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夏季干旱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1-2010年河南省103站降水量数据,并结合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分析河南省夏季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副高、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与河南夏季干旱的关系。研究表明:1)初夏和盛夏降水量都有上升趋势,上升率分别为6.065mm/10a和7.505mm/10a,初夏旱和初夏重旱出现的概率分别为44%和22%,伏旱和伏旱重旱出现的概率分别为20%和0。2)1961--2010年,河南6个分区初夏降水量都呈增加趋势,初夏干旱日数6个区域都呈减少趋势;盛夏降水量除豫北呈减少趋势外,其他5个区域都呈增加趋势,干旱日数6个区域都呈减少趋势。3)河南初夏旱年和伏旱年高纬度冷空气活动少且不易到达河南,副高偏弱。4)7月副高异常偏西时,河南盛夏一般降水偏多;从降水距平百分率上来看,拉尼娜次年初夏干旱的几率较大。  相似文献   

2.
基于NCEP再分析资料和山东省122个国家地面观测站数据,对2021年山东夏季降水异常特征及成因进行研究。2021年夏季山东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多25.3%,降雨过程较多,其中,6月降水偏多主要是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北抬造成;7月中旬降水偏多主要是由于副高强度偏强,副高边缘暖湿气流为山东降水提供了充足水汽,下旬降水偏多是由于台风“烟花”带来强降水;8月降水偏多主要是下旬副高强度偏强,水汽输送充沛造成的。此外,2021年夏季山东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匀,呈西多东少的空间分布。进一步分析了近3次拉尼娜事件发现,夏季副高强度偏强是造成近3个拉尼娜衰减年夏季山东降水空间分布异常的主要原因。夏季副高强度是拉尼娜次年山东夏季降水的重要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3.
锡林郭勒盟近50a降水变化及早涝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0年锡林郭勒盟15个气象站的年及夏季(6—8月)逐月降水量资料,分析了锡林郭勒盟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夏季旱涝年。结果表明:锡林郭勒盟降水量总体上呈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近50a降水量没有明显的增减变化趋势,但年际波动特征明显,近10a降水量显著减少。用区域夏季降水指数确定出1998年为涝年,而1980、2001、2005和2010年为夏季旱年。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1—2015年四川省156个台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四川省盛夏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高原夏季风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5 a四川省盛夏极端降水指数的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降水百分率在四川大部分地区呈减少趋势,而降水总量、强降水量、降水强度及1日、连续5 d最大降水量主要在川西高原西北部和盆地西部呈减少趋势,其他区域则呈增加趋势。就全省而言,近55 a四川盛夏降水总量整体呈不显著减少趋势,未发生明显突变,而降水百分率呈显著减少趋势,且发生了1次显著突变;降水强度、强降水量整体呈显著增加趋势,且发生了1次显著突变,而1日、连续5 d最大降水量呈不显著增加趋势,且发生了3次显著突变。四川盛夏各极端降水指数均存在3~4 a和8 a左右的振荡周期。四川盆地东、西部盛夏极端降水与高原夏季风异常关系密切,高原夏季风偏强时,500 h Pa高度距平合成场上东亚中高纬地区以经向型环流为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风水汽加强,有利于四川盆地东(西)部盛夏极端降水偏多(少);高原夏季风偏弱时,情况则相反。  相似文献   

5.
中国夏季和冬季极端干旱年代际变化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珂  姜大膀 《大气科学》2014,38(2):309-321
依据1961~2009年中国区域540个气象站的夏、冬季气温和降水数据,首先采用气候变化趋势转折判别模型(简称PLFIM)分析了中国区域8个分区夏、冬季气温和降水的年代际变化,而后利用PDSI干旱指数研究了夏、冬季极端干旱在年代际尺度上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961~2009年中国夏季极端干旱发生率北方大于南方,冬季则为在东部多而在西部少。夏季和冬季极端干旱发生概率在最后一次年代际转折后都呈增加趋势。在区域尺度上,夏季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增加明显,冬季东北、华北、华南、西南地区增加显著。其中,降水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极端干旱变化中起主导作用,而后由于气候变暖所引起的极端干旱增加趋势逐渐增大,与降水变化的作用相互叠加。  相似文献   

6.
2022年夏秋季鄱阳湖流域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气象干旱事件,科学分析此次干旱过程气象要素特征和干旱发展演变对开展干旱预报预警以及防旱抗旱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鄱阳湖流域内87个国家站1961—2022年的逐日降水量、气温和蒸发资料,应用本地化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分析此次干旱过程的主要气象要素异常特征和气象干旱发展演变。结果表明:2022年夏秋季,鄱阳湖流域及其五大支流平均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平均气温和高温日数为同期新高或次高,多站极端最高气温创新高;各流域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且秋季降水蒸发差大于夏季;流域各地出现了夏秋连旱,且秋旱重于伏旱,其中9—10月全流域出现重旱或特旱。  相似文献   

7.
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利用淮北地区108个气象站逐月气温、降水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 K突变检验等方法,从不同时间尺度(年、季)和干旱程度(轻旱、中旱、重旱和特旱)分析了淮北地区1961—2015年干旱频率和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淮北地区1961—2015年总体呈干旱略加强趋势,其中1998—2001年干旱发生最频繁,干旱强度、极端干旱及中等干旱的频次均呈增加趋势。2011年淮北地区干旱程度发生了突变性增强;20世纪90年代起淮北地区夏季经历了先湿后干的转变,2013年是夏季转向干旱化的突变点。秋冬两季是淮北地区发生干旱频率较高的季节。秋季干旱分布广、旱情最为严重,淮北地区北部是秋季干旱的高发区;冬季发生中旱以上干旱的地区分布较广,主要位于淮北地区内的安徽片西部和江苏片中部。春夏季发生高频率干旱的区域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1961~2010年月降水资料,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遂宁市近50年来降水不同时间尺度进行分析。揭示了该地区降水变化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并对未来降水进行预估,同时从天气学原理出发分析造成春旱和夏、伏旱的环流背景和机制,结果表明:遂宁市降水3~5a左右时间尺度的周期震荡最显著;夏季降水和年降水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小波系数出现最大值的后1~2年干旱容易发生。春季冷空气和南支槽都偏弱的情况下,遂宁市容易出现较为严重的春旱;盛夏,西太平洋副高偏强加之西风带明显偏北的时候,遂宁市容易出现严重的伏旱。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乐山本站有历史资料以来所发生的厄尔尼诺/拉尼娜与乐山年度和各季降水的概率统计和相关分析发现,厄尔尼诺/拉尼娜与乐山年度和季度的降水以及早涝趋势存在一定的关系.厄尔尼诺年内乐山年度降水属于少降水年份,集中体现在夏季,夏旱和伏旱较其他年份明显,洪涝相对较弱;拉尼娜年,乐山出现春旱的概率较小.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近40年的降水变化及水汽输送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利用中国青藏高原地区1961—2000年56个气象站的逐月降水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1961—2000年的降水量变化趋势及水汽输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40 a降水量呈增加趋势,线性增长率为1.12 mm/a。高原南区年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线性增长率为1.97 mm/a;北区年降水量变化较小。青藏高原降水量在1978年由少雨期转为多雨期,青藏高原夏季降水与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及副高的水汽输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春季和秋季降水时空变化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和规划必须了解目标地区的气候背景,才能有较好的作业效果,因此根据河南省1971~2001年114个气象站点4月和10月的降水资料,采用具有分类显著性检验的聚类统计检验分析方法进行分区,并在此基础上对降水距平百分率、降水强度和雨日数等参数作分析,研究其各分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河南省4月和10月降水量和雨日数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分布特征,均呈现北少南多、东北少西南多的特点;月平均降水量从北向南增大主要是雨日数从北向南的增加起决定性的作用,其中以中雨雨日数的增加起主导作用.(2)4月各分区降水量和雨日数的年际演变趋势均呈减少趋势;10月各分区的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但雨日数的年际演变呈现不同的趋势,个别分区强度较小降水(小雨和中雨)的雨日数呈增加趋势.(3)从旱涝年份情况上看,4月和10月各分区在31年中均以干旱、少雨年居多,并且均以无降水日、小雨雨日占多数.其中,4月河南省最北部的分区(分区1)和最南部的分区(分区5)是干旱年出现最为频繁的区域,其余分区干旱年出现的频数较接近;各等级强度降水的雨日数均以分区5最多,以分区1最少;10月河南最北部的分区(分区1)是旱涝年发生最为频繁的区域,其余分区旱涝年出现频数较接近,各等级强度降水的日数均以河南最南部的分区(分区4)最多,而分区1最少.这些结果对河南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布局规划和人工增雨效果检验是有重要参考价值的.  相似文献   

12.
陈贝  王小勇 《四川气象》2003,23(3):7-9,35
通过对乐山本站有历史资料以来所发生的厄尔尼诺/拉尼娜与乐山年度和各季降水的概率统计和相关分析发现,厄尔尼诺/拉尼娜与乐山年度和季度的降水以及早涝趋势存在一定的关系。厄尔尼诺年内乐山年度降水属于少降水年份,集中体现在夏季,夏旱和伏旱较其他年份明显,洪涝相对较弱;拉尼娜年,乐山出现春旱的概率较小。  相似文献   

13.
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61—2016年2400多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根据百分位法确定极端降水,对中国夏季持续(持续2 d及以上)和非持续性(持续1 d)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以江淮流域为代表,中国大部分地区极端降水量趋于增多,但华北、西南及西部部分地区趋于减少;除内蒙古中部、四川等地以外,中国大部极端降水对总降水的贡献呈增多趋势。进一步对华北、江淮、华南、西南4个代表区域进行分析,发现华北、西南地区的持续和非持续性极端降水量都呈减少趋势,持续性极端降水量的减少更突出,极端降水更多以非持续性形式出现;江淮、华南一带,两类极端降水量都呈增多趋势,持续性极端降水量的增加更明显,极端降水更多以持续性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61—2010年华南地区64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通过计算降水集中度指数Q,分析了华南夏季降水的结构。结果表明:夏季华南地区北部(南部)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度较小(大),表明该地区降水较为分散(集中)。在趋势变化上,近50年华南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量和降水集中度都是增多的。北部和南部的降水量也均呈增加的趋势,北部增加更明显。另外,降水集中度在华南北部和南部也均呈增加的趋势,即降水呈现更集中的趋势,尤其是华南南部降水集中度增加更明显。此外,无论降水量为1 mm以上、25 mm以上还是50 mm以上的降水,持续1 d降水的雨日都在减少,而超过1 d的持续性降水过程都在增多。在空间分布上,华南大部分地区1 mm以上降水的雨日呈减少的趋势,而25 mm以上和50 mm以上的持续性降水过程呈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基于辽宁省1961—2015年逐月降水数据和太阳黑子相对数,采用趋势系数等方法,对辽宁省夏季干旱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采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干旱与太阳黑子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辽宁夏季降水呈减少趋势,趋势系数通过了α=0.001的显著性检验;夏季干旱站次比呈波动上升趋势,干旱范围逐年增加;辽宁省干旱站次与太阳黑子呈正相关关系,太阳黑子极大值(M)年附近出现干旱概率明显高于太阳黑子极小值(m)年。  相似文献   

16.
采用1961—2011年河南省逐日降水资料,利用线性相关分析和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河南省不同强度降水事件的变化及其对区域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1a来河南省年降水量无明显的变化趋势,降水日数呈显著的减少趋势,降水强度呈显著的增加趋势。雨日的减少主要体现在小雨日数的减少,降水强度的增加主要体现在小雨强度的增加。年降水日数的变化开始时间、突变时间和变化显著时间早于年降水雨强变化时间。小雨日数的减少导致了严重干旱事件的增加和严重湿润事件的减少。而小雨雨强的增加导致了严重湿润事件日平均雨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61—2022年四川155个国家气象站逐日气温、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对2022年四川持续高温干旱事件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22年夏季四川出现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全省平均气温、最高气温、高温日数均突破历史同期极值,73%的站点出现重旱及以上旱情,为1961年以来最严重高温伏旱天气气候事件。南压高压北跳东进,异常偏强偏北,500 hPa青藏高压发展东移,或西太平洋副高加强西伸北抬,与南压高压叠加,形成稳定正压结构控制四川,是造成高温干旱主要原因。亚洲中纬度地区盛行纬向环流,伊朗高压、青藏高压和西太平洋副高打通形成高压带,盛行下沉辐散气流,阻挡中高纬冷空气南下和低纬暖湿气流北上,导致四川地区降水异常偏少是高温干旱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8.
利用石家庄地区5个代表站1961-2014年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石家庄地区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石家庄地区年降水量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下降,80年代达到最低,90年代有所增加,但也没有明显的上升趋势,21世纪初又开始下降.20世纪70年代降水量的减少春季和秋季贡献最大,80年代降水量的减少和90年代降水量的增加主要是夏季的贡献.石家庄地区年降水量起伏较大,1963年降水量最多,为1038.4 mm,2014年最少,仅为276.2 mm.近54年石家庄年降水量在波动中呈现下降趋势,线性趋势为-11.0 mm/(10 a),但下降趋势并不明显.石家庄北部年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市区及东部、南部和西部年降水量均呈下降趋势,变化趋势均不明显.近54年,石家庄春季降水量呈上升趋势,线性趋势为0.9 mm/(10 a),夏季、秋季和冬季降水量均呈下降趋势,线性趋势分别为-11.9,-1.1和-0.3 mm/(10 a),上升或下降趋势均不明显.夏季降水减少是导致石家庄年降水减少的主要原因.石家庄四季降水量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和区域特征.石家庄四季降水量均存在显著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19.
基于昌吉地区7个气象站1961-2020年降水量资料,计算昌吉地区作物生长季标准化降水指数(SPI-7)。运用趋势分析法、M-K突变检验法和小波分析法探究了昌吉地区作物生长季SPI-7指数的年际和年代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作物生长季干旱的站次比和干旱强度的年际变化,并结合该区实际发生的旱灾对SPI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961—2020年昌吉地区作物生长季标准化降水指数以0.08/10 a的速率呈微弱的正趋势(变湿),在年代变化趋势中呈现出变干-变湿-变干的变化波动, 1981年标准化降水指数由低到高突变;干旱强度呈增加趋势,干旱发生的区域面积有轻微减少的趋势;干旱强度在全区范围内主要为轻旱和中旱等级,并表现为全域性干旱和区域性干旱;空间分布上看干旱率最高区域在东部地区,轻旱主要集中在东部,中旱、重旱和特旱集中在西部地区,干旱强度大的区域大致分布在西部地区;在周期性变化方面,SPI指数存在着6年、9年、16年周期震荡;历史旱灾与SPI指数干旱评价结果吻合率较高,SPI指数在昌吉地区作物生长季的干旱监测与分析中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采用15个常规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降水数据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降水量、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的变化趋势,包括年和各季节的总降水量和降水日数,不同降水级别降水量、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变化趋势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在近50年内,北京地区平均年降水量和年降水日数、年降水强度均呈下降趋势;各季节中,夏季的降水量呈明显下降趋势,春季降水日数略有增加,夏季略有减少;降水强度在春季增大和夏季减小趋势明显;小雨雨量变化不明显,中雨雨量呈增加趋势,大雨和暴雨雨量呈明显降低趋势;小雨降雨日数略呈减小趋势,中雨降水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大雨和暴雨降水日数呈较明显降低趋势;小雨降水强度略呈上升趋势,而大雨和暴雨的降水强度呈明显的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