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南海海流对冬季风应力的响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新式(POM)的南海版本(SCS-POM)模拟了抟续冬季风风应力作用下,南海海流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从静止的海洋出发,定常冬季风风应力驱动下的南海海流有明显的时间变化,垂直积分后的海流(全流)约需120天左右的时间,方能达到准稳定态,表层、次表层和深层海流的时间演变也有类似特征。模拟结果还表明,SCS-POM有能力模拟出南海边界流、沿岸流和海流的涡旋状结构。  相似文献   

2.
海底地形对南海海流、海面高度和海温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美国普林斯顿入学海洋模式(POM)的南海版本(SCS-POM),研究了南海海底地形对南海海流、海面高度和海温的影响。共做了4个数值试验,分别包含陡峭(STP)、光滑(SMT)、平坦(PLT)和中间(MDT)4种地形。在真实的海岸线和1月气候个均风应力的共同强迫下,将模式积分360天,对所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海底地形对海水质量输送和海温分布有重要的影响,对表层和次表层流以及海面自由高度的影响较小,它们的分布主要由海岸线和风应力次定。并对海气耦合模式中海洋模式的选择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3.
温度,盐度和风应力对南海海流模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海洋模式(POM)对南中国海的年平均海流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温盐结构和风应力在海流形成中的作用进行了较详细的讨论。结果表明,仅有温盐水平不均匀分布也可以驱动海水而生成南海海流,但此种海流的结构较乱,最大流速只有30~40cm·s-1。若温盐无水平结构,则在风应力驱动下,南海海流的结构较为有序,且最大流速可增至60~70cm·s-1。在温盐水平分布不均匀并有风应力的作用时,生成的南海海流与仅有风应力作用时的海流场较相似,说明在南海海流的形成中,风应力的作用更为重要。海面自由高度的分析也证明了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4.
两层原始方程海流数值模式和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一个两层原始方程海流数值模式,利用1月和7月多年平均的海平面气压场和由该气压诊断出的海面风场,对此模式的性能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模拟得出的海洋表层及次表层流与实况较为一致,文中还将模拟结果和IAP OGCM以及OSU OGCM的相庆结果作了初步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使用改进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区域海洋环流模式(POM)对南海及邻近海区1998年1 ̄8月海况进行了数值模拟,所得的主要结果与海洋观测及已有的一些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模拟结果表明:1 ̄8月,黑潮南海分支是南海北部的一支重要海流;除冬季月份外,南海暖流都清晰可见;黑潮右侧的大尺度反气旋性暖涡1 ̄8月都存在。在所模拟的海区中,南海海区表层海流与季风关系最密切,季节变化最明显。另外,改进的POM能较好地再现1  相似文献   

6.
南海海平面高度年循环的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 TOPEX/ POSEIDON-ERS高度计提供的海平面高度异常资料和并行海洋气候模式(POCM)模拟海平面高度资料,分析了南海海平面高度年循环特征。结果表明:l月,3月和5月海平面高度的异常值分别与7月,9月,11月的异常值相反。l月(7月),深水海区与吕宋海峡的海平面高度为负(正)异常,在大部分陆架区和南海的西和南部,海平面高度为正(负)异常。在3月(9月),除海平面高度异常的量级已减少,且较小的SSH正异常(负异常)出现在南海的中部以外,海平面高度异常的分布型与 1月(7月)类似; SSH的年循环的最大振幅出现在吕宋岛的西北海域;风的季节变化是南海SSH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海洋中碳及营养物自然分布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海洋生物化学环流模式(B- GCM) 模拟了工业化前碳及营养物在海洋中的分布, 并得到了较为合理的结果。模式考虑了海洋表面化学和一个简单的生物过程。模式的主要预报变量有总CO2 、碱度和磷酸盐。决定生物化学物质分布的三个参数的取值为: POC 通量的垂直廓线的指数a 取观测值0-858 、生物生产效率r = 2/ 年和下落比R= 0-06 。用B-GCM 模拟出的结果与GEOSECS观测值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一维光化学模式,以二甲硫醚(DimethylSulfide,简称DMS)为源模拟了西太平洋对流层的硫化物循环。DMS海-气通量由“stagnant-film”模式进行计算。尽管海洋大气中OCS浓度比DMS大一个量级,但它对SO2的贡献很小,DMS仍是海洋大气中SO2的主要源。在大气垂直湍流输送过程中,DMS白天与OH反应,夜间与NO3反应被氧化成SO2,SO2大部分通过非均相转化形成H2SO4。模拟结果与PEM-WEST-A观测资料对比,取得了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南海海域海-气耦合模式及其数值模拟试验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在NCAR区域气候模式RegGM2和普林斯顿海洋模式POM基础上发展适用于区域海-气相互作用研究的区域海-气耦合模式,模式采用同步耦合、海洋模式将海表温度提供给大气模式,大气模式为海洋模式提供太阳短波辐射、感热能量、潜热通量。海洋与大气模式每15min交换一次通量。耦合过程没有使用通量校正。使用该模式对中国南海区域1995年5-7月大气和海洋进行了模拟试验,将模拟结果与COADS通量强迫的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10.
TBO的原因-异常东亚冬季风与ENSO循环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基于对 NCEP/ 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其他资料(OLR,降水和气温等)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亚和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对流层环流和气候变化都有明显的准两年振荡(TBO)特征。同时,异常东亚冬季风可以影响次年夏季的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特别是在东亚地区;而异常东亚冬季风和ENSO循环间又有明显相互作用:持续的强(弱)东亚冬季风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可以激发 El Ni o(La Ni a), El Ni o(La Ni a)反过来又可通过遥相关或遥响应而导致东亚冬季风偏弱(强)。强或弱的冬季风和ENSO循环是相互衔接在一起的,因此可以认为异常东亚冬季风与ENSO循环的相互作用是TBO对流层准两年振荡)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identify and delineate large signals of climatic variation in the Asian monsoon region and try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transformation from one climate regime to another.It is found that the summer monsoon over the Indian and western Pacific oceans stows distinct climatic regimes with changes occurring in the years around 1875, 1900, 1940 and 1960. The change of about 1900 is the largest one, which occurs in step with the variation of global oceanic climate pointed out by Fletcher, et al. (1982).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one regime to another is an alternation of meridio-nality of monsoon current. The transformation occurs most strongly in the western Pacific convergence zone, where monsoon has strong interaction with the trade wind systems.The variability of monsoon rainfall over India and East China also exhibits some large signals which are synchronous with those of wind field over the ocean: the monsoon rainfall increases (decreases) during the “meridional monsoon period” (zonal monsoon period) over the ocean.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 apparent decreasing of plum rains in East China since 1958 which is well known in China would be linked mainly with the sudden increasing of U-component of SW monsoon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Finally a kind of seesaw between Indian monsoon and East China monsoon with somewhat time-lag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
南海季风爆发与随后爆发的东亚季风,与夏季东亚地区旱涝关系密切,而相伴的南海对流活动与季风爆发的维持和发展存在何种相互关系,是需要探究的.为此,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TRMM)的雷达(Precipitation Radar,PR)、微波成像仪(TRMM ...  相似文献   

13.
亚洲南部的海陆分布对亚洲夏季风形成的作用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数值试验方法,研究南亚印度次大陆及印度支那半岛与周围海洋间的海陆分布在亚洲夏季风环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试验表明,不仅亚洲大陆与周围大洋的海陆分布影响夏季亚洲季风的形成,亚洲南部较小尺度的海陆分布也同样影响季风的形成过程;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和南海上空季风的强风中心及相应的越赤道气流可由亚洲南部较小尺度的海陆分布引起。  相似文献   

14.
Studies on oceanic condition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and adjacent waters are helpful for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summer monsoons in East Asia. To have a 3-dimensional picture of how the oceanic currents vary, the oceanic elemen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and its neighboring sea regions in January~August 1998 have been simulated by using the improved Princeton University Ocean Model (POM) in this paper. The main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at of ocean investigations and other simul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CS branch of the Kuroshio Curr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north SCS from January to August; the SCS warm current is reproduced clearly in all months except in winter; there always exists a large-scale anti-cyclonic vortex on the right of the Kuroshio Current from January to August. In the model domain, the surface currents of the SCS have the closest relations with the monsoon with an apparent seasonal variation. In addition, the develop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ST in the SCS and its neighboring sea regions before and after the summer monsoon onset are also well simulated by the improved POM. Those are the foundation for developing a coupled regional ocean-atmospheric model system.  相似文献   

15.
冬季台风“南玛都”结构性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82~2001年NCEP/NCAR再分析的周平均SST场、逐日表面热通量场及近地层10米高度风场资料,分析了南海地区季风爆发前后几周南海多年平均SST随时间的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南海季风爆发前,SST急剧升高,季风爆发后,SST的变化呈现比较明显的空间差异,南海北部SST继续上升,而南部SST持续下降.南海季风爆发前,海面净得热,这是季风爆发前南海SST上升的主要原因.季风爆发后几周,海面净得热减少,此时的海表净热通量收支与SST无显著相关.而季风爆发期和爆发后几周,南海SST变化的不均匀性与西南气流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南海的降温区呈东北-西南走向,与低层西南气流的方向一致.因而,在季风爆发后的一段时间内,近地层风场导致的海洋表面及内部动力过程是影响南海SST变化的另一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6.
1979年东亚夏季风环流建立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用1979年5—7月低纬地区的格点风资料,对东亚季风地区的逐日平均经圈环流进行了分析,发现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建立过程和印度季风有很大不同。东亚夏季风环流建立时间较早,它是由副热带季风环流和南海热带季风环流组成的。副热带季风环流与源于南亚副热带地区的偏南风,北支高空东风相联系;而南海热带季风环流与源于澳大利亚的跨赤道气流,南支高空东风相联系。印度夏季风环流建立时间较晚,它与索马里低空急流,北支高空东风急流相联系。在季风环流的结构上,两者也是不同的,东亚季风环流是一个准经向环流圈,而印度季风环流则是一个准纬   相似文献   

17.
索马里跨赤道气流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33,自引:8,他引:25  
李崇银  吴静波 《大气科学》2002,26(2):185-192
通过分析NCEP/NCAR多年再分析资料,清楚地揭露了南海夏季风爆发与索马里跨赤道南风气流建立之间的重要关系.对应南海夏季风爆发,总是已先期在赤道印度洋地区有西风加强和索马里跨赤道南风气流的建立;而且,若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晚),赤道印度洋地区西风的加强和索马里跨赤道南风气流的建立也偏早(晚).可以认为,索马里跨赤道南风气流的稳定建立是南海夏季风爆发的重要物理机制之一,它的建立导致赤道印度洋地区西风的持续加强和向东扩展,并最终在南海地区形成西南气流.  相似文献   

18.
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揭示了南海-西太平洋春季对流存在显著的10~30天振荡周期。在年际尺度上,南海-西太平洋春季对流10~30天振荡强度(简称SCSWP_SISO)与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春季菲律宾和西太平洋海温偏高、赤道太平洋中部及以东地区海温偏低时,索马里、110 °E越赤道气流会加强,南海-西太平洋偏西风加强,产生异常气旋性环流,垂直上升运动增强,水汽异常偏多,东西风切变增强,有利于SCSWP_SISO增强。而SCSWP_SISO增强时,有由南往北、自西向东的异常气旋传播,从而减弱低层副热带高压使之较早撤出南海,南海夏季风得以较早爆发。反之亦然。在不同的年代际背景下,SCSWP_SISO经历了偏弱、较弱和偏强的变化,但影响其变化的因子并不完全一致。在第一阶段(1958—1976年),主导因子是南海-西太平洋冷的海温与异常下沉运动、异常减弱的水汽-对流条件。在第二阶段(1977—1993年),主导因子为中东太平洋异常偏冷的海温以及局地异常减弱的风场垂直切变。在第三阶段(1994—2011年),主导因子为热带海温的整体偏暖、风场垂直切变的增强以及水汽-对流的加强。但随着SCSWP_SISO的年代际增强,其与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的相关关系却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