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对1951~1994年6~7月江淮下游(6站平均)雨量距平进行小波变换,结果表明:该区域6~7月雨量存在着两个明显的周期振荡,一个是28~29年的长周期,另一个是8~9年的中周期.文中分析了两个周期的不同位相所对应的雨量特征,提出6~7月雨量趋势的预测思路,预测结果与实况对比表明,对雨量偏少年及连续两个干旱年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2.
神经网络BP模型用于月降水预报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采用神经网络BP型三层映射模式,以南京1946-1985年40年月雨量为基础序列,确定三层模式的形式。通过不断调整权重系数,作出1986年1-12月的月雨量长期预报,又用同样方法但改用前一个月的实测值报后一个月的月雨量作出1986年各月的月雨址预报。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6.07mm和5.73mm。对1994年6、7、8、9月月雨量以4个不同的起始值进行神经网络预测,都得到1994年夏季南京特旱的结果,与实测结果相同。  相似文献   

3.
在1979年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中,作者曾提出在初夏东亚上空存在一个天气尺度的瞬变的季风环流系统——季风流管。它的升支对应一条近东西向的云雨带,它对我国南方雨季和梅雨期的开始、雨量和持续时间都有直接的影响。本文企图通过对1983年季风流管的分析,初步尝试为建立一个用季风流管作江淮地区雨带短期预报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桂平市位于广西东南部,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平均雨量为1714.0mm,最多年可达2485.0mm,最少年1026.5mm,4~9月为汛期,平均总雨量为1279.3mm,占年雨量的74.6%,汛期多大雨、暴雨和大暴雨,易发...  相似文献   

5.
黄静 《广东气象》1998,(2):29-29,31
1997年6月13~17日,中山市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城区24小时最大降水出现在15日20时至16日20时,雨量153-3mm。与往年同期相比,此次暴雨过程有其特点:一是持续时间长,从6月12日开始,主要天气系统就维持少动,暴雨、大暴雨接连出现。二是气温低,由于受冷空气影响,该旬平均气温达到了中山建站32年以来的最低值。本文从高层到低层对高度场、流场、湿度场进行分析,发现南亚高压、西风带环流、副热带高压、季风槽等及其相互作用是造成连续暴雨的主要因素。1 200hPa形势  在200hPa(对…  相似文献   

6.
960703大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60703大暴雨成因分析于耀仁王参美张红卫李秀玲(驻马店地区气象局·463000)1引言1996年7月3日,受西风带低槽和暖湿气流共同影响,驻马店地区出现了大暴雨天气过程。日雨量全区平均82.9mm,最大的遂平县站为115.6mm。本文对大暴雨形成...  相似文献   

7.
1 雨情概况  1997年2月3和7日(即农历年二十六和大年初一),惠州市各地普降暴雨。暴雨中心主要出现在惠州市的中部地区,最大日雨量则出现在博罗县,为81.6mm(见表1)。从惠州市建站几十年的资料来看,2月上旬出现两次大范围的暴雨过程绝无仅有。表1 惠州市2月2~8日各县逐日雨量(mm)日期234678龙门6.97.10.112.725.80.9博罗4.847-90.125.081.61.4惠阳1.242.90.233.065.10.3惠东1.271.51.221.942.90.42 环流特…  相似文献   

8.
张飒 《山东气象》1999,19(3):58-61
1 天气概述1999年夏季(6-8月)我省的天气气候特点是:气候条件异常,气温比常年偏高;7月4日进入主汛期,平均降水量明显偏少,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全省季平均气温为255℃,比常年偏高03℃。全省平均降水量为2682mm,较常年偏少35%(1470mm),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上旬和8月上旬,各地雨量普遍偏少,只有局部地区降水量明显偏多,旱情十分严重。季降水量分布(图1):图1 1999年夏季(6-8月)全省雨量分布鲁南、半岛南部、鲁北大部以及鲁中山区北部各县市降水量…  相似文献   

9.
1998年与1954年夏季大尺度环流特征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晁淑懿  李月安 《气象》2000,26(1):38-42
对比分析夏季发生在长江全流域两次特大洪涝的1954年和1998年大尺度环充的特征。指出1954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第二次季节性北跳明显偏迟,出现在8月初,6~7月副高位置持续偏南,8月副高位置偏北;而1998年副高第二次季节性北跳偏早,出现在7月上旬中期,但盛夏7月下旬~8月底副高位持续偏南,这两年夏季亚洲西凤带阻塞高压活动都十分频率,1998年更甚。夏季赤道辐合带1998年明显弱于1954年。  相似文献   

10.
厄尔尼诺事件及其对华南天气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1 引 言  1997年夏季我国东部出现了大范围的天气气候异常。6月到7月上旬,广东、广西两省区持续大到暴雨并有雷暴天气。6月27日至7月7日的11天内,清远、江门、珠海、汕尾、阳江等地降雨量为500~800mm。香港6月30日到7月2日三天降雨约500mm。南粤大地暴雨肆虐,洪涝成灾。至10月中旬,香港降雨量已达3249mm,成为113年来雨水最多的一年。持续的阴雨天气使广东省大部地区6、7月气温持续偏低。7月7日小暑,当天广州最高气温为29℃,最低为25℃,比往年同期偏低5℃左右。传媒惊呼“…  相似文献   

11.
1981~2017年雅砻江流域面雨量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81~2017年雅砻江流域18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算术平均、滑动平均、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了流域面雨量、雨季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雅砻江流域面雨量随月份起伏明显,年内变化呈单峰型。流域春季面雨量呈增加趋势,夏季面雨量中上游呈稳定趋势,下游呈减少趋势,秋季中游和下游呈减少趋势,冬季变化不明显。流域年平均面雨量由北向南逐渐增多,上游和中游呈上升趋势,下游呈下降趋势。雅砻江流域雨季开始期呈提前趋势,雨季结束期上游和下游有推迟趋势,中游变化趋势不明显。流域强降水主要出现在6~9月,面雨量最大值出现在7月,最小值在1月。流域上游的强降水与中游、下游的基本没有关联度;下游强降水和中游关联度为23.3%。   相似文献   

12.
2015年夏季气候异常特征及其成因简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东阡  王艳姣  崔童  李多 《气象》2016,42(1):115-121
2015年夏季,全国平均降水量297.6 mm,较常年同期偏少8.5%,空间分布呈“北少南多”的显著特征,长江中下游及江淮地区降水显著偏多,梅雨雨季持续时间长,雨量偏多。进一步研究表明,2015年5月以来热带印度洋海温一致偏暖模态正位相发展,激发出西升东降的局地异常纬向环流,有利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位置偏西。加强西伸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造成我国东南部地区西南低空急流频发,强度偏强。低空急流将来自南海的水汽向江淮等地输送,并激发不稳定能量释放,有利于对流活动的发展和降水的产生,导致梅雨雨季持续时间长,雨量偏多。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2对1998年6月下旬发生在长江流域持续的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尺度分离与数值模拟对比试验,着重分析了暴雨过程中天气尺度与次天气尺度各物理量场的结构特征,提出本次暴雨过程形成的物理机制:天气尺度流场与水汽场为降水提供持续的远距离水汽输送通道,次天气尺度流场形成稳定的经向强辐合,为水汽的抬升与凝结提供动力条件;在有利的高、低空急流的配置下,暴雨区落在高空急流轴以南、低空急流轴以北;次天气尺度温度场下暖上冷的热力不稳定层结促进了热力不稳定的发展,促使暴雨增幅;特大暴雨发生地区上空的次天气尺度湿度的高值中心,有利于湿空气在上升运动中释放潜热,形成暴雨的反馈机制。数值试验分离模式初始场不同尺度系统信息,揭示了不同尺度系统在暴雨发生过程中的动力作用,没有中尺度系统的配合,仅有天气尺度系统信息,或只有次天气尺度系统信息,没有大尺度系统的配合,暴雨的强度及范围都将有所消减。分析及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大暴雨是在天气尺度和次天气尺度系统的共同作用下才得以产生和维持的。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下游一次大暴雨的中尺度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谢义明  周国华  徐双柱 《气象》2005,31(11):55-60
运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6)对2004年6月25日长江下游地区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天气形势和卫星云图对此次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东北冷涡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两大天气尺度系统的作用下,西南低空急流的再次加强和中低层切变线共同作用是此次大暴雨过程的主要原因.螺旋度分析表明,在不均匀的强上升气流的作用下,涡旋的水平分量向垂直分量转化是此次强降水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2013年6月7日浙江省中北部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进  丁婷  赵思楠  单晓龙 《气象》2015,41(10):1215-1221
利用欧洲中期预报中心(ECMWF)ERA Interim全球再分析资料(0.75°×0.75°)对2013年6月7日发生在浙江省中北部的暴雨过程进行了相关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是在高空短波小槽东移加深,底层西南涡东移发展的形势下发生的,同时浙江中北部暴雨区位于高低空急流耦合带;暴雨发生前700 hPa以下蕴含有大量的不稳定能量,随着西南涡的靠近而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对大气变量物理分解的环境场分析发现此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具有一定的背景环境支持,同时在瞬变扰动场的异常下而诱发了暴雨,暴雨落区位于850 hPa扰动暖切辐合线上。  相似文献   

16.
引发梅雨锋暴雨的频发型中尺度低压(扰动)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1  
董佩明  赵思雄 《大气科学》2004,28(6):876-891
利用再分析资料及加密观测资料,对1999年6月下旬有利大尺度环境条件下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锋上频发的5个中尺度低压(扰动)进行了诊断研究.由合成分析得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尺度低压(扰动)的基本特征(共性);依其特征将之归纳为两种类型;之后选择两个典型个例分析了它们各自发生发展过程中特征的异同(个性).分析结果揭示了梅雨锋中尺度低压(扰动)的动力和热力结构特征、暴雨过程中对流活动的详细过程及典型雨团的路径和生命史.此外,高山站每小时的风记录等信息反映出低空西南急流和其上大风速中心同中尺度低压(扰动)及暴雨发生演变过程有密切关系.高空急流对中尺度低压(扰动)的发展及暴雨有明显的作用,有无高空西风急流与低空急流的耦合似乎是未来发展与不发展中尺度低压(扰动)之间重要的动力学区别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一次西南低涡东移引发长江中下游暴雨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波  储海 《气象》2015,41(7):825-83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EC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6月6—7日西南低涡东移加强发展造成长江中下游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重点探讨了西南低涡东移和发展维持的物理机制以及最强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沿着700 hPa高空切变线东移的西南低涡是造成此次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西南低涡沿着700 hPa切变线东移发展,深厚阶段正涡度柱伸展到400 hPa高度,自下而上呈近垂直结构。西南低涡附近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的大尺度环境条件、西南低涡与西南低空急流耦合发展动力结构、低空暖平流和高空槽前正涡度平流输送等条件是导致西南低涡东移到长江中下游后加强发展的主要因子。与西南低涡相伴随的强降雨区主要位于低涡南部3个纬距以内,该处的西南季风和副高西南侧东南气流两支水汽输送的汇合为暴雨发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对流不稳定能量,而对流层中低层携带的冷空气侵入低层低涡的后部,不仅加强了低涡的斜压性,也促进了上冷下暖不稳定层结的产生和发展,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不稳定对流触发条件。  相似文献   

18.
陈烈庭 《大气科学》2001,25(2):184-192
1997/1998年冬季青藏高原大部地区积雪异常偏多,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严重雪灾。作者在回顾关于青藏高原雪盖与中国季风雨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1998年夏季各月中国东部降水分布和主要雨带移动的特点,并与青藏高原多雪年夏季我国主要雨带活动的统计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洪涝的成因。结果表明,1998年夏季降水的一些重要特征:如6月强降雨出现在湖南、江西、浙江一线,7月二度梅发生在湖南北部、湖北南部、江西北部一带,8月长江上游、汉水流域和黄淮地区降水频繁,以及夏季我国主要雨带北移明显推迟,都与多雪年的情况非常相似。突出地反映了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洪涝的发生,前期冬季青藏高原出现的积雪异常起着重要的作用。多雪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移也明显偏迟,致使中国主要雨带持续偏南,造成长江流域降水异常偏多。另外,分析表明,它还与1997年强厄尔尼诺的共同作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热带气旋登陆华南前后的强降水大尺度环境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2001年和2002年7个热带气旋 (TC) 登陆华南前后的38个日降水量、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云图, 经普查和分析将TC造成的降水区划分为纬向型、经向型、NE—SW向型3种; 对各型高、中、低层中的主要气象因子作了详细分析, 如高层流场、中层副热带高压、低层急流和切变线或辐合线、整层水汽通量散度以及季风云涌等, 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出了这些降水型各自前24 h的大尺度环境场特征概略模型图, 并对其强降水形成机理尽可能地给出了解释, 为TC登陆前后的超短期降水预报提供某种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20.
1998年夏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55,自引:6,他引:49  
利用实际观测资料来分析1998年夏发生在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的气候与水文特征,并探讨其成因。分析结果表明,造成1998年夏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的成因可能是:在ENSO循环中ElNino事件由成熟期转变为衰减期时热带太平洋海温,特别是热带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变冷,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减弱,致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从而使亚洲夏季风从孟加拉湾、南海携带大量的水汽和热带西太平洋以及西风带来的水汽先在长江中、下游,后在长江中、上游流域辐合,造成长江流域的持续性强降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