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探讨浙江沿海贝类体内有机锡的存在形态及分布特征,采用戊基化格氏衍生GC-FPD方法测定了沿海六县(市)采集的双壳贝类体内3种丁基锡和3种苯基锡化合物含量,并采用风险系数法进行了健康风险评价。研究表明,苯基锡是贝类体内有机锡的主要污染物,含量范围为nd~203.6 ng·g-1(干重),以二苯基锡为主。丁基锡总含量范围为nd~8.2 ng·g-1(干重),以三丁基锡为主。贝类中贻贝对有机锡的富集能力较强。不同区域贝类体内的有机锡主要来源于海运船舶的防污涂料。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浙江沿海贝类对食用人群的健康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于1987年和1988年春、秋两季分析测定了胶州湾24种经济生物体内的重金属铜、铅、镉、锌和铬含量。结果表明,受周围污染环境的影响,该湾经济生物体内的锌、铬、铅和铜含量明显高于受排污影响较小的黄海中部海域同种生物体内的含量;不同种类、体长和不同季节生物体内的重金属含量都有较显著差异。本调查还采用在湾内广泛分布且游动能力差的菲律宾蛤仔探讨了不同地点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未发现潮下带蛤仔与距污染源远近有明显关系。鉴于该湾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均低于“海洋生物污染评价标准”和“人体消费标准”,可以认为,胶州湾经济生物体的可食部分对人类食用还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评价防污涂料的毒效,通常采用以附着生物的幼虫作室内药物筛选和外海挂板检验的方法,前者常在解剖镜下检查幼虫是否变态,后者是检查附着的成体数量,但这两者都不能说明药物进入附着生物体内的途径及其作用机制。 本文通过有机锡药物——三丁基氟化锡(tributyltin fluoride)对内刺盘管虫Hydroides ezoensis的实验性中毒观察,试图解答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4.
胶州湾东部锡的输入、形态特征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90年7月~1991年5月取样测量了胶州湾东部各形态锡的季节序列变化.溶解无机锡、有机锡和颗粒态锡的百分比表明了锡形态分布的区域特征及可能的输入.丰水期(7月),各形态锡出现异常高值(DISn76.7ng/dm3,DOSn546.1ng/dm3,PSn688.6ng/dm3),表明陆源输入的主要作用.随着湾内海水盐度升高,溶解态无机、有机锡呈现外海低值的特征,但颗粒锡占据了绝对比例.极高的颗粒物富集因子(8.5×104~2.2×105)和浮游生物富集因子(5.1×104~7.0×105),说明水体锡的强颗粒物活性和生物获得性,对排除无机、有机锡起重要作用.相反,沉积物中锡的甲基化则将是锡从沉积转入水体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对胶州湾水体、浮游生物、悬浮颗粒物和沉积物中锡的测定、形式、生物累积等进行研究。不同季节(1987年和1988年)的水体、浮游植物和沉积物测定表明:1.水体总还原无机锡和总锡含量分别为4.2~38.8ng/dm~3,65.6~209ng/dm~3;浮游植物总锡含量为22.4~414mg/kg(干重);沉积物总锡含量为0.015~0.98mg/kg(干重),且在胶州湾港口区测得水体总锡的最大值209ng/dm~3。以上结果与目前世界其它海域、河口类似。2.有些区域有机锡含量已达到或超过某些生物的致毒阈值(对双壳类,其TBT≤0.1μg/dm~3)从而引起水质恶化。3.水体总锡含量与悬浮颗粒量密切相关;浮游植物对锡的生物富集因子高达10~5,说明无机或有机颗粒及生物体在水体锡的循环迁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洋山港运行对周边海域的环境影响,本文对洋山港码头所在地小洋山港潮间带地区表层海水及生物体内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进行深入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表层海水中重金属以Zn和Hg的污染为主;生物体内主要累积重金属为Cu和Zn,其中小结节滨螺体内重金属含量最高,富集系数最大,可作为小洋山码头地区海水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的指示物种;生物体内重金属形态和组织分布的结果表明,Cu、Pb、Cd和Zn以水溶态存在的比例较小,且主要存在于肌肉组织中,而As和Hg主要以不溶态的形式存在于非肌肉组织中;重金属在不同生物种类体内分布的差异显著,粗糙滨螺体内重金属以水溶态存在的比例最大,海蟑螂的重金属大多都存在于其肌肉组织中。食用僧帽牡蛎肌肉部分的日限制量(265.80g)明显高于食用其全部软组织(46.74g),且前者还与背景海水的重金属污染特征有较好的一致性,能较准确的反映海水重金属的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大量的原始塑料微球和次生的塑料碎片或颗粒进入水环境,潜在危害水生生物健康和生态系统安全。微塑料在环境中难以降解,可在水体、沉积物等环境介质中长期存在,并在水生生物体内积累,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海洋环境问题之一。一方面,微塑料在降解过程中释放出单体化合物、塑料添加剂等有毒有害成分;另一方面,微塑料由于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可吸附水体中的有机化合物,增强有机污染物对生物的毒性效应。本文参考近年最新发表的有关水环境中微塑料的分布状况、生物毒性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对微塑料的来源及其在海水、淡水、沉积物、水生生物体内等不同介质中的分布进行了梳理,并分别讨论了微塑料对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贝类、鱼类、珊瑚和胚胎幼体等不同受试生物的毒性效应,发现微塑料在鱼类体内具有明显的积累现象,且对海洋生物的胚胎发育具有相对敏感的毒性效应,最后针对海洋环境中微塑料污染问题提出了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8.
壬基酚的内分泌干扰作用和环境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壬基酚对各种生物的内分泌干扰作用及其发生机理,分析了壬基酚对野生生物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探讨了壬基酚在水体、沉积物以及生物体内的分布特征,并就当前国内外壬基酚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展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生物体内一氧化氮化学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氧化氮(NO)作为1种具有生物活性的气体小分子,具有特殊的理化性质,它在生物体内发生的各类反应决定了对生物细胞所起的作用.该文综述了NO的基本性质和近年来NO在生物体内化学作用机制的研究概况,包括与氧气、超氧离子、金属离子、硫醇、其它自由基的直接反应和生物分子的间接反应,试图阐明生物体内NO的多种生理调节机制的化学本质.并对生物体内NO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0.
厦门筼筜湖水产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金山 《海洋通报》2006,25(5):84-89,96
根据2001年7月厦门筼筜湖的水生生态环境调查资料,着重分析了筼筜湖鱼类、虾类、蟹类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分布。结果表明:筼筜湖内的蟹类体内Cu,Pb,Cd和Zn的含量明显高于虾类和鱼类。文中还根据我国《食品中铜、铅、镉、锌限量卫生标准》,对15种水产生物体内的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筼筜湖的鱼类和虾类体内的重金属含量基本未超标,但蟹类体内的Pb,Cd含量已超标。  相似文献   

11.
船底防污涂料目前仍然是舰船预防附着生物最普遍、最有效的手段,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海军的战斗力,海运事业的发展和海洋设施的保护。因此,国内外对防污涂料的研究十分重视。 一种优良的防污涂料必须具备两个特点:适当的渗毒率和良好的持久性。如漆膜封闭性太强,毒物渗出率过低,就起不到应有的防污作用;反之,如果防污涂料渗毒率太高,涂料中的毒物很快就释放完毕,则达不到持久的防污效果。 影响防污涂料渗毒率的因素十分复杂,如防污涂料的组成、使用的海域、舰船的航速、防污涂料的配套、施工条件和质量等,对它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但防污涂料的组成则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 研究防污涂料中各成份对毒物渗出的影响,掌握毒物的渗出规律,合理调节渗出率,可以达到改善防污涂料性能和节约人力物力的效果。本文就几年来防污涂料试验中关于防污涂料某些成份对渗铜率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海上风电工程是我国解决能源危机的新举措。为更好地推动我国海上风电建设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文章综述海上风电的电磁辐射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已有的研究表明:海上风电对海洋生物的电磁辐射影响的主要来源是海底电缆,电磁辐射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某些海洋生物具有磁敏感性;磁场可能影响鱼类迁徙等海洋生物运动,且足够强度的磁场还会影响海洋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等生理过程;随着海上风电的快速发展,深远海海上风电的电磁辐射影响亟待更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黄海海区二十几种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及个别鱼类体内的Zn,Cd,Pb,Cu进行了测定,并计算了其富集系数,同时对调查站的水质和沉积物进行了上述痕量金属的监测。通过实测资料,可以进一步了解该海域各类不同生物所含痕量金属的水平,对了解和评价黄海的环境质量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同时也为国家需要的环境背景值,提供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14.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概况及其在海洋生物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DNA序列测定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某种生物基因组的全序列。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主要依赖于基因组的产物——蛋白质组,但是蛋白质组的研究相对于基因组来说却要复杂得多。蛋白质组技术是在细胞内整体蛋白质水平上进行研究,从蛋白质整体活动的角度来研究生命活动的规律。综述了蛋白质组和蛋白质组学出现的背景、起源、概念、研究技术、研究内容、面对的挑战、开展该项研究的意义、陆生动植物和微生物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及海洋生物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概况。目前,普通生物方面的蛋白质组工作开展得较多,海洋生物方面却相对滞后。种种迹象表明,开展海洋生物蛋白质组学研究,对揭示生命的奥秘、促进海洋资源的开发都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The SEAChange programme, instituted in 2007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South African Network for Coastal and Oceanic Research (SANCOR), included four interdependent research themes, one of which was Marine Biotechnology. Marine biotechnology is a discipline that involves both basic and applied research, and is aimed at the commercial exploitation of marine organism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ogress made in three key areas of the SEAChange programme over the first five years, namely marine aquaculture, omics of marine organisms and marine bioprospecting, and discusses these accomplishments in context to marine biotechnology internationally.  相似文献   

16.
张晓萍  王宪  张钒  李文权 《台湾海峡》2002,21(4):427-430
本文以福建省海洋污染基线调查中部分经济生物污染要素含量的测定结果为依据,探讨了福建省近岸港湾海洋经济生物中污染物含量的特征,并进行污染现状评价。其数据和研究结果可为福建省沿岸海洋生物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南海污损生物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污损生物的研究包括生态学、附着机理和防除研究3个方面,其中生态学是基础,附着机理是核心,而防除研究则是解决生物污损问题的终极目标。回顾了中国南海多年来污损生物研究的发展历程,论述了该海区污损生物的主要生态特点,并从生态学角度、生物附着机理和防除手段的研究开发等方面探讨了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The process of accumulation of toxic substances by marine organisms is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the kinetic theory of systems of macroscopic particles (V. I. Belyaev, 1987). The use of stochastic equations makes it possible to evaluate the degree of accumulation of toxic substances in marine organisms and take into account random variations of their concentrations in marine environments. Translated by Peter V. Malyshev and Dmitry V. Malyshev.  相似文献   

19.
海洋活性多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根据海洋活性多肽是近年来新药研究热点的现状 ,本文对天然存在的海洋活性多肽和海洋蛋白酶解活性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开展海洋活性多肽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