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场大范围强对流天气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造成2005年5月30日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的中α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天气尺度影响系统、卫星云图逐时演变情况和大气层结稳定度进行了天气学分析;利用T213数值模式的物理量预报产品对造成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中α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物理量场分布进行了动力学诊断分析。分析表明:此次中α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是典型的由于蒙古冷涡旋转东移南压,在高低层有高空急流和低空急流,低层有暖湿舌伸展,中层有干舌叠加在低层湿舌之上和大范围存在对流不稳定层结等诸多有利的温湿条件和动力条件下,首先激发中γ尺度对流系统,再由几个中γ尺度对流系统合并而成中β尺度对流系统,然后由几个中β尺度对流系统合并发展而成。  相似文献   

2.
四川盆地西部一次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逐时云顶亮温TBB资料和1°×1°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7月24-25日四川盆地暴雨天气过程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物理量特征和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四川盆地西部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是由中-β尺度云团合并、加强所生成的中-α尺度对流系统造成的.(2)散度、涡度、垂直速度和相当位温的分布与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较一致,特别是在中-α尺度对流系统强烈发展阶段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为中-a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动力和热力条件.(3)大气非平衡强迫对发生在四川盆地西部的区域性暴雨有较好的指示意义,是激发暴雨天气的动力机制.(4)暴雨发生期间降水造成的非绝热加热有利于强降水天气的维持.  相似文献   

3.
海峡两岸及邻近地区暴雨试验IOP608的中尺度对流系统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给出了海峡两岸及邻近地区暴雨试验1998年6月7-10日加密观测期的日平均红外云图的云顶亮温TBB的分布,并通过对逐时红外云图的普查共发现了14个中-α尺度的对汉系统和若干个中-β尺度对流系统,重点分析了6月7日和9日给台湾中部和珠江口带来的暴雨的多个中尺度对流系统连续发生过程及其发生的环境条件,利用可视化系统LiveView展示出了高,低空水平风场和垂直环流之间的联系及湿空气运动的三维轨迹。  相似文献   

4.
利用GMS-5红外逐时Tbb资料和客观分析资料,分析2000年夏季海口美兰机场一次特大雷暴天气产生的云图特征和相应大尺度环境场特征.认为该强对流天气是由中-α尺度对流系统造成的,该中-α尺度对流系统产生于热带低压外围合适的大尺度环境场背景中,在有利的水汽场、涡度场、垂直速度场中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1992年7月23日河北省东部平原地区一次突发性暴雨过程,研究了产生特大暴雨的中-α尺度对流系统的演变及其细结构,讨论了该系统内部中心暖区形成的物理机制,并指出几种不同尺度的天气系统相互作用对这次暴雨系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利用FNL 1°×1°再分析资料、FY-2F卫星TBB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9年5月24—26日发生在贵州的1次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连续性暴雨过程地面维持热低压影响,无冷空气影响,是典型的暖区暴雨;高空槽和中低层切变线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天气尺度背景,地面辐合线是触发对流的重要因子;暴雨发生前大气呈现动力和热力不稳定的结构特征;24日夜间地面辐合线在贵州中部地区稳定维持,触发中β尺度对流单体生成,并发展形成中α尺度系统,对流发展旺盛,伸展高度较高,影响范围广。25日夜间辐合线移动较快,触发的中β尺度对流单体组织性较弱,没有形成中α尺度系统,造成的暴雨局地性强;暴雨与水汽通量散度梯度的大值区、TBB≤-52 ℃的冷云区和TBB梯度大值区对应较好,TBB≤-65 ℃的区域有利于大暴雨产生。  相似文献   

7.
梅雨锋上暴雨云团活动的个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夏季青藏高原上低层没有辐合带和对流系统活动时,在高原东坡下午有对流云发展。在有利的地形条件下,这类对流云团可发展成中-a 系统,东移进入梅雨锋云带。在长江中游复杂地形区域中-a 尺度对流云团只具有较复杂的中尺度对流组织和较复杂的消、长更替等过程。这类中尺度云团有时停滞,有时发生跳跃性迁移。当梅雨锋云带上对流降水逐渐活跃和加强时,在对流层下部有冷带和温度锋区出现,并且当有一个强的中-a 尺度暴雨云团发展起来之后,可以在梅雨锋上形成3~4个中-a 尺度暴雨云团。同时在梅雨锋南侧低层不稳定区的中-α尺度对流云团移入梅雨锋云带时,容易引起强的中-α尺度云团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次陕西关中强暴雨环境条件及中尺度系统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合利用T213再分析资料和高时空分辨率观测资料包括地面区域逐时加密观测资料,对2007年8月8—9日陕西关中特大暴雨过程的环境条件和中尺度系统进行了分析。天气学分析表明:500 h 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原高压形成的高压坝在陕西中部断裂形成东北—西南向切变线、250 h Pa西风急流入口区右侧发散场和700 h Pa东西向切变线相互配合是特大暴雨形成的有利环境条件;低层风向快速变化使关中暴雨区低空水汽经历了减小—突然增加—快速减小的过程,关中周围水汽通过偏东气流输送至暴雨区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水汽和位势不稳定条件,而水汽的快速变化又形成关中暴雨的突发性和历时短而强的特征;高空反气旋涡度的发展形成强烈的"抽吸作用"、双圈垂直次级环流和强垂直上升运动及其两侧的弱下沉运动形成的不对称结构是暴雨形成的动力机制。强降水的中尺度特征分析显示:强暴雨是由一个中α尺度对流系统(MαCS)的发生发展产生的,MαCS又是由2个中β尺度对流系统(MβCS)合并发展而成,其内部对流单体的发展合并和独立加强形成岐山、礼泉和高陵3个大暴雨中心,这些对流单体的发展是由地面中尺度辐合系统产生的,强降水的强弱与地面中尺度辐合系统的强弱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地面中尺度辐合系统的形成和加强可能是强降水的触发机制和增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采用WRF模式对东北冷涡背景下MCS过程进行模拟,利用Barnes滤波将模式数据分解为3个尺度,分别代入相应的能量方程中进行计算,从能量角度研究MCS发展过程,多尺度系统能量相互转化,以及动能与降水的联系。研究表明:在此次过程中各尺度之间都有位能向动能的大量转化,为系统发展提供能量。在对流单体发展到M CS成形前,中低层天气尺度动能减少,天气尺度动能向β中小尺度动能转换,促进对流单体的发展;高层天气尺度动能增强,对应高空急流增强,促进对流系统发展;β中小尺度系统在中层对α中尺度系统有动能输送,促进MCS形成。在MCS形成和发展阶段,各尺度位能向α中尺度和β中小尺度动能转化达到最大。在MCS减弱阶段,天气尺度系统和α中尺度系统在中高层对β中小尺度系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使β中小尺度系统发展减弱。此次过程中β中小尺度系统是降水的直接成因,动能变化的正值中心对应大的降水中心。  相似文献   

10.
2003年7月淮河流域暴雨中-β尺度特征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郑秀云  王建捷  何金海  刘勇 《气象》2006,32(1):36-43
利用常规和多种高分辨率的非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2003年7月3~4日淮河流域大暴雨过程中安徽省北部暴雨雨团的活动及与之相联系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梅雨锋中-α尺度云系中的中-β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是导致暴雨的直接原因。暴雨强度和出现地点与中-β尺度扰动密切相关,整个暴雨过程有3次生命史不完全相同的雨团活动期,对应着三次雨强峰值;不同雨团活动期内,中-β尺度对流系统的组织发展形式有所不同,第一次和第三次雨团活动是由几个相对分散的块状中-β尺度对流复合体相继影响所致,而第二次雨团活动则与长约100km的近地层中-β尺度辐合线的迅速发展相联系;中-β尺度对流云团的生命史与雨团的生命史并不一定相同。本次暴雨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嵌在絮状回波里的一个个对流复合体和个别强对流单体;回波强度和强回波发展高度与地面降水强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