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福建省气象局开展北斗卫星应急通信传输试点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在南平市气象局选择3个有代表性的台站建设北斗卫星通信传输终端,分别在南平市气象局和福建省气象信息中心建设北斗卫星通信传输接收系统(中心站),并部署北斗通信中心站软件和终端软件,进行通信传输试点.利用北斗卫星通信系统传输国家级自动站观测数据、系统校时、文字通信功能均达到项目预期目标.传输率、误码率、时延和稳定性均能满足业务化运行的要求.实现公网运营商电路中断的应急状态下传输自动站观测数据和进行文字通信等,从而为防灾减灾服务.  相似文献   

2.
自动气象站SMS监控系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韩琇  李凯  黄磊  李怀刚  赵福祥 《气象》2005,31(11):78-80
通过分析自动气象站的SQL数据库和自动站处理机生成的报文,检索出有缺测要素的自动气象站站号;通过手机短信(SMS)发射技术,由自动气象站信息监控系统自动向远程的自动站值班员发送含有警告信息的手机短信息,完成中心站对自动气象站设备和通信链路的自动监控.解除了自动气象站的监控对通信值班员的人工依赖,实现了自动站的监控自动化.  相似文献   

3.
地面自动气象观测设备运行状态信息检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雁  周青  李峰  周薇  徐鸣一  梁海河 《气象科技》2015,43(6):1030-1039
地面自动气象观测设备运行状态检测机制不足一直是困扰我国地面气象观测运行保障工作的一大难题。本研究从运行监控实际业务需求角度出发,在梳理现有业务运行地面自动气象观测设备结构基础上,结合部分研究成果,从数据采集模块、气压观测模块、温湿度观测模块、风观测模块、地温观测模块、雨量观测模块、供电系统模块、软件模块、能见度观测模块和称重降水观测模块共10个方面逐一细化了每一主要部件的状态检测点,并对其进行了分类和编码,同时参考现行业务运行设备长Z数据报文,制定了地面自动气象观测设备运行状态报文规范,最终研制了地面自动气象观测设备运行状态信息检测技术。通过统一规范、标准,研究结果可解决目前我国地面自动气象观测设备监控信息设计规范缺失的问题,可缓解当前厂家多、型号杂、设备不统一的不利局面,有利于推进地面自动气象观测设备运行监控技术规范化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4.
1引言近年来,农垦、森工气象信息网络建设成绩显著,先后有24个自动站和50多个人工站开始汇交资料,为实现资料共享奠定了基础。农垦、森工自动气象站资料的汇交,使黑龙江省气象监测点密度增加,为提高天气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提供了充分的依据。2行业台站与省气象网络中心联网拓扑结构及资料处理过程2.1行业自动气象站网络系统行业自动气象站网络系统由3部分组成,即由中心站、中心站到子站的通信系统、子站等组成。中心站设在省气象网络中心,主要包括传输服务器、数据库、通信处理机等构成。主要负责收集并处理各行业气象站的自动站数据。中…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台站人员对新型自动气象站的运行保障能力,基于2017—2020年江西省93个台站新型自动站设备的省级维修保障档案,将新型自动站仪器系统故障设备进行归纳分类,分析了故障诊断的逻辑方法,厘清故障现象与故障设备的关联性,归纳"现象—故障件—处理方法"的映射关系,在此基础上设计新型自动站故障智能诊断系统.系统包括硬件模块和短距离无线通讯模块,硬件模块实时检测自动站采集器的运行状态参数;无线通讯模块实现硬件与软件之间的短距离远程通讯.软件程序安装在值班机房,实现远程控制、故障状态显示、智能诊断、记录存档等功能.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CAWS600-RT型区域自动站常见故障的分析,发现该型区域自动站主要是供电和通讯系统容易出现故障,对故障的诊断排除可以采用远程诊断和现场排查相结合的维修方法,利用中心站软件、万用表、笔记本电脑、专用软件等工具,实现快速诊断和及时维修,提高了该类区域自动站故障维修及时率和数据到报率。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雷电定位系统大体积和不方便安装的问题,提出了采用新型闪电传感器AS3935设计雷电定位系统的新方法。当闪电发生时,GPS模块获取经纬度、高度、时间,AS3935测量地闪到探测器的距离。探测器把数据打包,以无线TCP通信方式传输到中心站。中心站利用多圆相交法计算闪电的经纬度和高度,然后使用C#语言和JavaScript语言在中心站软件上实现Google地图。Google地图利用经纬度获取闪电的地址,同时中心站把闪电信息存入数据库。实验表明,该系统定位性能良好,减少了探测器的体积,降低系统成本,适合于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8.
根据无人自动站的实际应用,提出了一种无人自动站远程故障诊断和修复系统的架构,并通过运行参数采集系统、子站现场诊断中心、无线网络接入系统、中心站远程诊断中心、故障修复系统等五个方面论述并实现了无人自动站故障的远程诊断和修复.  相似文献   

9.
针对HWS3000手持式自动气象站蓝牙通讯的数据传输模式在多站点观测组网应用中的不足,结合气象应急服务需求,设计开发了可多站点组网应用系统。系统由智能变送器模块、网络适配器模块和中心站远程监测软件组成。使用nRF51822蓝牙芯片作为微控制器,接收自动气象站采集的温、湿、风、压数据并支持户外LED屏实时显示,应用编程技术(InApplication Programming)实现了传感器电子数据表格TEDS(Transducer Electronic Data Sheets)的在线更新、传感器自识别和校正功能。多站点采集的数据通过4G无线模块上传至中心站,通过监测软件解析并显示,实现了各监测站点数据的显示、实时曲线和历史数据查询等功能。该系统的外场测试运行正常稳定,在实际应用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为了有效解决不同厂家区域站数据存储结构不统一的问题,实现各类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的集约化使用,以整合区域站、自动站数据建立统一的应用数据源,建立标准的访问接口和数据共享系统为目标,设计了观测数据整合与共享系统,使用数据库触发器、存储过程以及.net平台编程技术实现。  相似文献   

11.
何林  范涛  曹波 《陕西气象》2014,(4):44-46
为了有效解决省内各地市气象局安装多个厂家的区域自动站后,因各厂家的数据库差异性导致的数据不兼容问题,从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思路出发,提出一种区域自动气象站数据库整合的设计方案,并利用.net平台编程技术进行实现。根据渭南市气象局区域站的实际情况定制开发软件,并进行应用测试,验证了软件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12.
CAWS600B型自动气象站常见故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动气象站已在业务中运行,保障自动站设备及通信网络的正常运行成为气象测报工作人员的新问题.CAWS600B型自动站主要由传感器、数据采集器、主控机、电源和专用电缆等组成.  相似文献   

13.
1引言随着气象观测业务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气象设备投入到业务中,设备之间的互联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在各种传感器中,以RS-232、RS485、RS422为代表的串行通信方式因其易于实现和维护,得到广泛应用。观测到的气象数据从业务台站发送到省级或者国家级中心站,需要在业务台站安装应用软件,通过应用软件将数据发送到省级或者国家级中心站。现有气象业务体制改革,很多业务台站观测场与值班室分离,不方便安装应用软件,串行通信方式逐渐暴露出其传输距离近、网络化实现复杂的缺点。  相似文献   

14.
“青海省灾害性天气系统”运行3年来,发现自动站监测系统只能对台站的MILO—S500自动站采集器进行远程监控,而无法对台站的主控微机及内置资源进行有效监控,而自动站出甲的许多问题集中在主控软件和微机操作上。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本应用远程控制pcAnywhere软件实现对台站主控微机、采集器等自动站全套系统的远程监控。  相似文献   

15.
1电脑COM1故障自动站安装后,数据采集器面板显示,自动站数据与人工站观测数据差别细微,数据采集器数据正常,但数据无法导入自动站数据采集软件(软件信号灯SYN保持红色不变)。点击“我的电脑”,查硬件设备,COM1设备上显示黄色问号,重新安装COM1驱动程序,仍然如此。将信号线由COM  相似文献   

16.
新一代国内气象通信系统是继“9210工程”之后,国内气象通信系统的升级,建立了国家级和省级数据传输、通信数据处理和系统监视的统一管理平台。按照全国气象宽带网建设计划,新一代国内气象通信系统将取代现行气象通信系统。目前正与现行业务并行,这既是新一代国内气象通信系统测试系统及软件功能的需要,也是省级信息传输部门进行本地化配置、流程整理的需要。辽宁在分类流程梳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与现行通信系统并行的新一代气象通信系统传输业务流程,并投入业务试运行。雷达产品和基数据通过PUP软件、自动站资料、风能资料等由中心站软件实现向新一代通信系统传输,其他资料由9210通信服务器和雷达传输服务器转发到新一代通信系统。结果表明:在不影响现行业务的前提下,实现了省内所有气象信息通过新一代通信系统向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传输,满足了新一代通信系统的测试和本地化应用的需要。流程设计合理,可满足气象信息传输质量考核要求。最后,介绍了现行通信系统传输流程、新一代通信系统传输流程设计目标、设计原则、设计方案及运行效果。  相似文献   

17.
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是国内第一个在高校建立的研究型气候与环境观测平台,拥有各类精密大气探测仪器.针对当前气候站仪器分散、数据格式多的特点,本文提出了大气探测仪器系统集成新思路,利用1台主控计算机完成对所有观测仪器的控制:(1)将已具有网络接口的观测系统(微脉冲激光雷达、大气质量监测系统)通过Hub连接至主控机,利用远程桌面完成对观测子系统的控制;(2)利用PCI总线,扩展主控计算机的串口数量,使TP-WVP3000和CE-318与主控机直接通信;(3)采用电流环技术,将MFR等观测仪器输出的RS232信号经过长线驱动器,能够达到最远2 000 m的通讯距离;(4)对具有美国Campbell数据采集器的近地层观测、辐射、土壤、通量等仪器,使用串口设备联网服务器将RS232信号转换成TCP数据格式,经以太网口发送至主控计算机,同时创建出与真实串口无区别的虚拟串口,不需要修改原有的基于COM通讯的Loggernet软件.本文方法以现代通信技术为基础,建立多种数字通讯传输方式,实现观测仪器集成式的自动化管理.  相似文献   

18.
自动气象站的设备故障及技术保障水平影响着其运行效能的发挥。基于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运行监控平台(ASOM)中运行的2400多套国家级自动站,通过调研各型号自动站厂家备件以及22个省(区)2007—2008年国家级自动气象站故障信息和维修数据,统计平均故障维修时间和平均故障持续时间等量化指标,对自动站的维修保障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估,并对自动站故障部位、故障原因进行了统计分类,从而为实现统一的故障管理、提高技术保障能力、促进自动气象站维修保障能力评估自动化与标准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作为“大气监测自动化系统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面气象观测网分系统”项目是2001年12月正式启动的,通过地面气象观测网的自动化建设及站网、监测项目的合理调整,最终建立一个在空间分布与探测时间密度都较为合理的、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面气象观测网。(1)项目建设概况截止至2004年底,全部共建设完成1698个自动站,其中利用国家投资(含大监项目、雷达项目、西部人影项目)1187个,省局自筹资金511个,所有自动站已全部投入业务运行,其中部分自动站已经进入单轨运行,并通过各省的通信路线进行联网发报,通过9210气象卫星通信网进行上行传输。(2)全区自动站建设与运行情况广西自动站建设从2002年开始,历经3年时间,已累计建成各类自动站55个,在气象业务的运行中体现了现代化技术装备的优势。南宁市吴圩自动站于2003年1月1日开始投入双轨业务运行,并于2005年1月1日开始进入单轨业务运行;后期建设的23个国家基准基本站及15个雷达校准站也于2004年1月1日起开始投入双轨业务运行。39个站均按照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及有关技术规定运行,其业务质量同时参加质量考核,并列入年度工作目标。2004年8月开始在区气象台网络中心组建自动站中心站,中心站数据服务器及前置通讯处理机放在区气象台网络中心,从2004年9月5日开始,全区39个自动站均须将小时观测数据自动上传至自动站中心站,实现了全区自动站小时观测数据的共享。自动站的监控、维护保障、标校检定由区装备中心承担。一年多以来通过电话支持以及下台站的方式,为台站排除了许多故障,为广西自动站的正常稳定运行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各自动站运行情况正常,雷击及供电情况不稳定对自动站的运行影响最大。(3)中尺度自动站组网建设展望根据中国气象局大气监测自动化系统建设规划,按照中国气象局对重点工程建设实行“矩阵式管理、七巧板战略”的建设思路,采取统筹规划、统一布局、统一要求、分步实施、数据共享的基本原则,力争用3年的时间,全区共建设约500多个自动气象站,形成一个间距20km左右,密度适宜、布局合理和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中尺度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网。实现观测时间密度最小为每10分钟一次,一般情况下,每小时发送一次观测资料。2004年完成14个4要素自动气象站、42个2要素自动气象站和区气象台自动气象站中心站建设。2005年完成55个4要素自动气象站、4个5要素自动气象站和124个2要素自动气象站的建设。2006年完成50个4要素自动气象站、2个7要素自动气象站和120个2要素自动气象站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设计了一套适配Android手机串口通信套件,包括硬件转换模块和运行在Android手机上的APP软件。硬件转换模块基于PL2303HXD芯片和MAX202芯片开发,实现将Android手机的USB接口转换为RS232串口。APP软件基于PL2303HXD芯片驱动库开发,可运行在Android 3. 2及以上版本。转换模块插入Android手机后,APP软件自动启动,可根据需要设置波特率、校验位、数据位、停止位等串口参数。软件采用多线程技术自动实时读取串口,并跨线程将数据显示在主界面,在监听到“发送”按钮发生点击事件时从串口发送所输入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