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急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成员,它与整个大气环流活动的关系以及与某些特定天气过程的联系早已成为天气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并有系统的总结[1]。在我国,对急流同某些重要天气过程(如暴雨)的联系,也有不少研究结果[2,3,4]。但它们多是分析讨论高、低空急流同暴雨成因方面的一些研究。对于强风暴,尤其是珠江三角洲的强风暴同急流联系的少数研究中也多是个例分析。本文则是从历史资料普查入手,统计分析急流同珠江三角洲地区灾害性强风暴的关系,以期得到珠江三角洲强风暴与急流相关性的一   相似文献   

2.
2007年6月粤东持续性暴雨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忠  吴乃庚  冯业荣  蔡安安 《气象》2008,34(4):53-60
为了探讨2007年6月7-10日广东东部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持续性暴雨的成因,使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以及NCEP的1°×1°的分析资料对这次过程环流特征和影响系统进行分析,同时使用局地经向环流线性诊断模式对这次过程进行模拟诊断.结果表明:这次粤东暴雨过程是在我国中高纬度稳定的两槽一脊的环流形势下,先后受东槽引导从华东沿海南下冷空气和受从西南地区不断东南移短波槽和低涡引导南下的冷空气影响,在华南北部形成稳定的锋面低槽和低空切变线,有利于水汽的辐合和雨带维持;孟加拉湾的西南急流和副高西侧南海西南气流是两支主要水汽输送带;此次暴雨与暴雨区上空中低层正(负)、高层负(正)的垂直螺旋度(散度)变化密切相关.中高纬度和低纬度系统共同影响以及暴雨区高层和低层动力热力条件配合,使得局地经向环流异常,造成了此次持续性强降水.定量诊断结果表明,在各个动力和热力因子中,潜热加热作用对这次暴雨过程贡献最大,此外反映西风急流和斜压槽活动的西风动量平流以及反映北方弱冷空气作用的水平温度平流也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暴雨是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 ,持续大范围的暴雨往往会引起江河暴涨 ,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威胁 ,使国民经济蒙受巨大的损失。为能更好地进行降水预报 ,防御暴雨危害 ,本文试从气候学角度 ,利用斗门县气象局 196 7~19 98年的气象资料 ,按照日降水量≥ 5 0 mm的暴雨标准 ,对斗门县暴雨的一些气候规律和特征进行统计分析。1 暴雨资料统计分析1.1 暴雨日数的年际变化由于斗门县面临海洋 ,位于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区 ,地势中部高 ,周围低 ,且多台地 ,有不少高达 30 0 m的山地 ,第一高峰黄杨山海拔高达 5 81m,具有一定的屏障作用 ,境内河涌纵横交错…  相似文献   

4.
杜小玲 《气象》2013,39(7):861-873
利用NCEP每日4次1°×1°格点分析资料、FY-2E逐时TBB资料、MICAPS格式高空、地面观测及贵州省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对2012年发生在贵州的15个暴雨日进行分类.分类的原则是从地面冷空气影响的角度来把握,文章归纳出2012年出现的三类主要的暴雨过程:辐合线锋生型暴雨、辐合线锋生+冷锋型暴雨、梅雨锋西段暴雨.利用MICAPS 3强天气分析工具对三类暴雨的典型个例开展了中尺度环境场分析,并基于“配料”的思路分析了三类暴雨的水汽条件、稳定度条件及触发抬升条件.最后根据不同环境场提出了各类暴雨过程的预报着眼点,为今后的暴雨预报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卫星云图资料、雷达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11月25日桂林市局地暴雨过程演变特征和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较大南风引发的低空急流建立和维持、高原小糟东移是这次暴雨过程发生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2011年5月8日桂林大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卫星云图资料、雷达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1年5月8日桂林大暴雨过程演变特征和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由较大南风引发的低空急流维持、高原多小糟东移、水汽辐合、低层强烈的上升运动是这次暴雨过程发生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一次强降雨产生和维持的预报预测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常规资料、物理量、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资料,分析2009年7月1~5日河池市出现的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暴雨是发生在副热带高压南撤,弱冷空气南下的过程中.低涡和低层切变线的维持以及偏南风急流对暴雨形成和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NCEP1°×1°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TBB资料、实时探测资料,对2013年发生在湘中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典型的西南低涡东移产生的暴雨.暴雨就发生在低涡东移过程中暖式切变的南侧,充沛的水汽输送和强的整层大气可降水量均为这次大暴雨提供有利的水汽条件.同时卫星云图上典型的U型缺口,与暴雨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张东  曾沁  黄忠  林钢 《广东气象》2005,(1):9-10,50
文中利用北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河网的面雨量资料,分别对流域内出现各级降水量级(雨型)时所对应的面雨量进行统计,并将面雨量与流域内出现暴雨以上降水的范围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了区域内出现暴雨的站数与平均面雨量的关系,发现区域内有40%以上测站出现暴雨时,该区域面雨量一般接近50mm。  相似文献   

10.
2010年冬季江西两次暴雨过程的环境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雨量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NCEP每6h一次的1°×1°全球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0年12月12日和15日江西2次大范围暴雨过程.结果表明,在“拉尼娜”的气候背景下,高空急流右后侧的强辐散区与中低层异常加强的西南气流辐合区耦合,形成冬季暴雨过程.在动力、水汽条件方面,冬季暴雨700 hPa高度...  相似文献   

11.
北京汛期暴雨与厄尔尼诺事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吴正华  储锁龙 《气象》1998,24(5):14-18
利用北京近百年逐日降水资料和厄尔尼诺事件、非厄尔尼诺事件的资料进行初步分析表明,在厄尔尼诺最大影响年的北京汛期易干旱,相当暴雨日数≤4天;在非厄尔尼诺最大影响年的北京汛期易多雨偏涝,相当暴雨日数≥5天;在厄尔尼诺最大影响年的次年和下一个非厄尔尼诺最大影响年时,北京汛期相当暴雨日数相对增多;反之,非厄尔尼诺最大影响年的次年和下一个厄尔尼诺最大影响年时,北京汛期相当暴雨日数相对减少。  相似文献   

12.
1996年初次华南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及其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运用新近开发的双向嵌套的MM5中尺度模式,在国家气象中心的CRAY-C92巨型机环境下,对1996年4月中旬末的华南暴雨过程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式比较成功地模拟了这次暴雨过程及相关的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凝结潜热通过一个类似于CISK的机制对暴雨过程的发生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低空西南急流为暴雨的发生发展输送了潜在不稳定能量,并在与暴雨的相互作用中得以维持和加强;初始时刻(暴雨发生前12小时)南海北部—华南地区低层潜在不稳定能量的储备是暴雨发生不可缺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基于概率分析的暴雨事件快速评估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区域性暴雨事件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利用平均降水量、降水强度和覆盖范围3个指标,建立了基于距离函数的暴雨事件快速评估模型。在建模过程中,对每个指标进行了正态化转化和正态性检验,并利用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确立了各指标数年一遇的等级标准。采用定义域平移的办法,对模型中各指标的权重系数进行了调整。另外,应用此模型对2005年汛期3次区域性暴雨灾害进行了评估应用,结果表明,决策服务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西北区东部一次暴雨的数值模拟试验   总被引:19,自引:23,他引:19  
运用双向嵌套的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MM5,对1998年7月上旬西北区东部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式能较好地模拟这次暴雨过程,对这次暴雨过程相关的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也作出了较成功的模拟;大尺度及积云对流尺度的凝结潜热在降水过程中是一个主要因子,潜热释放将加热中高层大气,促使高层大气辐散,低层辐合,垂直运动加强,导致较大的降水;初始时刻不同地区低层大气水汽含量的多寡直接对本次暴雨产生影响,并为这次暴雨提供了水汽源;地面水汽和感热的垂直输送为暴雨的发生发展补充了能量。  相似文献   

15.
干侵入对济南“7. 18”暴雨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刘会荣  李崇银 《大气科学》2010,34(2):374-386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18日发生在济南地区的短时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发现这次强降水过程是在高空槽和低空风切变的有利形势下产生的。济南附近最大干空气侵入出现在暴雨发生前1~2天, 干空气侵入有利于深厚干层的形成和维持, 而深厚干层的存在则有利于对流有效位能在中高层的产生、 积聚和释放, 从而导致强的对流上升运动, 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济南以北地区干空气侵入现象在暴雨过程中一直存在, 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对流层顶附近向下的干空气侵入和对流层低层由北向南的干空气侵入。济南外的干侵入一方面有利于低层产生辐合、 高层产生辐散, 导致上升运动的发展, 另外一方面还对锋区的形成和移动具有重要作用。上述两方面表明干侵入在这次暴雨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加密气象站观测资料、NCEP的1°×1。分析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1年6月12日热带气旋减弱远离后广东发生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地而辐合、低空切变、中层气旋式环流和高空辐散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此次的暴雨过程;(2)垂直上升运动在强降水发生前即有明显反映,中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的配置也有利于上升运动的维持和强降水的发生;(3)前期不稳定能量的累积是必要条件,而K、SI指数在维持高度不稳定的条件下,其24h变化量对此次暴雨的发生有一定的提前指示意义;(4)中尺度切变、辐合对强降水的发生时间和落区移动都有较好的指示作用.中低层乖盲风切蛮增大有利于风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地形对门头沟一次大暴雨动力作用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2002年6月24—25日,北京门头沟附近发生了一次大暴雨过程。为探讨地形在本次过程中的动力作用,采用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风暴分析预测中心开发的ARPS模式,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试验。控制试验采用27、9 km双重单向嵌套网格,网格覆盖范围约为3000 km×3000 km、900 km×900 km。两层网格均采用全物理过程,使用的都是全球30″的地形资料。在控制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3组敏感性试验:第1组试验采用干过程模拟,即不考虑凝结潜热的作用;第2组试验将地形整体向东/西平移1°;第3组试验是将门头沟西部的局地地形抠除一部分。试验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凝结潜热作用时,东南风气流仍然可以爬升到2 km以上,超过了大气的抬升凝结高度,证实了地形的动力作用是本次大暴雨的触发机制;将地形向东/西平移1°后,由于大气的对流稳定度发生了改变,模拟的降水强度和落区也发生了变化,表明山坡和山顶的对流不稳定大气是导致本次大暴雨的必要条件;抠除局地地形后,模拟的降水量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再次证明大暴雨是在多尺度地形以及一定的天气系统配置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8.
辽宁暴雨事件影响的预评估和灾后速评估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不同于通常的暴雨灾害事后灾情评估,而是单纯采用气象资料来实现暴雨事件的灾前预评估和灾后快速评估。为此,通过对辽宁省区域性暴雨事件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利用平均降水量、降水强度和覆盖范围3个指标,建立了基于距离函数的暴雨事件快速评估模型。在建模过程中,对每个指标进行了正态化转化和正态性检验,并利用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确立了各指标数年一遇的等级标准。采用定义域平移的办法,对模型中各指标的权重系数进行了调整。另外,应用此模型对2005年汛期三次区域性暴雨事件进行了评估应用,结果表明,决策服务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7月17~21日发生在山东地区的强降水事件进行了分析,发现这次强降水是在中低纬度系统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对干侵入特征的分析表明,这次强降水事件中干空气主要以纬向侵入为主,这与济南“7.18”暴雨不同.通过对假相当位温(θx)的诊断分析发现,干空气侵入一方面有利于锋区的形成和维持...  相似文献   

20.
0509号台风暴雨过程分析与暴雨灾害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2005年8月8~10日辽宁区域性台风暴雨过程,以常规气象资料、自动站资料及卫星云图资料为基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台风、副热带高压与西风槽相互作用的结果,较好的水汽条件是产生台风暴雨的重要条件之一,低空急流是水汽输送的通道,也是台风暴雨的明显特征之一;结合单站气压连续变化以及云系变化判断“麦莎”登陆时间地点;应用基于概率分析的暴雨事件快速评估模型对暴雨灾害进行评估,评估表明暴雨过程为三级暴雨灾害,属中度级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