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应用合成分析及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影响热带气旋登陆后转向入海路径趋势的若干因素,结果表明:登陆后转向入海路径趋势随时间和登陆地点的变化分布说明热带气旋登陆后路径仍受基本气流的引导和制约;热带气旋登陆时的惯性和地转力的变化对热带气旋登陆后的路径趋势有一定影响;环境场对热带气旋登陆后转向入海路径有较大影响,尤其对流层中层流场对登陆后的热带气旋的移动仍有明显的引导作用;中国东部至黄海区域是环境场影响热带气旋登陆后转向入海路径趋势的关键区,当区域内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西风槽北撤,则热带气旋登陆后在副高南侧东风气流引导下向内陆西行至消亡,当区域内副高减弱东退,西风槽南压,则热带气旋登陆后受副高西侧偏南气流与西风槽前西南气流引导转向入海;登陆后18—36h是转向入海路径趋势受环境场影响的敏感时段。  相似文献   

2.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美国NOAA向外长波辐射(OLR)等资料,对2008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活动具有初台登陆早、秋台集中、登陆热带气旋比例高等特点及其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南半球冷高压发展引发的越赤道气流增强,使得赤道西风加强并向东延伸,热带辐合带对流活跃,有利于热带气旋生成;并且,在中纬度地区冷空气活动不频繁、西南季风涌活跃、副高位置偏北偏西等背景条件配合下,登陆热带气旋多而集中.运用大气视热源和全型垂直涡度倾向方程,发现热带辐合带增强北推,使得热带气旋接连产生,强降水产生的非绝热加热异常,促使副高位置发生显著北抬和西伸.当一个时期生成的热带气旋多而集中,副高的这种异常状态就会维持,从而造成这一时期热带气旋西行,频繁登陆我国.  相似文献   

3.
深秋季节,由于大陆冷空气活动频繁,热带气旋一般都海上转向或西行或消失,登陆我国的机会较少,1013号台风“鲇鱼”10月23日在福建漳浦六鳌镇登陆,登陆时的风速达38 m/s,是1949年以来登陆福建最晚的台风,也是登陆福建强度最强的秋季台风,登陆时漳浦县沿海气温远远低于其生存的24°C极值.本文利用NOAA系统(美国飓...  相似文献   

4.
对0908号台风“莫拉克”登陆台湾前的西行路径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高的强势西进是维持台风西行的根本原因;2个双台风效应的合成叠加是维持台风西行的重要因素;台风沿对流层低层相对湿度湿轴移动的趋势对台风西行有指示作用;强潮汐的激发作用与台风西行相关.  相似文献   

5.
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通过诊断分析与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探讨"莫拉克"路径异常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1)"莫拉克"的移动主要还是受副高南侧偏东气流的引导;"莫拉克"登陆台湾前的移速缓慢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这个阶段东侧热带低压"艾涛"的生成对副高引导气流的减弱作用以及大陆高压的阻挡作用;副高主体减弱东退,西南气流的作用以...  相似文献   

6.
费亮  薛宗元  邱君瑞 《海洋学报》1982,4(5):545-554
台风路径与东亚沿海副热带纬度的流型有密切关系.一般而言,这地区的纬向流型总是与西行台风联系在一起的.台风的移动与500毫巴引导气流比较一致[1].但是,在实际预报中遇到过这样的现象,当东亚沿海副热带地区是纬向环流时,台风未受其北侧偏东气流引导西行,而是穿越副高北上.如1973年3号台风就属于这类情况.  相似文献   

7.
0102号台风"飞燕"移动路径特点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爱鸣  林毅  李泓浩 《台湾海峡》2003,22(1):102-107
2001年2号台风“飞燕”登陆早、强度大、移速快、突发性强给福建中部沿海地区带来巨大损失。本文利用常规资料及云图等资料对其登陆福建及后期路径北折的特点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hPa散度、850hPa涡度及低层能量场对台风路径北折有比较好的预示作用,台风未来移向有沿着200hPa其中心附近辐散中心长轴方向、850hPa正涡度长轴方向及低层暖平流区和850hPa θse高能中心轴移动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1013号台风“鲇鱼”风暴潮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013号超强台风“鲇鱼”在福建漳浦县登陆.登陆时逢农历九月十六的天文高潮,给闽南沿海地区造成了较大的灾害.本文从台风路径特点及灾害、天气形势、与历史相似台风(9914号)对比、数值模拟等方面对此次台风引起的风暴潮过程进行分析得出:进行历史台风相似分析时,除了台风本身路径、强度、移速等参数之外,还要注意分析台风的季节时间,天气形势,登陆地点,这些都会造成台风增水的明显不同;台风登陆后,受地形和降水影响,有时增水也会持续增大几小时.  相似文献   

9.
曹春燕  江崟 《台湾海峡》2006,25(4):559-565
从天气形势、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图特征对2005年第10号热带风暴“珊瑚”的移动路径和对深圳降水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的演变,对热带气旋的移动路径尤其是路径的转向影响很大,副高的增强、减弱是热带气旋发生转向的重要条件;螺旋云带的变化通常能表明热带气旋未来的移动及其强度变化,眉状云带是热带气旋北上的重要特征云系;“珊瑚”在登陆前后西侧云系迅速减弱,以及登陆后加速北上,深圳没有转吹南风,是导致深圳没有出现暴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0418号台风"艾利"登陆地点的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对位于福建沿海的平潭、福清、平潭澳前、南日岛、崇武、围头和石狮等地的自动气象站在0418号台风“艾利”8月25日至26日影响期间观测获取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艾利”台风在靠近福建沿海后,并没有像中央气象台所预报的那样,于25日16:30分在福清高山登陆,而是擦过平潭岛向西南方向移动,于25日23:00前后在泉州晋江围头附近沿海一带登陆.  相似文献   

11.
对1983年7月15日~8月3日一次位置异常持续偏北的西太平洋副高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动力性高空高压与纺锤状西太平洋副高上下重叠;重叠高压四周的环形雨带中的上升气流汇集到高压内下沉,对副高位置的持续偏北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相关普查,分析了影响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太平洋海温场和北半球500hPa高度场的前期特征,找出了影响1994夏季酉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的强信号及其所在区域.以较高的信度和精度建立了夏季逐月副高强度和脊线位置两特征量的预报方程,进一步发现,中、东部太平洋海温场存在与副高强度高相关的对偶相关区,该区同前一年6月加利福尼亚寒流和北赤道暖流间形成的海温梯度相对应,而初夏副高脊线位置则决定于前一年10~12月赤道东太平洋一线的海温分布.  相似文献   

13.
2018年盛夏辽宁的阶段性高温与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的极端偏北有关,利用1981—201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ECMWF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V3.0),主要以候的时间尺度,从大气环流异常的形成及其原因进行分析,解释了2018年盛夏副高极端偏北的原因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影响副高位置偏北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来自欧洲上空的高压脊发展并东移,与副高断裂开的一支结合,使得副高北移;二是南半球冷空气活动,导致向北的越赤道气流加强,从而造成赤道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ITCZ)北移,进一步引起副高北移;三是由于青藏高原东部感热增强,其上升气流经由一候到两候的时间在辽宁和渤海地区下沉。三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造成了副高位置的极端偏北。  相似文献   

14.
基于空间基函数客观拟合的副高突变与多态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梅  张韧  何金海  薛峰  葛晶晶 《海洋学报》2010,32(10):6871-6881
为分析研究副热带高压异常活动的动力学机理,基于热力强迫和涡动耗散效应的大气偏微涡度方程,采用Galerkin方法进行方程的时-空变量分离,针对常规方法在空间基函数选择中存在的不足和欠缺,提出了从实际资料场序列中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与遗传算法结合客观反演空间基函数的研究思想.通过对副热带高压位势场逐日时间序列的EOF分解,选择累积方差贡献超过90%的前3个主要空间典型场作为拟合对象,随后选择一组三角函数簇作为广义空间基函数,以该基函数与EOF典型场的误差最小二乘和基函数间的完备正交性构造双约束泛函,  相似文献   

15.
金啟华  王辉  姜华  何春  刘珊 《海洋学报》2012,34(1):64-70
利用SODA资料和ECCO资料计算得到的北太平洋副热带海洋环流强度,和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中国160站逐月降水资料,结合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Hadley中心海表面温度资料,分析了1970-2007年海洋环流强度异常同期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及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洋环流强度变化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存在密切的反相关。环流强度异常可以通过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南北位置异常进而影响长江中下游降水。海洋环流偏弱时,副高位置偏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受气旋性环流异常影响,来自副高西北侧的强西南水汽输送至此,在该地区形成强水汽辐合中心,同时伴随上升运动加强和对流的加强,进一步导致该地区降水偏多;当海洋环流偏强时,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影响,伴随辐散下沉及水汽辐散,导致该地区降水偏少;海洋环流强度异常导致的中纬度海区海表面温度异常,可能是导致副高南北位置异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data for the period from 1953 to 1977, which are the monthly averaged ice cover in the Arctic area within 160° E-110° W and north of 50?N, the areal index of the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and the monthly averag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of the North Pacific.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lag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polar ice from November to July and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from January to July, and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from January to July and the subtropical high lagging zero through eleven months is performed.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lag correlation regions between the polar ice during spring and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lmost coincide with the regions of the California Current and the paitial north equatorial current, and the regions of the California Current and the partial north equatorial current coincide with the principal lag correlation regions between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the subtropical high. All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tra  相似文献   

17.
The seasonal movement and jumping of subtropical high ridge line were simulated in the previous paper by using the two-dimensional zonal average model to consider the solar radiation heating. In this paper, the simulation is made by means of the same model considering water vapor condensation heating released from the rainfall belt north of subtropical high in addition to the solar radiation heating.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northward seasonal jumping can still be simulated, and the condensation heating in the model can make the subtropical high ridge line move to the position a little further south than that without the condensation heating. Therefore, it may be realized that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seasonal movement of subtropical high depend mainly on the solar radiation heating, but the meridional departure of ridge line from its normal latitude position is due to the feedback of drought-waterlogging in the precipitation area to the north of subtropical high.  相似文献   

18.
渤海、北黄海冰情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统计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75—2006年逐月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和强度指数序列与渤海、北黄海冰情等级序列进行了统计分析,计算结果表明,8月和12月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和强度指数与冰情等级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利用回归方法得到它们之间的统计关系,回归结果表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和强度指数越大,当年冬季冰情越轻,该统计关系对中国冰情预报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利用卫星云图和天气形势分析9914号台风路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罗忠红 《台湾海峡》2001,20(4):426-430,T002
本文对9914号台风的天气形势和卫星云系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及西风带槽、脊的配置和演变,对台风强度和移动路径尤其是台风路径的转向影响很大。副吭的增强、减弱是台风发生转向的重要条件。 螺旋云带的变化通常是台风未来移动及其强度变化的强信号。眉状云带是台风北上的重要特征云系。台风向着高层强负涡度中心或两个强负涡度中心的中点移动。  相似文献   

20.
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异常年夏季东亚大气环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对西太平洋暖池区海表水温冷、暖异常年夏季东亚大气环流作了合成分析,与气候平均比较后发现:夏季暖池区暖异常时,在西太平洋上空的对流层低层产生一个强的反气旋偏差环流,因而不利于南海南部和赤道太平洋地区的西风发展,使热带夏季风强度减弱;在南海西部和中南半岛东部有偏差气流转向大陆,因而增强了偏南风,使副热带夏季风强度增强;在对流层中、下层副高脊线位置偏南,大约以400hPa为分界线,低层副高强度增强,高层副高强度减弱。西太平洋暖池冷异常年夏季东亚大气环流特征大致与上述情况相反,且强度或变化幅度小于暖异常年夏季。另外,与气候平均比较,暖异常年纬向Walker环流上升支大幅西移,而冷异常年该环流上升支则东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