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内蒙古中西部强和特强沙尘暴的气候学特征   总被引:40,自引:16,他引:40  
使用1957-1996年40年内蒙古中西部74个地面测站沙尘暴观测资料,确定了不同范围强和特强沙尘暴标准,给出了强和特强沙尘暴过程的个例谱,对其地理分布、时间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中西部有三个强和特强沙尘暴多发中心;强和特强沙尘暴气代际变化、年际变化和日益变化显著,70年代和60年代次数最多,强度也最强,80年代开始减少,2000年,2001年又趋于增加,在一年内强和特强沙尘暴集中出现在春季的3-5月份,一天之中则主要出现在午后到傍晚,文中还对形成上述统计特征的气候学成因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拐子湖地面气象观测站1960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每日地面常规观测数据,统计了每月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特强沙尘暴日数,利用统计方法分析拐子湖地区沙尘天气的月、季、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⑴拐子湖地区1960—2017年共出现4989d沙尘天气,其中浮尘出现了453d,扬沙2841d,沙尘暴1374d,强沙尘暴302d,特强沙尘暴19d;⑵总体来看,沙尘天气由1月开始逐月增加,到4、5月最多,然后逐渐减少;春季出现最多,其次是夏季,浮尘秋季出现最少,其他均是冬季出现最少;20世纪60年代、尤其是70、80年代出现较多,然后逐渐减少,减少幅度大于增加幅度,总的来看呈波动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锡林郭勒盟12个站50a(1960—2009年)的降水量、蒸发量、平均气温、沙尘暴日数的年际变化分析,得出锡盟地区的气温变化趋势与全球变暖的气候趋势一致,呈波动上升。20世纪60年代前期的连续干旱,导致了锡林郭勒草原1966年成为沙尘暴发生最多的年份,出现了20世纪60、70年代的沙尘暴高发期。进入21世纪,锡林郭勒草原又经历了1999—2002年连续4年的严重干旱,出现了2001—2002连续两年的沙尘暴高发期,强沙尘暴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往年。而沙尘暴的频繁发生又会造成草地植被稀疏、土壤沙化严重,使得农牧业生产严重受损。  相似文献   

4.
近47年中国沙尘暴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22,自引:5,他引:1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4~2000年中国大陆681个站的观测资料, 分析了近47年我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北方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沙尘暴的易发区, 其中西北地区是多发区; 沙尘暴的发生时间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差异; 47年间除青海、内蒙古和新疆的小部分地区的沙尘暴呈增长趋势外,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沙尘暴在减少; 甘肃民勤与新疆和田两个强沙尘暴多发区20世纪80和90年代的强沙尘暴明显少于50和70年代; 2000年华北和西北东部部分地区的沙尘暴多于90年代均值, 但绝大部分地区仍明显少于常年平均值; 沙尘暴与大风的年际振荡及多年变化趋势有一致性, 单站相关系数可以达到0.5以上。  相似文献   

5.
新疆近40年气候变化与沙尘暴趋势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崔彩霞 《气象》2001,27(12):38-41
用新疆近4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新疆沙尘暴的长期变化趋势,发现新疆沙尘暴无论是从发生频率还是影响范围上,20世纪90年代较70、80年代都有所减少。而新疆的气候在变暖的同时,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变湿趋势明显,两者之间可能有一定的同步关系。从气候变暖不可改变的趋势分析,荒漠化程度在加剧,如果不积极采取措施保护环境,沙尘暴灾害将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沙尘暴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9,他引:4  
根据内蒙古阿拉善地区1961—2000年40年的沙尘暴、扬沙资料,分析了其气候学特征、地理特征、季节特征以及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0年来阿拉善地区沙尘暴出现日数在减少。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阿拉善北部地区沙尘暴出现日数却呈波动增加趋势。沙尘暴出现日数的变化是特定气候变化的反映,下垫面条件的持续恶化也是该地区沙尘暴天气持续增加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统计分析了商丘1961—2000年年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最高气温和月平均最低、最高气温变化,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最低气温也呈上升趋势,而年平均最高气温却呈下降趋势,这种日夜气温变化的不对称性,使日较差呈变小趋势;商丘偏暖年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和90年代,偏冷期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商丘年平均气温增高是一突变现象。  相似文献   

8.
高晓杰 《内蒙古气象》2002,(4):19-20,22
东乌珠穆沁旗是乌珠穆沁草原的主体,东乌气象局地处草原腹地,用该局1961-2000年气象资料,分析了乌珠穆沁草原气候及沙尘暴的变化趋势。发现20世纪90年代乌珠穆沁草原气候变暖增湿,但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差异,寒潮、沙尘暴发生频率较60、70、80年代均大幅减少,但沙尘暴对草原生态危害加重。  相似文献   

9.
中国春季沙尘暴的趋势变化及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利用奇异谱分析等方法,对北疆等7个区春季1960—2000年的沙尘暴日数的趋势和周期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除北疆区未表现出明显的趋势外,南疆区等其它6个区春季沙尘暴日数变化总的趋势是减少的,都是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偏多,80年代沙尘暴开始减少,90年代最少;其中南疆区、河西区和东北区的年代际变化最为明显,大约是80年代初开始沙尘暴明显减少,其它几个区的年代际变化不是很明显。南疆等大部分地区春季的沙尘暴日数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发生了由多到少的转变,基本上与北半球大气环流的调整同步,这可能是对大气环流调整的响应;除西藏区有7.7年的周期外,其它6个区的周期基本上都集中在准2年和5~6年两个周期段。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呼和浩特地区1971—2010年扬沙、沙尘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多项式拟合、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小波分析、Mann-Kendall检验、滑动t检验、Yamamoto法等分析了1971—2010年呼和浩特地区扬沙、沙尘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⑴呼和浩特各地区扬沙、沙尘暴日数空间分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由西到东呈现出高—低分布特点。⑵春季(3—5月)是扬沙、沙尘暴天气现象最频发季节,不频发时段是秋季(9—10月),沙尘暴的季节分布基本上是春多秋少。⑶从年际分布特征来讲,扬沙、沙尘暴日数总体呈现显著地下降趋势,但在总体下降的同时到21世纪初期又有所上升。⑷扬沙日数序列研究时段内显著存在着5~8a周期振荡;沙尘暴日数序列的周期特征不明显。⑸通过突变检测得知:沙尘天气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突变减少,之后整体呈现波动减少的趋势。⑹20世纪70年代呼和浩特地区扬沙、沙尘暴发生最多,80年代沙尘天气在逐步减少,90年代达最少,到了21世纪前10年扬沙、沙尘暴发生日数均较20世纪90年代有所增多。  相似文献   

11.
年以下时间尺度的降水量分布常在极值部分比高斯分布有着更大的发生值,为厚尾分布.作者根据在极值理论中处于重要地位的GP分布模型(Generalized Pareto distri-bution),讨论了分布模型的一些性质,运用该模型对月和日降水量的强降水概率进行了分布拟合,得到各站强降水发生的直观年数;此外,重点分析了模型中一个重要的参数--尾指数的算法和意义,并使用尾指数来比较各地强降水分布尾部的大小,对预防洪涝灾害提供了一个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一次强龙卷风过程破坏力的估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薛德强  李长军 《气象》2002,28(12):50-52
估计了 1 975年 6月 7日山东省栖霞县一次强龙卷风的环流参数 :最大风速可达6 2m·s-1,最大平移风速 1 2m·s-1,最大旋转风速 50m·s-1,总压力降为 2 7 5hPa。对龙卷风产生的极强的瞬时荷载、强烈的旋转扭曲、突然压力降及飞射物造成的破坏力进行了估计。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洛阳地区11次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发现强对流天气分两类,并分别和不同的中尺度系统相联系,两强对流天气发生在不同的大尺度环境场中,不仅环流形势不同,环境特征也有明显差异,因而对他们的预报思路和着眼点也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4.
从形势场、能量场以及云图角度分析1999-04-23强雷雨的成因及特征,找出雷雨预报的指标条件,供短时预报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利用开封辖区5站1961~200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开封市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气候特征、变化趋势,并探讨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自动站等高时空分辨率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7月28日南充市区由脉冲风暴引起的局地强对流天气的背景、环境条件、雷达特征、大风成因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1)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以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为背景,有异常强的对流不稳定能量和十分充足的水汽;边界层切变线与弱冷空气回流进入盆地东北部及下垫面加热不均匀导致的强温度梯度是风暴新生的触发机制;在弱垂直风切变的环境条件下,使得过程中雷暴具有脉冲风暴特征。(2)此次过程有多个脉冲风暴的活动,造成南充城区大风的脉冲风暴主要有两个,1号风暴单体在强的温度梯度触发后,快速向上向下发展,成熟崩塌时以下击暴流的形式形成强的地面辐散气流,造成高坪站大风;强的下沉气流到达地面形成冷中心,冷中心与前方的暖中心形成强的温度梯度即冷池密度流,冷池密度流产生强的气压梯度力风,再叠加单体下层辐散气流造成了华凤镇的极端大风。   相似文献   

17.
百色地区1997年春季出现的2次区域性暴雨天气,均属于冷高压后部强对流暴雨。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此类暴雨天气过程中,对流层上层的槽前正涡度平流与冷空气入侵,对流层低层的风速风向辐合与高后急剧升温增湿等因素,都是产生强对流暴雨不可缺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洛阳地区11次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发现强对流天气分两类,并分别和不同的中尺度系统相联系.两类强对流天气发生在不同的大尺度环境场中,不仅环流形势不同,环境特征也有明显差异,因而对他们的预报思路和着眼点也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9.
利用凌云国家气象观测站1970~2009年40a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对凌云县大风灾害天气出现时间、季节分布、强度特征和年际变化等要素进行分析,找出凌云县大风的天气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