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由于坡度、坡向和地形之间相互遮蔽等局地地形因子的影响,确定实际复杂地形下太阳散射辐射是比较困难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以前的模型进行了一些改进,考虑了坡度、坡向和地形相互遮蔽作用对复杂地形下天文辐射的影响,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研制了以复杂地形下天文辐射为起始数据的复杂地形下太阳散射辐射的分布式模型,在模型中还考虑了散射辐射的各向异性.以地形复杂的贵州高原为例,应用100 m×100 m分辨率的DEM数据及气象站常规观测气象资料,计算了贵州高原复杂地形下各月及年的太阳散射辐射精细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局地地形因子(如坡度、坡向和地形遮蔽)对贵州高原复杂地形下太阳散射辐射的空间分布影响较大,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太阳散射辐射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同,纬向分布特征不明显.(2)对于太阳散射辐射而言,地形对其的影响仍然很大,在太阳散射辐射计算时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2.
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零平面位移是影响陆面过程的重要参数。以往对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零平面位移的计算往往针对均一程度较高的下垫面。以珠海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区为例,探索了复杂地形下垫面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零平面位移的计算。用拟合法和粗糙元法计算了该地区下垫面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零平面位移,并分析了两种方法的误差来源。计算结果表明,拟合法在这种复杂地形下的计算准确度并不理想,由于这种方法的代表范围较小,易受到周边地形影响而使测量结果不符合对数廓线的形式,从而得不到准确的结果。与拟合法相比,粗糙元法可以给出所计算下垫面的具体范围。粗糙元法计算结果的代表范围比拟合法大得多,因此,粗糙元法比拟合法更加能够反映的是该区域下垫面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零平面位移的总体情况。另外,粗糙元法可以计算那些因为风速资料不足无法用风速廓线直接加以计算的区域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零平面位移。根据拟合法的计算结果,冬季315~45°范围内,z_0=2.96 m,d=22.48 m;45~135°范围内,z_0=1.26 m,d=8.81 m。春夏季315~45°范围内,z_0=3.90 m,d=27.00 m;45~135°范围内,z_0=1.51 m,d=14.83 m。根据粗糙元法的计算结果,东南西北四个方向1 km×1 km范围内z_0分别为0.94 m、1.28 m、1.30 m、2.08 m;d分别为13.87 m、18.79 m、19.12 m、30.61 m。  相似文献   

3.
华南区域GRAPES模式动力框架的更新使得高分辨地形数据能够进入模式。引入SRTM数据实现静态数据更新,结合模式内置数据,进行了批量模拟试验;通过站点检验方式,对批量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得出以下结论:对比业务使用的Topo10 m地形、Topo30 s地形、SRTM地形和基于SRTM多种插值方案得到的地形,海拔偏差的空间分布和分位数统计都有明显的改善,复杂地形区域的改善效果更显著。通过地面要素平均绝对误差(MAE)箱须图统计和模式西部站点绝对误差(AE)时间序列图对比分析,发现高分辨地形试验的2 m气温和10 m风速MAE和AE有大幅度的改善。高分辨地形对模式静态数据的改善是2 m气温和10 m风速MAE下降的主要原因,地形复杂区域对MAE改善的贡献高于模式其他区域。高分辨地形进入模式后会引起动力过程计算的虚假扰动,适当的滤波平滑能够抑制扰动,从而进一步提高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4.
以考虑地形遮蔽作用的实际起伏地形下可照时间分布式计算模型为基础,采用1:25万高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计算了100m×100m分辨率的重庆市月可照时间以及年可照时间的空间分布,并分析了起伏地形下重庆市可照时间的逐月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重庆市可照时间以6、7月份最高,2月份最低,全市年可照时间为2830h;地形因子对起伏地形下重庆市可照时间的影响程度具有随季节变化的特性;局地地形对可照时间的影响程度随季节而变,在冬半年,太阳高度角较低的季节,局地地形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利用河南省及周边145个气象站1961-2000年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河南省1:25万DEM数据,充分考虑起伏地形下太阳散射辐射的天空因素与地面因素后,基于分布式开阔度模型和天文辐射模型,实现了起伏地形下河南省太阳散射辐射的分布式模拟.计算了100m×100 m分辨率下河南省1-12月气候平均太阳散射辐射及多年平均年散射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在充分考虑经验系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后,模拟精度有了进一步提高.与郑州站的观测资料对比验证表明,模拟精度较高,年平均绝对误差为3.06 MJ·m-2,年平均相对误差为1.67%;局地地形对太阳散射辐射的影响比较明显;通过个例年验证对模型性能和模拟结果进行考察,年平均相对误差不足11%.综上表明模型的时空模拟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6.
罗德海 《高原气象》1992,11(1):96-101
本文进一步对旋转正压大气中的包络Rossby孤立波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当Rossby波的波数m(m为纬向波数)满足1≤m≤2时,旋转正压大气中才存在包络Rossby孤立波,并且只有m=2的包络Rossby孤立波才具有阻塞高压的结构。我们还对这种m=2的包络Rossby孤立波随纬度变化的持续性进行了计算,得到了许多结果。  相似文献   

7.
斜压西风带中大地形有限扰动的动力学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巢纪平 《气象学报》1957,28(4):303-314
本文指出,对于无黏性的、绝热的斜压大气的大尺度常定有限扰动,可以用一个三维的Helmholtz 方程来描写.在地形存在的边界条件下,获得了该方程的解答.用西藏高原(包括亚洲山系)和洛矶山的实际地形作了数值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地形扰动可以解释西风带平均槽脊的位置,但扰动的强度与实况有一些出入.计算结果亦表明,大地形对西风带的扰动随高度很快阻尼,因此看来大地形对西风带的扰动在对流层低层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丘陵山区地面热平衡场数值模拟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慧  翁笃鸣 《气象学报》1992,50(4):485-491
本文根据丘陵山区地形参数(平均坡度、坡向及地形遮蔽角)的数值模拟结果,以及在完成山区地面辐射场计算的基础上,从地表能量平衡方程出发,初步建立起零维地表能量平衡模式,并利用考察资料和附近气象站资料,对大别山南段赵公岭山区3.0×3.5km~2范围内100m网格点进行计算,首次绘制出热平衡各分量在该山区的分布图。结果表明,山区地面热平衡场与地形要素配合较好,显示出地形条件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强风天气条件下海气动量交换参数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利用近岸海上气象平台对登陆台风“黑格比”近海层风廓线观测资料,计算分析了近海层大气的湍流动量通量交换参数,以期认识高风速情况下的海气动量交换特征.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当海面上方 10 m处风速U10≤24 m/s时,摩擦速度(U*)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大,当U10>24 m/s时,U*呈饱和趋势.海面粗糙度长度(Z0)、拖曳系数(Cd)在低风速( U10≤6 m/s)随风速的增大而减小,在U10处于6~24 m/s之间时,Z0、Cd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大,当U10>24 m/s时,Z0、Cd达到极值后开始减弱.Z0、Cd极值出现在U10为24~28 m/s之间.并对高风速时拖曳系数衰减现象的对应机制进行了讨论.另外,还探讨了台风期间的阵风因子(G(t,T))等参数的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10.
起伏地形下浙江省散射辐射时空分异规律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影响起伏地形下太阳散射辐射的天空因素与地面因素,通过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的起伏地形下天文辐射模型和地形开阔度模型,综合考虑地面因素对散射辐射的影响;基于常规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建立的水平面散射辐射模型,考虑天空因素对散射辐射的影响;建立了起伏地形下浙江省散射辐射分布式估算模型;逐月计算了浙江省散射辐射(100m×100m)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散射分量分布与地理地形因子、季风影响、大气透明程度有关,由高纬向低纬逐渐增加;季节分布特点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坡度、坡向对散射辐射的分布影响小,但辐射值与开阔度呈正相关,各季辐射最大值分布在开阔度大处,最小值在开阔度最小处,不同季节有所伸缩。计算结果可以为气候变化和环境资源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祁连山夏季地形云结构和微物理过程模拟的第II部分。文中利用第I部分中祁连山夏季两个地形云降水个例的模拟结果,详细分析了地形云及其降水发展期间云微物理过程的特征及变化,并通过与平坦地面条件下模拟结果的对比,研究了云发展过程中的地形影响。研究表明,地形云中微物理过程的发展受地形影响很大,冰相微物理过程明显增强;地形影响下云的主要降水机制也受到影响甚至被改变。  相似文献   

12.
华东中尺度地形对浙北暴雨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以一次梅雨降水为例,利用中尺度模式进行一系列中尺度地形对降水的增幅影响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中尺度地形对强降水区域的分布和强度有很大的影响,强降水中心位于地形附近,地形引起的12小时降水增幅高达总降水的90%以上;中尺度地形作为一种外界迫动,初始在低层形成气旋性辐合和水汽热量的集中,然后通过凝结潜热释放所造成的中高层增温和高层辐散,使得地形垂直环流加强和向上伸展。于是在降水、潜热释放与地形垂直环流之间出现一种正反馈机制,导致地形对降水的强烈增幅;同时午后下垫面加热所形成的不稳定层结也有利于地形垂直环流的不稳定发展,产生新的雨峰;初始场的中尺度扰动似乎在降水的地形性增幅中并不起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3.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orographic stationary waves are required by long-term balance of momentum in the at-mosphere with zonally asymmetric orographic forcing, This hypothesis may be confirmed successfully with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geostrophic waves. In the Part I, we will explain the observed phase distributions of orographic sta-tionary waves at middle and high latitude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ccording to the long-term balance of zonal momentum over the stationary orographic forcing. It is revealed that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stationary waves depends not only on local topgraphy but also on mean circulation fields and angular momentum flux in the atmos-phere. So these waves cannot be simulated by the models in a restricted area.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7年祁连山地形云的观测试验资料,分析了祁连山夏季西南气流背景下地形云的演化过程,得到了祁连山地形云发展和演变的概念模型。(1)祁连山地形云的水汽主要分布在3500~6500m的范围内,对流层中层的西南气流将水汽由南向北输送到祁连山区。(2)祁连山区水汽比较丰沛,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均较低,当湿气团抬升到凝结高度以上时对流有效位能很容易释放,形成有利于产生降水的云系。(3)祁连山每个山峰南北侧昼间的谷风会在山峰辐合抬升,众多山峰形成的祁连山群谷风的抬升作用下容易形成沿山脊排列的中β对流云带,在高空西南气流的推动下移到北侧,是造成北侧降水比南侧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基于ECMWF模式预报的台风降水地形订正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燚  钱浩  罗玲  余晖 《气象学报》2019,77(4):674-685
为了解决复杂地形条件下ECMWF模式预报的台风降水较实况显著小的问题,对Smith 1979年提出的地形降水方程进行改进,提出以饱和湿层高度作为方程积分上限,针对不同高度地形设定不同的降水效率;以无量纲湿弗劳德数大于1作为有、无地形降水的判据;利用ECWMF细网格预报场,通过迎风坡地形降水估算方程来订正模式预报的台风降水。用该地形降水订正方法对1617号台风“鲇鱼”的降水进行了订正预报。结果表明,虽然在一些小尺度地形区域会产生明显的空报,但是对于大尺度地形区域的强降水有显著的订正效果。对1513、1521和1614台风的订正结果进一步表明,该地形降水订正方法对改进台风极端降水预报效果显著。需要指出的是,采用的地形降水订正方法仅考虑了稳定条件下的地形降水,对于其他情形下的地形降水订正方法尚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地形雨估算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凤坡 《气象》1996,22(2):29-32
阐述了在弧状山体有水汽输入的流域或地区,通过地形参数,控空资料及其有关气象因子、来估算地形雨的方法和步骤,从而使地形雨这一分量,可自大气环流,天气系统的降水量中分离出来。  相似文献   

17.
地形对降水的影响研究概述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廖菲  洪延超  郑国光 《气象科技》2007,35(3):309-316
简要回顾了近些年来有关地形对降水影响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地形的动力效应和热力效应,详细分析了地形的动力、热力效应引起的降水和云物理变化。重点分析了地形对气候尺度、天气尺度、中尺度及对流性天气系统降水的影响。简单地讨论了在研究地形对降水影响时观测分析、气候统计、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对流云降水过程中地形作用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利用地形追随坐标三维云模式,对湖北的一次对流降水过程进行了平坦地面和理想斜坡地形的模拟试验。结果发现平坦地面模拟的回波强度、最大降水强度和累积降水都与实况有相当的差距。理想地形的对流过程虽然不能模拟出对流群中多单体的生消过程,但最大降水强度和累积降水都比平坦地面的大,更接近实测结果。模拟试验表明,在地形坡度较大时,会产生较强的上升气流,从而使系统对流发展旺盛,产生较大的降水和较强的回波。所以在模拟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对流系统时,采用地形坐标并考虑地形将会改善模式的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讨论地形对天气系统的影响,研究了斜压大气中地形背风气旋的问题。用小参数法简化基本运动方程,利用青藏高原和落基山脉的实际地形,采用FFT的数值方法,考虑了不同地形、风切变、大气层结等诸因素对地形扰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和落基山脉东侧的地形扰动与统计结果较一致;层结对地形扰动的影响较敏感。  相似文献   

20.
地形非均匀性对网格区地面长波辐射通量计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理论和数值试验两个方面证明地形的非均匀性(如海拔高度)对网格区地面长波辐射通量的计算有重要影响,海拔高度场的区域平均值及其变差系数是影响网格区地面长波辐射通量的主要因素,仅仅用地表均匀假定下的区域平均参量(如平均海拔高度和平均温度)所计算的网格区地表有效辐射通量值与其真实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误差。由于地表有效辐射通量是海拔高度的非线性函数,在特定情况下,其影响相当大,可产生不容忽略的误差。相对而言,海拔高度自身非均匀性对误差的影响远大于地表温度非均匀性项及其混合扰动项所产生的误差。对于不同的地形平均高度,地形非均匀性影响的程度并不相同。平均高度较小时,非均匀性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但随着地形平均高度的增加,地形非均匀性的影响程度呈非线性增长趋势。因而,在复杂地形区域,考虑次网格地形的热力作用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