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红色精灵是发生在雷暴云上空的一种瞬态发光事件(Transient Luminous Events,TLEs),它们由地闪回击或与连续电流共同作用产生,这表明了对流层和低电离层之间的直接耦合关系。中国大陆的红色精灵观测研究主要在华北地区开展,为了进一步研究中国中高纬度地区的红色精灵现象,并揭示其与母体雷暴之间的相关性,故2017年夏季在吉林辽源开展了观测实验。本文介绍了利用低光度相机在东北地区捕捉到的26例红色精灵事件,并结合闪电定位、天气雷达等同步观测数据,对红色精灵及其母体雷暴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26例红色精灵事件中,有17次(约2/3)产生于一次尺度较大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MCS),其余(约1/3)的红色精灵事件分别由三次尺度相对较小的中尺度对流系统诱发产生。红色精灵母体闪电均位于对流核心边缘区域,中尺度对流系统对流区后无大面积层状云降水区。此外,吉林辽源及安徽合肥同步记录的电磁场脉冲信号表明上述红色精灵事件均由正地闪回击产生。  相似文献   

2.
红色精灵是一种发生于闪电放电活跃的雷暴云上空的中高层大气瞬态发光现象, 它们通常由中尺度对流系统层状云降水区内的强地闪回击产生, 是对流层和中间层之间的一种能量耦合过程。目前, 有关中国南海及东南亚地区的红色精灵观测鲜有报道。为了进一步了解热带地区产生红色精灵事件的沿海性雷暴特征, 于2019年利用低光度光学观测系统和低频磁场天线在马来西亚马六甲地区开展了地基观测。实验于11月9日、12月11日和12月15日三次在沿海雷暴上空共捕捉到7例红色精灵事件, 其中包括4例圆柱型、2例胡萝卜型和1例舞蹈型。结合闪电定位、云顶亮温和低频磁场信号等同步数据, 分析表明所有事件均由正极性地闪回击产生, 且母体闪电回击位于雷暴对流区附近(云顶亮温≤210 K处), 这可能是该地区产生红色精灵的沿海性雷暴的共同特征。此外, 红色精灵生成期并不是闪电活动最强期, 而是发生于闪电频数短暂降低后, 这表明红色精灵的发生可能是该地区成熟雷暴中对流减弱的一个信号。   相似文献   

3.
雷暴中的闪电放电能够产生强静电场以及电磁辐射场,从而对空间电离层产生重要影响,引起电离层电子密度分布的扰动。研究表明:闪电放电引起电离层扰动的方式有两种:直接耦合和间接耦合。其中,直接耦合主要来自于闪电产生的准静电场及电磁场的作用,在甚低频 (VLF) 反射信号上表现出快VLF事件, 而间接耦合主要是闪电低频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与磁层相互作用,在辐射带产生闪电诱导电子沉降 (LEP) 现象。雷暴闪电活动能够改变电离层从D层到F层的电子密度分布,影响对流层大气和电离层之间的场,导致中高层瞬态放电淘气精灵 (elves) 及红闪 (sprite) 等现象的激发。闪电VLF传输反射信号可用于反演电离层密度的变化,目前已成为一种探测电离层扰动的常用方法,而引起电离层扰动的强度不但和闪电放电参量密切相关,也和闪电放电过程、类型有关。该文重点阐述了闪电放电与电离层直接耦合和间接耦合作用以及导致的相关现象。  相似文献   

4.
红色精灵是一种发生于闪电放电活跃的雷暴云上空的中高层大气瞬态发光现象,它们通常由中尺度对流系统层状云降水区内的强地闪回击产生,是对流层和中间层之间的一种能量耦合过程。目前,有关中国南海及东南亚地区的红色精灵观测鲜有报道。为了进一步了解热带地区产生红色精灵事件的沿海性雷暴特征,于2019年利用低光度光学观测系统和低频磁场天线在马来西亚马六甲地区开展了地基观测。实验于11月9日、12月11日和12月15日三次在沿海雷暴上空共捕捉到7例红色精灵事件,其中包括4例圆柱型、2例胡萝卜型和1例舞蹈型。结合闪电定位、云顶亮温和低频磁场信号等同步数据,分析表明所有事件均由正极性地闪回击产生,且母体闪电回击位于雷暴对流区附近(云顶亮温≤ 210 K处),这可能是该地区产生红色精灵的沿海性雷暴的共同特征。此外,红色精灵生成期并不是闪电活动最强期,而是发生于闪电频数短暂降低后,这表明红色精灵的发生可能是该地区成熟雷暴中对流减弱的一个信号。  相似文献   

5.
在过去5年中,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项目支持下,针对以大气上下层相互作用中的多时空尺度过程特征及其与天气气候的关系为主要关注内容,开展了几个方面的研究。本文介绍其中的一些主要进展与结果,包括:(1)平流层臭氧的探测与分析研究;(2)平流层-对流层质量交换(STME)与对流层顶特征研究;(3)中层大气多尺度波动特征研究;(4)大气辐射传输和中层大气卫星临边遥感新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6.
1982-1983年冬季厄尔尼诺期间大气环流异常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ECMWF的逐日资料,对比分析了1982年12月和1980年12月的平均大气环流情况,结论是:1982—1983年El Nino事件对全球大气环流有重大影响。(1)El Nino事件不仅使Hadley环流得到加强,而且使所有经圈环流都有所加强;(2)El Nino事件使两个半球(特别是北半球)的中纬度西风加强,使对流层低层及中纬度200hPa附近的温度升高,中纬度的对流层低层有弱的降温;(3)El Nino事件使大气湿度明显增加,但在北半球副热带地区除近地面层外湿度都明显减小。 同大气环流基本状态的异常相应,El Nino事件也导致了大气中动量、热量和水汽输送的明显异常。这些物理量输送的异常不仅同平均环流的异常有关,而且扰动(特别是行星尺度的扰动)对此也有着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对流层顶研究回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双艳  周顺武 《气象科技》2010,38(2):145-151
大气急流、飞机颠簸、臭氧层顶等重要物理、化学现象均与对流层顶的位置、强度及其变动密切相关,因此在研究自由大气的气候和大气环流时,作为对流层与平流层过渡层的对流层顶是非常重要的,对流层顶研究已成为当今大气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对近几十年来对流层顶研究领域的有关研究作了简要回顾,主要从对流层顶的分布特征、对流层顶要素变化以及对流层顶与臭氧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对流层顶研究遇到的几个困难。  相似文献   

8.
考虑到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CETP)具有重要的气候影响,以及显著的季节性变率,本文利用可精确描述风向变化的动态标准化季节变率(DNS)方法,分析了该区域上对流层大气环流。结果发现该区域大气环流在冬季和夏季之间存在着类似于经典季风的、明显的季节性反转现象。以此为基础本文提出了赤道中东太平洋上对流层季风的概念,将传统的低对流层季风区扩展到了上对流。  相似文献   

9.
对流层低层晴空大气气溶胶粒子的观测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87年冬季人工增雪飞机(机上装有FSSP-100前向散射粒子谱仪)在新疆不同地区获得的大气气溶胶粒子(尺度0.5-8μm)资料,分析研究了对流层低层晴空大气气溶胶粒子的浓度,尺度谱及垂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中层大气(Middle Atmosphere)是近十多年来广泛使用的一个新名词。它是指从对流层顶到湍流层顶约100km之间的大气层。它由平流层、中间层(Mesosphere)与热层下层所组成,占据着大气总量约20%左右。中层大气与对流层大气不同,它没有水蒸汽的凝结,不与海洋及地表直接进行交换,不直接受到地形的作用,因此,就会产生中层大气固有的大气环流。但是,由于中层大气位于对流层之上,这样在对流层产生的波动有些会传播到中间层,如在对流层由于大尺度地形和海陆纬向分布的不均匀性所产生的行星波可以传播到平流层与中间层;并且,由于波在传播中,它的能量密度是守恒的,  相似文献   

11.
为综合评价上海市两套闪电定位系统(Vaisala和Earth Network Total Lightning System)对上海及周边地区地闪的探测能力,利用2015 2016年两套闪电定位系统数据,从地闪数据量、雷电强度、时空分布、空间匹配度和定位精度等多个方面展开对比。结果表明,在上海市范围内相同时间段内Vaisala探测到的地闪频次稳定大于Entls的,但在上海市区域外则相反。两套系统探测到地闪雷电流强度呈单峰分布,以10~20 k A区间内的雷电居多。从数据空间匹配度来看,上海北部地区及杭州湾南岸,Entls相对Vaisala地闪探测的匹配度达70%以上,在上海市范围内该匹配度降至20%左右。两套系统探测到的地闪定位误差大部分集中在5 km以内,且以0~2 km为主。雷暴过程中两套系统探测的地闪随时间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且与雷达回波有一定的匹配度。因此,两套系统都能实现对上海及周边地区地闪的探测,但由于设备型号、探测技术和自身误差等方面的差异,数据量上有差异,需要长时间积累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才能更好地利用数据,为防雷减灾服务。  相似文献   

12.
闪电定位系统布网方案设计的技术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翠红  左申正  万玉发 《气象》2002,28(6):11-15
以闪电定位系统的定位原理和误差分析方法的基础,利用系统布设客观分析软件的自动选站和误差计算功能,比较了以不同方式组成的闪电监测网在一定范围内的定位误差。结果显示,除了系统本身存在的方位和时间误差外,布设子站的数目、几何形状、站距的大小对定位精度的影响均非常明显,与系统采取的定位算法也有很大关系。同时,提出并采取“一子多主,多叉组合”的技术策略,以湖北省为例,对闪电定位系统布网方案设计进行技术探讨。  相似文献   

13.
李凤昌 《气象》1996,22(8):46-48
在对GMS系列卫星云图进行定位时,由于种种原因,有时会出现偏差,该文给出了消除偏差的自适应校准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2012年度新疆43个站点的闪电定位监测数据分析得出,闪电监测与人工观测雷暴在时间分布上一致性较好;空间分布上差异较大地区有阿勒泰和喀什地区;观测站有雷暴记录时闪电定位监测也有闪电记录的比例达64%,表明监测结果有效;新疆云地闪中,负地闪占90%,远多于正地闪。正闪强度上大于负闪强度。雷电流陡度主要分布在-20-20 KA/чs 之间;新疆区域内雷击大地密度按新规范估算的值大于老规范的估算值,更远大于闪电定位仪实际监测值。  相似文献   

15.
常素萍  刘强军 《气象科技》2004,32(Z1):54-57
致洪暴雨落区预报系统是利用差动定量输送法对动力和热力物理量进行贡献计算 ,得出暴雨落区短期 2 4h预报 ,同时应用动力螺旋轴法、低空急流轴与暴雨云团配合法及雷达回波跟踪法制作 12h、6h、3h的短时、超短时、临近暴雨落区预报 ,逐级向下订正 ,最终制作出致洪暴雨落区预报图。该预报系统在 2 0 0 2和 2 0 0 3年晋城市暴雨落区预报中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雷达资料在高原东北侧雷电预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维成  苟尚  傅朝 《气象》2015,41(10):1253-1259
利用LD II闪电定位仪资料和兰州CINRAD/CC雷达资料,对甘肃中部2011和2012年夏季对流性降水过程中雷达回波单体与雷电活动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分析,提取反映较好的雷达产品特征量,建立雷电预警方案。结果表明,35 dBz回波顶高(ET)突破-10℃层高度和40 dBz回波顶突破过-10℃层高度等2个指标的雷电预警效果较好,预警时间可分别平均提前23和16 min;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可作为判断雷电发生的充分条件,但其值应小于30 kg·m-3;ET大于10 km预警雷电发生,预警时间可提前平均为7 min。利用建立的雷电预警方案对2013年的个例进行效果检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案在雷暴天气具有较好的预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魏锦成  陈泽面 《气象》1997,23(12):39-42
以厦门1996年初雷天气的多普勒雷达探测为例,分析了闪电定位对探测初生雷暴,识别雷雨和降雨回波,判断雷暴降水库,移动,变化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次人工触发闪电事件的定位误差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绿文  黄智慧  禹继  李斌  黄国开 《广东气象》2010,32(1):15-17,21
利用一次包含8次回击过程的人工触发闪电事件的近距离光电观测数据,分析了广东省气象闪电定位系统对其回击过程的定位结果。结果表明,回击过程探测效率约为75%(6/8),回击平均定位误差约为3768m。为了分析定位误差来源,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逐次引入各探测子站原始记录重新进行定位计算,发现剔除误差较大的探测子站后,平均定位误差为2192m,比原来降低42%。  相似文献   

19.
一次龙卷过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闪电定位资料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利用WSR-98D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了2003年7月8日发生在安徽省无为县境内的一次龙卷过程。此次龙卷产生于低空急流左侧,动力、热力条件均为较有利的大尺度环境,多普勒雷达回波分析发现,龙卷起源于中高层向低层发展的中-γ尺度气旋中。闪电定位资料分析表明,龙卷发生前10min闪电活动开始频繁。龙卷出现后负地闪明显加大,且龙卷闪电存在于雷暴的发展后期、成熟和消亡阶段。此次龙卷的一些基本特征与通常结论有所不同,(1)雷达反射率因子小于通常结论;(2)龙卷风暴发展高度不是很高,回波顶高仅6~9km,类似于普通雷暴;(3)闪电活动中以负地闪为主,正地闪较少,并未出现正地闪一度占主导地位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影响北京地区的沙尘暴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利用1971-1996年的地面气象月报和地面天气图资料,借助地理信息系统,逐次分析了影响北京地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演变规律,确定了影响北京地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移动路径和源地。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沙尘暴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初夏,以4月为最多。根据沙尘暴的起源,可将影响北京的沙尘暴天气过程分为外源型和内源型两类。沙尘暴的移动路径主要包括北路和西路两条。外源型沙尘暴的入侵地点集中在:1)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和锡林郭勒盟西部的二连浩特市、阿巴嘎旗;2)哈密市以东至内蒙古阿拉善盟的中蒙边境。内源型沙尘暴的起源地主要集中在腾格里沙漠及其周边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