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地有一条农谚:“十月初十无雨,上京不拿伞”,其意是说农历十月初十若无雨,则徒步上北京不用带伞。现用我站已有的资料来进行验证。假定徒步上北京需要四个月,表1是农历十月初十雨情及其后四个月的总雨量和雨日。  相似文献   

2.
“冻煞樟树脑,晒煞沿山稻”,是鄞县地区普遍流传的一条天气谚语,它的含意是:腊月天气奇寒,预兆夏季干旱。我们以这条谚语为线索,用本站1954—1972年19年资料,分析验证腊月冷暖与夏季少雨干旱天数的关系,并通过显著性检验,发现两者关系较好,可以用来作预报。  相似文献   

3.
猪与天气     
邓先浩  王治国 《气象》1977,3(4):16-16
“猪拉草天气变”,这是牧区群众利用动物的反映预报天气的一条谚语。我们经过1974—1976年连续3年的观察发现:  相似文献   

4.
《气象》1977,3(4):17-17
学习群众看天经验,第一步是要搞清楚这些经验的真实含义。拿天气谚语来说,我们不能凭主观想象去解释,也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它的含义,必须作深入细致的工作。例如,“一寸桃花一寸金,三寸桃花送老命”这一条谚语,我们起初联系到“尺麦怕寸水”的说法,理解为桃花水一寸左右为宜,三寸水对麦子就嫌多了。经过进一步请教老农,才弄清这条谚语是用于  相似文献   

5.
唐口是我县终南公社东面廿多里处的一个生产大队。站在我站观测场东望,常可看到该队附近的山脚下有一种云雾现象出现。当地群众称此为“唐口拉烟雾”。且很早广泛流传有“唐口拉烟雾有雨”的天气谚语。(一)烟雾与降雨的规律为了验证“唐口拉烟雾有雨”这条天气谚语,我们十多年来,一直对它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气象》1976,2(9):33-33
天气谚语中充满着辩证法。我们通过验证天气谚语,用矛盾转化分析天气变化,指导预报实践,进一步提高了预报准确率。 例如我地流传着“南风吹吹,北风追追”这样一条群众经验。我们想:南风与  相似文献   

7.
“未到惊蛰先响雷,四十五日暗天门”是一条天气谚语:运用1966~1980年丰顺县气象资料,进行了分析扣验证,并自1981年以来,经10多年的使用.其准确率为7/8。作为中长期预报,具有一定使明价值,现重作整理,供作参考。1弄清天气谚语的含义3月份的倒春寒天气,是造成春插育秧烂秧死苗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因此,做好春寒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重要课题之一。“未到惊蛰先响雷、四、‘五日暗天河’早在群众中广为流传。谚语中雷是指出现在惊蛰日前的初雷。略是指惊蛰日后多出现阴寒(雨)天气。雷与暗的因果关系,初雷出现在惊蛰日之前,则…  相似文献   

8.
日华与天气     
陈景奎 《气象》1975,1(9):25-25
在闽南劳动群众中,流行着这样一条谚语:“天上烧饼大变小,天气好不了。”所谓“烧饼”,指的是日华及月华。据老农说,出现这一现象天即将下雨。 我对日华进行了7年观测,并记载了华的变化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发现日华的华圈由大变小(由明显变模糊)对未来短期内的天气变化确有指示性(见附  相似文献   

9.
测天谚语是制作天气预报的一条重要线索。在多年实际工作中,我们感到“冬暖年要荒”这条谚语客观效果较好。“冬暖”往往导致来年的灾荒。据资料普查,这里所指的年荒,主要是指春、夏旱。 我县地处大山区,水利条件差,干旱经常发生,对农业生产危害很大。我们以“冬暖年要荒”这条谚语为线索,以反映冬暖的物理意义清楚的要素为因子,尽量避免用物理意义不明确的因子,来制作我县的春旱、夏旱预报。其步骤是:  相似文献   

10.
地处胶东半岛东部的文登县,冬季的大风、降温和阵雪天气是很有名气的。这个特点固然与一定的地形和海陆分布有关;但在预报上来说,这种强烈降温天气的出现,与前期天气演变也是密切关联的。当地群谚“久暖必有久寒”就是很好的总结。以这条谚语为线索,我们进行了验证和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寒潮天气的预报提供了较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我站位于北京东北方,冬春季主要是受北方冷空气影响,多偏北风,天气以晴为主。但有些年份降雪较多,雪量也较大。为了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几年来我们从运用群众经验和天气谚语着手,进行预报实践和总结,发现“冬阴东风起,雪花满天飞”这条谚语能较客观地反映出冬春季降雪天气过程,具有较好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12.
“西北开锁见晴天”,是指在连续阴雨的情况下,如果看见天空的西北方向云层逐渐开裂、消散,予兆天气就会很快转晴。 近几年来,我们对这条谚语进行了验证,观察了连阴雨中“西北  相似文献   

13.
群众看天谚语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同大自然长期斗争中积累起来的宝贵资料,我们在应用中体会到:必须很好的结合地区性、季节性加以运用,如“大华晴、小华雨”这条谚语,一般在夏季比较准确,而在秋季和冬季一般只出现少云到多云天气,很少出现降水现象。除了注意季节外,还要结合当地实况使用谚语。在75年秋,我们发现了两次钩卷云,根据“钩钩云雨淋淋”,两次都报了有雨,结果两次都  相似文献   

14.
《气象科技》1975,(2):30-31
我们河南省气象台在制作长期预报过程中,提出“天气阶段”这一概念,运用“天气阶段”制作夏季旱涝预报收到了一定效果。一、什么是天气阶段根据我省广泛流传着的“久雨必有久晴”,“久旱必有一涝”等谚语体会到,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冷暖空气活动规律及天气过程和要素变化具有相似  相似文献   

15.
徐家恩 《气象》1980,6(11):18-18
我们曾对“农历十月廿五有雨,来年雨水好;无雨,来年雨水不好”这条谚语进行了多年验证,建立了年降水量趋势预报指标,经几年实际使用,效果较好。 在验证这条谚语时,我们除了统计分析本站的历史资料的拟合率和预报准确率外,还用邻近的处于102—103°E、24—25°N范围内的7个县站和省台、地区台共9个点的资料进行了验证。虽然这些点的拔海高度相差较大、但验证结果都较好。当我站历年十  相似文献   

16.
孙玉桂  盛家荣 《气象》1980,6(12):17-18
“冻大水大”这条谚语在淮河流域广为流传,谚语的含义很清楚,如果冬天气温低、结冰厚,则汛期雨水多,发大水。 为了验证这条谚语,我们首先依据史料,对淮河一千五百年来16次封冻进行了分析,发现16次封冻均伴随沿淮、淮北发大水,从而证明这条谚语在历史时期还是可靠的。然后,我们根据本站历史资料,用多  相似文献   

17.
章正英 《气象》1979,5(2):13-15
在县站的予报中运用群众经验时,应针对不同的予报对象,抓住实质,深入验证,灵活运用。现谈谈我们验证天气谚语的几点做法: 一、验证天气谚语要研究其内在联系 保定地区流传着很多关于偏东风与降水关系的谚语。如“偏东风,雨祖宗”;“东风不转,阴雨不断”;“雨后东风雨更凶”等,到底它们之间有何关联,如  相似文献   

18.
对“不得春风难得秋雨”这条天气谚语用本地气象资料验证,结果表明,春季风多,秋季降水量大,存在着较好的隔季相关,在实际预报中应用较好。1验证将3—5月10分钟平均风速大于10m/s的风日作为一次大风过程(不管风向),统计1970—1995年,26年中平...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在与大自然斗争中,就十分注意利用物候规律来指导农业生产。至今流传在民间的用物候报天气的谚语很多,这些谚语经过实践检验,可以做为预报天气的一项重要依据。看桃花,报天气,就是我们向群众学习并在实践中运用较好的一条经验。  相似文献   

20.
根据初步分析,一九八○年一月至十月我区天气总趋势是:一月至四月我区大部地区气温比常年偏低,终霜期晚。春播期间(2—4月)低温阴雨日数多,有轻度“倒春寒”。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