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探讨黑膜覆盖对马铃薯光合过程和产量的影响,以品种"新大坪"为试材进行试验,对比分析黑膜覆盖(PM)处理与裸地对照(CK)下马铃薯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i)、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及产量等变化特征。结果表明:PM处理下叶片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在分枝期、花序形成期及开花期均较CK增大,但不同生育期增幅差异显著,其中净光合速率在分枝期增幅最大,为63%,而气孔导度最大增幅出现在花序形成期,为38%,开花期二者增幅均最小。胞间CO_2浓度PM处理在分枝期较CK降低12%,而花序形成期、开花期较CK分别提高1%、6%。蒸腾速率PM处理在分枝期、开花期较CK分别提高44%、19%,而花序形成期则下降4%。3个生育期叶片水分利用效率PM处理均高于CK,其中花序形成期提升显著。与CK相比,PM处理下的叶片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及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均有所降低,而表观量子效率(AQE)、暗呼吸速率(Rd)和产量均有所升高,其中马铃薯产量提升近3倍,增产效果明显。说明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通过采用黑膜覆盖来影响马铃薯光合过程,能够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不同增温对小麦冠层反射光谱的影响,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试验站以徐麦31为供试品种,设置了2种不同的大田开放式增温处理:夜间增温2℃(T1)和白天温增2℃(T2),及不增温作对照(CK),研究采用Field Spec Pro FR光谱仪测定了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冠层反射光谱,并研究不同的增温处理对小麦光谱反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T2处理下小麦冠层反射光谱反射率在拔节期大于CK,孕穗期、开花期、灌浆期小于CK,其中孕穗期差值为0.1。T1处理情况下小麦冠层光谱反射率在拔节期大于CK,在孕穗期、开花期小于CK,孕穗期二者差值达到0.15,在灌浆期二者差异不明显。另外,在拔节期、孕穗期和开花期的冠层光谱反射率均有T2大于T1,灌浆期后T1大于T2。研究结果对于在不同增温处理的背景下,对小麦冠层光谱进行无损监测的可行性提供理论参考,从而有效监测小麦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半干旱区不同颜色覆膜对春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不同颜色地膜覆盖对春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在甘肃省定西市以春小麦"定西新24号"为试材进行试验。试验设置3个处理,分别为全黑膜覆土穴播(PM-B)、全白膜覆土穴播(PM-W)和裸地穴播(CK)。结果表明:(1)PM-B、PM-W全生育期土壤贮水量差异不明显(P0.05),春小麦生育前期,PM-B、PM-W土壤贮水量较CK分别提高8%和6%(P0.05),生育后期,PM-B、PM-W较CK分别下降13%和14%;(2)PM-B、PM-W春小麦全生育期较CK分别缩短6 d和5 d,开花期以前,各生育期PM-B较PM-W提前1~3 d;(3)拔节期PM-B、PM-W处理春小麦株高显著高于CK(P0.01),乳熟期不同处理则无显著差异(P0.05);(4)地膜覆盖水分利用效率(WUE)显著高于CK(P0.05),PM-B的WUE较PM-W提高1%~10%(乳熟—成熟期除外)(P0.05);(5)PM-B、PM-W单株干物重最大积累速率出现时间接近,较CK分别提早8 d和9 d,最大积累速率较CK分别增大22%和18%,平均灌浆速率(Va)较CK分别提高0.36和0.19 g·千粒~(-1)·d~(-1);(6)PM-B、PM-W的实际产量分别为466.15和456.91 g·m~(-2),分别较CK提高16%和14%。  相似文献   

4.
土壤水分胁迫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土壤水分适宜做对照(CK),轻度水分胁迫(50%~70%)、中度水分胁迫(小于50%)3种处理在河北固城可控式土壤水分试验场,选择冬小麦灌浆初期的晴朗天气,采用Li-Cor 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仪,观测了3种处理的冬小麦旗叶光合作用参数的日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水分适宜时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为"单峰型",未出现明显的"午休"现象,水分胁迫的处理都呈"双峰型",中度胁迫反而比轻度胁迫光合"午休"要短2h;3种处理的蒸腾速率日变化都呈"双峰型",气孔导度是反映叶片气体交换的重要指标,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成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水分适宜或土壤干旱时冬小麦旗叶对环境变化的应变性较迟钝;轻度水分胁迫时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比CK高2.8%~9.0%,蒸腾速率与CK基本相近,水分利用效率(WUE)比CK高10.6%~12.9%,这可能是一定程度的水分胁迫下冬小麦节水增产的生理调节机理。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干旱胁迫对春小麦生长发育阶段生理性状和灌水利用效率的影响,以高产优质抗旱春小麦新品种‘定丰18号’和‘定丰19号’为材料,对其分蘖期到成熟期进行正常供水(WW)、轻度土壤干旱(MD)和重度土壤干旱(SD) 3种不同水分处理,研究3种处理对小麦叶片水势、光合速率、籽粒灌浆速率、产量构成因素以及灌水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WW处理比较,MD和SD处理显著降低了叶片水势(p <0. 05),MD处理通过夜间恢复其叶片水势可达到正常水平,SD处理不能恢复; SD处理显著抑制了叶片光合作用,MD处理与WW处理无显著差异(p> 0. 05);与WW处理相比,MD处理籽粒灌浆速率、粒重、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显著增加,而SD处理则显著降低(p <0. 05),不同处理间容重无显著差异(p> 0. 05)。两个不同小麦品种的两年试验结果基本一致,适度的水分亏缺有利于小麦增产,从而可提高其灌水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根据1993—2017年杭州市酸雨及环境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表明,2007年以前杭州降水p H值主要表现为强酸雨或特强酸雨,2007年以后则以弱酸雨或较弱酸雨为主;降水K值在经历2004—2007年的高值后,近几年又下降到90年代水平。酸雨频率呈持续下降趋势,特别是特强酸雨频率在2007年之后维持在低位;冬季和春季是酸雨高发的季节,而夏季相对较低。从近5 a杭州各区、县(市)酸雨频率及p H值来看,各地年均p H基本呈上升趋势;各地(除临安外)酸雨频率均逐年下降。此外,通过降水过程中的p H值分析表明在大雨或暴雨时较容易发生酸雨,连阴雨过程容易出现p H低值;环境空气中SO2、NO2浓度与p H值变化呈负相关,与电导率K值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在人工遮雨的条件下,采用盆栽的种植方式探究"皖麦68"营养生长期(返青期—开花期)及生殖生长期(开花期—成熟期)轻度干旱胁迫(土壤相对含水量为55%±5%)及复水(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5%)对其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返青期至成熟期充分供水(CK)的小麦旗叶光合参数和产量最高。开花至成熟期复水(DN)的小麦叶片在复水后光合能力迅速恢复,表现出了超补偿效应:光合速率(16.43μmol/(m~2·s))甚至超过了CK(15.01μmol/(m~2·s));采用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拟合小麦旗叶的光响应曲线,其中DN的曲角θ最大;DN产量较CK略有降低但千粒重为34.51 g,高于CK(34.44 g)。开花至成熟期轻度干旱(ND)及全生育期轻度干旱(DD)的小麦光合特征参数与产量均显著降低。DD产量最低、品质最差,但其收获指数I_H高于CK、仅次于DN。在小麦返青期—开花期进行水分管理适量减少灌溉,开花期—成熟期复水能够提升籽粒的干物质积累量,获得较高的产量及品质。  相似文献   

8.
王苗  吕桅桅  王凯  马德栗  方思达 《气象》2019,45(2):282-289
利用质量控制后1990—2014年酸雨逐日观测数据,分析武汉市酸雨变化特征,并研究酸雨与降水强度、风、气团来源及污染源的关系。结果表明:武汉站年均pH值为4. 86,属弱酸雨等级,酸雨强度整体呈增加趋势但2007年后趋于减弱;年均电导率为39.1μS·cm~(-1),呈8. 8μS·cm·(10 a)~(-1)的增加趋势。酸雨强度冬强夏弱,发生频率冬多夏少,电导率冬高夏低。武汉市强酸雨pH值和电导率呈显著负相关,非酸雨呈显著正相关。降水强度在酸雨强弱、发生频率演变过程中作用显著,但不同季节各有差异。1500 m高度处风速增大,武汉市酸雨强度减弱、发生频率减少,西南风向下酸雨发生频率高。强酸雨主要受来自南方酸雨重污染区气团影响,外来污染源经大气输送对武汉市强酸雨贡献大。武汉市SO_2浓度趋于减少,NO_2浓度趋于增加,两者浓度之和自2000年以来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9.
张涛  古明媚 《广东气象》2014,36(6):36-39
利用电白国家基准观测站2006—2013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电白酸雨的变化特征,研究了气象条件与酸雨的关系。结果表明,8年酸雨降水p H平均值为4.51,其中最小为2.92。电白各月降水p H值平均在4.0~5.3之间,1月降水酸性最强,月平均p H值为4.11。按季节分,冬季为酸雨高发期,其次是秋季,夏季最小。从8年的酸雨频率月变化可知,酸雨频率在1—3、10—12月出现较高,均达到80%以上;此外电白酸雨降水月均p H值与月平均降水量大致呈正相关;通过分析酸雨强度与降雨量等级的关系发现,电白降雨的p H值随降雨量级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电白降水出现偏东风时更容易形成酸雨;风速与酸雨频率呈单峰结构,随着风速等级的增大,发生酸雨的频率先增大后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0.
2006—2013年四川酸雨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四川省气象部门所属6个酸雨观测站2006—2013年的资料,研究了四川省酸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6个酸雨观测站多年降水p H均值除成都属较强酸性外,其余5站多年p H均值都属弱酸性。成都多年酸雨出现频率最高,达到61.5%;安岳多年酸雨出现频率最低,仅为26.6%。安岳K值(电导率)多年平均值最高,达到82.9μs/cm;峨眉山K值多年平均值最低,仅为21.9μs/cm。四川近8 a降水p H平均值为4.74,2008—2010年为第一阶段,2011—2013年为第二阶段,总体看两个阶段年均p H值呈阶梯式上升,到2013年四川省酸雨p H值已上升至5.30,酸性降水出现频率已下降至35.2%,K值降至44.9μs/cm。由于四川春季平均风速较秋季偏高,更利于污染物扩散,故月均p H值变化呈现夏季的春季的秋季的冬季的季节变化特征。月均K值则为冬季的春季的秋季的夏季的,这是因为冬季、春季空气中排放的SO2、NOx和可溶性离子型化合物较多,在降雨较少的情况下增加了雨水的酸度,增强了可溶性离子型化合物的离子化,导致了电导率的增加。酸雨酸性强度呈两头小中间大,降水主要呈弱酸性,强酸性降水无明显季节性特征,累计降水量与强酸性降水也无明显联系。  相似文献   

11.
A criterion ratio is proposed which allows to estimate the possibility of origination of avalanche-like motion of a mudflow with hyperconcentration of debris in a certain mudflow-bearing watercourse.  相似文献   

12.
Considered is the method of determination of atmospheric turbidity using weak lidar signals when the problem is mathematically incorrect due to the presence of the background noise. An accuracy of the method can be increased by means of using the procedure of effective averaging and linear approximation of the transmission in the case of the low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相似文献   

13.
简要比较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对2005年夏季中国降水跨季度预测与实况的异同,并对2005年夏季我国主要雨带及降水偏少区的形成与东亚热带、副热带以及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系统的配置进行了分析。对2005年夏季西太平洋副高的异常活动预测不好,这是造成跨季度降水预测有失误之处的主要原因之一。2005年夏季在亚洲对流层中高层,沿着副热带急流轴准静止Rossby波有几次能量传播过程,西太平洋副高的北抬与西伸与副热带急流中Rossby波的活动强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因而产生了亚洲不同地区高影响性的灾害性天气。  相似文献   

14.
陕西冬季一次大雾天气生消机制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杨  沈桐立  邓小丽  胡琳 《高原气象》2010,29(2):437-446
利用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模式WRF、NCEP 1°×1°再分析资料及常规观测资料,对2005年12月30~31日发生在陕西的大雾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大雾天气过程形成的主要原因及雾的生消机制。结果表明,WRF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雾的水平分布特征、强度和生消过程,反映出实际雾的生消变化规律。适当提高模式水平分辨率能较明显地改进模拟效果。这次大雾为平流辐射雾,长波辐射冷却是大雾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逆温层的发展、维持和近地面层较高的相对湿度对雾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近地面层有弱的水汽辐合是大雾发展和维持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雾形成和发展阶段,900 hPa以下的辐合上升运动和900 hPa以上的辐散下沉运动有利于在上升和下沉运动区的界面层中形成逆温层,逆温层的形成有利于低层水汽的积累。随着高空转为辐合上升运动,900 hPa以下为辐散下沉运动,接着日出后,太阳短波辐射增温等的共同作用,使逆温减弱直至被破坏。中高云的存在影响了近地面层逆温的形成和加强,推迟了雾的形成和消散。暖平流的输入有利于逆温层的形成发展。  相似文献   

15.
Issues concerning the growth and biological time of agricultural crops are under consideration. A closed system of equations is derived for calculating total dry biomass and biological time of plants. The model parameters are given, and the model is verified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data of observations of the sunflower in the southern conditions of the Ukraine.  相似文献   

16.
基于球载式下投北斗探空仪测风观测试验,建立了针对下投式的测风试验评估方法.试验结果表明上升段北斗测风的准确度接近RS92探空仪的探测准确度要求,两者一致性较好;下降段RS92测风误差基本上与上升段的属于同一量级水平,下降初期测风数据在使用时需要做预处理或者有效控制;下降段BD探空仪测风误差与下降段RS92的基本相当,除了球炸初期外,基本上接近WMO的测量要求,此外初期的急速下降对导航定位测风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整体而言,球载式下投探空观测在时间上可以实现对原有的1次探空进行加密,在空间上可以增加1个区域的探测,并为对现有探空站网分布进行合理优化提供依据,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罗怀洁  林鸿钧 《气象》2005,31(8):50-53
介绍湿度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一般方法和基本模式,以及评定过程中所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疏勒河上游流域多年冻土区辐射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8年7月-2010年10月祁连山区西段疏勒河上游流域多年冻土区苏里梯度观测系统的辐射数据,分析了该区域的辐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向下短波辐射、向下和向上长波辐射、净辐射月总量季节性变化明显,冬、春季较小,夏、秋季较大;向上短波辐射月总量的季节变化不明显.日平均向下短波辐射、向下和向上长波辐射有明显的季节变化,1月或12月达到最小值,6月或7月达到峰值;1-3月和12月日平均向上短波辐射振幅变化较小,而4月和10月则变化较大.净辐射日变化冬、春季较小,且振幅也较小,夏、秋季较大,且振幅也较大;辐射四分量的日变化都呈单峰型.生长季节的地表反照率较小,非生长季较大;每年10月地表反照率的日平均变化起伏较大,日变化基本呈“U”形,早晚高、中午低.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95年7~9月、1996年7~8月24~144h、1000~500hPa的T106格点资料与赣南17个县(市)的最高、最低、平均温度作相关分析;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分县逐日滚动预报方程。并用1996年9月份T106格点资料对方法进行检验,同时对预报方法及T106产品在温度预报中的释用能力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0.
热带气旋眼墙非对称结构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热带气旋的眼墙非对称结构与其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在热带气旋移动过程中,非对称风场伴随着边界层内非对称摩擦而引起的辐合,影响着热带气旋眼墙内的对流分布。此外,风垂直切变作为影响热带气旋强度的重要因子,将上层暖心吹离表层环流,引起眼墙垂直运动的非对称,导致云、降水在方位角方向的非均匀分布。当存在平均涡度的径向梯度时,罗斯贝类型的波动可以存在于涡旋内核区域,影响眼墙非对称结构。海洋为热带气旋提供潜热和感热形式的能量,是热带气旋发展的重要能量来源,关于海洋如何影响热带气旋眼墙非对称结构的相关研究较少。文中着重回顾了热带气旋与海洋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并提出海洋影响热带气旋眼墙非对称结构的机制。海洋对热带气旋最显著的响应特征是冷尾效应,该效应通过降低海表温度,减少海洋向大气输送的潜热和感热,从而影响热带气旋眼墙非对称结构。此外,海浪改变海表粗糙度,通过边界层影响移动热带气旋的眼墙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