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海洋声呐浮标折射波资料的速度分析处理中,采用计算机τ-ν变换,获得相似系数速度谱,以计算机直接识别折射波的速度和截距时间,并进行折射波的时-深转换,获得一维地质模型。此外,文章对东沙群岛海区声呐浮标记录的资料处理,揭示了折射波在沉积基底的传播速度、沉积基底的埋深以及该区的拉张构造特性。  相似文献   

2.
南沙海域油气等矿产资源丰富,但受客观因素所限,该区地质调查工作仅限于二维地震勘探和表层取样,而对沉积盆地古地理特征的了解近乎空白。因此,利用地震速度资料求取速度场分布特征、建立速度岩性关系并恢复地层分布特征,成为了南沙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工作手段。以二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利用速度谱解释和层速度计算、制作时深转换尺和砂泥岩性量板、绘制砂比指数平面图,并开展探讨及相关分析。研究表明:埋深和岩性是影响速度的主要因素,通过速度岩性量板的建立,可以有效识别研究区岩性分布规律、判断物源及沉积变化;南沙东北部物源方向及沉积特征的变化与南沙地块新生代裂谷期、漂移期、前陆期的构造演化相互关联,其物源分别来自华南古陆块、内生物源及菲律宾岛弧,借此可以初步认识南沙东北部海域沉积分布。研究发现,对能量团速度的理解差异导致了海底起算时间在不同运算步骤中的不同结果,而这种差异表现应该引起重视。上述工作有助于为该区地质调查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沉积层速度-深度线性模型的原理及其基本特点,利用沿南海海盆深水区一条多道地震剖面解释的速度谱资料,将沉积层速度-深度线性模型应用于该剖面解释数据的时深转换中,建立了与之相关的一整套工作流程,整个流程实现了可视化,并考虑了沉积地层速度的横向变化,为地震剖面的地质解释提供了直观且更为可靠的素材。最后,分别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分析探讨了该时深转换模型的应用前景和局限性,借此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江苏沿海连云港、吕四两个测点的验潮站多年的观测资料以及AVISO卫星高度计资料,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和潮汐调和分析方法研究江苏沿海地区的海洋水位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江苏沿海海平面和潮差均呈上升趋势,海平面上升速度达3.35 mm/a,高于全球和区域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对采样间隔为1 h的潮位连续观测数据作调和分析,各验潮站主要半日分潮的振幅呈上升趋势,全日分潮的振幅呈下降趋势,S_a分潮的周期性变化与El Nino现象有关。  相似文献   

5.
南海中建南盆地速度资料分析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大量速度谱解释的基础上,分别计算了南海中建南盆地的层速度、时深转换和砂岩百分含量,并对盆地5套地层的层速度平面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部坳陷的层速度最大,北部坳陷和南部坳陷次之,北部隆起的层速度最小,反映了地层的构造走势;利用砂岩百分含量资料进行岩性分析,发现西北部和西南部的砂岩百分含量大于75%,属于砂岩相沉积,推测盆地的物源主要来自西北和西南方向,为沉积相解释和油气资源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鳌山湾波浪及海流资料的深入分析,对区域水动力环境形成较为系统的认识.通过现场水域悬沙观测资料、沉积物取样及粒度分析资料,结合区域水动力资料,对鳌山湾及周边区域泥沙运动趋势进行分析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鳌山湾具有较长的深水岸线,岸滩稳定,泥沙来源少,有岬角掩护和一定范围较为平坦的后方陆域,具备建设深水大港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钻前压力预测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层压力研究是一个重大的地质问题。地层压力预测,不但有利于油气地质研究,而且对钻井安全的保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地层超压可导致地震波速度下降。因此,目前地层压力主要的预测方法是地震速度预测法。压力预测的关键问题是地层层速度的求取问题。只有获得了高精度、高分辨的速度场,才能得到较准确的压力场。实践中,我们进行了①地震资料精细处理,尽可能把多次波去干净,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加密速度谱解释;②地震层析成像;③测井约束地震波阻抗反演;④叠前深度偏移,以此来获得相对较高精度的速度场,进而得到较可靠的压力场。  相似文献   

8.
南海西北部与红河地区地球物理场及其地壳深部结构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分析了南海西北部与红河地区地球物理场特征,计算了研究区重、磁资料的一阶小波细节变换、四阶小波逼近变换。根据重力场资料以及南海北部盆地钻井取样的测试结果,同时参考在研究区进行的地震勘探结果,对研究区的地壳结构进行了反演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地壳结构较为复杂,地壳厚度在17—38km之间,总的趋势由陆向洋地壳厚度逐渐减薄,反映出该区域地壳具有陆壳、过渡壳的性质,同时存在上地幔隆起区及凹陷区。用地震层折成像结果与重力资料计算出的地壳分布趋势进行了对比验证。根据地幔对流结果探讨了研究区深部地球动力学特征及其与深部地壳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张振克 《海洋科学》1998,22(1):24-26
1 相对海平面上升趋势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海平面上升是21世纪沿海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90年代以来已由研究全球理论海平面上升转向研究区域相对海平面上升,因为后者在评估海平面上升可能造成的影响比前者更有实际意义。近年来对中国沿海相对海平面变化、上升趋势及其影响评估的研究[2~6],主要依据水准观测、验潮站观测的资料分析相对海平面变化的速度;参照IPCC(1990,1992)对下世纪全球理论海平面上升幅度的最佳估计,结合不同地区大地水准观测资料,对我国沿海不同地区未来相对海平面上升幅度进行估算,并分析其可能…  相似文献   

10.
北冰洋航路是未来全球航运的重点开拓领域,海冰运动对北冰洋航路开发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风云三号卫星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FY-3/MERSI)数据的特点和优势,研究北冰洋流冰自动提取和运动跟踪的方法。首先在分析流冰灰度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分区域阈值分割与梯度差分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块状流冰提取,然后根据块状流冰的多种几何特征匹配同名流冰并计算其运动速度。应用这种方法跟踪2011年6月弗雷姆海峡流冰运动,跟踪结果与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提供的极地网格化日均海冰运动矢量整体趋势一致,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这种方法获取各块流冰实际运动速度,可以有效弥补网格化海冰运动平均速度场分布和细节的不足,为北冰洋航路开发提供更详细的流冰运动信息。  相似文献   

11.
肖荣  杨红 《海洋科学》2016,40(2):94-101
根据2012年—2013年对霞浦人工鱼礁海域调查所获得的实验数据,应用CFD软件,对礁区投放的三类不同结构单位的鱼礁组合在非定常流作用下的三维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分析了各鱼礁组合之间的流场差异,并估算了诸营养盐垂直输送通量。研究表明:三种鱼礁迎流面上升流最大高度为礁高的2.27~3.73倍,上升流最大速度与来流速度之比为0.40~0.72,上升流平均速度与来流速度之比为0.10~0.17;计算域内单位鱼礁组合上升流平均速度为10–2 cm/s量级,三种单位鱼礁组合区域营养盐垂直通量大小关系为:方型鱼礁船礁梯形台鱼礁,方型鱼礁区4PO??-P、3NO?-N、3Si O??-Si的平均垂直通量分别为438.3 mg/(m2·d)、2212.5 mg/(m2·d)、7288.3 mg/(m2·d),鱼礁投放会改善该海域的水动力环境,形成典型的上升流区,海域初级生产力得以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2.
从南海中部海域多次地球物理调查获得的速度资料中,挑选3 000多个速度谱点,经过解释直接或间接地获得该区200多条剖面上各点的叠加速度、均方根速度、层速度等多种速度资料,并计算出该区的时深转换和砂岩百分含量。综合各剖面上的速度变化和Ps值(砂岩百分含量)特征,编制了晚始新世以来地层速度和Ps值平面图,分析各时代层速度和Ps值的纵向和横向变化规律。得出南海中部海域物源早期来自西北方向,中期西南方向,最后远离物源的变化过程,海水进侵方向为东南方向。进而说明该区经历了初期冲积平原、中期滨海—浅海和晚期浅海—半深海的充填演化过程。为研究该区的地层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适合海区沉积盆地基底反演的密度模式,推导了对应的重力异常精确公式(近区计算公式)和近似公式(远区计算公式),提出模拟沉积盆地复杂变化的密度差-深度曲线的分段拟合方法。建立了一种利用地震波速度谱、重力和水深资料反演沉积盆地基底的方法。利用地震波速度谱的资料对厦澎凹陷的密度-深度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反演了厦澎凹陷的重力基底,认为整个厦澎凹陷可能由不同构造格局的东北和西南两部分组成,并分别讨论了这两部分的基底特征。  相似文献   

14.
利用苏门答腊附近海域T/P、Jason-1测高卫星近20年的海面高连续观测资料,分别计算了该区域(80°E~105°E,5°S~20°N)在2004年苏门答腊大地震前后的海面高变化趋势,并与该区域对应时间段GRACE重力卫星反演的地表质量迁移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由卫星测高观测资料估算的震区地震前后海平面趋势的变化与卫星重力反演结果基本一致。由于卫星测高沿轨观测具有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特性,卫星测高资料估算的海平面趋势变化可以更为准确地反映震区海平面变化的局部特征。还对该区域震后形变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5.
珠江口近30 年海底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及其环境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诚  赵艳  张华  詹文欢  夏真 《海洋科学》2013,37(5):61-70
根据1975年及2003~2004年夏季在珠江口水域的表层粒度资料,研究了珠江口区域表层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发现其平均粒径、分选性与偏度整体分布趋势相同,在北部口门存在着区域差异。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对过去30年珠江口的沉积环境变化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珠江口表层粒度特征分布主要受水动力环境控制,区域的分布差异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关系密切。该研究可以为海岸带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非静压单相流模型(NHWAVE)研究了波状涌潮在变化地形上的传播演变特性。通过设置合理的计算工况,系统分析了涌潮高度、潮前水深和斜坡坡度对波状涌潮水动力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涌潮高度和潮前水深对波状涌潮在变化地形上的水动力特性影响显著,不同的地形坡度对波状涌潮水动力特性影响较小。变化地形的存在可导致涌潮高度显著增大,引起沿程最大水位的剧烈变化,并且使涌潮传播速度降低。随涌潮高度的逐渐增加,斜坡前后潮差持续增大,同时表层速度与水深平均速度均呈现增大趋势。当增加潮前水深时,斜坡前后潮差减小,表层速度与水深平均速度单调递减。本文研究成果对于正确认识波状涌潮在变化地形上的传播演变规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为波状涌潮河段涉水建筑物的工程设计及安全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应用CFD软件FLUENT开展了圆台型人工鱼礁单体流场效应的数值计算,对比分析了圆台型人工鱼礁与金字塔型、三棱柱型、方型人工鱼礁的上升流最大高度、最大速度、平均速度等参数,讨论了圆台型礁的背涡区尺寸和流态。研究显示,圆台型礁的上升流最大高度可达礁体高度的2.14~2.17倍,上升流最大速度可达来流速度的0.76倍,上升流平均速度可达来流速度的0.125倍;背涡区长度约为礁体高度的2.3倍。研究结果表明,圆台型人工鱼礁流场流态的大部分指标优于其它4种常见礁型的流场流态,且背涡区漩涡多变、流态复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南海区重点岸段海岸侵蚀现状成因分析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2003年与2006年对南海区琼州海峡两岸重点岸段(雷州市徐闻县龙塘镇赤坎村岸段、海南省海口市镇海村岸段和新海村岸段)的海岸侵蚀进行了现场监测,测量了侵蚀的长度、宽度和面积。对两年现场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海岸侵蚀长度的平均速度为200m/a,宽度的平均速度为20m/a,面积的平均速度为4000m2/a。应用了地质分析、水动力分析、极端海洋气候影响分析等新的理论和方法重点分析了海岸侵蚀的成因,并提出了一些对策,供相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盖康雨  刘磊 《海洋工程》2023,41(3):110-122
海底矿石在软管中的水力输送是深海采矿的重要过程。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离散元耦合的计算方法(CFD-DEM),对矿石颗粒在软管中的输送进行数值模拟,重点关注矿石颗粒的运动、分布规律以及管壁受到的颗粒作用力,分析输送速度和输送浓度(入射颗粒的体积分数)对输送过程的影响规律,探索管道中易发生堵塞、易受颗粒磨损的区域。结果表明,软管中颗粒的动力学特性与管道倾角、输送速度和输送浓度有关。颗粒主要沿管道截面底部推移,倾角较大的上升段出现处于悬移状态的颗粒;管道横截面内颗粒运动速度从上至下递减,截面中心处颗粒的速度接近输送速度。输送过程中颗粒的局部浓度(该区域颗粒与固液两相流的体积比)始终大于输送浓度,局部平均速度始终小于输送速度。上升段颗粒体积分数大于下降段,颗粒速度小于下降段。管道拱顶和谷底位置管壁所受颗粒作用力最明显,管壁最可能受颗粒磨损。  相似文献   

20.
GIS与遥感支持下的南黄海辐射沙脊群现代演变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海宇  王颖 《海洋科学》2002,26(9):61-65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是世界罕见的大型水下泥沙堆积体,具有独特的动力地貌组合。利用1988-1995年的LANDSATTM遥感影像,ERS1SAR影像及1979年编绘地形资料,综合应用GIS与遥感方法,对这一区域在20世纪80-90年代的变化及演变趋势作出分析,其基本演变特征与趋势表现为;沙脊群枢纽地区处于不断的增长,扩张过程;南部区域堆积与侵蚀作用较弱,沿岸潮滩向海淤进;而北部区域变化较强烈,并继续脊槽相间的模式,所取得的结果与该区域动力地貌研究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