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陈洪松 《气象》1981,7(9):30-33
从六十年代开始,卫星作为一种探测工具在气象观测方面显示出它的许多优点。针对美国第一代、第二代业务气象卫星工作特点,我国从1970年开始陆续研制成功了相应的低分辨率云图接收机71型和高分辨率云图接收机WT-1型。1978年7月美国发射了第一颗泰勒斯-N系列卫星。这是美国第三代业务气象卫星。尽管它的高分辨率图象传输的主要参数,如天线极化、载波频率、辐射功率等和第二代业务气  相似文献   

2.
1 内蒙古自治区卫星遥感业务发展的历史及现状。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北疆,幅员辽阔,人日密度稀疏,极轨卫星遥感技术在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1987年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套极轨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并开始接收美国NOAA气象卫星资料。  相似文献   

3.
1前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多年来实时接收国内外极轨气象卫星资料和静止气象卫星资料。这些资料经处理形成了多种气象卫星产品 ,并通过中国气象局“9210”卫星通信系统发送。这些产品对于从事卫星气象、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环境监测的科研、业务与服务的科技工作者 ,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应用价值。2气象卫星简介2.1美国诺阿系列1960年4月1日美国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气象卫星 ,至今已有39a的历史。39a来 ,美国发射了40余颗极轨卫星 ,经历了4代的进步。1998年5月13日美国又成功地发射了NOAA -K(NOAA …  相似文献   

4.
现在接收的极轨气象卫星资料,是由美国第三代业务气象卫星系列中的NOAA—9和10发送的。这一代气象卫星的特点之一是采用多光谱扫描并进行数字化传输,因而提高了卫星的探测能力,减少了资料的传输误差,改善了资料精度。作为卫星资料的用户,在有了数字化资料以后,为解译卫星图象,定量分析地物特  相似文献   

5.
我国气象卫星的现状及未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0年4月1日美国第一颗气象卫星TIROS-1的发射升空,标志着大气探测科学技术进入了现代化空间遥感阶段。40多年来已有美国、日本、前苏联、中国、欧洲空间局、印度等国家研制或发射了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目前,中国气象卫星已经成为世界气象卫星网络中的重要成员。1969年初,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一要接收利用国外卫星发送的资料,二要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遵照周总理的指示,中国气象科技工作者在短短的30多年里,使中国的卫星气象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至今,已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我国现有两颗极…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随着空间技术和遥感技术的发展,对气象卫星原始探测资料的加工处理和应用研究,就成了人们所关心的热点.陕西省农业遥感信息中心从国家气象局卫星气象中心引进的"气象卫星资料微机处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就是专门为单站接收处理气象卫星(包括我国"风云一号"卫星和美国NOAA卫星)资料的用户而研制的,利用这套"系统",不仅可以对实时接收的卫星资料进行各种定性和定量处理,获  相似文献   

7.
徐建平 《气象》1984,10(5):39-43
一、引 言 自1972年美国发射资源卫星——陆地卫星1号以来,人们对资源卫星资料的处理和应用已做了不少工作。到目前为止,我国在资源勘察、水文、测绘、环境监测、农业等非气象领域中主要是利用资源卫星资料。 美国极轨气象卫星发射时间比陆地卫星要早得多,我国早在七十年代初就自制了气象卫星接收设备,但接收的资料大部为未经数字处理的云图,而且主要限于气象上应用。国内许多部门对气象卫星资料的数字处理及  相似文献   

8.
郑新江 《气象》1983,9(8):31-34
我国引进的TIROS-N气象卫星地面站接收处理系统(简称MSGS)的第一期设备已经安装完毕,现已向中央气象台提供处理后的卫星云图,供天气预报使用。这套系统可以接收、处理美国TIROS-N极轨卫星和  相似文献   

9.
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观测天气和气候”。近代气象从十七世纪中叶,西方先后发明了温度表、气压表等气象仪器开始,到现代的无线电探空仪、气象飞机、天气雷达、气象火箭观测等,已经经历了近300年。而气象卫星诞生至今只有30多年,它就显示出了巨大作用和远大前途。可以说:“气象卫星是观测天气和气候的新秀”.新疆气象局从1972年开始接收美国第二代诺阿(NOAA-N)系列低分辨率卫星云图;1979年以后又接收美国第三代泰罗斯一N/诺阿(TIROS-N/NOAA)系列卫星云图,分辨率有所提高。1990年引进极轨气象卫星资料处理系统后,…  相似文献   

10.
1978年10月美国发射了一颗T1ROS—N原型卫星,标志着其第三代业务气象卫星T1ROS—N—NOAA系列的开始。此系列卫星不包含原型卫星在内计划共发射8颗,它们的观测是由一组(两颗)轨道彼此接近正交的卫星同时进行。目前正在工作的是此系列卫星的第一颗NOAA—6及其伴星NOAA—7,可见此系列卫星相继连续观测的时间还是相当长的。  相似文献   

11.
自从1970年开始接收美国ESSA气象卫星云图以来,气象卫星资料的接收和应用在我国已有15年的历史了。卫星资料在天气分析和预报中,特别是在暴雨、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监视和预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总的说来,主要还限于卫星云图的定性分析和应用,卫星定量资料的提取和应用在我国还开始不久。本文将简要介绍从TIROS  相似文献   

12.
盛兴国 《气象》1979,5(11):23-25
我国生产的118型传真收片机与专用的收讯机、天线配套,组成接收气象卫星的APT云图接收设备。美国1978年以第三代气象卫星泰罗斯—N(TIROS-N)系列取代1970年起使用的第二代气象卫星艾托斯(ITOS)系列,而我国现在广泛使用的APT设备都是适应第二代气象卫星的。根据挖潜、革新、改造的方针,为了做到旧物新用,避免增加新的投资和设  相似文献   

13.
WT-7型气象卫星云图接收机故障检修4例赵承旭(吉林省装备处,长春130062)WT—7型气象卫星云图接收机是一种极轨、静止卫星兼容的气象卫星遥感接收机,它能接收美国的泰罗森NOAA极轨卫星、中国的风云一号极轨卫星的气象数字信号,又能接收日本的GMS...  相似文献   

14.
<正>1概述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数据接收系统天线分系统是我国FY-3气象卫星数据接收系统(DAS)的重要组成部分,佳木斯气象卫星地面站采用此分系统进行数据接收,其主要任务是自动跟踪FY-3卫星和同期的国外同类卫星,并接收卫星下传的X频段信号和L  相似文献   

15.
张荣楷 《广东气象》2011,33(1):57-59
通过分析FY-1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的云图接收设备的运行现状,从提高接收信号强度及信噪比入手,从硬件软件方面进行研究,改进了设备的性能,很好地解决了信道和极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大提高了自动化及卫星云图的接收质量,减轻了值班人员的压力.  相似文献   

16.
雷用武 《气象》1980,6(2):27-29
一般气象卫星接收站,在没有卫星轨道报和不知道轨道参数的情况下,精确地预报卫星的空间位置或推测卫星轨道的准确参数,是关系到能否进行正常接收的一项重要工作。这里介绍一下适合我们条件的用卫星图片推测卫星轨道参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张青山  宋庆春 《气象》1983,9(9):33-34
为了更好地接收和处理气象卫星资料,最近,我国从美国引进了卫星资料接收和处理设备,并加上部分国产设备,组成了静止气象卫星GMS和极轨卫星TIROS-N高分辨图像发送(HRPT)的地面接收处理系统。整个系统安装调试后,经过数月运行,证明功能较好。预计该系统投入业务后,将为预报部门提供重要的卫星气象资料。为使广大读者了解该系统的特点和主要功能,本文作一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18.
1957年10月4日,人类第一次把人造卫星送入轨道.随后一门崭新的技术——卫星遥感技术迅速地发展起来了.1960年4月11日,美国发射气象卫星成功,卫星气象学应运而生.1972年7月23日地球资源卫星发射成功,使卫星遥感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人造卫星和遥感技术的发展,为从空间探测  相似文献   

19.
正自1960年世界上第一颗气象卫星升空以来,气象卫星应用不断深化,美国、欧洲、日本、俄罗斯、印度等先后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气象卫星应用服务体系,大大推进了卫星资料在气象及相关领域的应用。我国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事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以风云极轨和静止两个系列气象卫星为主的气象卫星观测业务体系,为国家减灾防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风云一号、风云二号和风云三号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的建  相似文献   

20.
气象卫星资料在我国天气分析和预报上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从1969年开始将气象卫星资料用于天气分析和预报。目前各省都有自动图片传送系统(APT)接收站。大多数自动图片传送系统(APT)接收站是接收泰罗斯-N(TIROS-N)卫星的低分辨扫描辐射仪云图,有几个站接收日本地球静止气象卫星云图,中央气象台还接收由华盛顿世界气象中心和日本气象厅发送的太平洋的卫星探空和测风资料。大多数天气预报部门的预报员在做短期预报时,常常参考卫星云图资料。根据近十年使用气象卫星资料的经验,我们认为卫星资料对于改善天气分析和预报是有用处的,尤其是在西藏高原和我国邻近海域,卫星资料是天气分析和预报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