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晗  李峰  王吴  秦泉  赵彤 《海洋气象学报》2021,41(2):126-137
热岛效应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热点社会问题之一。研究以济南为例,基于 FY-3B/VIRR数 据,应用改进型 Becker和 Li “分裂窗” 算法获得遥感地表温度数据;采用热岛强度指数与热岛比例指数,定量分析济南市2013—2020年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变化特征;从自然与社会经济角度,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定量评价城市热环境的影响因素对城市热岛效应变化的贡献度。结果表明:1)改进型 Becker和 Li “分裂窗” 算法在济南市有较好应用,与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 “0 cm地表温度” 实测数据线性拟合决定系数 R2 为 0.89。2)热岛区域面积年际变化呈现先增加后减小逐渐平稳的变化趋势,冷岛区域变化特征与热岛区域明显相反。3)夏季热岛区域面积(35.3%)最大,秋季(22.5%)次之,春(11.5%)、冬(10.6%)两季基本持平。4)热岛空间格局以城镇聚合轴为主导驱动,呈现 “点-线” 式空间结构特点。5)热岛比例指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13 年(0.22)与 2014 年(0.24)属较轻热岛年份。6)总人口数与归一化植被指数是影响济南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研究对于加强济南市地表热环境的监测与评价,指导城市规划与生态城市建设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Landsat TM遥感影像第六波段对厦门市1993年和2006年填海区域的热环境进行了反演,通过相对亮温指标和TR对城市热岛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描述.对比1993~2006年填海区域城市热岛分布得出:2006年与1993年相比,填海区域温度平均升高了0.55个城市热岛等级,从填海前的绿岛转变为弱热岛;填海前的水面、湿地对于城市热岛起到缓解作用,填海工程对城市热岛的形成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舟山本岛为研究单元,利用1995年,2005年和2015年的遥感影像,采用生态学分析、空间统计学分析、城市扩张指数等方法来探究舟山本岛滩涂围垦活动和城市用地扩张的特点,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1)在1995—2015年的20 a间,滩涂围垦的面积不断扩大。(2)1995—2005年的滩涂资源利用以近陆域的海涂为主,2005—2015年逐渐向浅海发展。(3)1995—2015年间,城市用地面积前10 a增长强度为0.53,增长速度为3.01 km2/a,后10 a增长强度为1.46,增长速度为8.11 km2/a。(4)舟山本岛的城市发展重心在20 a间经历了一个自西向东移动而后向北跳跃的过程,各区域间协同发展,使舟山本岛经济整体性和城市功能合理性得到提升。(5)滩涂围垦形成的土地与城市用地扩张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且从研究数据来看两者之间发生自然演替需要时间,大约为8~10 a,人工干预可以大幅缩短这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相似文献   

4.
利用MODIS资料研究了2004年4月南京城市热岛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合地表覆盖类型分析了植被归一化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地表温度(Ts)、地表反照率(α)的城乡差异及其相互关系,探讨了城市热岛(Urban Heat Island,UHI)效应形成的机制。结果表明:南京城区存在着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平均Ts比乡村高约10.83%;城市NDVI和α分别比乡村低约为62%和18.75%;NDVI与Ts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3,而NDVI与α之间关系与波段有关;城乡植被覆盖差异是造成UHI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地表反照率,通过提高植被覆盖率和地表反照率可以减小城市热岛效应。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海岛生态安全格局完整性逐渐降低、生态安全风险逐渐增加。为提高海岛地区应对生态风险的能力,本研究选择舟山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评估,结合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景观连通性分析,筛选出10个生态源地。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搭建生态廊道并基于重力模型分析廊道的重要程度,构建了33条潜在生态廊道和12条重要生态廊道,通过网络闭合度(α指数)、线点率(β指数)以及网络连接度(γ指数)评价了研究区生态网络完整度,并运用Linkage Mapper识别出多个重要生态节点。研究表明:(1)舟山岛生态源地斑块较细碎,面积为72.36 km2,约占研究区面积14%;(2)总体生态阻力较低,低阻力面面积为254.69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约50%;高阻力面主要为舟山岛沿海城市建设区,面积为141.99 km2,约占研究区面积28%;(3)生态网络完整度评价结果表明,生态网络中供物种迁移扩散的路径不足,生态网络整体循环性和流通性有待提高;(4)位于源地间的小块耕地和建设用地一定程度上阻碍和限制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基于上述结果,提出了“一带...  相似文献   

6.
综合分析青岛地区热环境的驱动因素,本文利用Landsat ETM+遥感影像、DMSP/OLS稳定灯光数据、DEM等数据,首先运用单窗算法反演出青岛地区的地表温度,运用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了高程、坡度、植被覆盖、不透水表面、土地利用程度和社会经济等指标与地表温度的关系;补充香农多样性指数、斑块聚集度和散布指数3个景观因子,对这9个指标进行空间主成分分析,确定它们对青岛地区地表温度的贡献率。结果发现,高程、坡度、植被覆盖与地表温度成负相关,不透水表面、土地利用程度、社会经济与地表温度成正相关;第一、二主成分均为土地利用程度,第三主成分为植被覆盖,第四主成分为景观格局。因此,本文所选因子对城市热岛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土地利用程度、植被覆盖度和景观格局是影响青岛市热环境的主要因素,核心影响因素为土地利用程度。  相似文献   

7.
樊超  桂峰  赵晟 《海洋通报》2019,38(4):447-454
本文以舟山本岛为研究对象,通过7景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获取了1985-2015年7个时期内的5种地物信息。在此基础上,引入4个空间分析指标,分析了城镇扩展方位特征、城镇扩展强度及扩展速度特征、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并对影响城镇扩展的自然环境因素进行空间分析,对社会经济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舟山本岛城镇扩展在空间方位上呈现"串珠状"的非典型蔓延特征,且在本岛第四象限扩展最显著;(2)城镇空间扩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城镇雏形阶段(1985-1995年)、城镇生长阶段(1995-2010年)及城镇成熟阶段(2010-2015年);(3)城镇雏形阶段,城镇"向中部绿心"扩展,岛陆森林面积减少了10.34 km2;城镇生长阶段,城镇"向海"扩展,25.10 km2周边海域经围垦转变为耕地及建设用地;城镇成熟阶段,城镇扩展"向海"与"向中部绿心"并存,对海岛生态系统陆海两侧均造成压力;(4)城镇空间扩展的空间指向主要位于海拔20 m以下,坡度10°以下的山谷、沿岸平原及围垦区。本岛人口数、房地产投入、GDP总量及路网总长等因素与城镇扩展相关性最显著。  相似文献   

8.
潘艺  宋洁  常翔僖  祝锦霞  邱乐丰 《海洋通报》2021,40(6):683-693,708
陆岛联动发展对提升海岛综合价值和推进陆海统筹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以舟山市为例,基于多源遥感影像、POI数据、景观格局梯度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探讨了陆岛连通工程对海岛产业用地演变的影响及其时空格局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 2010-2018年期间,舟山市陆域用地面积总体扩张,其中第一产业用地递减,第二、三产业用地迅速增加,产业用地转换频繁复杂.(2)海岛产业用地演变呈显著时空差异性.第一产业用地分布逐渐分散化、破碎化,重心向东北方向转移.第二产业用地集中于本岛沿岸并向外围邻近小岛辐射,其重心转移最为明显,趋向西北方.第三产业用地呈现双核多点分布特征,其中本岛南部城市核心区集聚扩张,在外围涌现零星增加点,其重心持续向西北方转移.(3)样带梯度分析表明2010-2015年间舟山海岛产业用地景观指数变化更高,而市中心产业用地景观格局变化较少,随着离市中心距离增加景观指数变化增强,在两端的金塘岛和朱家尖岛出现明显波动.海岛沿岸第二、三产业用地景观格局变化剧烈.(4)舟山海岛产业用地景观变化与跨海大桥建设、岛内交通网络、距离海岸线等地理因素呈现显著相关性和时空差异性,跨海大桥对第一产业用地的影响逐渐减弱,后期第二、三产业用地格局变化更多受到岛内交通网络、岸线资源、本底产业基础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9.
舟山海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舟山是我国唯一由群岛组成的海上地级城市.旅游产业已成为舟山海岛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其最大特征是将其景观造型、色泽和要素的组合以及千姿百态的岩石等景观依附于海岛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如何开发利用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及稀缺的海岛资源,使舟山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现在乃至今后值得关注与研究的重大问题.因此,从海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舟山旅游业发展中的影响因素,针对舟山海岛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中国海岛型旅游目的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与障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的DPSIR模型构建了海岛型旅游目的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选取中国12个县级地域单元的海岛作为研究区,通过TOPSIS模型对其2018年的生态安全水平进行测度,并根据其贴近度指数划分为不安全、较不安全、比较安全、安全4个等级,引用障碍度模型对影响海岛型旅游目的地生态安全的障碍因素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洞头区、崇明区、定海区的生态安全等级为不安全;平潭县、嵊泗县、普陀区、玉环市和南澳县为较不安全;长岛县和岱山县为较安全;长海县和东山县为安全状态,研究区内海岛型旅游目的地的生态安全面临着较大威胁。(2)压力系统中海岛脆弱性和响应系统中生态保护力度是生态安全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而自然灾害对海岛的损害、环保资金支持力度不足以及有限的海岛空间承载量又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基于障碍因素的诊断,提出了生态安全水平提升的策略,为保障我国海岛的生态安全提供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舟山岛为例,以乡镇街道为基本分析单元,根据遥感与GIS方法,进行了1999-2012年间海岸线长度与人工岸线比例、曲折度、利用集约度、资源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观测与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舟山岛的岸线在1999年至2012年间不断变化,但变化幅度逐渐减缓,逐渐趋于稳定。区域集中性明显,主要集中在生态风险低的区域。在岸线范围变化的同时,人工化指数也在不断上升;(2)本岛岸线利用方式变化明显,主导利用方式为港口与工业岸线和城镇生活岸线。岸线各利用类型存在部分相互转化,主要是对其它用途岸线开发。舟山岛岸线利用用途相互转化较为合理;(3)随着岸线范围与利用类型的变化,舟山岛岸线利用集约度不断提高,说明本岛对于岸线利用的定位逐渐精准化。结合舟山市海洋功能区划岸线管理效果的回顾性分析,对舟山岛乃至更多海岛县的岸线资源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意见。  相似文献   

12.
文章将舟山群岛新区作为研究对象,以结构、功能、协调这3个基准点为视角,构建舟山群岛新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进行客观赋权,探讨海岛地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系统各主要因素间彼此的联系和相互关系,评价舟山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动态,以便进一步提高舟山群岛新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优化经济结构,为加强海岛地区生态与环境管理,促进海岛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舟山群岛新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程度以稳中有升的趋势在不断提高;结构指数有小幅波动,功能指数波动显著,改善明显,其中,城市环境是造成结构指数波动的主要原因。城市文明率较低和可持续性持续走低是城市协调度的主要限制因素。由此,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经济结构、持续减排、提升城市环境是确保舟山群岛新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海岛绿色发展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本文提出海岛绿色发展指数(IGDI)概念,从能源消耗与资源利用、环境管理与治理、环境质量与安全、经济增长质量、绿色生活水平、公众满意度等6个方面选取22个指标构建海岛绿色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MATEL与AHP相结合的方法,对海岛绿色发展关键影响因子进行识别,并以12个海岛县(市、区)(以下简称“海岛县”)为例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显示:(1)经济聚集程度(2.15)、单位GDP能耗(2.01)指标影响度大于2,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碳排放强度、生态损害和环境污染情况、岛陆开发程度、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生活垃圾处理率等指标影响度均大于1,反映出环境管理与治理、能源消耗与资源利用、经济增长质量是决定海岛绿色发展成效的关键。(2)12个海岛县的海岛绿色发展指数评价值均值为74.37,其中嵊泗县的评价值最高(88.24),崇明区的评价值最低(65.57),反映出我国海岛绿色发展程度整体不高,海岛之间的绿色发展程度差异较大。(3)推动海岛绿色发展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海岛综合管理,推动海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实施海岛生态整治修复,提升海岛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相似文献   

14.
海岛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正因为其独立性,一旦遭到自然灾害的袭击,海岛生态系统的景观结构就会发生改变,使得景观不稳定。而景观稳定性又表现为景观的抗性和恢复力。那么海岛景观受到破坏后恢复到稳定状态的恢复力就与海岛受自然灾害潜在风险程度有关。景观越稳定,那么其受自然灾害潜在风险程度就越小,反之,景观越不稳定,其受自然灾害潜在风险程度就越大。文中分析了景观稳定性与景观异质性、景观破碎度和景观镶嵌度的关系,以及与人工景观面积大小的关系。指出了海岛景观格局与海岛风险程度的关系,提出了基于景观格局的海岛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方法,并基于景观异质性指数、景观破碎化指数、景观镶嵌度指数和人工景观面积比等指数建立了海岛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模型。以长岛南五岛中的大黑山岛、北长山岛和南长山岛为研究区域,对文中提出的相对风险评价方法进行了应用,评价结果与传统的评价结果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5.
海岛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分析与调控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海岛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海陆相互作用的动力敏感地带,敏感性强,稳定性差,在当前人类活动和频繁的自然灾害等各种动力耦舍的作用下,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表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对目前我国海岛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其脆弱性包括固有脆弱性和特殊脆弱性,并提出可行的海岛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重建的对策,以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AnanalysisofleadingfactorsduringSkeletonemacostatumbloomoccurringprocessinShengshanseaarea¥HongJunchao;HuangXiuqing,;JiangXia...  相似文献   

17.
李雪瑞  王娜  田松 《海洋通报》2019,38(4):472-479
本文以 1989-2014 年间 6 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基于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提取研究区海岛及周边海域的土地利用信息,建立海岛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对研究区海岛的总体环境质量及空间分异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了影响海岛生态环境质量的驱动力因素。评价结果表明,永兴岛人为开发活动较强烈,建有机场、码头、防波堤等人工设施,岛内房屋建筑设施较多;1989-2014 年间永兴岛及周边海域总体生态环境质量等级由良转为一般,生态环境质量有所下降;其中 1989-2013 年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特别是 2012 年三沙市建市后下降明显,但到 2014 年生态环境质量又有所恢复。永兴岛石岛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人类的社会活动,基础设施建设、填海造地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生态环境质量的破坏,但是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对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以及建设过程中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 2014 年生态环境质量有了稍许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