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多源模式在总量控制中的应用原理,指出源分布与浓度分布组成的转换方程组是病态的,其近似解具有多解性。GB/T3840—91中所规定的A值法确定的总量恰为上述转换方程组在极限情形下的解。由A值法定总量、由P值法将总量分配到各源的A—P值法所给出的各源容许排放量为上述方程组的一级近似解,该解使转换方程组的维数下降、确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2.
朱蓉  徐大海  赵珊珊 《气象科技》2009,37(6):641-645
建立了第2代大气污染物排放源强反演模式(SSIM2),SSIM2由MM5模式提供气象背景场,先在目标浓度分布的基础上,应用确定大气容量A值法得到污染源强分布的初估场,然后应用多箱格大气平流扩散模式,反复计算污染浓度分布和订正污染源强估算场,直到计算范围内所有网格点上的浓度与目标浓度的偏差小于5%时,即可得到合适的大气污染源强分布。采用山西长治地区大气污染源清单对模式的验证表明,反演的大气污染源强分布与真实源强分布非常接近。SSIM2在天津市和苏州市的城市规划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为城市新建开发区和城市污染源的规划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上海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空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上海1 km CO2排放网格,分析市域(UB1)、市辖区(UB2)、建成区(UB3)和城区(UB4)4个城市范围的CO2排放特征。上海市域CO2排放空间格局是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排放水平向外递减,形成了3个梯度。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排放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集聚效应,部分地区高强度的经济活动和能源活动对周边区域的排放有显著影响。UB4是上海城市的最佳表征,2007年UB4内CO2排放达到1.89亿t,人均排放12.04 t;UB4排放占UB1排放的75.40%,UB1人均排放比UB4人均排放高12%。上海城市化和工业化在空间上的高度重合,导致高排放源集聚于UB4内,形成UB4的高排放特征。个别网格的排放量已经占到区域或者城市总排放量的10%~20%;前10高和前100高排放网格,其累积排放总量分别占据了3个城市范围(UB1、UB3和UB4)总排放量的60%和80%以上。  相似文献   

4.
石家庄市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数值预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范引琪 《气象》2001,27(4):7-11
应用CAPPS城市大气污染潜势和污染指数预报系统,对石家庄市主要大气污染物(SO2,NOX,TSP)的污染指数(API)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用CAPPS作城市大气污染预报时,应加入污染物排放的时间系数(Ti)订正和经验系数(Ki)订正,对北方城市而言,还须加入扬尘百分率(F)订正,用加入Ti,Ki和F订正后的CAPPS预报系统,对石家庄市大气污染物(SO2,NOx,TSP)进行模拟,结果SO2,NOx,TSP三种污染物的预报值与其监测值的相关系数分别提高到0.951,0.854和0.880。  相似文献   

5.
排放绩效(GPS)在深圳火电行业SO2总量分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经验公式和火电厂的计算参数,分别计算了燃油电厂和燃煤电厂在广东省地方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下的的排放绩效(GPS),并尝试将GPS用于深圳市火电行业二氧化硫(SO2)总量分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深圳市火电行业SO2总量控制的可达性。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深圳市火电厂能达到浓度标准下的排放绩效,但不能达到总量控制下的排放绩效,因此必须采取进一步的污染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该文利用贵阳市内8个测站的逐日SO2浓度与同期的贵阳年排放量资料来探讨贵阳市内SO2的时空分布特征。从年际变化角度,本地源的排放量是决定浓度的最主要因子。对于更小的时间尺度,利用因子分析将8个站点分为城市背景环境和中心生活区分别加以讨论。结果表明,明显的年周期和排放量产生的斜率的叠加可以解释月变化的大部分信息,而城市背景区域还存在稍不明显的半年的周期。这表明两者的SO2浓度变化主要由本地排放、气象条件共同决定,其中市内中心生活区更为复杂,但外来源的影响则较小。对日均值的变化来说,气象场的作用则上升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得益于排放量的减少和排放结构变化,几年来贵阳的SO2不论年均值和月均值以及污染事件出现的频率均有明显的改善,这表明贵阳近年来环境保护工作是相当成功的。但由于贵阳存在某些极端不适宜扩散的气象环境,因此需要对该时间施以更为严厉的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7.
稻田甲烷排放的初级模式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丁爱菊  王明星 《大气科学》1995,19(6):733-740
本文建立了一个区域尺度稻田生态系统CH4排放的初步模式,该模式能从理论上反映稻田CH4产生、传输与排放的机理,并提供了一种估计不同区域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稻田生态系统CH4排放总量的有效方法。模式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水稻的生长、土壤有机物的分解和CH4的产生、传输及排放过程。模式分别模拟了早稻和晚稻CH4的排放,模拟结果与实测比较接近,CH4的季平均排放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偏差在10% 左右。模式的敏感性实验表明,温度是稻田CH4排放规律的主要控制因子。  相似文献   

8.
采用(美国环保部的MODEL-3系统的)CMAQ源同化模型及4种不同空间分辨率的SO2、NO2实测资料,反演得到中国不同尺度的同化修正排放源,利用新一代中尺度气象模式WRF与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式CMAQ,模拟分析了中国不同观测信息密度对SO2、NO2源同化反演及其浓度预报的影响,重点分析了华北地区SO2、NO2浓度加密观测对改善SO2、NO2排放源和空气质量预报的重要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不同分辨率的实测资料时,SO2、NO2的趋势预报效果改善程度有一定差异;采用较高分辨率的实测资料进行SO2、NO2源同化修正时,可明显减小SO2、NO2浓度的预报误差。华北地区较高分辨率的观测信息对于改进源同化修正效果及SO2、NO2浓度的趋势预报十分重要,尤其是对SO2浓度的预报尤为重要;采用经高分辨率的实测资料同化修正的排放源时,WRF-CMAQ模式对北京城市尺度SO2、NO2浓度的变化趋势、浓度水平和空间分布特征具有较好的预报效果。高分辨率的观测资料和区域源同化反演方法对于区域污染物浓度预报及排放源清单具有显著的改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华南地区网格化在路机动车污染排放量估算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机动车数据的基础上,利用SMOKE模式估算了华南地区在路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得到了用于空气质量数值模拟的网格化机动车排放源数据。估算结果显示机动车排放源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和华南沿海地区,其中珠江三角洲排放量最大,且在深圳香港、广州、珠海澳门三个中心城市区分别出现了三个机动车排放中心,这三个中心与区域经济发达程度有较好的对应。分析还表明,快速增长的摩托车和小汽车数量对机动车排放总量的影响很大,是造成华南城市空气质量恶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周万福  牛生杰 《气象科学》2006,26(5):509-516
由高斯烟羽模式推导出的标准浓度分布推算源强分布的反演模式方法,计算了西宁市北郊地区环境空气中氟化物的环境容量。计算结果表明:拟建或已经在生产的各铝厂氟化物排放量均不超过按城市标准计算出的环境容量值,但均超过按农业区标准计算出的环境容量值。为了保护该地区农业生态环境,需要对现有的各铝厂氟化物排放量进行削减。  相似文献   

11.
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为了解南京大气细粒子的污染水平和污染特征,在南京市中心鼓楼和北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内进行了连续1a、每季度5d的大气气溶胶同步采样。用称重法、离子色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分别测得细颗粒物的质量浓度、水溶性离子和元素组成。结果表明,南京地区PM2.1污染比较严重,水溶性离子是细粒子的重要组分,所测6种离子质量浓度总和分别占市区和北郊PM2.1的46.99%、42.32%。PM2.1中的各离子最高浓度都出现在冬季。NH^+4与SO^2-4的相关性好,可能主要以(NH4)2SO4形式存在。温度对SOR和NOR的影响显著,温度升高时SOR值增大而NOR显著减小。通过计算NO^-3与SO^2-4的质量比发现,南京市SO2和NOx主要来自于固定源(如煤的燃烧)。分析细颗粒物中元素含量和富集因子结果表明,Pb、As、Zn、Hg、Cu、Cr、Ni元素的人为污染较明显,且北郊的污染重于市区。比较PM2.1和PM3.3中的离子成分发现,SO^2-4、NH^+4在PM2.1中占据绝对优势,F^-、Cl^-、NO^-2、NO^-3等不在细粒子中占明显优势。从元素组成来看,Pb、Zn在PM2.1细粒子中含量显著,而Ca、Mg、Na等在粗粒子中富集。  相似文献   

12.
利用差分吸收光谱仪DOAS(differential optical absorption spectroscopy),对2007年11月-2008年1月南京北郊大气SO_2、NO_2和O_3进行了观测.结合Parsivel降水粒子谱仪和自动气象站的资料,对冬季大气污染气体的浓度变化规律及降水和风速风向对其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北郊大气SO_2浓度较高,呈明显双峰特征,分别在12时(北京时,下同)和00时达最大,受附近排放源的影响最大,东风及南风时比静风时SO_2浓度更高.降水对SO_2湿清除效果明显,清除系数平均为0.168h~(-1).NO_2气体呈明显单峰特征,在18时达最高值.南京北郊是NO_2源区之一,主要受附近高速公路汽车尾气排放源的影响.静风时NO_2浓度最高.O_3浓度受NO_2的影响较明显.O_3日变化呈单峰特征,在15时达最大值,静风时O_3浓度最低.降水对O_3的间接影响较明显,在降水时,白天由于太阳辐射较弱,O_3浓度降低;夜晚NO浓度较低,使得O_3浓度升高.  相似文献   

13.
Tianjin is the third largest megacity and the fastest growth area in China, and consequently faces the problems of surface ozone and haze episodes. This study measures and characterizes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 which are ozone precursors, to identify their possible sources and evaluate their contribution to ozone formation in urban and suburban Tianjin,China during the Ha Chi(Haze in China) summer campaign in 2009. A total of 107 species of ambient VOCs were detected,and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VOCs at urban and suburban sites were 92 and 174 ppbv, respectively. Of those, 51 species of VOCs were extracted to analyze the possible VOC sources using 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 The identified sources of VOCs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vehicular activities, which specifically contributed 60% to urban and 42% to suburban VOCs loadings in Tianjin. Industrial emission was the second most prominent source of ambient VOCs in both urban and suburban areas, although the contribution of industry in the suburban area(36%)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at the urban area(16%). We conclude that controlling vehicle emissions should be a top priority for VOC reduction, and that fast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causes air pollution to be more complex due to the combined emission of VOCs from industry and daily life, especially in suburban areas.  相似文献   

14.
北京城市大气环境污染机理与调控原理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主要介绍了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首都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水、土环境污染机理及调控原理”大气分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重点开展了BECAPEX科学试验 (Beijing City Air Pollution Experiment)。BECAPEX试验同步进行城市边界层气象与大气化学观测, 通过卫星遥感、地面观测, 即城市空间和地面以及点与面结合的技术途径, 以揭示北京城市污染“空气穹隆”大气化学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为城市环境大气动力-化学模式提供基本科学参数, 给出城市边界层大气物理化学过程综合模型, 为提高城市环境大气物理-化学过程耦合模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供科学依据。该项目揭示了北京城区和城近郊区城市边界层结构与湍流特征, 城市大气污染垂直结构特征; 发现了城市大气污染空间结构多尺度特征, 其中包括大气污染源影响和城市热岛多尺度特征; 揭示了城市大气重污染过程周边源影响域, 以及北京及周边地区气溶胶影响域和区域气候响应; 提出了北京市典型污染源排放清单; 发展了城市气象模式系统, 包括冠层模式、街谷环流和热力结构以及城市高大建筑群周围风环境数值模拟; 发展了空气质量模式技术, 包括二次气溶胶模拟试验、北京地区SO2污染的长期模拟及不同类型排放源影响的计算与评估、影响北京地区的沙尘暴输送模拟、区域化学输送模式中NOx和O3源示踪法, 城市尺度的大气污染CAPPS模式及统计模型的应用、大气污染及紫外辐射数值预报模式和CMAQ-MOS空气质量预报方法; 改进了美国公共多尺度空气质量预报模式, 建立了CMAQ-MOS区域空气质量动力-统计模型预报模式, 以及发展的源同化技术, 突破了当前空气质量模式技术“瓶颈”, 使模式预报准确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区域大气质量评价数值模式系统的建立及试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大气质量评价数值模式系统是以CALPUFF的应用开发为核心,根据陕西省的实际情况和大气环境业务服务需求,利用预报实时业务的网络环境,通过VB6.0编程,建立了一个具有自动数据处理、操作简便、比较实用的区域大气质量评价数值模式系统平台。依据200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气象资料及源排放清单,对某工程的5个拟建地进行了大气质量数值模拟评价分析。结果表明,5地日均浓度超标的概率分别为27%、11%、5%、3%、8%。年平均浓度5地中3地未出现超负荷浓度值,满足2级标准要求,其他2地出现超负荷浓度值。其中一地污染超标最重,其可能原因是由于山体的影响,山谷中低层水平风速相对较小,不利于污染物的水平扩散,同时易形成地形山谷风次级环流,次级环流的存在把输送出去的污染物带回原地,形成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6.
RMAPS_Chem V1.0系统是基于WRF_Chem模式建立的服务于华北区域雾霾等污染预报业务的模式系统,该研究着重针对系统中污染排放清单不确定性带来的SO2浓度预报偏差较大问题,采用EnKF源反演和误差统计订正相结合的方法对排放清单进行了改进,形成了一套优化后的华北区域SO2排放清单。通过输入初始清单和优化清单对2017年10月进行模拟,并与华北地区616个地面环境监测站观测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EnKF源反演结合误差统计订正的排放清单优化方法适用于SO2排放清单的改进,有效降低了清单系统性偏差,针对主要区域及重点城市的检验显示模拟结果接近观测值;排放清单优化后模拟误差显著降低,如河北南部、山东西部至北京一带模式预报均方根误差与归一化平均绝对误差明显下降,区域内站点模拟误差呈正态分布特征,误差分布范围、最大概率出现范围均明显变窄,且最大误差概率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17.
太湖沿岸湿沉降的化学特性及水体酸化的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太湖沿岸湿沉降的实际监测,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太湖沿岸3个测点自2002年7月至2003年6月大气降水pH值和化学离子组成,并结合文献和太湖水体的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太湖流域大气降水酸化的趋势及地表水酸化的状况。结果表明:太湖地区的酸雨比较严重,沿岸酸沉降具有普遍现象;大气降水中主要阴离子是SO4^2-,约占全部测定阴离子的48%。Ca^2+是主要的阳离子,约占全部阳离子的37%;太湖酸雨频率及酸雨强度近20a来有增强的趋势,但水体pH变化不大,水体有轻微酸化的迹象。  相似文献   

18.
用差分方法求解三维大气平流扩散多源方程,模拟了本溪地区SO2浓度的时空分布。通过1999年1月19日的模拟结果与监测值对比表明:模拟结果比较准确地反映了SO2浓度的实际变化情况;由模拟计算可知,本溪地区SO2的污染很严重,且SO2浓度的时空分布有明显的日变化。10:00以前的浓度值比较大,10:00之后浓度值逐渐减小,到18:00左右浓度值又慢慢变大。  相似文献   

19.
《Atmospheric Research》2009,91(2-4):253-263
A high-volume cascade impactor, equipped with a PM10 inlet, was used to collect size-segregated aerosol samples during the summer of 2004 at two Portuguese locations: a coastal-rural area (Moitinhos) and an urban area (Oporto). Concentrations of airborne particulate matter (PM), total carbon (TC), organic carbon (OC), elemental carbon (EC), and 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 (WSOC) were determined for the following particle size ranges: < 0.49, 0.49–0.95, 0.95–3.0, and 3.0–10 µm. The total PM mass concentrations at the urban and coastal-rural sites ranged from 22.8 to 79.6 μg m 3 and 19.9 to 28.2 μg m 3, respectively, and more than 56% of the total aerosol mass was found in the fractions below 3.0 μm. At both locations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s of OC and EC were found in the submicrometer size range. The regional variability for the OC and EC concentrations, with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s being found in the urban area, was related to the contribution of local primary sources (mostly traffic emissions). It was also verified an enrichment of the small size particles in WSOC, representing on average 37.3(± 12.4)% and 59.7(± 18.0)% of OC in the very fine aerosol at the coastal-rural and urban areas, respectively. The amount of secondary OC calculated by the minimum OC/EC ratio method indicates that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formation was important throughout the study at both sites. The obtained results suggest that long-range transport and favourable summer conditions for photochemical oxidation are key factors determining secondary OC formation in the coastal-rural and urban areas. The ultraviolet absorption properties of the chromophoric constituents of the WSOC fractions were also different among the different particle size ranges and also between the two sampling locations, thus suggesting the strong impact of the diverse emission sources into the composition of the size-segregated organic aeros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