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4 毫秒
1.
2006年晚稻丰两优一号结实率偏低的气象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玉林市2005-2006年晚稻的观测和调查资料与气象资料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后得知,2006年晚稻丰两优一号结实率明显偏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幼穗分化的敏感期遇到了历史上罕见的低温天气过程。其它品种之所以受害不重,结实率基本正常,主要是由于不同品种对温度的敏感性存在差异,丰两优一号是来自气候和自然条件迥然不同的安徽,相对于广西、广东培育出来的品种对低温的敏感性要高得多,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鉴于丰两优一号2006年晚稻引种玉林所造成的损失而得到一些启示,在以后的良种引进过程中,应加强气候可行性论证,做好农业气象灾害的评估工作,以最大限度地规避品种的潜在风险。丰两优一号在玉林作双季晚稻栽培能否成功,关键是要根据玉林的气候规律选择最佳的播种期,并且要加强管理,增强抗寒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积分回归和数值相关数理统计方法,对玉林县历年气象要素的变动与晚稻大面积单产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初步找出影响玉林县晚稻产量的关键时期和关键 因子,并用多元回归初步建立了晚稻产量的预报方程。 一、资料来源与处理 产量资料为 1965—1980年的平均亩产,气象资料用玉林县气象站同时期的气象要 素,进行统计分析。 逐年水稻产量波动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引 起的,大体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是气象因子 的影响,二是生产力变化的影响。为了研究 气象条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必须把生产力 的影响因素去掉,称去掉“产量时间趋势项”  相似文献   

3.
吴全衍 《气象》1980,6(8):22-23
寒露风是我区晚稻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晚稻受寒露风危害的主要特征是空秕粒增加,结实率下降,导致减产。 近几年来,我们用分期播种法进行试验。试验品种为杂交稻南优二号、汕优二号和晚稻常规品种包胎矮。试验从第一播种期抽穗开花始期至最后一个播种期开花末期止,每天进行定穗、定花考查空秕率和取  相似文献   

4.
我们通过对紫金县30多年的气候资料和晚稻产量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了影响晚稻产量的气象因子,建立了紫金县晚稻产量预报模式,现介绍如下:l晚稻生长期气候特征与产量波动特征紫金县地处粤北山区,又靠近南海,热带气旋和寒露风是影响晚稻生长的两大灾害。另外,晚稻生长前中期,热带气旋降水过程造成的淹浸,日照减少,温度偏低等,对晚稻生长也有很大影响。从1957年开始,紫金县晚稻产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但1978~1979年晚稻产量大跌,年均递减率为ZI%;1982~1983年晚稻产量又大升,年均递增率为14%。从气象资料分析,晚稻产量的大幅…  相似文献   

5.
灰色系统模型在寒露风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娄秀荣  杨成钢 《气象》1990,16(7):52-54
寒露风是我国南方(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晚稻生育期中主要的气象灾害。每年9月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晚稻抽穗开花的关键时期,常常由于北方冷空气的入侵,形成低温过程,出现寒露风,使双季晚稻开花结实受到影响,导致减产。因此,准确地预测寒露风出现的时间,对调整双季晚稻品种和播种期,避开冷害,争取高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寒露风的预测,已有很多的分析和研  相似文献   

6.
全国晚稻气候年景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娄秀荣  侯英雨 《气象》2003,29(2):21-25
通过对晚稻产量和气象资料的处理,划分出全国晚稻主产区的丰歉年型及其主要气象要素的特征等级。在不同区域气候年景特征等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晚稻气候年景综合评价模型,并在2001年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中的丰歉年型评价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气候对常德地区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柏林 《气象学报》1983,41(4):452-459
本文利用1949—1979年的水稻产量资料和1951—1979年的气象资料,对影响常德地区水稻产量的主要气候因子进行了定量统计分析。文中指出,生育期降水量过多是造成某些年份早稻减产的重要气候原因,提出以生育期降水量作为划分标准,将早稻气候年型分为少水年、常年和多水年三种类型,多水年欠收概率63.6%。文中还指出,秋季低温出现迟早是影响晚稻产量的主要气候因子,并提出以秋季低温出现日期结合生育期降水距平作为划分晚稻气候年型的标准,分为秋冷偏早多水年、秋冷偏早少水年和秋冷正常偏迟年三种类型,秋冷偏早多水年欠收概率70%。  相似文献   

8.
晚稻不同播植期气候条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东晚稻生产的主要问题是播植期的季节安排、品种搭配与气候条件不协调,在抽穗开花期和灌浆结实期常受低温冷害危害,造成产量年际之间的波动。1978-1982年我们开展了晚稻不同播植期气候条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经过5年的实验,基本得出了不同播植期晚稻产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我们知道,低温冷害(寒露风),是晚稻后期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多年的农业气象观测试验表明,晚稻迟熟品种,当日平均气温低于20℃时,即使出现一天,便对抽穗开花有影响。所以,可把日平均气温高于20℃的结束日期,作为晚稻迟熟品种安全齐穗的终止日期。根据这个指标,对照分析灵山县气象站的历史气候资料,≥20℃终日的出现,与当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初日有密切关系:(1)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初日与≥20℃终日之间的有效积温和有效积温与间隔天数,存在着直线关系(图一、图二)。生长季愈早,该年生长季内>10℃至>20℃之间的有效积温愈多,期间隔天数愈长,反之,有效积温愈少,日数愈  相似文献   

10.
新旧南京国家基准气候站观测数据差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南京国家基准气候站2008年1月1日完成迁站。虽然新旧站址直线距离只有7 km,但两地地形、环境都存在较大差异,找出资料序列的差异性对气象资料的连续性、代表性、均一化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利用2006—2007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两站点资料的差异,研究外部环境对资料差异产生的可能影响,依据气候学原理、气候统计方法及气候资料审核规范,结合南京的气候特点,对一些重要天气条件(高温、低温、大风、暴雨等)下两个观测点各气象要素进行分析,研究各气象要素对环境的敏感性。通过两个观测站点资料的对比分析,为今后南京站气象资料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易灵伟  杨爱萍  余焰文  蔡哲 《气象》2016,42(7):885-891
本文利用1981—2014年江西91个气象观测站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同期的分县晚稻产量资料,结合江西地区气候特点及晚稻生理特性,构建适用于江西地区晚稻降水、温度、日照及综合适宜度模型,并根据适宜度与产量的相关关系,确定气候适宜指数,建立基于气候适宜指数的江西晚稻产量动态预报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回代检验及预报检验,从而实现对江西地区晚稻气候适宜度诊断及晚稻产量动态预报的目的。结果表明:模型的回代检验、产量丰歉趋势、产量动态预报检验的准确率均较高,能够满足业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水稻气候生产力的数值模拟及其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水稻气候生产力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利用杂交水稻种植区18省165站30年逐旬光温整编资料,模拟并分析了早、中、晚稻气候生产力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气象原因;利用模糊聚类分析,进一步对我国水稻种植区域作了气候生态类型区划,结果早季稻划分为七个类型区,中季稻和晚季稻可划分为六个类型区。  相似文献   

13.
2005年江西晚稻飞虱大发生气象成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江西省稻飞虱历年发生概况,以及2005年江西稻飞虱发生特点,并从2005年副高脊线位置与飞虱早迁、汛期降雨峰值与飞虱多迁、台风环流与飞虱秋季回迁、夏秋季温湿条件与飞虱生长繁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稻飞虱大发生的气象成因分析,力图为今后建立稻飞虱发生发展气象预测模型,开展灾害监测与预报提供依据.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江西省晚稻飞虱具有发生时间早、面积广、为害重等特点,为历史罕见大爆发;稻飞虱主要来源于外地迁入,有春季迁入及秋季回迁2种;副高脊线位置偏南,西南气流强盛,导致春季气候适宜,暖湿气流活跃,强降水多,有利春季稻飞虱早迁、多迁、大量迁,早稻发生后的残留虫量是晚稻飞虱大发生的虫源基础;7~10月台风频频影响江西,特别是后期台风的影响,加速了秋季稻飞虱随东北气流的回迁,为晚稻飞虱大爆发起到促进作用;盛夏不热且秋季不凉的气象条件,有利于当地稻飞虱的生长繁殖,导致飞虱代数多.  相似文献   

14.
江西省双季稻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GIS技术,分析了江西省14个代表台站1956—2012年气候资料,并根据江西省双季稻生长发育对气候条件的要求,对影响江西省双季稻的3个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小满寒、高温逼熟、寒露风)指标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江西省早稻主要受小满寒和高温逼熟影响,晚稻主要受寒露风影响。小满寒灾害的高风险区主要包括修水、宜春、景德镇、玉山和广昌等地,高温逼熟灾害的高风险区主要包括赣州、遂川、广昌、吉安、贵溪、玉山和修水等地,寒露风灾害的高风险区主要包括修水和宜春。江西省早稻气象灾害中度风险等级区分布于江西省平原和盆地,重度风险等级区大体分布于周围山地丘陵地区。晚稻气象灾害重度风险区主要位于西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5.
Climate changes in Guangdong are studied based on temperature data of 86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Guangdong Province during 1961 – 2000, temperature data in Guangzhou during 1908 – 2002, and sea level data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uring 1958 – 2001.…  相似文献   

16.
双季稻主要气象灾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热害、洪涝、干旱和冷害是影响我国双季稻安全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气候变化背景下,双季稻遭受的极端气候事件增加,应对气象灾害的任务更加紧迫。我国双季稻主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不同:热害、洪涝和干旱发生频率整体呈增加趋势,西部南部较高;冷害弱减轻,北高南低,不同生育期存在差异。文中对双季稻生产的影响、监测预警技术(站点监测、遥感监测、指标预警、数理统计和动态机理模型)以及防御气象灾害的减灾保产技术进行了阐述。针对当前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关于双季稻气象灾害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双季稻气象灾害在未来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科学问题,即双季稻气象灾变过程及其动态监测指标体系、气候变暖背景下双季稻气象灾害遥感监测技术及其气象灾损动态评估技术、星-地耦合的双季稻气象灾变过程数值模式研发、双季稻种植制度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及其抗灾减灾新技术与示范研究,为双季稻有效防御气象灾害和稳产高产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上海地区单季晚稻生长期内降水量分配对产量的影响。采用降水集中度(Precipitation Concentration Degree, PCD)和集中期(Precipitation Concentration Period, PCP)研究1971~2015年单季晚稻全生育期内降水非均匀分布特征,运用趋势分析法研究单季晚稻全生育期降水分配情况及各生育期降水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基于CMIP5全球气候模式情景下降水预估资料,估算2020~2045年上海地区单季晚稻生长期降水量对气象产量影响变化。结果表明:近45年单季晚稻生长季PCD变化趋势不显著,降水分布不均匀, PCP主要集中在7月27日至9月11日,即孕穗期和抽穗期;在分蘖期的降水量占全生育期总量的29.9%,孕穗期占26.2%,抽穗期占7.1%,成熟期占10.8%,分蘖期和孕穗期降水占全生育期的1/2以上;孕穗期降水量与单季晚稻气象产量的负相关关系达显著水平(p<0.05);未来30年内降水量对单季晚稻气象产量的负效应略大于正效应,即减产作用大于增产作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单季晚稻生长期内降水量的变化对产量有影响,应制定相应的适应措施。  相似文献   

18.
利用江西省82个气象观测站1971-2012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14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12年双季水稻物候观测资料,针对气候变暖对江西省稳定通过10℃初日、20℃终日以及双季水稻生育期热量条件的影响,依据双季水稻熟性搭配种植对热量条件的需求,采用倒推法计算不同年代以及13个30 a滑动平均序列的双季早稻适播期,分析双季早稻适播期起止日期与持续日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0℃初日总体呈提前趋势,尤其是2001年以后,大幅度提前;不同年代间20℃终日的变化幅度较10℃初日的小;适播期起始日期大部分站点呈“推迟-推迟-大幅提前”的趋势,终止日期大部分站点呈“推迟-提前-大幅推迟”的趋势,持续日数一般呈“增加-减少-大幅增加”变化趋势。受气候变暖的影响,江西省适宜采用“中熟+中熟”搭配方式种植双季水稻的地区逐步北扩,尤其是2001年以后,可采取“中熟+中熟”搭配方式的地区明显扩大。1981-2010年江西省除修水县、铜鼓县、资溪县等局部地区外,大部地区可采取“中熟+中熟”搭配方式。1991-2020年,除了修水、婺源等赣北局部地区种植仍有一定风险外,其余地区的热量条件均满足“中熟+中熟”搭配方式的双季水稻种植,或采取对热量条件要求更高的熟性搭配方式种植,如南昌县、樟树市等地可调整为“中熟+迟熟”或“迟熟+中熟”搭配方式,而泰和县、南康县、龙南县等地可因地制宜采取“迟熟+迟熟”搭配方式种植双季水稻,以充分利用热量资源,提高双季水稻产量与品质。  相似文献   

19.
基于水稻生长模型的气象影响评价和产量动态预测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国际先进的水稻生长模型ORYZA2000进行模型调试、验证, 实现本地化的基础上, 以双季稻发育速率参数为主, 结合地形、气候、水稻熟性分布和当地生产实际, 将江南双季稻区按发育参数划分为7个区域, 实现了ORYZA2000模式在我国江南双季稻地区的区域应用。利用该模型进行了不同年份气象条件影响定量评估的应用试验, 评价结果与实际符合, 定量客观。探讨了利用机理性作物生长模式动态预测产量的方法。通过建立不同发育期的水稻模拟生物量与相对气象产量的相关统计模型, 结合趋势产量预测, 实现了地区级双季稻不同发育期的产量动态预测。外推检验结果表明, 各地早晚稻不同发育期的产量动态预测模型平均误差为4.8%~6.1%, 可初步用于业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