对降水量预测的Ps评分已达到业务考核标准,经量级订正后,可以业务应用。  相似文献   

12.
从短期气候预测业务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针对月尺度气候预测,通过多元逐步回归统计方法对1981~2010年贵州省降水主分量与NCEP/NCAR再分析资料的500 h Pa高度场建立预报模型,进而将该预报模型分别应用到2007~2013年5月16日、21日、26日起报的DERF产品500 h Pa高度场中,以检验不同起报时间DERF产品的预报能力。结果表明:贵州83站6月降水量EOF前5个模态的方差累积贡献率均达到了65%以上,PC1与同期6月降水量标准化序列的相关系数达0.955。贵州6月降水量与副热带高压位置以及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密切相关。释用DERF产品发现,该产品对贵州6月降水主分量具有一定的可预报性,其中5月26日起报的预报效果较好,其与同期NCEP/NCAR拟合值和实况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6和0.53。对2007~2013年5月26日起报6月的DERF产品释用预报结果进行Acc和Ps评分检验,发现除2008年预报评分较低外,其余6 a预报评分较好,Acc平均为0.45,Ps平均为82.0,尤其是2007年和2009年DERF产品释用的预报Ps评分分别达83.9和83.5,表明DERF产品在贵州降水主分量逐步回归预报模型中的释用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3.
海南热带气旋降水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整理出海南1962-2004年的热带气旋的降水资料,我们分析了海南省热带气旋降在海南省总降水中的地位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海南热带气旋降水平均占年总降水量30%,但呈每10 a 3%的显著线性下降趋势;海南热带气旋降水与年总降水相关显著,年总降水显著偏少的年份,热带气旋降水偏少;热带气旋降水显著偏多的年份,年总降水量偏多;海南热带气旋降水变化的空间特征表现为明显的一致型,时间特征表现明显的周期性:高频的年际变化周期70年代前期以前为3 a周期为主,80年代中期以后以2 a的周期为主;低频的年际变化周期80年代以前以8—9 a为主,80年代以后以准6 a为主;年代际变化则以准17 a的周期为主。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东北夏季降水异常的时空结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使用1961~2000年我国东北地区35个台站夏季降水量资料,利用自然正交展开(EOF)和求趋势系数的方法分析了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时空结构。结果表明,近40a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存在3个有明确物理意义的分布模态,分别表现为全区多雨(少雨)型、东部多雨(少雨)西部少雨(多雨)型和北部多雨(少雨)南部少雨(多雨)型;第1模态不仅具有年际变化,还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3个模态的趋势系数表明,全区多雨型、东部多雨西部少雨型、北部多雨南部少雨型均有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一、气候概况(一)气候特点1987年甘肃的气候特点是:降水偏少,气温偏高,光照充足。年降水量除河西中、西部偏多外,省内其他地区均偏少。冬、春季少雪少雨干旱,晚春、初夏多雨,伏秋少雨干旱。冬季暖和干燥,后春偏冷。晚春、初夏温度偏低,秋季气温偏高。  相似文献   

16.
《气象》2021,(4)
2020年汛期准确预测了"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涝重于旱"的总体特征,对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上游、海河流域以及松花江流域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和辽河流域降水偏少的预测与实况吻合。较好把握了华南前汛期雨季开始偏早、梅雨开始偏早和结束偏晚、华北雨季开始偏晚等雨季进程;但低估了长江中下游降水偏多的异常程度,对江淮西部、汉水降水明显偏多预测不准确,对四川盆地降水异常偏多也估计不足。对全国气温偏高以及我国南方高温日数偏多等主要趋势特征的预测与实况一致,对汛期台风数量较常年偏少及前期生成偏少后期生成偏多,以及在夏末至秋季较常年同期活跃的变化趋势的预测也均与实况吻合。2020年汛期预测重点考虑了前冬赤道中东太平洋弱暖水衰减的演变趋势对东亚夏季环流的滞后影响,同时热带印度洋的持续暖海温的接力作用有利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偏西、菲律宾异常反气旋偏强。预测中低估了热带印度洋的异常偏暖程度及其对长江中下游、江淮地区降水的影响,导致预测中出现了较大偏差。国家气候中心模式对我国东部地区降水整体偏多的特征把握较好,这主要与模式对夏季平均的热带和副热带主要环流系统的空间分布型预测准确有关。但对季节内尺度的环流变化特征把握不好,包括中高纬欧亚地区在6—7月表现出的"两脊一槽"双阻型环流,以及7月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持续偏南,季节进程较常年明显偏晚。  相似文献   

17.
华北夏季旱涝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根据华北地区18个代表站1951-2006年月平均降水量资料,对华北地区夏季降水进行了统计分析.采用单站旱涝Z指数变换和区域旱涝指数对华北区域56 a的旱涝进行了分析,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展开、小波分析、M-K突变检验等方法,对华北地区夏季降水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华北夏季降水异常的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降水偏多或偏少时段明显,华北夏季降水最主要的空间分布型是全区一致, 华北夏季降水量具有准18 a、准10 a和准2~4 a的周期,由多雨阶段转为少雨阶段的突变点为1976年;华北地区夏季旱、涝年份,其对应的高空环流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降水量与不同强度降水日数变化对干旱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山东省82个地面气象站1961~2004年日降水量,统计了历年的降水量、不同强度降水日数;利用累积距平及t检验法分析了干旱受灾面积、降水量和不同强度降水日数的长期变化趋势并进行了突变检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干旱气象灾害对降水量和不同强度降水日数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干旱受灾面积、年降水量及中等强度以上降水日数的转折年大都出现在1976年,微量降水日数、0.1~4.9 mm/d降水日数及总雨日数的转折年出现在1988年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转折年后年降水量及不同强度的雨日数异常偏少年份频繁出现;干旱受灾面积与降水量和不同强度降水日数呈显著的负相关,降水量或不同强度的降水日数异常偏少都将导致干旱的发生。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降水量和5.0~99.9 mm/d以上降水日数异常偏少年份增多是极端干旱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干旱面积扩大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江淮梅雨期降水不同尺度异常与SSTA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59-2000年江淮地区80站的月降水量资料,研究江淮梅雨期(6_7月)不同尺度降水量异常的时间演变规律,分析江淮梅雨不同尺度降水异常与海温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1)近42a来,江淮梅雨期降水异常呈明显上升趋势,同时存在显著的年际、年代际尺度变化信号。2)对江淮梅雨期降水异常进行时间尺度分离,不同尺度的降水异常序列多(少)雨年份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在少雨背景上,年代际变化序列出现多雨期。在多雨背景上,年际变化序列出现明显的少雨年份。3)分析不同时间尺度的江淮梅雨期降水异常序列与SSTA的关系,发现对应的显著相关区域有很大不同,这意味着海温异常对江淮梅雨存在多时空尺度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0.
ENSO位相转换对华北雨季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赵树云  陈丽娟  崔童 《大气科学》2017,41(4):857-868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华北地区站点雨季降水数据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的再分析数据等资料,采用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1961~2014年华北雨季降水异常偏多(少)年对应的Ni?o3.4指数变化特征,发现华北雨季降水异常偏多年通常发生在El Ni?o结束且当年转为La Ni?a的年份,而华北雨季降水异常偏少年通常发生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冷水位相结束且当年发展成El Ni?o事件的年份。并且在华北雨季降水异常偏多年,7~8月华北平均日降水量超过10 mm的天数约占25%,日降水量在4~10 mm的天数也约占25%,两者所占比率远高于华北雨季降水异常偏少年。对华北雨季降水异常偏多年的同期环流特征分析显示: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北跳偏早且有明显阶段性偏北情况,同时东亚高空副热带西风急流北移,从而造成华北雨季天气过程频繁、降水偏多。进一步诊断环流特征与ENSO位相转换的关系发现:相比El Ni?o衰减年,在El Ni?o转为La Ni?a的年份,7~8月500 hPa日本海到渤海正位势高度距平加强,更符合华北雨季降水偏多年的典型环流特征;同时热带沃克环流显著加强,造成东亚高空副热带西风急流北移更为显著,从而更有利于华北盛夏和雨季降水偏多。文中揭示的现象启示我们在做华北盛夏降水和雨季降水的预测时,需要关注ENSO事件前期的变化速度以及未来的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