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7 毫秒
1.
内蒙古地区沙尘暴个例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1995-2008年14年内蒙古地区118个地面测站沙尘暴、能见度、风速风向观测资料,确定了不同范围、不同强度沙尘暴标准,给出了特强、强、次强和弱沙尘暴个例谱。为从事沙尘暴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刘景涛等曾应用内蒙古中西部74个地面测站1957-1996年沙尘暴资料给出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强和特强沙尘暴过程个例谱。  相似文献   

2.
河西走廊强和特强沙尘暴变化趋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1,他引:7  
分析了河西走廊1955—2000年强和特强沙尘暴的气候变化。研究表明,河西走廊强和特强沙尘暴自1955年以来主要呈下降趋势;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起,有增多的趋势。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偏多,60年代正常,80年代偏少,90年代最少。强和特强沙尘暴的突变年份出现在60年代后期和1980年前后。  相似文献   

3.
沙尘天气发生频率、强度与大风、干旱过程、异常大气环流的气候背景以及人为因素有关。它的物理过程是地表上升气流把疏松地表尘粒带入空中,并且在一定层结条件下形成和加强的。利用1958~2000年内蒙古中西部70个测站的沙尘暴观测资料,对沙尘暴的地理分布、时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中西部有三个强沙尘暴多发中心,沙尘暴年代际变化和年际变化较明显,且沙尘暴集中出现在春季的3~5月份。  相似文献   

4.
“14.4.23”河西走廊特强沙尘暴演变过程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钱莉  滕杰  胡津革 《气象》2015,41(6):745-75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ECMWF数值预报产品,对2014年4月23日甘肃河西走廊发生的特强沙尘暴过程形成和减弱原因进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乌拉尔山脊前不稳定槽强烈发展,极地强冷空气向南爆发是这次特强沙尘暴产生的大尺度触发系统,地面冷锋所带来的强风是产生特强沙尘暴的主要原因.特强沙尘暴在河西走廊中西部增强的原因:700~850 hPa河西走廊近乎中性的温度层结,加上强冷平流和低空急流,有利于锋生和动量下传;地面冷锋强变压、变温梯度及日变化促使沙尘暴在河西西部爆发性发展.河西走廊中西部低空强上升运动有利于增大近地面沙尘浓度;强烈的温度差动平流和垂直风切变,加大了热力和动力不稳定.特强沙尘暴在河西走廊东部减弱的原因:造成特强沙尘暴的天气系统在河西东部北行减弱及河西走廊狭管效应地形环境消失;午夜日变化造成锋消;前期持续阴雨天气,使疏松裸露的地表土壤和沙漠形成一层板结层,增加起沙难度.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拐子湖地面气象观测站1960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每日地面常规观测数据,统计了每月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特强沙尘暴日数,利用统计方法分析拐子湖地区沙尘天气的月、季、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⑴拐子湖地区1960—2017年共出现4989d沙尘天气,其中浮尘出现了453d,扬沙2841d,沙尘暴1374d,强沙尘暴302d,特强沙尘暴19d;⑵总体来看,沙尘天气由1月开始逐月增加,到4、5月最多,然后逐渐减少;春季出现最多,其次是夏季,浮尘秋季出现最少,其他均是冬季出现最少;20世纪60年代、尤其是70、80年代出现较多,然后逐渐减少,减少幅度大于增加幅度,总的来看呈波动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沙尘暴过程的划分及统计分析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选取甘肃省18个代表站1955—2000年共46年的沙尘暴实测资料,确定了甘肃省区域性沙尘暴过程强度标准和单站沙尘暴过程强度标准,用此标准对甘肃省80个气象站自1955年以来的特强、强和一般沙尘暴过程进行了划分.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对2001年4月6日08时至8日08时锡盟地区特强沙尘暴天气,从大尺度环流、天气学特征、动力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这是一次由蒙古气旋强烈发展形成的、强度特别强、持续时间特别长的特强沙尘暴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整理出阿勒泰市64年各级别强度寒潮过程数据库,分析阿勒泰市近64a来各级别寒潮过程的频数以及强度相关6个指标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1954~2017年春季阿勒泰市共发生一般寒潮过程109.5次,强寒潮过程75.5次,特强寒潮过程37.5次;平均每年春季分别发生1.7次、1.2次和0.6次;3种级别寒潮过程发生频次占寒潮过程发生总频次的48.2%、33.3%和16.5%,阿勒泰市春季主要以一般寒潮和强寒潮为主。(2)春季一般寒潮、强寒潮和特强寒潮过程频数年际变化均在递减,且不显著,其中4月一般寒潮和特强寒潮过程递增,特强寒潮过程频数递增明显;一般寒潮过程频数的年代际变化在1950年代最多,强寒潮过程1970年代最多,特强寒潮过程1960年代和2000-2009年代最多。(3)一般、强和特强寒潮过程持续时间分别在1~7d、1~6d和1~5d,均以持续1~3d为主,分别占各自寒潮过程总次数的94.5%、90.8%和90.0%,其中又都以持续2d最多。(4)一般寒潮、强寒潮和特强寒潮过程降温幅度平均值分别为-10.8℃、-13.0℃和-17.3℃,一般寒潮和强寒潮降温幅度均在5月最强,特强寒潮降温幅度在3月最强。(5)一般寒潮、强寒潮和特强寒潮降温过程最低气温平均值分别为-7.8℃、-12.8℃和-20.3℃,随时间的推移呈明显的抬升趋势。(6)1954~2017年阿勒泰市春季一般寒潮、强寒潮和特强寒潮中降温过程最低气温距平平均值分别为-5.7℃、-7.9℃和-10.5℃;三种级别寒潮过程最低气温距平为负值占该级别寒潮过程频数的比例分别为80.0%、97.4%和97.5%。  相似文献   

9.
冬季环流特征对内蒙古中西部春季沙尘暴的影响及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1961—2004年冬季的气候条件和环流背景,分析了其对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春季沙尘暴发生频数的影响,并对前期的气候因子和环流特征指数与春季沙尘暴发生频数作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北半球冬季的环流背景随着年代际发生着变化,这些环流特征指数和气候因子与内蒙古中西部春季沙尘暴发生频数变化基本一致,存在着20年左右的振动,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有一突变期,21世纪初也有一转变过程,只是没有前一突变期那么明显。所以,本世纪初发生的沙尘暴,没有上世纪70年代发生的次数多。冬季的气候因子和环流指数与春季沙尘暴发生频数关系密切,前者的变化能较好地反映未来春季沙尘暴发生频率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20013年4月9日青海特强沙尘暴天气前期的增温现象、高空环流特征、自动站资料、卫星云图以及物理量的诊断等分析,找出了特强沙尘暴出现前具备的气候背景、500hPa高空环流形势和对流指数(Ky)以及理查逊数(Ri)等稳定度指数特征,这些分析结果将对今后青海沙尘暴天气的预报、预警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年以下时间尺度的降水量分布常在极值部分比高斯分布有着更大的发生值,为厚尾分布.作者根据在极值理论中处于重要地位的GP分布模型(Generalized Pareto distri-bution),讨论了分布模型的一些性质,运用该模型对月和日降水量的强降水概率进行了分布拟合,得到各站强降水发生的直观年数;此外,重点分析了模型中一个重要的参数--尾指数的算法和意义,并使用尾指数来比较各地强降水分布尾部的大小,对预防洪涝灾害提供了一个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晴天暴”的物理成因及预报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曹美兰  项素清 《气象》2002,28(5):22-26
“晴天暴”是冬季沿海地区危害极大的突发性大风,往往造成重大的海损事故。根据大气环流特征,对“晴天暴”的物理成因进行了分析,发现“晴天暴”是斜压大气能量转换、西北急流活动及动量下传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晴天暴”的预报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一次强龙卷风过程破坏力的估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薛德强  李长军 《气象》2002,28(12):50-52
估计了 1 975年 6月 7日山东省栖霞县一次强龙卷风的环流参数 :最大风速可达6 2m·s-1,最大平移风速 1 2m·s-1,最大旋转风速 50m·s-1,总压力降为 2 7 5hPa。对龙卷风产生的极强的瞬时荷载、强烈的旋转扭曲、突然压力降及飞射物造成的破坏力进行了估计。  相似文献   

14.
渤海湾大风的特征及其预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88—2011年渤海湾两个站的大风资料,对渤海湾多年大于17m/s强风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冬季以西北风为主,春、夏、秋季以东北风为主,偶尔会出现偏南风。渤海湾海面大于10级的强风主要出现在10月、11月和12月。强风年分布特征呈两峰两谷型,最多月份是11月,最少月份是8月。根据天气学原理和因子统计筛选,发现强风的极大风速与当日最大风速有较好的相关性;对不同下垫面(海面、陆面)分别建立了极大风速与当日最大风速的预报方程。预报方程通过了α=0.01的显著性检验。方程回代拟合率达到75%~94%。将WRF数值预报计算出当日的最大风速值进行订正、代入预报方程、快速计算出强阵风,为灾害性大风预报提供了客观、有效的预报手段。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洛阳地区11次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发现强对流天气分两类,并分别和不同的中尺度系统相联系,两强对流天气发生在不同的大尺度环境场中,不仅环流形势不同,环境特征也有明显差异,因而对他们的预报思路和着眼点也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6.
强沙尘暴微气象特征和局地触发机制   总被引:67,自引:0,他引:6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隐樵  光田宁 《大气科学》1997,21(5):581-589
强沙尘暴是干旱地区一种破坏性极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本文分析了1993年5月5日强沙尘暴的微气象特征和各辐射分量特征。并结合这次强沙尘暴大、中尺度过程特征,分析了强沙尘暴和干飑线的形成和发展机制,干飑线发展具有一种沙尘造成的辐射冷却正反馈机制和局地不稳定大气的触发机制。进而根据这些事实建立一个干飑线发展的物理模型。  相似文献   

17.
从形势场、能量场以及云图角度分析1999-04-23强雷雨的成因及特征,找出雷雨预报的指标条件,供短时预报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利用环境监测资料、常规气象资料、高低空环流形势数据和卫星遥感图像资料,对2004年4月19日造成乌鲁木齐地区强沙尘天气的天气背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在北疆沿天山88°E一带产生了严重风沙灾害。乌鲁木齐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从沙尘天气前的0.79mg/m3猛增到沙尘天气发生时的10.0mg/m3,API指数为500,属于重度污染。沙尘天气发生前后,乌鲁木齐市温度、气压、风速以及能见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风速>17m/s的大风持续时间较长,能见度降到了很低的水平,乌鲁木齐以外的地区能见度甚至降到了强沙尘暴能见度级别;由卫星云图、高低空环流形势分析和物理量分析可以得出,造成2004年4月19日强沙尘天气的主要原因是冷锋过境。锋前的抬升作用和高低空散度场的配置是沙尘天气的启发因素,而持续时间较强的锋后西北风是产生此次强沙尘天气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自动站等高时空分辨率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7月28日南充市区由脉冲风暴引起的局地强对流天气的背景、环境条件、雷达特征、大风成因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1)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以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为背景,有异常强的对流不稳定能量和十分充足的水汽;边界层切变线与弱冷空气回流进入盆地东北部及下垫面加热不均匀导致的强温度梯度是风暴新生的触发机制;在弱垂直风切变的环境条件下,使得过程中雷暴具有脉冲风暴特征。(2)此次过程有多个脉冲风暴的活动,造成南充城区大风的脉冲风暴主要有两个,1号风暴单体在强的温度梯度触发后,快速向上向下发展,成熟崩塌时以下击暴流的形式形成强的地面辐散气流,造成高坪站大风;强的下沉气流到达地面形成冷中心,冷中心与前方的暖中心形成强的温度梯度即冷池密度流,冷池密度流产生强的气压梯度力风,再叠加单体下层辐散气流造成了华凤镇的极端大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