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小麦、胡麻物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西北黄土高原典型农作物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利用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小麦1987—2016年与胡麻1988—2004年物候观测资料,结合同期气象资料,通过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春小麦、胡麻典型物候期的变化特征及典型生育期间隔日数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分析期内,春小麦、胡麻出苗期的变化幅度最大,最早和最晚出现日期分别相差36 d和30 d;春小麦播种—出苗、抽穗—开花期间隔日数显著缩短(P0.05),开花—乳熟期的间隔日数显著延长(P0.05),胡麻各物候期间隔日数变化不明显(P0.05);春小麦、胡麻各物候期间隔日数与日照的相关性最好(P0.01)(除春小麦开花—乳熟期显著相关及胡麻现蕾—开花期相关性不明显);分析期内,春小麦、胡麻全生育期持续时间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黑膜覆盖对马铃薯光合过程和产量的影响,以品种"新大坪"为试材进行试验,对比分析黑膜覆盖(PM)处理与裸地对照(CK)下马铃薯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i)、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及产量等变化特征。结果表明:PM处理下叶片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在分枝期、花序形成期及开花期均较CK增大,但不同生育期增幅差异显著,其中净光合速率在分枝期增幅最大,为63%,而气孔导度最大增幅出现在花序形成期,为38%,开花期二者增幅均最小。胞间CO_2浓度PM处理在分枝期较CK降低12%,而花序形成期、开花期较CK分别提高1%、6%。蒸腾速率PM处理在分枝期、开花期较CK分别提高44%、19%,而花序形成期则下降4%。3个生育期叶片水分利用效率PM处理均高于CK,其中花序形成期提升显著。与CK相比,PM处理下的叶片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及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均有所降低,而表观量子效率(AQE)、暗呼吸速率(Rd)和产量均有所升高,其中马铃薯产量提升近3倍,增产效果明显。说明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通过采用黑膜覆盖来影响马铃薯光合过程,能够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  相似文献   

3.
本根据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春小麦(生育状况观测地段)从播种至成熟期,逐旬土壤贮水量和春小麦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产量构成要素资料,分析了土壤水分对春小麦产量构成要素及产量的影响,确定了主要影响时段和关键土层。  相似文献   

4.
利用典型半干旱区定西试验基地的开顶式气室(Open-Top Chamber,OTC)研究平台,以春小麦"定西24号"为供试品种,设置对照(370μmol·mol~(-1))和增加90μmol·mol~(-1)(460μmol·mol~(-1))、180μmol·mol~(-1)(550μmol·mol~(-1))3个CO_2浓度梯度,研究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半干旱区春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CO_2浓度升高使春小麦冠层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增加,10 cm深处的土壤环境温度降低,春小麦根际浅层的土壤湿度增加;CO_2浓度增高,春小麦发育加快,生育期相应提前,全生育期缩短2~4 d;CO_2浓度升高对春小麦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有明显促进作用。其中,株高和叶面积指数在开花期增幅最大,叶绿素含量在灌浆后期到乳熟期增加更为显著;随着CO_2浓度升高,穗长、穗重、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产量均呈增加趋势,而无效小穗数、不孕率以及收获指数则呈下降趋势,在460μmol·mol~(-1)和550μmol·mol~(-1)浓度下,籽粒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8.88%和19.93%。  相似文献   

5.
陈燕丽  丁美花  冯利平  莫伟华  匡昭敏 《气象》2016,42(12):1554-1559
利用2000—2011年广西5个农业气象试验站的甘蔗生育期及同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宿根蔗生长发育变化特征及不同生育期气象条件差异及对宿根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1年广西宿根蔗发株期呈波动推后趋势,延后约2.5 d·a~(-1)。发株—茎伸长、全生育期间隔天数均呈明显缩短趋势,分别约约为2.9、2.7 d·a~(-1)。发株—茎伸长期间隔天数年际波动较大,变幅约15 d(16%),但茎伸长—工艺成熟期间隔天数年际变化稳定,变幅仅为4 d(3%)。宿根蔗最大茎高呈逐年上升趋势,增幅为5.3 cm·a~(-1),单茎鲜重呈明显上升趋势,增幅为64.4 g·a~(-1)。(2)宿根蔗全生育期相对湿度呈逐年下降约o.38%·a~(-1);发株—茎伸长期间日照时数呈逐年下降约10 h·a~(-1)。各生育期最低气温、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年际变化较小,其中发株—茎伸长期气象条件的年际变幅明显大于茎伸长-工艺成熟期和全生育期。(3)气温升高缩短了宿根蔗生育期,但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最高气温与最大茎高和鲜重均无显著关系。降水量对宿根蔗的发株—茎伸长、全生育期调控作用非常显著,但其对宿根蔗茎伸长—工艺成熟期作用不明显。日照时数对宿根蔗各个生育期发育天数的延长或缩短作用不明显,但在发株—茎伸长期,由日照时数的减少形成的较湿润条件对宿根蔗生长更有利。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玉米开花后的持续干旱对其生理过程及产量的影响,采用在玉米灌浆阶段持续控水的方式开展干旱胁迫试验,对主要光合参量(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光响应参数、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及产量结构进行观测和计算,分析它们对干旱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玉米花后干旱可导致P_n、T_r、WUE以及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随干旱持续时间延长而减小,干旱持续15—27 d,1200μmol·m-2·s-1光强处P_n和T_r减小幅度分别由50. 0%增大到75. 1%、71. 7%增大到83. 6%; WUE和Pnmax减小幅度分别由21. 7%增大到47. 9%,由50. 9%增大到73. 2%;玉米百粒重和茎秆重分别显著减小11. 6%和23. 2%,果穗长、果穗粗和籽粒与茎秆比没有明显受到影响,秃尖比和株籽粒重虽有大幅增大和减小,但并不显著;研究时段内干旱导致玉米减产11. 7%。  相似文献   

7.
水分利用效率(WUE)反映了作物耗水量与干物质生产及籽粒产量的关系,提高作物WUE是保障水资源紧缺条件下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根据近30 a郑州地区冬小麦全生育期平均气温、土壤湿度和产量资料,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近30 a冬小麦全生育期平均气温与冬小麦WUE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模拟了在不同增温、降水减少的气候变化情景下对冬小麦WUE的影响。结果表明:郑州地区近30 a冬小麦全生育期平均气温递增率约为0.82℃/10a;0—100 cm土壤平均湿度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效含水量约以44.9 mm/10a的速率递减;实际耗水量年际间平均以18.2 mm/10a的速率递增;气温升高与小麦WUE变化表现为不显著的负相关。未来各情景下冬小麦WUE均比当前的WUE有所增加,其中增温2.4℃、降水减少10%时WUE比基础情景增加了15.5%,但WUE的数值并不随气温增加和降水减少而无限递增,当气温增加2.4℃、降水减少量超过20%时,WUE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8.
在人工遮雨的条件下,采用盆栽的种植方式探究"皖麦68"营养生长期(返青期—开花期)及生殖生长期(开花期—成熟期)轻度干旱胁迫(土壤相对含水量为55%±5%)及复水(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5%)对其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返青期至成熟期充分供水(CK)的小麦旗叶光合参数和产量最高。开花至成熟期复水(DN)的小麦叶片在复水后光合能力迅速恢复,表现出了超补偿效应:光合速率(16.43μmol/(m~2·s))甚至超过了CK(15.01μmol/(m~2·s));采用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拟合小麦旗叶的光响应曲线,其中DN的曲角θ最大;DN产量较CK略有降低但千粒重为34.51 g,高于CK(34.44 g)。开花至成熟期轻度干旱(ND)及全生育期轻度干旱(DD)的小麦光合特征参数与产量均显著降低。DD产量最低、品质最差,但其收获指数I_H高于CK、仅次于DN。在小麦返青期—开花期进行水分管理适量减少灌溉,开花期—成熟期复水能够提升籽粒的干物质积累量,获得较高的产量及品质。  相似文献   

9.
土壤水分胁迫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土壤水分适宜做对照(CK),轻度水分胁迫(50%~70%)、中度水分胁迫(小于50%)3种处理在河北固城可控式土壤水分试验场,选择冬小麦灌浆初期的晴朗天气,采用Li-Cor 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仪,观测了3种处理的冬小麦旗叶光合作用参数的日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水分适宜时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为"单峰型",未出现明显的"午休"现象,水分胁迫的处理都呈"双峰型",中度胁迫反而比轻度胁迫光合"午休"要短2h;3种处理的蒸腾速率日变化都呈"双峰型",气孔导度是反映叶片气体交换的重要指标,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成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水分适宜或土壤干旱时冬小麦旗叶对环境变化的应变性较迟钝;轻度水分胁迫时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比CK高2.8%~9.0%,蒸腾速率与CK基本相近,水分利用效率(WUE)比CK高10.6%~12.9%,这可能是一定程度的水分胁迫下冬小麦节水增产的生理调节机理。  相似文献   

10.
近33a山西不同强度和范围雾日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0~2012年山西108站雾观测资料,研究山西不同范围和不同强度雾日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基于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风力、降水、平均相对湿度等条件的变化对雾日增减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1)山西不同强度雾日都具有西北向东南递增的空间分布特征,长治、晋城、晋中东山以及忻州东部是山西不同强度雾日的多发区;(2)小范围和区域性的雾一年四季均可出现,大范围的雾则主要出现在秋季和初冬季节。大雾一年四季均可出现,浓雾以上天气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强浓雾和特强浓雾主要出现在9~12月,其中以11月为最多;(3)近33 a间,小范围、区域性以及大范围的雾日分别以1.16 d/10 a、0.76 d/10 a和0.61 d/10 a的速率增多。大雾、浓雾和特强浓雾分别以0.36 d/10 a、0.13 d/10 a和0.23 d/10 a的速率增多,强浓雾则以-0.07 d/10 a的速率减少;(4)风速3 m·s-1时,风日数与雾日数为正相关,风速≥5 m·s-1时,风日数与雾日的增减转为反相关,其中对雾日增减趋势影响最明显的是风速≥12 m·s-1的日数;(5)雾日的空间分布与相对湿度的空间分布呈正相关,与大风日的空间分布呈反相关;(6)区域性和大范围的年降水日和日平均相对湿度≥80%日数的增减对年雾日的增减变化影响最显著。  相似文献   

11.
杭州市降水特征及极端降水趋势预估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李正泉  宋丽莉  梁卓然  王阔  刘善峰 《气象》2018,44(6):781-789
利用国家气候观象台杭州站百年降水观测数据和CMIP5模式模拟预估数据,分析了杭州市降水长期变化特征,采用累积概率分布函数转换方式(CDF-T),降尺度预估了未来气候情景下杭州极端降水发生趋势。结果表明:杭州市年降水量在百年时序(1907—2015年)上无显著性增加或减小趋势,1980年后春季降水明显下降,下降速率约32.1mm·(10a)~(-1),冬季降水显著增加,增加速率约35.4mm·(10a)~(-1)。1988—2015年的3和6h及日降水的各重现期降水量均较1961—1987年有所增大,1961—1987年的100年一遇日最大降水已演变为1988—2015年的50年一遇甚至是20年一遇。CMIP5模式降水的降尺度分析表明,2020—2039年杭州市日极端降水强度将可能会进一步加强,2020—2039年日降水的R95值和R99p值均较现气候期(1981—2010年)有所提高,超R95p和超R99p的极端降水发生日数分别为11.08和2.24d·a~(-1),分别较现气候期平均值增加了3.52和0.69d·a~(-1)。  相似文献   

12.
2017—2018年在晋南4个不同海拔高度的麦田,开展了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对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海拔麦田不同土层的成熟期土壤贮水量均低于播种期土壤贮水量,在0~100、100~200、0~200 cm土层深度不同海拔麦田成熟期土壤贮水量占播种期土壤贮水量的比例分别为47. 28%~45. 46%、42. 49%~77. 50%、45. 06%~60. 96%,其中0~200、100~200 cm深度所占比例均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上升;播种期至成熟期0~100、100~200 cm土壤耗水量占该阶段0~200 cm土壤耗水量的比例分别为51. 53%~72. 12%、27. 88%~48. 47%,其中0~100 cm深度所占比例随海拔高度上升而上升,而100~200 cm则表现为随海拔高度上升而下降;播种期至成熟期0~100、100~200、0~200 cm土层耗水量占播种期同一土层贮水量的比例分别为52. 72%~54. 54%、22. 50%~57. 51%、39. 04%~54. 94%,其中100~200、0~200 cm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下降,最高海拔(1008 m)麦田0~100、100~200 cm土层及其他3个海拔麦田不同土层深度在不同生育阶段土壤耗水量与其初始土壤贮水量均呈正相关;不同海拔麦田的全生育期平均气温与其全生育期不同土层的土壤耗水量均呈现正相关;水分利用效率基本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在提高。  相似文献   

13.
利用黄陂气象站、武汉青山长江公路大桥桥位处新建的测风塔和湖北省农展中心自动气象站风资料,采用极值I型分布法对武汉青山长江公路大桥设计的风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桥位区10 m高度年最大、极大风速为分别为17.0 m·s~(-1)、20.9 m·s~(-1),年均大风日数为5.8 d,年最多风向为NNE;(2)气象站100 a重现期10 m高度10 min平均年最大风速(基本风速)为25.6 m·s~(-1),桥位处100 a重现期10 m高度10 min平均年最大风速(设计风速)为29.0 m·s~(-1);(3)风速较大时水平动量的垂直湍流通量较风速小时大、湍流参数较风速小时小、湍流谱密度值较风速小时增大1~2个量级;极大风速发生时1 h内的风攻角为0°~3°。  相似文献   

14.
兰念军 《高原气象》1990,9(2):213-219
本文通过试验研究,初步肯定了全生育期地膜覆盖对水地春小麦的节水增产效果。初步看出其节水增产的机理为:地膜覆盖的增(地)温和保墒作用,增加了春小麦幼苗期的干物质积累和叶面积,促进了根系的生长发育;并使出苗提早,促进延长了穗分化,起到增粒作用;同时使千粒重也有所增加,从而达到增产;由于保墒作用及头水的推迟,减少了灌溉定额和灌溉次数及耗水量,因此具有明显的节水效果。通过对两年试验所建立的回归模型进行计算机选优,得出了节水、节种、增产的优化栽培措施组合为:头水叶龄4~4.5叶,二水时期为开花,全生育期灌水2次,灌溉定额155~200方/亩,播种23~32万粒/亩,施氮10公斤左右,氮磷比1∶0.5~0.7,但对地膜复盖技术还需继续研究,继续提高其经济效益,同时上列措施组合尚待进一步完善和经生产验证。  相似文献   

15.
选取番茄品种“金冠5号”为试材,在日光温室中利用遮阳网设计不同寡照(光合有效辐射,PAR<200μmol·m^-2·s^-1)持续日数(0、1、3、5、7、9 d)及正常光照条件下的恢复试验,研究寡照胁迫对番茄开花座果、产量形成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持续寡照胁迫造成番茄开花期推迟,开花数和单穗果实数减少,座果率降低,寡照胁迫7—9 d,番茄花期推迟一周左右;寡照胁迫还导致番茄单果重、单株产量、果实直径降低,非商品果率增加,寡照9 d处理番茄单果重、单株产量、果实直径分别较CK低0.04 kg、1.80 kg和1.10 cm,非商品果率较CK高3.1%;寡照胁迫下,番茄单株产量与植株叶片数,叶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光合速率等光合参数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叶片胞间CO 2浓度呈负相关;番茄果实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随寡照胁迫持续时间增加而降低;而番茄果实抗坏血酸含量、有机酸含量和总酸度则相反,且寡照胁迫持续时间越长,番茄果实抗坏血酸含量、有机酸含量和总酸度越高。研究结论可为定量评估寡照灾害对设施番茄开花座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冬小麦(皖麦68)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及盆栽的培育方式,按照不同浓度将酸雨分为CK(pH5.6)、T1(pH4.0)、T2(p H2.5)三组,探究酸雨对小麦不同生育期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模拟酸雨p H值的减小,小麦净光合速率受到抑制加强。整个小麦生长周期中T2处理下小麦净光合速率较CK处理降幅均显著,其中开花期的降幅达到极显著,而T1处理较CK处理净光合速率虽然有所降低,但不显著。小麦生长期间,中午时段会出现"光合午休"现象,此时会有效抑制小麦的净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17.
《高原气象》2021,40(4):875-886
利用东北地区1961-2017年162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积雪的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平均年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为75.3 d和582.1 cm,呈高纬多低纬少、山地多平原少的分布,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积雪日数达140 d以上,积雪日数多的地方累积积雪深度也较深。(2)平均积雪初终日和积雪期分别为11月7日、4月1日和145 d,积雪初日自大兴安岭北部向辽宁沿海地区推进;积雪初日早的地区积雪结束的也晚,积雪期更长,黑龙江大部分地区均超过了150 d。(3)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最大值均出现在1月,以1月下旬最多;积雪初日和终日最多分别出现在11月和3月,以11月上旬和3月下旬最多。(4)年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分别以1.88 d·(10a)~(-1)和71.94 cm·(10a)~(-1)的速率增加,在21世纪10年代达到年代最高值,秋季、冬季和春季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均呈增加趋势,冬季增加最为显著。积雪初日显著推迟、积雪终日提前、积雪期缩短,变化速率分别为1.44 d·(10a)~(-1)、-2.27 d·(10a)~(-1)和-3.72 d·(10a)~(-1);162个气象站点中,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均有75%以上的站点呈增加趋势,积雪初日推迟、积雪终日提前和积雪期缩短的站点分别为86.4%、98.1%和96.3%。(5)冬半年积雪受降水量(有效降雪量)的影响要大于平均气温的影响;积雪初日与11月平均气温和10月降水量相关性较好,积雪终日与2月温度因子相关性较好;随着纬度的升高和海拔的抬升,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增加,积雪初日提前、积雪终日推后、积雪期延长。  相似文献   

18.
李豪  刘双  胡凯衡 《高原气象》2023,(6):1518-1528
强降雨和高温是冰川泥石流的主要诱发因素,深入理解小流域冰川泥石流的孕灾气象条件变化规律,可为冰川泥石流的预警预判和灾害防治等工作提供依据和基础数据。基于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1979-2018年),利用Sen’s斜率法、 Mann-Kendall趋势及突变检验法、滑动t检验法、 Morlet小波变换法、变异系数(CV)和降雨集中指数(PCI)多种方法和指标,详细分析了藏东南典型冰川泥石流流域卡达沟的降雨量、气温和极端气候指数近40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年均气温和暖昼日数分别以0.05℃·a-1和1.46 d·a-1的速率显著上升,暖昼日数年际波动极大。两者均具有32 a准周期以及中短尺度周期。(2)春、夏、秋、冬季气温分别以0.044℃·a-1、 0.039℃·a-1、 0.049℃·a-1和0.06℃·a-1的速率显著上升。所有月份气温均呈显著升高趋势,其中3月和11月气温波动极大。(3)年降雨量下降趋势不显著。极端降雨日数无明显变化趋...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改变了作物的生育环境,冬季积温的增加使冬小麦的适播期发生了变化,春季霜冻、干热风,使小麦的生理机能受到了损害。因此,给出气候变化背景下冬小麦最佳播期的窗口尤为重要。本文利用日照地区3个气象站1951—2016年的逐日气象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相关性检验等方法,对该地区冬小麦适播期(冬前≥0℃·d有效积温为400—750℃·d)、拔节期间发生的春季霜冻以及乳熟期间发生的高温干热风天气的时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冬前(10月2日至12月20日)≥0℃·d有效积温,近62 a来大东港区以1.572(℃·d)·a~(-1)的速度递增,近58 a来五莲县以1.339(℃·d)·a~(-1)的速度递增,近66 a来莒县以1.513(℃·d)·a~(-1)的速度递增,日照地区冬小麦的适播期均未发生突变过程。最终确定日照地区冬小麦适播期大东港为10月20—25日,五莲县为10月17—20日,莒县为10月11—15日,比传统播期推迟5—10 d,理论上避免了冬小麦拔节期的霜冻危害,并分别以69%、85%、75%减少了小麦乳熟期的高温、干热风危害。该研究对当地冬小麦生产可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不同生育期水分胁迫对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遮雨棚以夏玉米为对象进行水分胁迫大田试验,通过分析玉米叶片光合测量数据,研究不同生育期水分胁迫对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为定量分析不同水分胁迫程度对玉米生育的可能机理提供数据和初步的理论支持.结果表明:土壤水分下降会使玉米叶片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降低,而胞间CO2浓度(Ci)和水分利用效率(WUE)会增加;Pn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且随着水分胁迫强度增强,Pn增加速率降低;干旱胁迫会改变Pn、Tr日变化规律,并且对拔节期光合作用的抑制小于成熟期;WUE与Pn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Tr、Ci及Gs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