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利用1998年瓦里关地区太阳辐射资料,计算了大气透明度系数P2和太阳直接辐射在大气中的各种衰减。并对高原清洁地区大气透明度系数和太阳直接辐射减弱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金一谔 《气象科学》1989,9(1):93-99
本文分析了1987年9月23日南京日食期间的辐射测量。结果表明:直接辐射因日食减小44.7%,这与日食期间大气对它的衰减43.2%很接近,而它与晴天无日食时大气的衰减没有显著差异。日食期间净辐射减小35.8%,散射辐射减小45.5%,紫外辐射减小23.1%。由于这次日食,全球净损失的能量1.8×10~(14)MJ与锋区运动系统的动能相当,是1981年7月31日日食期间能量净损失的9倍。  相似文献   

3.
敦煌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5,自引:10,他引:5  
李韧  季国良 《高原气象》2003,22(1):84-87
讨论了利用太阳直接辐射资料反演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的一种方法,并且用1981-1983年敦煌地区太阳直接辐射资料计算了该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敦煌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冬季稳定,变化小,春季不稳定,变化幅度大,夏季次之;秋季较小。  相似文献   

4.
沙尘对南疆沙漠腹地太阳辐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大气环境观测试验站(83°39'E,38°58'N)总辐射、散射辐射和直接辐射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塔中大气透明系数变化和沙尘对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的影响。结果表明,10-12月塔中大气透明系数最好,春、夏季最差;晴天大气透明系数最高(0.57),沙尘暴天气最低(0.07)。晴天、浮尘和扬沙天气总辐射最大可达1000 W·m-2以上,而沙尘暴天气最大可达700 W·m-2。晴天散射辐射值大多在400 W·m-2以下,主要集中在100~200 W·m-2范围内;有沙尘的天气大多在600 W·m-2以下。沙尘对直接辐射的衰减最大,晴天、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天气下直接辐射200 W·m-2的概率依次为41.2%,72.5%,78.1%和100%。随着大气中沙尘增多,散射辐射逐渐向高值区域集中。沙尘天气下各辐射日变化曲线波动很大,其中总辐射和直接辐射减小很多;总辐射和散射辐射日变化曲线形态相似、量值接近。大气透明系数与总辐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东莞观测站采用地面辐射基准站网(BSRN)通用的荷兰Kipp & Zonen设备,进行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大气长波辐射观测。利用2010年8月—2011年7月的观测数据,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得到地面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大气长波辐射强度的变化特征,并初步分析了影响辐射强度变化的因子。结果表明,东莞市各月的太阳总辐射平均值呈现单峰值变化,且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短波辐射各分量的日变化也呈明显单峰型变化特征;长波辐射的日、月变化趋势较平缓;东莞市全年各月净辐射通量平均值均为正值。云是影响太阳辐射强度变化的显著因子,对直接辐射的衰减更明显,多云天气的总辐射、直接辐射全年平均衰减率分别为11%、34%,阴天总辐射、直接辐射全年平均衰减率分别达到47%、83%。大气透明度对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强度变化均产生影响,无霾日总辐射、直接辐射、反射辐射强度均比灰霾日强,而散射辐射则较弱,灰霾日的天空长波辐射及地面长波辐射强度稍强于无霾日。还探讨了总辐射观测值与理论值的差异,推测水汽对短波辐射的衰减是造成太阳短波辐射平衡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地区大气顶净辐射与地表净辐射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王可丽  钟强 《气象学报》1995,53(1):101-107
地表净辐射为地气系统净辐射与大气层净辐射之差。对大气层净辐射作不同的假定,可将地表净辐射与大气顶辐射收支之间的关系表示成不同的形式。本文利用1982年8月—1983年7月青藏高原地区地面辐射收支观测资料及同期NOAA-7辐射收支资料,用统计方法讨论了大气顶净辐射与地表净辐射之间的相关性,建立了两者之间的回归方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月平均地表净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角洲地面太阳辐射变化和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南京,杭州,上海,合肥)1961-2000年辐射资料的比较,根据中国气象局编写的<气象辐射观测方法>对该地区年地面太阳辐射平均值进行计算,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太阳辐射的长期变化及季节差异,并讨论长江三角洲地区两个重要城市杭州和南京的部分与地面太阳辐射息息相关的因子,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直接辐射,散射辐射与总辐射的关系.结果表明:在40 a中长江三角洲地区4个代表城市总辐射长期变化分为两个阶段,1980s为谷值,谷值前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后期总辐射变化趋势发生逆转,就所研究城市而言,1960s到1980s地面太阳总辐射的下降主要是由于直接辐射下降引起的.  相似文献   

8.
1993—2013年中国地面太阳辐射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3—2013年中国15个省份16个站点的辐射观测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分析了近20年来中国不同地区的地面太阳辐射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散射系数(散射辐射和直接辐射之比)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3—2013年间地面太阳总辐射在西部和东北地区呈上升趋势,在中部和东部地区呈下降趋势。直接辐射在中部地区呈上升趋势,在其他地区表现为下降趋势。散射辐射和散射系数除了新疆的乌鲁木齐和甘肃的兰州减小外,在所有地区几乎都呈上升趋势。散射辐射最大在东南沿海地区,最小在西北(新疆的乌鲁木齐),但是散射系数在中东部地区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地区云对地面有效辐射的影响:Ⅰ.综合分析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王可丽  钟强 《高原气象》1994,13(1):57-64
本文利用1982年8月-1983年7月青藏高原地面热源观测试验资料,讨论了青藏高原地区地面有较辐射时空变化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地面有效辐射与云层覆盖率和云状的关系。结果表明:云是影响地面有效辐射变化的重要因子;地面有效辐射是云层覆盖率的二次函数,函数形式为二次三项式;地面有效辐射对云状变化的响应是非常明显的,中云(As)对地面有效辐射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低云(Cb,Sc)。高云(Ci)对地面有效辐射的  相似文献   

10.
利用MODIS-GOCART同化的2001年逐月气溶胶光学厚度资料,在修改区域气候模式RegCM2辐射方案的基础上,连续积分5年获得平均的中国东部地区气溶胶短波和长波直接辐射效应,并通过数值试验研究了气溶胶垂直分布对辐射强迫及其气候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溶胶的短波辐射效应能冷却地表、加热大气;长波辐射效应能加热地表、冷却大气;大气顶净辐射强迫年平均为-4.1W/m^2;辐射强迫绝对值在春季最大,夏季次之,冬季最小;模拟区域中最大辐射强迫值主要位于华北、华南地区及四川盆地;气溶胶垂直分布是影响气溶胶辐射强迫的重要因素。总体上气溶胶层越靠近地面,大气顶辐射强迫绝对值越大,地表辐射强迫绝对值越小,大气顶辐射强迫对垂直分布较敏感;气候系统的反馈作用会放大气溶胶垂直分布对辐射气候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王尧奇  韦志刚 《高原气象》1990,9(3):327-336
本文根据中国西部干旱地区大气物理状态(大气可降水量和大气浑浊度)的变化范围,利用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的理论计算公式,计算了各种大气透明系数状况下的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计算结果表明,大气质量m=2时的透明系数P_2和m相同时,由于水汽和气溶胶的含量配置不同而引起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的差异,在辐射日变程的主要时段(m=1-3)内并不大。于是得到各种透明系数P_2状况下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随大气质量变化的平均关系。不同海拔高度比较,当透明系数P_2相同时,各自的大气物理状态虽然不同,但m相同时的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基本相同。现有的表征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值和大气质量联系的关系式都不能很好地描述计算结果。根据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随大气质量变化的特性,我们提出了新的关系式。最后,整理了不同拔海高度和不同地理景观的四个日射站(西藏那曲、青海格尔木、甘肃敦煌和民勤)的多年观测资料。经验计算结果与观测值比较,一致性良好。  相似文献   

12.
太阳辐射各因子的变化对太阳紫外辐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建辉  王庚辰 《气象》1995,21(9):3-6
利用北京地区1990年太阳分光辐射的观测资料,计算了影响太阳紫外辐射的各因子的变化所引起的太阳紫外辐射的变化。当臭氧、水汽、气溶胶分别减少5%时,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辐射将分别增加0.84%、0.27%和1.90%。在分析太阳紫外辐射的变化趋势时,应当全面考虑各个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长江流域147个站点的气象数据,利用气候学计算方法估算1960年以来的太阳总辐射数据,运用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1960年以来太阳总辐射在长江流域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太阳总辐射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太阳总辐射在整个长江流域(除去上游源头区金沙江流域)自东向西递减,且上游地区变化波动大,中下游地区下降趋势显著;自1960年以来太阳总辐射在长江流域呈现下降趋势,1990年以后开始呈现上升趋势;近50a来太阳总辐射的减少趋势与云量和大气水汽含量没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临安与龙凤山辐射数据质量及初步结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国际通用的辐射数据质量评估方法对2005—2011年浙江临安、黑龙江龙凤山两个区域大气本底站辐射观测资料进行质量评估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站辐射数据通过物理可能限制检验与极端罕见限制检验的百分比均超过99.5%,但通过相关要素比较限制检验的百分比上,临安与龙凤山站分别降至97.9%与95.9%;双轴定位追踪太阳出现偏差是造成直接辐射与散射辐射数据精度降低的主要原因。CM21表的热偏移在-5 W·m-2以内,而其进行热偏移订正可以显著提高数据的通过率。对应同一太阳天顶角,临安站晴空总辐射与直接辐射均低于龙凤山站,散射辐射则相反,其原因是临安的大气透明系数较低,大气浑浊度较高。2006—2011年,临安站的大气向下长波辐射呈下降趋势,达到了0.01的显著性水平,且其多年平均值 (363.7±59.3 W·m-2) 显著高于龙凤山站 (274.9±77.6 W·m-2);龙凤山站晴空太阳总辐射呈增加趋势,达到了0.1的显著性水平。  相似文献   

15.
气溶胶对陆生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陆生植物生长过程受太阳辐射、热量、水分、土壤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气溶胶粒子通过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和吸收,并作为云凝结核和冰核,改变云的物理特性及生命期对上述环境因子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气溶胶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为气溶胶覆盖植物叶片,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气孔导度及对阳光的利用率等;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气溶胶可降低入射太阳辐射量并降低光合作用及净初级生产力,但同时又会增加散射辐射量,增加植物可利用光合有效辐射,产生相互矛盾的结果;气溶胶还通过影响降水和气温,进一步影响植物对光、水、热的利用等方面。气溶胶对植物的生长影响以间接影响为主,直接影响较少。其次,各种大气气溶胶对植物的伤害作用超过大气气溶胶对植物生长促进作用。在人为气溶胶中,硫酸盐、黑碳及粉尘对植物生长以抑制作用为主,而氮化物中氮沉降既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含氮气溶胶形成的酸雨及光化学烟雾又会抑制植物生长。自然气溶胶中,火山气溶胶对植物生长产生的影响差异较大,沙尘总体对植物产生不利影响,而生物气溶胶及宇宙尘埃的影响研究还较少。  相似文献   

16.
基于地面太阳短波总辐射对气溶胶光学特性和地表反照率的敏感性, 该文提出了一个评估我国气象台站总辐射资料准确度的方法。该方法选用气溶胶光学厚度和太阳天顶角较小情形下的晴天辐射资料, 从太阳直射辐射反演气溶胶光学厚度, 用于计算宽带透过率, 再从该透过率和总辐射资料反演太阳常数E0, P, 并采用E0, P对世界辐射基准 (WRR) 的偏差表示总辐射资料的不确定性。模拟结果表明:气溶胶折射率虚部和大气柱水汽含量的输入误差是两个主要的评估不确定因子。用于准确度评估的资料越多, 越有利于平滑气溶胶、水汽含量等输入参数随机误差的效应, 评估结果越合理。应用这一方法, 该文评估了2000— 2004年我国沈阳、额济纳旗、北京、乌鲁木齐、格尔木、上海和广州7个气象台站总辐射资料的准确度。7个站共有1161个太阳常数反演值, 都满足太阳天顶角余弦 (μ0) 大于0.7的条件。这些E0, P值对WRR的最大偏差为7.33%, 97.78%的E0, P值对WRR的偏差小于5%, 总平均E0, P值对WRR偏差只有-1.15 %。依据这些结果, 当μ0≥0.7时, 这些台站的晴天总辐射资料的不确定度估计为5%。  相似文献   

17.
近50年我国西部地区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1-2000年全国194站地面观测资料和高空观测资料,对近50年我国西部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西部地区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其中河套区和新疆区气温上升最为明显,其次为青藏高原区和河西区,西南区气温增幅最不明显,地表温度变化与气温的变化基本同步,但地温变化要比气温变化更加剧烈一些。西南区的地温从70年代中期开始回升,但始终未达到50年代初期的水平,因此从线性变化上表现为下降趋势。西部地区除了河套区外,其他4个区的年平均降水量均增加,增加最明显的是新疆区和青藏高原区。我国整个西部地区年平均总云量和低云量均呈线性减少趋势,减少最明显的是西南区和河套区。在辐射变化上,我国西部总辐射呈减少趋势,青藏高原区减少最多;西南区的散射辐射呈增加趋势,其他4个区减少,其中新疆区和青藏高原区散射辐射减幅明显。散射辐射的大小与天空中云量和气溶胶含量的多少成正比,西南区散射辐射呈增加趋势,而总云量和低云量呈下降趋势,可以推测是气溶胶含量增加导致了散射辐射的增加。  相似文献   

18.
乌鲁木齐市近30a太阳辐射变化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乌鲁木齐市气象站1976—2005年太阳辐射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乌鲁木齐市太阳辐射的变化及其成因。结果是:1990年以前总辐射、直接辐射是减少的,以后是增加的;而散射辐射在1986年之前递增、之后递减。初步认定总云量的减少、低云量的增加以及相对湿度的缓慢下降对太阳辐射变化有重要影响;从太阳辐射变化间接得出:近30a乌鲁木齐市空气污染总体有所减轻。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60—2005年京津冀地区的地面太阳辐射资料,综合分析了该地区45年太阳辐射的分布状况和变化趋势,并结合云量、降水量、气溶胶光学厚度和大气含水量,分析了该地区太阳辐射的变化原因。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的太阳辐射并没有出现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的"变亮"现象;同期冬、春季总辐射下降,夏、秋季上升;(2)在1985—1997年间,依据总辐射变化情况,京津冀地区被分为截然相反的两个区域:东部地区总辐射增加,倾向率为1.016 MJ.m-2.mon-1.(10a)-1;西部地区总辐射减少,倾向率为10.092MJ.m-2.mon-1.(10a)-1;(3)总辐射增加的区域,主要是由于云量减少、降水量减少所伴随的日照时数增加以及气溶胶光学厚度降低所造成的;(4)总辐射减少的区域,云量、气溶胶光学厚度和降水量变化并不显著,总辐射持续减少。  相似文献   

20.
曹丽青  高国栋 《气象科学》2004,24(2):185-192
本文采用太阳短波辐射分光谱模式计算了我国太阳辐射收支各分量。模式中主要考虑及计算了大气中各种成份在不同谱区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衰减作用。如水汽、均匀混和气体的红外吸收,紫外和可见光区的臭氧吸收、雷利散射及大气气溶胶的削弱作用等。给出了大气中各种成份在不同波段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并且分析了我国太阳辐射收支各分量1月、7月的分布特征。模式误差在4%~10%,比较理想。为无辐射观测的高原、沙漠、海洋等地区提供了一种较好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