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依据采自青海海西德令哈、乌兰的树木年轮资料序列与柴达木东北缘1961~2001年夏季(6~8)平均气温资料序列之间较好的同期相关特征,重建了柴达木东北缘夏季(6~8)平均气温千年历史资料序列。运用乘积平均值、误差缩减值等方法对重建方程进行了检验,证明重建序列可信。通过分析发现,在重建的1098a中,有7个主要的冷期和6个主要的暖期,重建的气温序列存在15个主要突变时段。周期分析表明柴达木东北缘夏季气温存在46、52、61、73、91、183a和366a左右的长周期以及6.8a和2~3a的短周期。  相似文献   

2.
利用阿勒泰西部柯姆采点的西伯利亚落叶松树轮宽度年表重建了大致反映该地区1720/1721年至2004/2005年年积雪深度≥0 cm日数变化情况的序列。自1720/1721年至1956/1957年以来,该地区年积雪日数变化存在9个偏少阶段和8个偏多阶段。积雪日数最少阶段出现在1906/1907年至1920/1921年,而积雪日数最多阶段出现在1787/1788年至1797/1798年。功率谱分析检测到该地区年积雪日数重建序列存在10.7~11 a、6.7 a和2.1 a的显著准周期及16.5~17.2 a和2.4~6.6 a的较显著准周期。滑动t检验的结果表明该地区年积雪日数重建序列没有发生明显突变。  相似文献   

3.
利用树轮重建小兴安岭五营1796年以来的温度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黑龙江省小兴安岭五营丰林国家自然保护区建立的红松 (Pinus koraiensis) 树轮宽度年表与五营气象站的气候要素响应分析表明,树轮年表与生长季上一年10月份的平均温度显著相关,由此重建了1796-2004年五营10月份平均温度。此外,4月下旬的温度变化对五营红松树木的径向生长也具有一定的影响。1796-2004年,五营共经历了4个偏冷和4个偏暖期。周期分析表明,重建序列以3.33 a的周期最为显著,对重建序列30 a尺度的突变检验结果表明,1871年和1900年前后,五营地区10月份平均温度出现了显著的均值突变,1851年前后出现了明显的方差突变。  相似文献   

4.
我国过去千年地表温度序列的初步重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对器测温度资料与代用温度资料的研究,对中国过去1 000年的地表温度序列进行了初步重建.重建主要以树轮年表资料为基础,采用不同方法分别合成具有年分辨率的400年与1 000年西部温度序列,以及具有10年分辨率的400年全国温度序列和具有30年分辨率的1 000年全国温度序列.全国温度重建结果表明,中国在1000~1310年间表现出了与欧洲中世纪暖期相对应的温暖阶段,但该暖期在中国西部地区反映得并不明显;而14到19世纪的小冰期则在所有序列中均有显著表现;19世纪中期至上世纪80年代升温显著,但并未超过中世纪暖期水平.作者也讨论了重建序列的不确定性,以及重建序列与前人研究结果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青南高原树轮年表的建立及与气候要素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根据青海南部曲麻莱、治多地区树木年轮样本,建立了青海南部高原(下称青南高原)树木年轮年表序列,系统地与所在地区气候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响应函数,计算得出该年表对青南高原春季(4~6月)的最高温度和蒸发量的反映更为敏感。并重建了青南高原春季最高温度序列。  相似文献   

6.
辽西地区土地退化对局地温度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辽西地区近几十年来土地退化状况严重。许多地区已成为生态脆弱区。利用中尺度模式(MM5V3.5)。选择2001年6月份气象观测资料。根据辽西地区土地退化的有关调查材料。对模式中的下垫面状况(1anduse)进行改变。模拟在下垫面状况改变后。辽西地区和辽宁省的温度变化和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变化。模拟结果表明:在对不同的下垫面状况进行改变后。土地退化地区的6月份的月平均气温将升高0.1~0.7℃。月平均地表温度将升高0.3~1.3℃;地面感热通量增大。潜热通量减小。对试验区内其他地区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利用1981—2016年德令哈市国家基本气象站地面温度和气温数据资料,从年、季和月3个方面研究地面温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6a德令哈市年平均地面温度、地面最高温度和地面最低温度分别以0.811℃/10a、0.063℃/10a和1.247℃/10a的气候倾向率呈上升趋势;各季平均地面温度和地面最低温度呈上升趋势,春季平均地面最高温度呈上升趋势而夏秋冬三季呈下降趋势;月平均地面温度和地面最高最低温度的变化呈单峰式特点,各月平均地面温度和地面最低温度呈上升趋势,平均地面最高温度1—6月份呈上升趋势,7—12月份呈下降趋势;年平均地面温度和地面最低温度分别在1997年和2001年出现突变,年平均地面最高温度未出现突变;年、季、月平均地面温度与平均气温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利用乌兰多个树木年轮年表的信息,异地重建沱沱河冬季1—3月气温的途径和方法,重建了沱沱河800年气温序列,结果表明:重建的冬季气温序列的主要冷、暖期与已有成果基本吻合,13、15、17世纪的冷期以及14、16世纪的暖期是存在的,而17世纪的寒冷期持续时间最长,寒冷程度也最强。本文对重建的气温序列的阶段性、突变和周期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分析,为青藏铁路工程沿线气候演变提供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9.
采用东天山6个相邻地点的云杉年轮序列求得该区域平均树木年轮年表(1665~1988年)。通过响应面函数的计算,发现树木生长对温度和降水有明显的非线性响应,表明用该年表序列重建单个温度要素存在一定片面性,利用森林干旱模式计算的树木生长期干旱数,含有温度、降水、土壤性质等诸因子,且与年轮生长明显相关。进而利用树木年轮资料重建了该地区过去300年来干旱日数,与实际旱涝情况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0.
柴达木盆地东北部过去1437 a的降水变化重建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青海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山地11个地点的祁连圆柏树轮宽度序列,在早期分析祁连圆柏的生长对气候要素响应的基础上,重建了青海德令哈和乌兰地区过去1437 a的年降水量变化序列。重建方程能够解释校准期(1955-2002年)内66%的降水量变化方差,尤其是重建的降水序列的低频变化能够很好地代表器测资料的变化。从过去1437 a的时间尺度来看,近40 a来柴达木东北缘地区处于相对湿润的时期,但最显著的湿润期出现在16世纪晚期。此外,小冰期期间降水量的变幅较大,而中世纪暖期降水低频变化相对较小。另外,重建降水量体现了150~250 a尺度的低频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采用秦岭冷杉年轮宽度重建陕西镇安1755年以来的初春温度   总被引:45,自引:1,他引:44  
刘洪滨  邵雪梅 《气象学报》2000,58(2):223-233
文中采用秦岭南坡陕西镇安鹰嘴崖建立的秦岭冷杉树木年轮年表 ,分析树木的径向生长对镇安地区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关系 ,重建镇安地区 1 755年以来的初春温度变化 ,并对重建序列进行了周期分析和突变分析。采用功率谱分析方法 ,得出镇安地区初春温度重建序列具有显著的准 50 a和准 2~ 3a周期 ,而准 40 a、准 9a和 3.8a左右等周期也较为明显。而步长为 30 a的滑动 t检验、滑动 F检验和 Lepage检验等突变检验结果表明 ,1 798,1 853,1 884年等年前后 ,镇安地区初春温度序列出现了显著的均值突变 ,而在 1 944年前后镇安地区初春温度序列出现明显的方差突变。  相似文献   

12.
利用柴达木地区16a的气象资料和1a枸杞虫害观测资料,得到虫害不同时期的气象指标,并对2015年枸杞虫害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旬平均温度达到4~6℃之间时,虫卵开始孵化,6—9月的旬平均温度≥15℃、平均相对湿度≥33%时,虫害繁殖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密度增大;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平均气温≤5.0℃,虫害进入越冬期。2015年虫害发生程度较重主要是4—5月份平均气温偏高,6月份相对湿度偏大所致。  相似文献   

13.
利用乌兰树木年轮重建托托河冬季气温序列   总被引:23,自引:9,他引:14  
探讨了利用乌兰多个树木年轮年表的信息,异地重建托托河站冬季1~3月气温的途径及方法,重建了托托河800多年气温序列。结果表明,重建的冬季气温序列的主要冷、暖期与已有结果基本吻合,13、15和17世纪的冷期及14和16世纪的暖期是存在的,而17世纪的寒冷期持续时问最长,寒冷程度也最强。本文对重建气温序列的阶段性、突变和周期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分析,为青藏铁路工程沿线气候演变提供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14.
对 2 0 0 0年北京地区地面O3 浓度监测资料和同期气象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北京地区地面O3 浓度具有明显的月际、日变化特征及地域分布特征 :O3 小时浓度在一年中 5~ 8月偏高 ,6月最高 ;在一日中 12∶0 0~ 16∶0 0 (北京时 ,下同 )偏高 ;北京地区西、西北部O3 浓度高于东北部和城区 ;分析了O3 浓度不同等级的气象特征 ,影响O3 浓度出现日变化和月际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是地面最高温度、相对湿度及地面风速等 ,并给出日O3 浓度最大值的预报方程  相似文献   

15.
湛江冬春对虾养殖的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分析湛江冬、春季气温与水温的差异和影响对虾生长的情况,找出春季对虾投苗和冬季收师的气温指标,从气象角度提出湛江春季安全投苗和冬季安全收虾期,为养虾生产趋利避害提供参考。1水温与气温的关系根据湛江郊区1986、1992、1993年部份虾池水温、气温观测资料分析,水温的年际变化趋势与气温一致。1~2月最低,3~4月逐渐回升,7~8月最高,10~11月明显下降。另外,水温有随水体深度而下降的特点,水体深层(80~120cm)的最高温度比表层(5~30cm)的最高温度低0.6~1.6℃。为进一步了解水温与气温的关系,我们将逐日最高、…  相似文献   

16.
本站11月份地面日最高有半数挑自14时0cm记录,但将两者的读数值相比较,一般相差0.5℃,最大可达1.2℃。考虑到本站此期地面日最高值出现时间与14时观测时间相近,以为是温度表性能原因。谁知12月6日以后,其差值逐日增大,最大差到4.2℃。虽查不出温度表性能有明显异常,但我们还是急忙将最高表更换了。可换上后的新表读数差值仍很大。在升温过程中仔细观察,0cm与最低表酒精柱的示值上升同步,就是最高表的上升缓慢,而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其差距越大。及时与市局业务科联系,在确保不影响最高值测得的前提下,我们将最高表重新安置,…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63—2017年久治县气象局0cm地面温度和相关气象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M—K检验法和相关分析法,分析了近55年来久治地区0cm地面温度的变化趋势以及与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总云量和低云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55年来久治地区的地面温度以0.626℃/10a的速率增温,四季地温也呈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升温极为显著,秋季次之;月变化同年、季变化一致,均呈升温趋势,2月增温最快,5月增温最慢;地面平均最高温度以-2.898℃/10a的速率降温,四季中也呈降温趋势,春季降温最明显,秋季降温最弱,月变化同年、季变化趋势一致也呈降低趋势,9月降温最快,8月降温最慢;地面平均最低温度以2.885℃/10a的速率上升,四季和月变化同年变化一致,冬季升温明显,3月升温最快,8月升温最慢。地气温差在年、四季和月中的变化一致,都呈上升趋势,冬季和3月增加明显。通过M—K检验发现,地面温度于1998年发生了突变,地面平均最高温度于1973年发生由高到低的突变,地面平均最低温度于1994年发生突变,地气温差于2003年发生突变。相关分析发现气温和低云量是影响地面温度升高的主要因子,日照时数、降水量、与地面温度呈负相关关系,总云量与地面温度呈弱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广西高温日数的时空特征及其变化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3  
利用广西66个气象台站1960~2008年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广西年高温日数、春夏秋三季高温日数的时空特征和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高温日数的地域分布由河谷向丘陵山区递减,具有明显的局地性特征;广西西部春季高温发生频繁,年极端最高温度出现在春季。序列分析表明,广西年高温日数呈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和突变特征,1960~2008年经历了3个偏多时期和2个偏少时期,并出现2次突变。  相似文献   

19.
近50年青藏高原地面气温变化的区域特征分析   总被引:26,自引:16,他引:26  
青藏高原地面气温与其上空500hPa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基于这种关系,重建得到青藏高原19502000年连续、可靠的台站地面月平均气温序列。利用重建后的地面月平均气温资料,对青藏高原年及各季节平均气温的变化进行区域划分,分析了近50年青藏高原全年及各季节气温变化的区域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年、春、夏、秋季与冬季平均气温变化区域分别可以划分为4个区、2个区、4个区、5个区和4个区。青藏高原近50年气温总体上升,但同时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差异,大部分区域的平均气温变化和高原总体升温相似,春季和冬季升温明显,特别是春季和冬季的Ⅰ区。夏、秋季升温趋势不明显,夏季Ⅰ区与秋季Ⅲ区还表现出较小的降温趋势,降温幅度分别为-0.26℃和-0.11℃。  相似文献   

20.
1961-2010年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0年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158个气象站温度(包括平均温度、最低和最高温度)、降水和风速资料,对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 1961-2010年青藏高原主体正在变暖变湿,但是高原东侧部分地区正在变暖变干,同时高原整体风速都在减小。(2)升温主要是夜间的最低温度贡献的。不同地区升温速率有差异,中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分别在1994年和1997年发生突变,突变后升温速率明显加快;三种温度都存在准8年周期震荡,其他短周期及更长周期震荡表现不一致。(3)降水量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从东南向西北逐级减少,并且出现过多次突变,突变时间分别为1965年、1977年和1995年,突变前后降水的变化速率明显不同,降水存在准4年和准10年周期震荡。风速存在18~20年周期震荡。(4)青藏高原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及最高温度EOF分解的第一载荷向量均表现出全区一致的正值,中心区位于94°E-97°E一带,说明青藏高原腹地是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及最高温度变化最敏感的地区。(5)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及最高温度EOF分解的第二载荷向量大体表现出高原主体与东部以及北部边缘地带变化趋势相反,即高原主体升温(降温)时,东部及北部边缘地带是降温(升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