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王萌  武胜利  郑伟  赵长海  刘诚 《气象》2016,42(10):1237-1244
利用气象卫星资料整理分析了1996—2011年冬季渤海海冰的时空分布变化:年际统计表明,单日海冰面积最大的3个年份分别是2011、2010和2001年,日最大冰面积均超过30000 km~2;单日海冰面积最小的3个年份分别是1999、2002和2007年,日最大冰面积均不超过10000 km~2。分区统计显示,海冰主要集中在辽东湾,其次是渤海湾,莱州湾最小;辽东湾海冰从东北向西南、从海滨到远海出现频率依次降低;渤海湾和莱州湾从海滨到远海,海冰的出现频率逐渐降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渤海逐日冰面积与营口站日均气温积温(≤-2℃)及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渤海逐日冰面积与积温、气温之间均为负相关关系,其相关性在不同阶段表现不同:海冰发展期,渤海逐日冰面积与营口日均气温积温(≤-2℃)之间的相关性最为显著,相关系数为-0.90;海冰消融期,渤海逐日冰面积与营口3日(当日与前两日)平均气温的相关性最为显著,相关系数为-0.84;通过回归分析方法获得了渤海逐日冰面积与营口日均气温积温及3日平均气温的线性回归方程。最后,结合积温回归方程和3日平均气温回归方程,提出了分阶段的海冰面积预报方程,并利用该方程对2013和2014年度冬季渤海冰面积进行预报检验,检验结果证明上述方程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2.
渤海海冰开采对渤海周边地区冬季气候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飏  顾卫  李宁  崔锦  周晓姗  陈立强 《气象科学》2007,27(Z1):21-28
本文利用2005年1月15日到2月14日 NCEP 再分析资料和 MODIS 卫星反演海冰分布资料及中尺度大气模式 POLAR MM5 对 2005 年冬季渤海区域进行气候模拟.根据 MODIS 卫星反演海冰资料,对模式运行区域下垫面的渤海海冰进行不同方案的开采,模拟其对渤海及周边地区冬季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即使采取极端开采方案取走所有海冰,也只对开采区域和大连少部分地区冬季气候有所影响,而对我国其他邻海省份的气候环境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根据渤海海冰冰情,从热力和动力两个方面综述了渤海海冰数值模式的研究进展。从热力参数方案和气候特点上,展望新一代渤海中小尺度短期海冰热力模式;从海冰动力模式中3种常用数值方法的主要特点和实际应用情况上,论述SPH(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方法在渤海海冰短期预报的发展前景。在此基础上,结合海洋气象的发展,讨论海冰短期预报的关键技术。将海冰数值预报模式与传统的中长期海冰统计预报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是渤海海冰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利用PW1979海冰热力模式,考虑渤海的地理特点和气候特征,假设渤海为薄层海洋,引入二分法求解海冰表面温度。用该地区气候平均的云量、湿度、海平面气压和风速以及附近4站的月平均气温资料作为强迫场,模拟了渤海海冰的气候变化。模拟结果与逐年的海冰级数资料具有一致的变率,表明气温对海冰年际变化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一次冷空气过程大多三、五天后就回暖,但也有不少情况低温持续十几天甚至几十天。例如1954年11月底到1955年1月中,曾出现两次强的持续低温,许多地方打破了历史上同时期极端最低气温的记录,除长江干流外,这一带大部江河封冻;1957年1月底到2月14日的一次,影响湖南等省越冬作物返青生长;1969年1月底到2月底曾连续出现两次强持续低温,黄河下游出现历史上罕见的两次封冻和渤海几十年罕见的封冻现象等。  相似文献   

6.
渤海的海冰数值预报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白珊  吴辉碇 《气象学报》1998,56(2):139-153
根据渤海气候和冰情特点,在已有海冰模式研究基础上,提出模拟海冰增长、消融和漂移的动力-热力学模式。模式冰厚分布由开阔水、平整冰和堆积冰三要素表示。该模式已与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大气边界层模式、潮流模式联结,并于1990年到1996年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进行渤海和北黄海冰情预报。其数值预报产品包括冰厚、密度集、冰速、冰外缘线、冰脊参数、局地冰厚以及接近石油平台的冰漂移轨迹等,传送到国家海洋预报台和渤海石油公司等有关用户。为了客观评价模式和检验预报结果,在逐日预报后进行统计检验。本文概述渤海冰情、卫星遥感应用、冰模式及其预报结果和检验。  相似文献   

7.
2005年渤海海冰冰厚热力增长特征实验的个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识渤海海冰冰厚热力增长特征,是开发利用海冰资源的理论基础.本文通过2005年1月12日-27日在辽东湾鲅鱼圈和渤海湾黄骅海冰现场实验个例研究得出:鲅鱼圈的累积冰厚平均日增量1.33 em/d,平均冰厚日变化为3 cm;黄骅的累计冰厚平均日增量为0.54 cm/d,平均冰厚变化22.3 cm;冰厚从0 cm增长到10 cm所需的时间为鲅鱼圈5 d左右,黄骅10 d左右;冰厚日变化与日平均气温和日平均冰温与之间相关性显著,但冰厚对气温和冰温降低的反应有一定的滞后性;当环境温度持续下降时,累积冰厚与累积气温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当环境温度上升时,累积冰厚与累积气温之间相关性逆转.  相似文献   

8.
定量计算渤海海冰参数的遥感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NOAA及FY-1卫星监测渤海海冰的亮度温度、反照率及其与海水的差异建立了冰、水识别判据,并根据海冰反照率与冰厚的关系,对海冰进行分类。在解决了混合象元内含冰信息提取的基础上,计算了海冰覆盖度和面积等参数。  相似文献   

9.
北极海冰的气候变化与20世纪90年代的突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英国Had ley气候研究中心1968~2000年的1°×1°的北半球逐月海冰密集度资料,使用EOF分解等统计方法,探讨北极海冰的气候变化趋势、海冰的突变、海冰的季节持续性和各季的特色。结果表明:(1)自1968年以来,北极海冰的减小是北半球海冰变化的总趋势;海冰的趋势变化在海冰的年际总变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可达50%左右。冬春季主要减少区域在格陵兰海、巴伦支海和白令海;夏秋季海冰减少是唯一趋势,中心在北冰洋边缘的喀拉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波弗特海。(2)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北极海冰已出现减小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海冰又出现范围和面积的突然减少,中心在格陵兰海和巴伦支海;即海冰减少是加速的,其变化程度已远远超过一般的自然变化。(3)海冰有很好的季节持续性,有很强的隔季相关,也有较好的隔年相关;各季节海冰分布型之间有很好的联系,表现为海冰分布型的总体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在海冰的减少中也体现了分布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EOS/MODIS卫星对渤海海冰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MODIS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探讨了利用MODIS数据提取渤海海冰信息的方法,得到三个不同时相的海冰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利用MODIS提取的海冰纹理很清楚,可以很好的刻画出海冰的外缘线及冰块之间的缝隙。因此,利用MODIS准确监测海冰的分布及其面积变化是十分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于道正 《气象》1979,5(2):6-7
渤海和黄海北部,因地理位置偏北,冬季受寒潮侵袭强烈,又深受大陆影响,每年冬季都有不同程度的结冰现象。冰情比较严重的年份,如1969年2、3两月,渤海发生了罕见的冰封,整个海面几乎全被冰层覆盖,阻碍了航运交通,损坏了海上设施,给国民经济带来很大损失。但是,也有的年份结冰却十分轻  相似文献   

12.
利用WRFV3. 8模式对2016年7月25日发生在渤海海域的一次海上发展、移速较慢、生命史长的飑线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填海敏感性试验探讨了渤海水面对飑线形成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 WRF模式合理地模拟出了飑线的形成过程,系统入海前,海上吹来的偏东风是形成对流的关键因素,而在海上增强阶段,偏北风与西南风在海上交汇形成强辐合带,飑线重新组织发展,冷空气触发层结不稳定能量释放为对流提供能量,西南低空急流的脉动促进了对流的发展,较强的低层和深层垂直风切变为系统的增强和线状组织创造了有利条件;(2)光滑的渤海水面对入海的近地面风有增强作用,入海后西南风增强,与南下偏北风辐合增强,使对流更加活跃,但也阻碍了辐合带南移,使飑线南下趋缓;(3)白天渤海水面感、潜热交换较陆地下垫面小,湍流活动弱,而夜间渤海水面潜热通量高于陆地,但边界层高度较低,不利于低层垂直风切变的增强,阻碍了飑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赵恕 《气象学报》1936,12(4):195-200
数月来北方各地,因受寒潮盛行影响,天气奇寒。渤海湾至塘沽一带海河一百余里之河道,自二月初至三月初被冰凌封锁达一月有余。号称不冻港之秦皇岛及北戴河、昌黎、留守营各海滨,於二月下旬,亦均封冻二十余里。船舶被困,航运断绝,冰灾情形之严重,为三十年来所未见。兹参阅各方纪载,报告其经过情形如次:  相似文献   

14.
渔获量变动的原因很多,除了鱼种的交替、渔具、捕渔法、渔船性能以及国际和国内对作业海域的资源管理,渔汛期、渔船数量的限制,市场价格、供需关系等的影响以外,海洋状况的自然条件也会影响作业的难易,特别是大风、大浪、浓雾、船体积冰、海冰等都会降低作业效率,或者不能进行作业,甚至会造成海上事故。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改造船舶自动气象站、提高其测风监测数据质量,对航行在烟台北部海域的渤海轮渡公司的5条客滚船和北海救助局的5条救助船上的船舶自动站的测风探测数据与海岛站气象数据进行了多角度对比分析,发现,渤海轮渡5艘船舶站航行时风速异常偏大,不能使用。船在港口停泊时,风速正常,但不能代表海面风。救助局船舶站风速无明显异常,可参考使用。据此提出了双GPS改造的合理化建议。渤海金珠轮进行双GPS改造后,异常值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1973年到1987年北半球2°×2°格点海冰资料,分析了海冰时空变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发现海冰的分布以被地海洋地区最为强大,中纬度的戴维斯海峡,鄂霍次克海以及欧洲西北部的波罗的海峡也有较强的海冰分布,它们分别对应于冬季的三大槽的位置。海冰有很显著的季节变化,三月份最强而九月份最弱,海冰的这种季节变化和太阳辐射有着密切的联系。海冰的年际变化较季节变化小,年际演变周期较长。鄂霍次克海的海冰变化对东亚大槽产生影响,当冬季海冰强度大时,东亚大槽偏东且较弱,而当海冰强度小时,东亚大槽偏西且较强。  相似文献   

17.
渤海大风海陆对比分析成果检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大敏 《气象》1988,14(8):36-40
黄、渤海海面与沿岸测站大风对比分析揭示了黄、渤海海域的风场分析特征,诸如海面风的日变化、季节变化、海陆风速差值的变化、地形对风向风速的影响,以及利用沿岸测站风来推算海面风的强度等已在业务工作中综合使用,并收到了一定效果。试验期间(1980—1981年春、秋季),渤海风的对比资料以七号平台(38°34'N、117°49'E)  相似文献   

18.
何乃光 《气象》1981,7(12):5-7
海雾是海上的重要天气现象之一。它主要是影响海上能见度。对于航海、军事活动及海洋资源开发,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对于形成海雾的天气气候概况进行分析,进而为预报提供判据,也是海洋气象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对渤海湾的海雾特征作了分析。 一、选用资料及有关规定 选用1975年1月至1979年4月渤海上的测站(38°33′N、117°49′E)雾日的08、14、20时3次定时海水表层水温、海平面气温、相对湿度;逐时风向、风速(自记资料);每个雾程的起止时间。选取渤海测站雾日当天的天津市台07时探空温度资料。普查渤海雾日850毫巴及地面天气图。 规定:一日内任何时间出现能见度<1公里的雾,不论持续时间长短均视为一个雾日。1975年1月—1979年4月,渤海湾内共出现42个雾日。所谓雾程,  相似文献   

19.
辽宁海洋灾害遥感技术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 引言 辽宁面临黄海、渤海,海域辽阔,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开发对建设海上辽宁实现辽宁第二次创业关系重大。辽宁海域地处中纬度,气象灾害、海洋灾害严重,如台风、风暴潮、寒潮大风、海冰、海雾、风浪等灾害给渔业及交通工程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 人类活动及工业的发展,使海洋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在沿海近年来不断发生赤潮及石油污染事件破坏了海洋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辽宁沿海资源开发势在必行,但也  相似文献   

20.
1.引言长期以来,极地海冰一直被认为是复杂的大气圈-水圈-冰园全球气候系统的一个重要因子.这种重要性是由于它有相当大的时空变化性,以及在限制海气间热量、质量和动量的交换,调整地面反射率和改变海洋底层水团性质方面的效应.已观测到的海冰覆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