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韩桂荣 《海洋科学》1985,9(4):19-23
测定海洋沉积物中的硼,对沉积物地球化学的研究有重要意义。以往测定底质中的硼往往采用次甲基蓝比色法或乙基紫比色法,这二种方法因其重现性较差,而不易得到良好的结果。本文采用四氟硼酸根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海洋沉积物中的硼,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船用高空气象探测仪器是获取海洋气象资料的重要设备。它探测的自地面到高空的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以及臭氧含量等气象要素的垂直分布数据,不仅是保障船舶航行,航空飞行,火箭导弹发射所必须的情报,也是保障海洋开发和海洋工程,研究海洋高空气象变化规律,研究海洋与大气的相互关系、监测海洋大气污染、做好  相似文献   

3.
甲亚胺——H酸分光光度法测定海水中的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海水中硼的测定,对海洋环境化学、海洋地球化学及海洋生物化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硼的测定方法报导很多,但对海水中硼的测定报导较少。海水中硼的测定有甘露醇容量法,氟硼酸根离子选择电极法,萃取原子吸收法,分光光度法等。在分光光度法中主要有胭脂红酸法和姜黄素法。胭脂红酸法需在较浓硫酸介质中显色,给操作带来困难;姜黄素法需要蒸发阶段,方法比较繁琐。  相似文献   

4.
一氧化氮(NO)是影响全球气候和环境的重要污染气体之一,同时也是影响生物生长的重要调控因子。本文综述了海水中NO的测定方法,海洋中NO的来源和分布、迁移和转化,NO在海洋生态系中的作用,以及NO在大气中的转化和作用,并对海洋中NO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展望。目前围绕海洋中NO的研究刚刚起步,本文有助于了解海洋中NO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海洋沉积物作为生源要素氮的重要源与汇,在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项研究旨在查清海洋沉积物中氮的存在形态及其生态学意义。氮是生物生命活动必需的营养要素,海洋中的氮往往是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限制因子,氮的吸收与再生释放在估算海洋新生产力和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率上也有重要贡献。海洋沉积物中的氮作为海水中氮的重要供给源是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对维持海洋生态平衡、修复失衡的海洋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不同海区海洋沉积物的来源和环境不同,氮的形态和含量亦不相同,可被生物吸收和利用的数量就不相同,因此造成了不同海区生物种群和环境不同,进而影响生态环境。因此,研究海洋沉积物中氮的形态,了解各个形态与沉积物中生物种群及与环境的关系,确定其生物和化学活性,査清氮不同形态的生态学功能,对于深入探讨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法和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阐述海洋沉积物中氮的存在形式与分布、氮的早期成岩和去营养化作用、硝化和反硝化作用以及氮与生物特定种群的关系等,探讨了影响海洋沉积物中的氮循环的主要因素,并分析了海洋沉积物中的氮与生态系的关系,以期对研究氮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刁焕祥 《海洋科学》1981,5(3):43-43
以盐水为原料用各种方法制备淡水,供人类饮用是其重要目的之一。据报道,人体若大量吸收硼,会引起神经中枢中毒等症。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规定:饮用水中的硼含量卫生指标为1毫克/升。因此,研究淡化水中的硼含量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作者在参加海水淡化研究工作期间,采用姜黄素  相似文献   

7.
冲绳海槽沉积物中U,Ra,Th,40K的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U,Ra,Th和~(40)K是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的天然放射性元素,研究其形态、含量、分布和转移规律是地球化学的重要内容。海洋沉积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除自身包括许多同位素以外,还可以从海水中吸附和交换一些同位素。海洋沉积物中的同位素含量很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 海水中微量金属与固体粒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是目前海洋化学中的重要课题,它对了解微量金属在海洋中的含量、分布和变化规律具有重大意义。目前一般认为,海水中悬浮物包括水合氧化物、粘土矿物和有机质三大类。据报道,在海水悬浮物中,水  相似文献   

9.
自19世纪末,确定了世界大洋海水基本化学组成及其恒定性以来,对于化学元素在海洋中的含量、分布和转移的研究,其发展是此较迅速的。并且,逐渐地形成了“元素海洋地球化学”这一学科。特别是到了本世纪中,不仅广泛地研究了海洋中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和分布、存在状态和转  相似文献   

10.
利用硼作为古环境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湘君 《海洋与湖沼》1987,18(6):583-589
本文研究了东海Ch,沉积岩芯中硼的含量变化及其与粒度和有机碳的相关关系,并根据walker等人提出的方法计算了“校正硼含量”、“相当硼含量”等,得出硼与有孔虫的资料吻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环境和古盐度。  相似文献   

11.
Boron is found to be conservative in the Tamar Estuary in a series of surveys conducted over an 18-month period. Dissolved boron in the estuary derives almost entirely from seawater.  相似文献   

12.
海水中硼的快速测定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海水、卤水及废水等样品中微量硼的测定方法很多,其中姜黄素法是测硼灵敏度最高的一种,现已被列入美国《水和废水标准检验法》第13版中。我们以姜黄素-分光光度法测定海水中微量硼时,在标准曲线中加入了与海水样相当的无硼人工海水,消除了阴阳离子的干扰,在半年多的海水中硼的间断性测定试验方面,获得了较满意的结果,其相对标准偏差为3.1%,测一批样品仅需4小时,因此,该法是测定海水中硼的快速准确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Concentrations of boron in seawater (from four regions along the Alexandria coastline, subjected to land disposal), brackish water (Lake Edku) and drains water (e.g. El-Umum Drain) were determined during the period from February to August 2000. Boron was determined spectrophotometrically by a modified curcumin method. For Lake Edku, boron concentration fluctuated between 0.023 and 0.105 mmol/l. There are several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concentration of B in the Lake water: (a) effect of the drainage water via El-Khairy and Barsiek Drains, (b) utilization of boron by hydrophytes, and (c) water exchange through the sea-lake connection. It may be concluded that the level of boron in the Lake water cannot be considered a substantial hazard to the Lake organisms. Boron concentration varied from 0.392 to 0.522 mmol/l in seawater samples and from 0.141 to 0.458 mmol/l in the sites where the water from the drains (El-Umum Drain and El-Noubaria Canal) mixed with the seawater. The broader variation of boron (mmol/l)/salinity ratios for seawater samples (0.0106–0.0138) may be due to that th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upper seawater layers, where contributions from land run-off, 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 and differences in the biota affect the concentration.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水合氧化锆吸附硼的pH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体系pH值对海水中硼的吸附影响很大;对纯硼酸液中硼的吸附影响较小。并提出可能的吸附机理:低pH值时,以物理吸附为主;高pH值时,以化学吸附为主。  相似文献   

15.
保山盆地湖相泥岩微量元素分布与古盐度定量评价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于1994—1995年间,在云南保山盆地第三系地层采集泥岩样品,用中子活化分析方法和化学分析方法测定了泥岩的微量元素和氧化物含量;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和扫描电镜(SEM)分析方法测试了泥岩的粘土矿物成分和含量;应用科奇和亚当斯理论计算了湖盆古盐度。结果表明,该湖盆羊四段盐度最高达15.70,羊三段盐度为12.79,羊一段盐度为13.35,南林组盐度为13.26。随着沉积介质盐度的增大,微量元素硼(B)、相当硼含量逐渐增大,Sr/Ba,B/Ga比值也逐渐增加,它们之间呈线性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孙国清 《海洋科学》1986,10(2):24-28
海水氧化镁(烧结后亦称海水镁砂)具有纯度高、成份稳定,既可制得高质量产品,生产中又易于配料等优点,因而是炼钢炉碱性耐火材料的优良原料。 当用石灰乳以海水沉淀镁时,因Mg(OH)_2胶体带正电荷,海水中硼呈B(OH)_4-负离子,由于静电吸引,将硼一起吸附下来;若海水中硼全部被Mg(OH)_2胶体吸附,可使MgO中的硼含量达到0.7%(以B_2O_3计)。Byrne和Kestor指出,海水中B(OH)_4-负离子有部分与Na~+,Mg~(2+),Ca~(2+)等形成络合物NaB(OH)_4,MgB(OH)_4~+,CaB(OH)~+,它们不带电荷或  相似文献   

17.
降低海水镁砂中硼的含量有许多方法,例如碱洗法、过碱法、吸附法和选择性吸硼树脂法等。我们先采用吸附法制得低硼海水(含B_2O_33ppm),再用改良过碱法进一步降低硼含量,可制得含B_2O_3为0.01—0.02%的低硼海水镁砂。比较结果,联合法降硼比单一法降硼优越。 用Mg(OH)_2作吸附剂,吸硼后变为含硼沉淀,经过碱洗脱硼后,可循环使用。  相似文献   

18.
硼(B)是流体迁移元素,趋向于在热液流体中富集而成为常量元素。不同来源的B其同位素组成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B的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可标识热液流体(元素)的物质来源、水–岩反应程度及沉积物(元素)混入等重要过程,对海底热液活动及其成矿作用过程具有重要的示踪意义。迄今,对全球主要热液活动区热液流体中B的含量及同位素组成特征已做了大量的测试分析及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重要研究成果。但是,对不同地质背景(构造环境)条件下热液流体中B的含量及同位素组成特征尚缺乏系统性的对比分析,进而对造成不同环境热液流体中元素及其同位素组成的系统性差异的原因或机制尚缺乏深入的认识。本文在获取了洋中脊和弧后盆地主要热液活动区热液端元流体中B的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数据的基础上,定量估算了热液流体中B的主要来源,并对洋中脊和弧后盆地热液端元流体中B同位素组成的系统性差异进行了分析及成因探讨。结果表明,不同热液活动区热液端元流体的δ11B值都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水–岩反应过程中不同来源B的混合是热液流体B同位素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无沉积物覆盖的洋中脊和弧后盆地热液区热液流体中的B主要为海水与基底岩石来源B的混合,弧后盆地岩浆挥发性组分对热液系统的直接贡献及两种不同地质背景下基底岩石地球化学组成与水–岩反应程度的差异是其热液端元流体B同位素组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在有沉积物覆盖的弧后盆地热液区,热液流体中B的同位素组成与前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具有异常低的δ11B值,水–岩反应过程中沉积物来源B的加入是导致热液流体中δ11B值系统性降低的主要原因,沉积物的吸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热液流体的B同位素组成。有沉积物覆盖的洋中脊热液区热液流体同样受到了沉积物来源B加入的影响,具有较低的δ11B值,且相对于冲绳海槽受到了更强烈的沉积物吸附作用的影响。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热液流体的Sr同位素组成特征,本文提出了洋中脊和弧后盆地这两大构造环境中热液流体B同位素组成系统性差异的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19.
采用HPTA方法对长江口水中硼进行分析,并与姜黄素法进行比较,方法的标准偏差为0.005,变动系数小于5%,对长江口水样分析结果与姜黄素法相比较,其相对误差为-0.4%。  相似文献   

20.
Vertical distributions of some chemical substances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of a typical meromictic lake, Lake Suigetsu, were measured. Metallic elements such as iron, manganese, nickel, zinc, copper and chromium showed no significant slopes in vertical direction. While, boron and total sulfur contents in the sediments decreased from the surface to the stratum 35–40 cm, and below which both substances showed no more appreciable changes. From an average sedimentation rate (about 1.1 mm/yr), estimated from the radiocarbon dating of the sediment, the sediments above the stratum 35–40 cm were thought to be deposited after the beginning of the salt water intrusion to the lake by the excavation of a canal in 1665, by which Lake Suigetsu was connected to a polyhaline lake (Lake Kugushi) directly connected to the sea. Vertical distributions of boron and total sulfur in the sediments and also of chlorinity of the interstitial waters seem to correspond to past change in the lake condition from freshwater one to a two-layered system of a deeper salt water covered by a upper freshwa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