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0 毫秒
1.
海底熔岩风化作用过程的研究对于澄清元素地球化学迁移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简要介绍了海底熔岩风化作用及鉴定标志。在细致的岩相学工作前提下,利用指示风化程度的特征风化矿物如橙玄玻璃、黏土矿物(蒙脱石和蒙皂石)、沸石(钙十字沸石)以及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结合烧失量(L.O.I),K_2O/(K_2O+Na_2O)比值和Fe_2O_3/(FeO+Fe_2O_3)比值等识别风化岩石的化学鉴别指标,辨识了马里亚纳海槽熔岩(弧后盆地玄武岩,BABB)和火山玻璃、西太平洋海山省(白垩纪碱性洋岛玄武岩,OIB)及中生代洋壳(洋脊玄武岩,MORB)的风化程度,探讨了风化作用的原因及其对岩石地球化学数据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超过5 Ma的海山和洋壳玄武岩相比,马里亚纳海槽玄武质熔岩风化程度很低,仅基质中的隐晶质和玻璃质及玄武岩的玻璃质边缘略微橙玄玻璃化,其余基本保持新鲜岩石结构。马里亚纳海槽熔岩和火山玻璃的很低的风化程度是因其在海底经历的风化作用时间很短。最后,我们指出,马里亚纳海槽处海底熔岩风化作用没有造成显著的元素迁移,对精确获得其全岩的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不产生明显影响,而对超过5 Ma的海底熔岩的地球化学数据解释时要谨慎。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地球的磁场周期性地向相反的方向改变自己的方向。由于岩石中含有磁性矿物,这种转变可以测定。例如,在海洋的线性磁异常中反映了岩浆岩的喷发序次:在形成年轻地壳区段的凝固熔岩中,所含的金属保存了熔岩喷发时期的地球磁场方向。测定了海底交替磁条带的年龄后,采用测量条带之间的距离可以判断任何时期板块分裂的速度。至今一直认为,在太平洋岩石图板块复活节岛以南的海区,具有最大的漂移速度(约15cm/a),这大致等于人类头发的生长速度。但是现在这个“记录”正在被改写。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地球物理学家D.Wilso…  相似文献   

3.
美国地球化学家S.Hart揭露了由14个火山成因岛屿组成的萨摩亚群岛以东的法·阿法宁水下活动性火山。详细地研究其构造和喷发岩的成分可服务于岛链形成理论进一步的发展。现有的这些岛屿周围洋底的图件是若干年前根据卫星高度测量法的资料绘制的 ,并显示出极度的不准确性。Hart在调查海底地形时确定 ,他所具有的水深图没有提供现实的情况 :在应该是高达4300m强大火山的地方却标示了不大的丘陵状隆起。只是由于采用了“西比姆”多道声纳 ,才确定了火山的实际规模和海底地形的重要细节。Hart及其同事们采集了海底岩石样品…  相似文献   

4.
弧后盆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许靖华 《海洋学报》1979,1(2):243-251
有关岛弧的研究,在三十年代早已开始了.1930年时,荷兰一位地球物理学家在研究重力异常时发现,在印尼南部的诸岛形成了一个弧状的构造,称它为岛弧.而且发现了它以南弧形的爪哇海槽,这是个很深的海槽,在它北坡下有个很大的重力异常带.这个海槽发现后,许多地质学家普遍认为岛弧在海洋地质上是个很重要的现象,与造山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5.
海洋核杂岩是近年来新提出的洋底构造样式,其主要产出于慢速-超慢速扩张洋中脊轴两侧,目前在中大西洋脊、西南印度洋脊、中印度洋脊以及东南印度洋脊均发现海洋核杂岩。海洋核杂岩以其表面梳状构造为主要的探测特征,其构造要素还包括平行于洋脊轴的拆离断层、上盘后期正断层等;其岩石组合以出露于洋底的地幔岩石为主。海洋核杂岩的发育与慢速-超慢速洋脊的扩张速率、岩浆补给和拆离断层的发育有关:慢速-超慢速扩张洋脊的岩浆补给不足以平衡洋脊扩张所带来的空间应变量,从而以在薄弱带发育拆离断层来弥补,并继而使拆离断层下盘的地幔岩石出露洋底表面,形成海洋核杂岩。海洋核杂岩的发育经历了发育初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亡期等周期。海洋核杂岩为洋底热液硫化物矿床的发育提供了物质来源、热液通道等有利条件,或将是热液硫化物矿床发育的有利构造条件,是一种新的远离洋脊轴的热液系统。  相似文献   

6.
岩石生热率是研究地球内热的一个重要的参数。本文根据自然伽马与岩石生热率的关系,利用盆地4口钻井的自然伽马测井曲线,计算出桑托斯盆地主要岩石或矿物及地层的生热率。本文统计了2964个自然伽马测井数据值,主要岩石或矿物的生热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泥岩、砂岩、页岩、玄武岩、石灰岩、硬石膏和盐岩;盆地地层的生热率随深度增加显著降低,生热率体现出受控于岩性变化的特征。以S1井为例,根据岩石生热率和热流的关系,计算出盆地中各个组的生热率,Marambaia组、Itajai-Acu组、Itanhaem组、Ariri组、Guaratiba群、Camboriu组生热率分别是1.36±0.16μW/m3、1.52±0.15μW/m3、1.30±0.3μW/m3、0.46±0.18μW/m3、0.64±0.23μW/m3、0.37±0.07μW/m3,盆地沉积地层产生的热量占表层大地热流的13.62%,因此沉积地层具有一定的产热潜力,对区域有机质的成熟度有一定的影响。建立了岩石圈分层生热模型,其中地壳热流贡献为15.38mW/m2,占表层大地热流的30.76%,地幔热流贡献值为34.62mW/m2,地壳和地幔的热流比例为0.44,具有“冷壳热幔”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按照“热点”理论,从该区升起的岩浆“柱”“穿透了”在其上缓慢移动的岩石图板块。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火山链。夏威夷岛向东南35km的太平洋底可作为观察这些过程的合适地点。洛依希活火山位于该区水下,它是由来自巨大的地下熔岩“柱”的岩浆补给的。喷出的熔岩在海底形成了高达3500m的海山,并继续生长。由海底火山产生了海岛@朱佛宏  相似文献   

8.
铁是地球化学家所熟悉的、也是很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元素,其原因是:一是它富集成矿,对国民经济极关重要;二是它广泛分布各类岩石之中,特别是沉积岩(包括分散沉积物)之中,加上它的某些地球化学特征,如价态的变化,给各类岩石的形成变化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证据.如大家所熟知的沉积地球化学环境分类,即所谓氧化环境与还原  相似文献   

9.
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区由于大规模火山活动的存在,深层熔岩上涌,为结壳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根据磁测资料,对区内ME海山磁异常特征。采用似二度体磁力剖面异常特征计算公式。用正演拟合方法来反演地下地质体产状、形态大小、基底起伏和磁性体物性参数,从而得出磁源体特征。研究海山性质及邻域洋底的地质构造特征。特别是断裂构造及其分布、岩浆活动规律以及岩石物性等有关的海山结壳的地质构造背景及其演化。为探讨地质构造对结壳的生长的控制作用提供依据。并为评价富钻结壳资源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属于夏威夷群岛的卡乌阿依岛对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来说,早就是一个经典例子。它展示了一座海底火山怎样“长成”高出海平面的雄伟单一岩石海岛。专家们至今都认为,由高地唯一中心均匀流出的大量熔岩流形成的卡乌阿依岛几乎是圆形的轮廓证明了这一点。在3Ma间形成...  相似文献   

11.
海底火山喷发很难探测 ,取样则更困难。仅凭少量资料 ,难以确定熔岩—海水相互作用和岩浆库除气对局部海水化学成分或对喷发时细粒火山灰再搬运过程的影响。据我们所知 ,两个最全面的研究均涉及板块内火山。夏威夷沿岸基拉韦厄火山活动形成海底热柱 ,溶解的金属颗粒、Si和H2 含量增高 ,然而CO2 未增加 ,因为熔岩到达洋底之前 ,CO2 已释放出来。1 989年 1月 ,南太平洋中部的麦克唐纳海山喷发时 ,研究人员在大约 1 50m的深度的海底喷发处取到一整套水样。Fe、Mn、SiO2 、H2 S和CO2 的明显异常 (根据 pH值计算 ) ,提供了有关喷发期间浅埋…  相似文献   

12.
年轻的洋脊     
1999年 ,法国发展研究所的地球物理学家在太平洋富通岛沿岸通过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发现了以前未知的海底山脉———富通洋脊 ,其地理坐标为19°32′S ,170°12′E。它高出洋底1390m ,而山顶位于水面以下600m处。科学家们发现 ,海岛本身位于年轻海岭的脊部 ,该地的扩张速度相当快 ,为每年3~6cm。有时 ,地幔物质的上升导致地震。科学家们还获得了海岭上大量转换断层的资料。据推测 ,它们的出现是该海区强烈地震活动的结果。年轻的洋脊@朱佛宏  相似文献   

13.
我国女海洋地质学家、现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先兰,最近对新闻界记者说,她在南极长城湾沉积物中发现了自然金。其形态主要呈不规则粒状、片状,其次为棒状、骸骨状。自然金颗粒细小,粒径多为60μm左右,最大粒径可达125μm,相当于显微  相似文献   

14.
海底地震站     
根据美国制订的详细计划,不久前,建造了海洋地震仪系统,这是设置在洋底钻井里的世界上第一个永久性自动地震站。该地震站位于塔希提岛西南约1000海里,即汤加海沟地区,这个海沟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带之一。 地震站由一个集装箱组成,箱内装配了一台计算机、四台地震仪以及其他一些探测器和传感器。集装箱安放在一个直径为20厘米,长为10.7米的圆柱体内。圆柱体不受海水的腐蚀,它能承受680个以上的大气压。圆柱体是利用“格·挑战者”号钻探船上的专用设备放入钻井内  相似文献   

15.
刘光鼎小传     
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刘光鼎先生,是著名的海洋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寄多半生之精力浸淫于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的研究,造诣精深,卓而成家,其学术成就多有不同凡响处,并屡获殊荣——早在1982年,先生就以  相似文献   

16.
不久前美国国家科学基金投向了国家科学院 ,建议评估创立新的全面研究世界大洋深部及其海底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现在以 W Ryan为首的专家组已制定了计划。专家组认为 ,建立传播发生在水层和洋底的物理、化学、生物及其它过程的信息、并能长期工作的遥测站系统是必要的 ,技术上是可能的。它们可以固定在专门的浮标上或当前不再使用的水下电力或通信电缆上 ,并与自主操作的下沉仪器同时工作。专家组的副组长地球物理学家 R Detrick建议立刻将新的规划与已经在华盛顿大学开展的“海王星”系统制定工作相结合 ,初步的评价表明 ,建立新的系…  相似文献   

17.
许多现存造山带中均发现了洋岛玄武岩(OIB)和地幔柱型蛇绿岩记录,因此洋底高原增生是大陆生长的重要方式,但目前对控制洋底高原增生过程的机制仍不清楚。采用热-机械-岩石学模型数值模拟研究洋底高原的陆缘增生过程,结果显示洋底高原向大陆边缘增生具有3个控制因素:(1)减薄的大陆边缘;(2)海洋岩石圈中的"薄弱"层;(3)年轻的洋底高原。模拟结果与中国东北地区那丹哈达地体的野外构造解析结果和地球化学特征结合,揭示了洋底高原和东北亚大陆边缘的强烈挤压引起俯冲带的应变集中,产生与阿尔卑斯型褶皱相关的高角度逆冲断层和背冲断层,并伴随低级变质作用的构造折返过程。  相似文献   

18.
古海洋学的回顾与前瞻(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古海洋学的主要成就2.海洋化学环境的变化洋底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研究,可以有助于阐明海洋的化学环境,表层生物生产力(肥力)以及表层和底层环流的变化,在海洋地球科学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甲)方解石补偿深度(CCD)及CaCO_3含量的变化 CCD指进入海底的CaCO_3供给量被溶解量所平衡的水深,它是洋底钙质沉积物与非钙质沉积物间的岩相界线.CCD的水深是CaCO_3供给率与溶解率的函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上层海水的肥力、深层海水的碱度、CO_2含量,以及海水与沉积物界面上的水流流速等,是一个复杂的问  相似文献   

19.
现代洋底热液喷口系统的微生物成矿研究进展是地球自身发展、生命演化、洋底下的生物圈层以及天文微生物探索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近10余年来,随着微电子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热液系统微生物成矿研究得以拓展和深入,逐渐成为地质微生物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当前在全球的热液喷口系统已经发现微生物在包括Fe、Mn、S、Si的...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6-苄基腺嘌呤(6-BA)、激动素(KT)、奈乙酸(NAA)和甲壳素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枝管藻(Cladosiphon okamuranus Tokida)盘状体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6-BA对盘状体的生长具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其质量浓度为0.5 mg/L时的促进效应最强;不同质量浓度KT下生长的盘状体直径均大于对照,其最有效质量浓度为1 mg/L;NAA可以延长枝管藻盘状体的生长时间,促进盘状体生长,其质量浓度为5 mg/L时,盘状体的生长时间被延长7 d左右,直径可达780μm,比对照(540μm)高出240 μm;甲壳素对盘状体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