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一步从资料分析和大气环流模式的敏感性试验, 对西北太平洋海温异常与亚太中高纬度地区冬季海平面气压异常经向偶极模的关系及影响进行了研究。资料分析表明, 对应冬季亚太地区海平面气压的经向(ME)型偶极模, 西北太平洋中高纬度海温异常的影响存在两个重要关键区。尤其是(40°N~55°N, 150°E~160°W)海区的海温异常与冬季东亚经向型气压偶极模指数IME有明显正相关, (20°N~35°N, 125°E~170°W)海区的海温异常与指数IME有明显负相关。而上述两个关键海区的SSTA对经向型振荡模的影响, 主要是通过热通量异常的作用。敏感性模拟试验清楚表明, 西北太平洋关键区的海温异常对亚洲—太平洋地区冬季海平面气压场的经向偶极模有一定影响。区域1(42°N~62°N, 145°E~165°W)的负异常相对于其自身的正异常来说, 对亚太地区海平面气压场的负经向偶极模贡献更大, 而区域2 [(22°N~42°N, 135°E~175°E)和(26°N~42°N, 175°E~170°W)]的正异常相对区域1的负异常来说对负经向偶极模的贡献更大一些。但是, 单独区域1的负异常海温和单独区域2的正异常海温影响下的海平面气压场响应的负经向偶极模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位置偏移。当存在区域1的负异常海温和区域2的正异常海温相互匹配的情况下, 亚洲—太平洋地区冬季海平面气压场的负经向偶极模特征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对1951~2001年500 hPa高度场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冬季有三个区域(180°E~150°W,45~60°N;70~100°W,45~75°N;60~100°E,65~80°N)方差最大,是大气环流发生变异的关键区.各个关键区平均高度的变化和不同的大气环流遥相关型的相关关系不同,与同期500 hPa高度场之间的线性相关较密切,能代表同期500 hPa高度场约88%的变化,且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后期3~4月的500hPa大气环流的变化情况,对后期大气环流的演变具有一定的预报意义,但时间间隔越大,可预报性越差.  相似文献   

3.
关于确定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廉毅  沈柏竹  高枞亭 《气象学报》2004,62(6):782-789
文中利用作者曾定义的东亚夏季风在中国东北地区 (12 2 .5°E ,4 0°N)的建立标准 ,根据相同的方法 ,分别计算了沿 112 .5 ,117.5 ,和 12 2 .5°E上 ,2 0°N及以北每隔 5个纬度东亚夏季风建立、持续和撤退时间 (候 ) ,将某年持续和多年平均持续候数相比的标准化值 ,定义为一种沿某一经圈上某一纬度的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ISMΦ,还分析了该指数与中国夏季降水量场和 5 0 0hPa高度场的相关。结果表明 :(1)沿 117.5°E经度上 ,东亚夏季风在 2 0 ,2 5 ,30 ,35 ,和 4 0°N建立的平均日期分别为 2 7.2 6 ,2 8.5 4 ,34.4 3,37.12和 37.6 5 (候 ) ,撤退平均日期分别为 5 4 .4 4 ,5 3.6 9,5 1.85 ,4 8和 4 6 .76 (候 ) ,其中 117.5°E ,2 0°N代表南海的中北部 ,文中确定的该区夏季风建立、撤退日期分别为 2 7.2 6 (候 )和 5 4 .4 4 (候 ) ,与国内学者公认的 5月 4候 (2 8候 )和 10月 1候 (5 5候 )相当吻合 ;(2 )沿 112 .5°E、117.5°E和12 2 .5°E的同一纬度上 ,东亚夏季风建立的平均日期并不相同 ,西边先于东边建立 ,每隔 5个经度 ,相差约 1~ 2候 ,而撤退的平均日期 (30°N及以北 )分布则相反 ,东边先撤退 ;(3)沿 117.5°E ,30°N和 35°N的ISMΦ和沿 12 2 .5°E ,4 0°N的ISMΦ均与中国华北和东北地区大部 7~  相似文献   

4.
一、信息因子根据形势和诊断的原则,我们选取9个因子进行逐日编码: X_1(10101)图,地面95-110°E,25-35°N有冷锋且30-40°N,95-110°E有高压时编1,无时编0. X_2(10302)图,700hpa上90-110°E,30-40°N有高压编1,无时编0. X_3(10302)图,700hpa25-33°N,95-15°E有低涡时编1,无时编0.  相似文献   

5.
在冬半年(10~3月),秭归县(测站31°00′N,110°41′E)主要受西风带环流系统和地面冷空气影响而产生降水。(本文选用上游代表站西安、汉中、安康、成都、重庆、恩施、宜昌7个高空测站(29°~35°N,103°~111°E)高空风向资料,将各站风向按方位确定出有利于本站降水的风向系数,然后把7站风向系数相加,获得700hPa风向指数(Fd)和500hPa风向指数(Fh)值,降水指数(Rf)由下式表达:  相似文献   

6.
This paper describes results of the fluxes of momentum , sensible heat and latent heat for the West Pacific Tropical Ocean Area ( 127 ° E - 150 ° E , 5 ° N -3 ° S ).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by the small tethered balloon sounding system over this ocean area including 6 continuous stations (140 ° E. 0 ° ; 145 ° E, 0 ° ; 150 ° E, 0 ° ; 140° E, 5 ° N; 145 ° E, 5° N and 150 ° E, 5 ° N) from 11 October to 15 December, 1986 . These fluxes were calculated by the semiempirical flux-profile relationships of Monin-Obukhov similarity theory using these observed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for this tropical ocean area the drag coefficient CD is equal to (1.53 ± 0.25) × 10 3 and the daily mean latent flux Hl is greater than its daily mean sensible flux HV by a factor of about 9.  相似文献   

7.
文中用500 hPa信号场研究了长江中游地区暴雨发生的气候异常环境,并提出用信号场合成图的检验方法来分析暴雨规律.结果表明,暴雨过程与无雨过程在500 hPa信号场中异常信号显著区的出现及分布形势有明显不同.分析14次暴雨过程的合成图,发现在发生暴雨过程第1天,正异常区常常出现在贝加尔湖附近地区(40°~50°N,80°~100°E)和中国华南地区(20°~25°N,100°~130°E),负异常区出现在中国长江中游北部地区.暴雨过程出现的主要特征是在110°E附近,形成南北向的"+-+"分布形势和波列.  相似文献   

8.
热带气旋活动区与“台前 ”强对流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台前”强对流雷达回波的飑线、复合单体,多发生在7、8月,9月较少,比值是9:7:3。其中由低压引起的强对流比率较少,在19次个例中只有4个,影响程度也较弱。本文走18~22°N、116~120°E为东区;18~20°N、111~113°E为西区;17~19°N、113~116°E为中区。凡热带气旋中心进入任何一个区,只要物理量到达一定程度,就有可能产生强对流。强对流回波源地、移动路径、影响区域,因热带气旋所在的海区不同而有所差异。1东区型热带气旋移入东区时,出现“台前”强对流14次(56%)。该区距离广州约700km,引起“台前”强对流回波系统…  相似文献   

9.
低涡与晋中夏季暴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赵桂香  李新生 《气象》2002,28(12):40-42
对晋中 1 974~ 2 0 0 0年 6~ 8月暴雨个例进行了分析 ,指出 70 0hPa上形成于 34~ 37°N、95~ 1 0 3°E附近的西北涡或 2 8~ 34°N、93~ 97°E附近的西南涡是晋中夏季暴雨的最原始触发机制 ,与之相配合的高低空形势不同 ,所产生的暴雨的范围不同 ,水汽输送通道和切变线位置是判断暴雨落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年际变化的均方差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1951~1997年热带(20°N~20°S,50°E~80°W)海温(SST)资料求出其各月的均方差,结果表明:太平洋海温变化相对印度洋海温变化要明显,特别是赤道中东太平洋附近 (165~90°W,6°N~6°S)的海温变化比较显著,其海温的变化范围在2~4°C左右,3~4月份海温年际变化小,11~12月海温年际变化大;“暖池”附近洋面海温年际变化也小。而印度洋海域的海温变化范围在1~2°C左右,在印度洋南半球洋面海温变化比北半球洋面海温变化相对较大。同时,根据上述海温变化特征确定了几个海温年际变化最大的关键区。  相似文献   

11.
利用卫星资料试作青藏高原地表净辐射场的气候反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翁笃鸣  高歌 《气象科学》2001,21(2):162-168
利用 ERBE和 ISCCP卫星辐射及总云量资料 ,结合已提出的地表短波吸收辐射 ,大气逆辐射以及地表长波辐射的气候反演方法 ,计算出 2 5°~ 4 0°N,75°~ 95°E间 2 .5°× 2 .5°经纬度网络点及高原 63个站点的各月平均地表净辐射 ,绘制出其在高原的分布图 ,揭示其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2.
林易  严小冬 《贵州气象》2005,29(Z1):15-17
通过对近半个世纪以来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变化趋势分析,根据海温异常变化,选取5月太平洋区域(135°~171°E,25°~39°N)和印度洋区域(71°~107°E,25°~39°S)的海温变化指数,与中国汛期降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太平洋和印度洋对中国汛期降水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别,太平洋的影响大于印度洋的影响,初步建立了一个太平洋和印度洋5月海温变化与中国汛期降水分布的物理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3.
曲绍厚 《气象学报》1988,46(4):452-460
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实验3号”科学考察船1986年10月至12月在菲律宾以东60多万平方公里辽阔的西太平洋热带海域6个连续测站上(146°E,0°;145°E,0°;150°E,0°;140°E,5°N;145°E,5°N;150°E,5°N),使用我国自行研制的小型系留气艇探测系统观测到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和风等廓线资料,利用相似理论的通量-廓线关系,给出这一海域的动量通量(特别是曳力系数C_D)、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结果表明,这一海域上的曳力系数值C_D=(1.53±0.25)×10~(-3);该海域总是将其贮存的热量以感热形式特别是以潜热形式输送到大气中(其中感热输送仅占10%,其余主要为水汽潜热输送),使该海域成为地球上不可多见的热源。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现代气象预报的发展,是多种预报方法的集成和决策,并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建立客观化、定量化、自动化的预报系统。近年来浙江省气科所对进入第二警戒区(31°N,127°E;27°N,135°E;18°N,117°E;15°N,127°E四点连线围域)内的台风路径,陆续给出了天气学、统计预报,统计——动力预报及气候持续性预报等客观预报方案。天气预报人员在多年预报业务实践中也总结了不少行之有效的预报经验与方法。为了把这些方法、经验系统化,并有效地应用到预报业务中去,我们初步研制了一个台风路径预报专家系统。  相似文献   

15.
和政县处于大陆腹地、高原东北侧边坡的临夏州的东南方,平均海拔在2千米左右。7、8两月大一暴雨历年平均约三次。从1970—1981年三十次降水大于25毫米的资料分析,其环流特征可归纳为三种类型。一、副高边缘的暴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北跃到30°N附近,588廓线通过33—38°N、105—110°E这一区域。副高西侧高空槽位于35°N、90—100°E,40°N、95—105°E 时,和政县  相似文献   

16.
使用1998年7月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500hPa西太平洋副高24~96h4个时效预报与实况资料,在100~140°E,15~40°N范围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副高西伸点位置预报普遍偏东,副高脊线预报与实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夏季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系统的活动   总被引:36,自引:8,他引:36  
文中根据 NCEP/NCAR再分析资料 ,分析了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系统的变化。 5~ 9月由于亚洲夏季风的建立及活动 ,北半球副热带高压系统在 6 0~ 1 2 0°E出现断裂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点平均伸展到 1 2 0°E,其年际变化反映了亚洲夏季风的强弱。强夏季风年 5 0 0h 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于 3 0°N以北 ,并分裂成两个中心 ,印度低压强 ;弱夏季风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于 3 0°N以南 ,表现为北太平洋高压中心向西伸展的高压脊 ,印度低压弱。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季内活动有两种模态 :第 1种表现为副热带高压系统以 2 0~ 3 0 d的周期从北太平洋中部的副热带高压中心一次次地向西扩张到 1 2 0°E以西 ,这类过程大多出现在亚洲夏季风强度偏弱年 ;第 2种模态表现为副热带高压系统以 2 0~ 3 0 d的周期一次次地由东向西扩充时 ,在 1 2 5~ 1 5 5°E停滞 ,这类过程大多出现在亚洲夏季风强度偏强年。江淮流域梅雨的中断和结束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系统 2 0~ 3 0 d季内振荡有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5~ 1 0 d的短期活动受 3 5~ 45°N西风带活动的影响 ,当西风槽在中国沿海和西太平洋地区向南伸展到 3 0°N以南后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一次加强活动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混合多项式方法展开1957年7月—1967年6月北半球40°—85°N纬带臭氧总量场.通过对展开系数的分析,揭示了各月多年平均臭氧场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这些特征随季节的变化;用同样方法完成了相应时期20°—65°N纬带10、30、50:100、300、500毫巴等压面高度场的信息化处理:在此基础上,应用天气统计学方法研究了臭氧总量分布的李节变化及其与平流层-对流层环流季节变化的时、空联系。  相似文献   

19.
松滋地处江汉平原的西部起点,鄂西山区的东部边缘。地势从西至东依次呈现低山、丘陵、岗地、平原,具有典型的由山区向平原过渡的地貌特征:总面积2176km~2,海拔最高815m,最低34m;位于29°53'13"~30°22'19"N,111°14'17"~112°02'33"E之间,农业气候处于111°东西气候分界线和31°N南北气候分界线的文汇处,属中北亚  相似文献   

20.
文中用一个带生物泵的三维全球海洋碳循环模式模拟了热带太平洋表面水中 CO2 总量(TCO2 )在 El Nino和 La Nina事件期间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 ,西北太平洋 (0~ 2 0°N,1 2 0~1 50°E)和赤道中东太平洋 (1 0°S~ 1 0°N,1 50°E~ 90°W)两个海区在 El Nino事件期间表面水TCO2 和海气分压差 (ΔPCO2 )的变化十分显著。El Nino期间 ,西北太平洋 TCO2 和 ΔPCO2 都增加 ;赤道中东太平洋 TCO2 和 ΔPCO2 都减少 ;La Nina期间 ,它们的变化与 El Nino期间相反。模拟的El Nino期间热带太平洋表面水中 TCO2 和 ΔPCO2 的变化趋势与观测事实吻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