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东亚地区人为硫酸盐气溶胶柱含量变化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结合近年来最新评估的1o×1o人为SO2排放资料,利用三维区域欧拉型硫化物输送模式,研究了90年代中期东亚地区人为硫酸盐柱含量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尤其是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成为东亚乃至全球硫污染的主要贡献源之一。东亚地区人类活动不仅使污染地区硫酸盐含量显著增加,而且使近海无源区的海域污染加重,人为硫酸盐柱含量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夏季柱含量中心位置明显偏北,其中污染地区柱含量逐月变化呈双峰结构,分别出现在9月和5月,9月最大。该地区硫酸盐集中在4 km以下的大气中,浓度随高度减少。近海海域柱含量秋冬大、春夏小,反映了来自大陆的输送情况。青藏高原地区柱含量变化呈单峰结构,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冬季浓度随高度减小,夏季周边污染物向高原中低空输送,300 m左右浓度最大;同时,夏季高原上空维持稳定上升气流,形成物质输送通道,各高度层硫酸盐浓度比冬季大1个量级。  相似文献   

2.
华东典型地区大气硫沉降通量的观测和模拟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浩明  王体健  程炜  韩敏 《气象科学》2005,25(6):560-568
本文使用中国科学院常熟和鹰潭生态实验站和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应用区域酸沉降模式系统(RegADMS)和大叶阻力相似模型来研究华东地区不同下垫面条件上的大气硫沉降问题,定量估计了农田下垫面上大气硫化物的沉降通量。SO2和硫酸盐的干沉降速率使用大叶阻力相似模型来估计,使用与降水量有关的参数化方案来确定湿沉降系数。结果表明,常熟地区农田下垫面的大气硫沉降通量为19.0gm^-2 a^-1,其中干沉降占42%;而位于江西红壤地区的鹰潭站的大气硫沉降通量为10.4gm^-2a^-1,其中干沉降占83%。比较发现,两地硫干沉降通量绝对值相差不大,但其在总沉降通量中所占的份额有较大差异;常熟站的硫湿沉降通量比鹰潭站要大9.23gm^-2a^-1,该差异是由两地污染状况和气象条件的不同造成。华东地区的年硫沉降总量为1.88Mt(1Mt=10^6t),其中72.8%沉降在农田下垫面上。硫沉降中43%是干沉降,57%是湿沉降。  相似文献   

3.
未来东亚地区硫化物沉降及输送的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东亚未来二氧化硫排放量的预测资料,利用东亚硫化物输送模式拟了未来15年东亚各地区的硫化物沉降量、相互输送量的变化趋势力其对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来15年东亚各地区的硫化物沉降量将日益增多,一些地区硫化物沉降量大大超出了土壤对酸沉降的承受能力,对周边地区硫化物的输送量也将进一步加大,形势相当严峻。  相似文献   

4.
利用STEM-II三维区域尺度大气化学模式,研究了1994年3月1日至14日东亚地区春季沙尘气溶胶对硫化物输送和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SO2和SO24的大值区主要出现在我国东部地区。在模拟时段,日本地区火山源的排放对该地区大气中S分布的贡献达10%~30%。并与当时飞机的观测结果相吻合。模拟区域内SO2和SO24的收支的分析研究表明,在硫的总排放量中,从东边界面流出去的输送通量最大,并出现在30~400N带的2~6km高度上,这是与该地区最大的人为排放源所在地相一致的。最后,给出了模拟时段整个对流层大气SO2-4气溶胶含量的分布,还仨算了SO2-4气溶胶对地气系统的直接辐射强迫和温度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杨茜  李轲  高阳华 《气象》2010,36(8):100-105
利用1987—2006年重庆及其周边地区11个站的探空资料,通过计算水汽含量、水汽通量等参量,分析了重庆地区上空水汽含量和水汽输送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地区空中水汽含量在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南部、西部较多,北部、东部较少。绝大部分的水汽含量集中在500 hPa以下。重庆地区的水汽主要来源自西边界的西风水汽输送和南边界的西南风水汽输送;重庆大部分地区上空的水汽输送多以辐合为主,尤其在重庆西部地区更为明显,进行人工增雨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6.
王自发  黄美元 《大气科学》1998,22(5):693-700
应用硫化物输送三维欧拉实用模式,计算和分析了我国和东亚地区二氧化硫和硫酸盐粒子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季节变化,给出了年平均硫化物大气含量分布,还讨论了四种典型下垫面硫化物浓度的垂直分布廓线。结果表明,近地层硫化物浓度分布与排放源的分布类似,高值区主要在山东半岛及相邻的华北部分地区和四川盆地。在上海,台南,汉城和东京等地是小范围的高值区,地面浓度冬季大,夏季浓度小,高空分布形势与低层不同,由西南-东北走向  相似文献   

7.
应用硫化物输送三维欧拉实用模式,计算和分析了我国和东亚地区二氧化硫和硫酸盐粒子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季节变化,给出了年平均硫化物大气含量分布,还讨论了四种典型下垫面硫化物浓度的垂直分布廓线。结果表明,近地层硫化物浓度分布与排放源的分布类似,高值区主要在山东半岛及相邻的华北部分地区和四川盆地,在上海、台南、汉城和东京等地是小范围的高值区。地面浓度冬季大,夏季浓度小。高空分布形势与低层不同,由西南-东北走向变为东西走向。硫酸盐粒子分布高值中心少且平滑。夏季分布更加均匀化。年平均硫酸盐大气含量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江淮流域,向海上延伸距离较远。四类地区硫化物垂直廓线反映了不同季节外来输送贡献。  相似文献   

8.
2000年北半球平流层、对流层质量交换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15  
杨健  吕达仁 《大气科学》2004,28(2):294-300
用2000年NCEP资料,P坐标下Wei公式诊断北半球平流层、对流层交换的季节变化.主要结论:(1)热带西太平洋是物质由对流层向平流层输送的主要通道,并有明显的季节性东西移动.由于2000年赤道辐合带偏弱,因此秋季通量最大.(2)中高纬度地区同时存在向上、向下的通量,大尺度槽区伴随着平流层向下的输送.一年中冬春季向下的输送强,夏秋季较弱,其季节变化与大尺度环流的季节性变化一致.(3)东亚地区存在很强的平流层向下输送,且中心位置移动不大.只占北半球5.6%面积的东亚其年净交换量竟占北半球的29%,这说明东亚地区的平流层与对流层之间的质量交换对北半球平流层、对流层交换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山西春季典型干湿年份水汽输送特征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晋红  李丽平  武捷 《气象》2011,37(10):1270-1276
应用山两62个气象站1961—2008年春季降水资料,同期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用合成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山西春季典型干湿年份水汽输送特征差异。研究发现:春季典型干旱年,青藏高原南侧副热带偏西风及其在进入我国东部长江以南地区转向的西南风水汽输送减弱,高原北侧西风带水汽输送亦减弱,而西太平洋副高北侧西风水汽输送显著加强,西侧偏南风水汽输送减弱,使江南西南风向华北的水汽输送显著减少,山西偏北风水汽输送加大出现春旱;同时我国东部长江流域及向北到黄河流域、我国东部沿海水汽通量辐散加强,而华南及沿海水汽通量辐合加强;春季典型湿润年则相反。春季典型干旱年山西西风水汽通量减少和北风水汽通量增加量级相当,典型湿润年山西南风水汽通量增加明显大于西风水汽通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
近20年来我国的酸雨和酸沉降分布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一个重要变化是硝酸根离子明显增加,这主要是氮氧化物排放增加所导致的。为了评估氮氧化物排放对酸雨和酸沉降的影响,本文利用区域大气化学模式RAMS-CMAQ模拟分析了东亚地区氮氧化物排放、输送和化学转化过程以及降水时空变化对氮氧化物和氮沉降量时空分布的影响,并借助于中国气象台站和东亚酸沉降监测网的观测数据评估了模式结果的合理性。模拟结果显示,东亚地区氮湿沉降的季节变化十分显著,氮湿沉降通量在1~18 kg N ha~(-1) yr~(-1)之间;春夏两季湿沉降占全年的71%,其中夏季占42.7%。  相似文献   

11.
根据全球气溶胶气候模式GEM-AQ/EC的1995~2004年模拟,分析了青藏高原大气黑碳气溶胶的来源、传输及沉降季节特征。研究表明:青藏高原黑碳气溶胶主要来自自由对流层和大气边界层的输送。相对于自由对流层的黑碳输送,紧邻青藏高原的南亚、东亚以及东南亚大气边界层的输送更有效,它形成了青藏高原由北向南、自西往东黑碳气溶胶浓度和沉降明显递增的基本分布形态。横跨欧亚大陆自由对流层的黑碳气溶胶由西向东向青藏高原的输送全年不变,夏季输送路径最北但强度最弱,冬季路径最南而强度最强。大气边界层黑碳气溶胶的输送受控于亚洲季风环流变化,来自南亚的黑碳气溶胶在春季越过孟加拉湾传输进入高原东南部,夏季则可翻越喜马拉雅山抵达青藏高原南部腹地;同时我国中部排放的黑碳气溶胶也在东亚夏季风向北扩展中驱动它从东向西往青藏高原东北部传输。从秋季到冬季,随着夏季风撤退,南亚黑碳源区向青藏高原传输衰退,东亚冬季风的反气旋性环流的南侧及西南侧的偏东风携带秋季我国东南部源区和冬季东南亚源区黑碳气溶胶向青藏高原东南部传输。受青藏高原明显的暖湿季和干冷季气候影响,干湿沉降分别主导了青藏高原冬季和夏季黑碳沉降,夏季青藏高原黑碳气溶胶沉降总量大多超过8~10 kg·km-2,在高原东北部的最高值超过40 kg·km-2。冬季青藏高原黑碳气溶胶沉降量最低,大部地区黑碳沉降低于5 kg·km-2。青藏高原黑碳沉降的冬夏季节相差约为2~8倍。  相似文献   

12.
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74,自引:4,他引:74  
主要综述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自主开发的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NAQPMS,Nested Air Quality Prediction Modeling System)的历史发展与应用情况.模式发展伊始为欧拉污染物输送实用模型,利用其研究东亚硫氧化物的跨国输送问题,得出中国对于周边国家的输送量不大的结论; 在系统中嵌入适合东亚的起沙机制模块,用来模拟沙尘发生、输送及沉降等过程,估算亚洲大陆沙尘气溶胶对海洋地区的输送与沉降通量,为研究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供基础数据; 利用该系统研究沙尘及其土壤粒子对酸雨的中和作用,发现沙尘输送对东亚酸雨的分布影响很大; 发展城市尺度高分辨率气象和空气质量预报技术,使模式水平分辨率达到500 m,并应用于台北高浓度臭氧和PM10的模拟; 研究和集成区域及城市尺度大气污染预报理论和模拟技术,研制成目前的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以探讨不同尺度各种污染(如沙尘暴、城市光化学烟雾、酸雨、高浓度悬浮颗粒物等)的变化规律.在模式系统中初步建立资料同化模块,开展大气化学成分及沙尘输送模拟的资料同化研究.系统已经在北京、上海、深圳、郑州等城市环境监测中心实施空气质量的实时预报.未来,系统将集成到全球环境大气输送模式(GEATM),以实现从城市群到全球具有双向耦合功能的模式系统.  相似文献   

13.
Sulfur distribution and transport studies in East Asia using eulerian model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A three-dimensional regional Eulerian model of sulfur deposition and transport is developed. Processes treated in the model include emission, transport, diffusion, gas-phase and aqueous-phase chemical process, dry deposition, rainout and washout or sulfur. A “looking up table” method is provided to deal with the gas-phase chemical process including sulfur transfer. Dry-depositon velocity considers the influence of underlying surface, wind, degree of stabil-ity by parameterization. Model calculated values reasonably agrees with observation. Distribution of sulfur deposi-tion and transport in East Asia are also analyzed in this paper. Some amount of sulfur emission of different countries transport across boundaries, but the main origin of sulfur deposition in each country in East Asia is from itself. Furthermore, some transport paths on different layers and outlet or inlet zones are found. According to sulfur bal?ance and budget we concluded that sulfur outlets are bigger than inlets across boundary and emissions are more than deposition in most places of East Asia.  相似文献   

14.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isture transport over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reg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China are examined by a variety of statistical methods using the NCEP/NC AR reanalysis data for 1948-2005.The results show that:1) The zonal-mean moisture transport in the Asian monsoon region is unique because of monsoon activities.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region is a dominant moisture sink during summer.Both the Indian and East Asian monsoon areas have their convergence cente...  相似文献   

15.
In Northeast Asia, the effect of long-range transport of air pollutants is generally pronounced in spring and winter, but can be important even in summer. This study analyzed summer-time atmospheric transport of elemental carbon (EC) and sulfate (SO4 2?) with the Community Multiscale Air Quality (CMAQ) model driven by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WRF) model. The WRF/CMAQ modeling system was applied to regions ranging from Northeast Asia to the Greater Tokyo Area in Japan in summer 2007. In terms of EC, while the model simulated well the effect of long-range transport, the 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domestic emissions in Japan dominantly contributed (85%) to EC concentrations in the Greater Tokyo. In terms of SO4 2?, the 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both domestic emissions (62%) and long-range transport from the other countries (38%) substantially contributed to SO4 2? concentrations in the Greater Tokyo. Distinctive transport processes of SO4 2? were associated with typical summer-time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in the study region. When a Pacific high-pressure system covered the main island of Japan, domestic emissions, including volcanic emission, dominantly contributed to SO4 2? concentrations in the Greater Tokyo. When a high-pressure system prevailed over the East China Sea and low-pressure systems passed north of Japan, synoptic westerly winds associated with this pressure pattern transported a large amount of SO4 2? from the continent to Japan. In addition, although heavy precipitation and strong wind decreased SO4 2? concentrations near the center of a typhoon, peripheral typhoon winds occasionall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long-range transport of SO4 2?.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使用1961~1995年逐月青藏高原地区大气机热量源汇<Q1>资料、1961~1990年青藏高原地区积雪日数和积雪深度资料、美国NCEP/ NCAR的再分析资料以及1975~1994年全球OLR资料,讨论了高原大气热状况年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发现:高原地区大气热源年际变化明显,其中春季和秋季高原地区<Q1>的变率最大,并且水平分布很不均匀;当冬季高原冷源弱(或强)时,东亚大槽位置偏东(或西),对应着东亚强(或弱)的冬季风;夏季高原热源强(或弱)的年份,在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对流层中、低层为偏差气旋环流(或反气旋环流),在中国长江流域低层为异常的西南风(或东北风),对应着东亚强(或弱)的夏季风,夏季高原热源强度还与南亚高压的强度和位置有关;春季4月的积雪状况与夏季高原大气热源强度有明显关系;夏季高原热源与同期青藏高原东南部、孟加拉湾、中南半岛、东南亚、中国西南部、长江流域和从黄海到到日本海一带对流有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使用1961~1995年逐月青藏高原地区大气视热量源汇<Ql>资料、1961~1990年青藏高原地区积雪日数和积雪深度资料、美国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以及1975~1994年全球OLR资料,讨论了高原大气热状况年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发现:高原地区大气热源年际变化明显,其中春季和秋季高原地区<Ql>的变率最大,并且水平分布很不均匀;当冬季高原冷源弱(或强)时,东亚大槽位置偏东(或西),对应着东亚强(或弱)的冬季风;夏季高原热源强(或弱)的年份,在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对流层中、低层为偏差气旋环流(或反气旋环流),在中国长江流域低层为异常的西南风(或东北风),对应着东亚强(或弱)的夏季风,夏季高原热源强度还与南亚高压的强度和位置有关;春季4月的积雪状况与夏季高原大气热源强度有明显关系;夏季高原热源与同期青藏高原东南部、孟加拉湾、中南半岛、东南亚、中国西南部、长江流域和从黄海到到日本海一带对流有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东亚地区黄沙长距离输送模式设计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38  
黄美元  王自发 《大气科学》1998,22(4):625-637
在比较国内外相关起沙机制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北方大量气象台站的有关起沙过程的观测资料,提出了一个适合我国北方的用于黄沙输送模拟与预报的新的起沙机制模型。采用此起沙模型,通过对黄沙输送过程中的干沉降过程、降水清除过程的参数化处理,建立了适合东亚地区的分谱的黄沙输送模式。模式考虑了黄沙的分谱机理及可能的微物理过程。通过与实测资料的对比,表明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黄沙的输送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