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冬季戴维斯海峡的海冰面积年际变化与东亚气候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北极 1°× 1°海冰面积指数、海平面气压、50 0 h Pa高度场和中国 1 60站气温等资料 ,分析了戴维斯海峡海冰的年际变化与大气环流及东亚气候的关系 ,结果发现 :冬季戴维斯海峡是影响东亚以及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区之一 ,该区海冰面积年际变化与 50 0 h Pa高度场的 WA型、EU型遥相关以及东亚冬季风强、弱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冬季该区海冰偏多 ,则 50 0 h Pa高度场在北大西洋戴维斯海峡西欧一带为 WA型遥相关 (美国东部高度场偏高 ,北美东北部到格陵兰一带高度场偏低 ) ,在欧亚大陆为出现 EU型遥相关 (贝加尔湖及其以东和西欧高度场偏高 ) ,西伯利亚高压减弱 ,致使东亚冬季风偏弱 ,我国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偏暖 ;而冬季该区海冰偏少时 ,情况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2.
贵州冷、暖冬年高空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 1951~ 1998年北半球 50 0hPa月平均高度场格点资料 ,对冷冬年和暖冬年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冷暖冬年主要与西风带环流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以及亚洲极涡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对广西 195 9- 2 0 0 0年春季 2~ 3月、 4月典型降水场的 5 0 0 h Pa高度差异场、及突变前后 10 a尺度 5 0 0 h Pa大气环流与海温场进行分析 ,得到 :2~ 3月与 4月降水典型年份高度场存在明显的差异 ,且中心位置、强度基本一致 ;10年尺度 5 0 0 h Pa高度异常变化是造成广西 2~ 3月份降水发生突变的主要原因。 10年尺度 5 0 0 h Pa高度场在北太平洋上的异常变化对 4月降水突变影响明显 ;北太平洋和 NINO海区海温突变前后发生了相反的变化 ,这种异常变化对春季降水突变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4.
1997年中国夏季旱涝和北半球平流层平均环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分析对应我国夏季三类降水型的北半球50 hPa平均环流场特征,表明1997年我国夏季降水异常的50 hPa环流特征,主要是从冬到夏大范围高度场偏高,极地涡旋冬季弱春季强,太平洋高压冬春异常加强。  相似文献   

5.
贵州夏季旱涝与北半球500hPa大气环流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万雪丽  陈静 《贵州气象》2004,28(Z1):22-25
分析贵州32个测站1961~2003年降水资料,在0~85°N范围内,用36×16个网格点合成分析冬、春、夏季北半球500hPa平均高度场和距平场,结果表明,涝年夏季前期北半球西风带长波槽脊明显,副热带高压势力弱,旱年相反;旱涝年夏季前期距平场分布有明显差异,旱年前期冬季我国西部地区有负距平存在;同期旱年副热带高压势力比涝年强;在东亚地区同期旱年距平为-+-分布,涝年为正距平区.  相似文献   

6.
陈静 《贵州气象》2000,24(4):7-9
用1951~1998年北半球500hPa月平均高度场格点资料,对冷冬和暖冬年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冷暖冬年主要与西风太平洋副热还高压强度以及亚洲极,涡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东北北部夏季旱涝形成机理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根据 1 95 8~ 1 996年黑龙江省 38个代表站历年降水量资料和同期北半球 2 .5°× 2 .5°格点 5 0 0 h Pa位势高度资料 ,分别求出了干旱和洪涝年份 7、8月的流型 ,指出东北北部盛夏旱涝的形成与东亚由冬至夏的季节转换联系密切。用北半球正压模式实施 4组积分时间为 30个模式日的数值试验 ,成功地模拟了 7、8月干旱和洪涝流型的形成和持续过程 ,并分析了与旱涝流型相应的热源强迫场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8.
利用北半球1951-2000年冬季(1月)200hPa,500hPa的月平均资料,计算出E-P通量,并根据平均环流的E-P通量剖面图,研究了北半球冬季在大地形作用下,波动对基本气流的作用,以及波流相互作用下行星波的传播。北半球冬季平均E-P通量的辐合辐散与地形作用形成的大槽大脊相对应,其强度也与槽脊的强度相一致。另外,根据多年夏季(7月)的月平均高度场、风场及降水资料得到E-P通量和副热带高压的关系,进一步得到E-P通量与异常天气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冷春香  陈菊英 《气象》2003,29(6):7-11
计算了 1 998年 6~ 7月和 2 0 0 1年 6~ 7月 50 0hPa高度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日变化指数 ,对比分析了 1 998年和 2 0 0 1年长江流域梅汛期 ( 6~ 7月 )平均北半球大气环流场和西太平洋副高的逐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长江流域梅汛期的旱涝与副高强弱和东西位置关系密切。在副高平均脊线偏北的情况下 ,副高长期偏东偏弱 ,长江流域不易产生强降水 ,易少雨干旱。副高异常偏西与伊朗高压打通时 ,长江流域也不易产生强降水。只有当副高平均脊线偏南的情况下 ,副高西伸到 95~ 1 1 5°E范围时 ,长江流域易产生强降水。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北半球 5 0 0hPa月平均高度场 ,找出前期北半球气象场尤其是冬春季极涡的变化与石家庄市 6,7月炎热程度的相关关系 ,从而预测石家庄市夏季冷暖趋势 ,为空调器市场销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神经网络模型预报湖北汛期降水量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使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湖北省汛期 (6~ 8月 )总降水量的短期气候预测模型 ,该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是汛期前期 (2~ 4月 )的北半球月平均 5 0 0 h Pa高度场、海平面气压场和太平洋海温场的扩展自然正交展开 (EEOF)的前几个主要模态的时间系数 ,输出了湖北汛期降水场的自然正交展开 (EOF)的前 2个主要模态的时间系数。41 a历史资料的交叉检验表明 :样本试验的预报技巧评分平均为 0 .2 4 6 ,虽然该模型对各年的预报效果仍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 ,但它可为湖北汛期降水的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一种具有明显统计预报正技巧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60—2011年江西省81个台站月平均气温观测资料和NCEP/NCAR北半球逐月500 hPa高度场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江西地区冬季(当年12月至次年2月)气温异常的时空特征、冷暖典型年500 hPa高度距平场特征以及气温异常与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的相关性,并运用奇异值分解(SVD)方法探讨了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异常与江西地区冬季气温异常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江西地区省冬季气温以全区一致的变化为主;(2)影响江西地区冬季气温异常的500 hPa高度场关键区为北大西洋(20.0°—42.5°N,10°—70°W)和欧亚地区(25.0°—72.5°N,40°—150°E),影响时段分别为当年7月(前期)和当年冬季(同期);(3)前期7月北大西洋关键区500 hPa高度场与江西地区冬季气温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最显著的区域为赣北地区;冬季欧亚大陆关键区500 hPa高度场与江西地区冬季气温也呈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最显著的区域为赣北、赣中地区。  相似文献   

13.
东亚对流层下半部温压场分布特征与我国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关系,国内已有不少研究总结。而近年来从对流层上部100毫巴上的极涡变化,南亚高压的建立、振荡等来探讨我国的夏季旱涝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着重从北半球对流层上半部月平均温度场变化的特征,来探讨长江中下游梅雨期的旱涝。 这里所采用的资料为北半球100毫巴月平均高度图,共21年(1956~1976年);北半球500毫巴月平均高度图及6月、7月份的降水资料。  相似文献   

14.
1998年秋到1999年春华南特大干旱气候成因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陆丹 《气象》2001,27(1):48-52
利用奇异值分解 (SVD) ,配合统计相关技术的应用 ,研究了广西秋季到第 2年 3月降水与 5 0 0 h Pa高度场和热带、北太平洋海温场的时间和空间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第一耦合场明显反映了 ENSO信息 ,具有很高的相关 ;而海气配对的第二耦合场反映了作为关键区的日本海域以东的海温与 1 0 0°E以东 5 0 0 h Pa高度有较好的负相关。分析 1 998年以来海气场的变化 ,高度场上北太平洋中高纬 5 0 0 h Pa高度明显偏低 ,亚洲大陆和北太平洋中低纬高度偏高 ,因此其间冷空气明显偏弱 ,路径偏东 ;而海温场上 ENSO的变化 ,L ANina的发展过程与第一耦合场的海温变化模态一致 ;后期海、气关键区变化与第二耦合场相符。因此 ENSO的变化 ,日本海域以东升温造成了环流形势的异常 ,这是华南特大干旱的原因。利用时间系数互为因子法对广西 1 998年 8月到 1 999年 3月逐月降水作 SVD定量预报 ,预报降水持续偏少 ,1 999年春季干旱将非常严重。  相似文献   

15.
计算兴安盟夏季降水量与前期 5 0 0 h Pa月平均高度相关系数场 ,分析其相关关键区 ,筛选出一批相关系数值较高的关键区域作为预报因子 ,根据预报年因子与样本年因子的接近程度 ,作相似离度计算 ,以相似离度度量 ,进行选相似作预报。从而得出夏季雨量预报。在 2 0 0 1年夏季短期气候预测中应用 ,效果非常好  相似文献   

16.
资料     
《气象》2000,(12)
20 0 0年 1 0月 5 0 0 h Pa环流指数、环流特征量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  环 流 指 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亚槽极涡月平均候 平 均12 3 45 6面积指数强度指数西伸脊点脊线位置北界位置平均位置平均强度中心位置经度纬度强度亚欧地区IZIM1.150 .6 40 .780 .6 60 .5 90 .6 31.0 40 .821.0 90 .861.5 20 .471.850 .40亚洲地区IZIM1.2 50 .5 60 .810 .400 .770 .5 01.160 .791.460 .731.5 40 .411.780 .5 213 2 0 115 2 5 2 8135 2 2 12 70 85°N 152 0 0 0年 1 0月亚洲地区逐日 5 0 0 h Pa西风环流指数及副热带高压脊线 (1 2…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62~2008年贵州84站冬季冻雨日数、前期北半球500h Pa高度场和西北太平洋海温场资料,利用秩序量三因子最佳子集回归法,开展前期高度场和海温场变化对贵州冬季冻雨的影响分析。结果发现:前期两个场共同作为预报因子比把其中某场单独作为预报因子的相关要好,预报因子最佳时段为同年的4~7月,并存在着较好的"跨季度相关"现象。影响贵州冬季冻雨的最佳预报因子主要集中于高度场和海温场具有重要天气气候意义的关键区域,如暖池附近以及北美洲东北部等区域。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58-1997年全球海平面气压场和500hPa高度场的月平均资料分析了70年代中后期年代际突变前后16a平均的冬、夏海平面气压场和500hPa高度场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发生在70年代中后期的年代际气候突变是全球性的;突变后与突变前相比,冬季海平面气压场上的阿留申低压增强并发生了东移,与之对应的冬季500hPa高度场上的东亚大槽减弱,同时也发生了明显的系统性东移;冬季,蒙古高压北部减弱,南部稍有增强;夏季,印度低压和东亚的季风低压均减弱;而副热带高压系统普遍增强。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北半球50hPa平均环流场及其月际差、方差分布,得出50hPa平均环流场以季节变化最显著,同时计算了我国东部华北、淮河、长江中下游、江南和华南等5个区夏季降水指数与前期冬季12~2月、春季3~5月、同期6~8月北半球50hPa环流的相关,其中以屯前期春季3~5月50hPa平均环流的关系最显著。  相似文献   

20.
应用SVD技术,诊断分析了北半球100hPa高度场与川渝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度场与降水场具有密切的时空相关性.第一模态反映了两场间的主要耦合特征;南亚高压活动地区前期10~12月、1~4月高度场变化,通过影响未来夏季南亚高压强度、位置, 导致川渝地区夏季旱涝异常.高度场与降水场的这种非同步联系,物理意义明确,时空相关显著,是一种有价值的预测川渝地区夏季旱涝异常的强信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