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东北太平洋CC区表层沉积物中的微体生物化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区表层沉积物中的微体生物化石丰富,且分异度较高,反映了热带大洋高生产力的特点。中一方面,保存于海底沉积物中的不同的地质时期的微体生物化石都代表着一段沉积的历史。本文通过对表层沉积物中不同的微体化石的组合特征与分布规律的研究,揭示了该区表层沉积物的沉积类型,只特点以及它们与微体化石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关于东海残留沉积物的微体化石特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海底残留沉积约占世界陆架面积的70%[3],而残留沉积中分布最广的是残留砂.有孔虫、介形虫等微体化石,其壳体大小与砂粒相当,而不同的属种又有特定的生活环境,因此它们在沉积过程中可以反映沉积条件,在搬运作用中又可看作指相颗粒.研究残留沉积物中微体化石的属种组合、保存状况、数量和大小等特点,应能为研究陆架残留沉积的产生与变化过程提供某种依据.关于陆架残留沉积的化石资料不少,但大多局限于脊椎动物,软体动物等大化石,而对有孔虫、介形虫等微体化石群的详细情况尚缺乏分析.  相似文献   

3.
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古海洋学在短短的二十几年的时间里已成为海洋地质学的前沿学科和发展方向之一。学科的建立与发展都与地学上实验技术与理论的重大突破密切相关。做为古海洋学本身主要是以大洋沉积物作为研究依据,研究大洋体系中水团和相关的生物圈、岩石圈的历史。这就必然涉及到有机物质的生物化石和无机物质的矿物沉积两方面。但沉积物中记录的古海洋学信息很多,而解释这些信息的手段又是各有所长,其中微体古生物的化石形态学分析是古海洋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微古专家以此做为确定微体古生物的系统发育和分类的依据。在大洋…  相似文献   

4.
海洋沉积硅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国外近40 a海洋沉积硅藻表层组合及其在地层划分与对比、古地理环境重建、海平面升降和岸线变迁等方面的应用,以及硅藻休眠孢子化石的分类学、地层学和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对中国海洋沉积硅藻的研究进展作了概述,基本查明了渤海、黄海、东海、南海4大海区表层硅藻属种组成及表层硅藻组合面貌;利用硅藻组合进行了地层划分与对比、古海洋环境演变过程的研究;并将各种数理统计方法结合到硅藻分析中,使中国海洋沉积硅藻研究逐渐由定性或半定量向定量研究发展.但在利用硅藻进行古环境定量重建等方面,与国外的研究还存在一定差距.今后应加强建立现代硅藻-环境变量数据库、表层沉积生物硅的溶解、硅藻休眠孢子化石的分类学和地层学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微体化石的研究从其发展到现在解决了主要与地层层序、古海洋环境、古气候有关的诸多地质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微体化石为基础建立了古海洋学。我们在生物学领域进行持续不断的努力 ,在此基础上 ,能够根据微体化石建立起进化古生物学。本文就古海洋变迁(古海洋学)与微体化石进化的关系以及进化(微体)古生物学作出了诠释。正像20世纪末出现的地球环境问题、脑坏死、器官移植等问题所象征的那样,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化石以本身作为具体证据来说明生物进化的过程。对于研究化石的古生物学者来说 ,有必要深入研究进化问题 ,探…  相似文献   

6.
在亚平宁山脉北部中新世的前陆盆地和“卫星式”沉积盆地(前陆盆地系统楔顶的延伸部分),出现大量的碳酸盐岩露头,它们与现代冷泉碳酸盐岩一样具有特定的古生态学、沉积学、成分以及同位素等方面的特征。这些碳酸盐岩主要出现在大型的浊积岩体(Cervarola山和Mamoso砂质有孔虫建造)和陆坡半结核体中(Vicchio和Verghereto泥灰岩,Ghiolidiletto泥岩)。它们形成独立的具有特殊结构和特定生物化石(化能供养的蛤类和双壳类)的不规则块状灰岩,具有典型的18C亏损特征,显示了甲烷对其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下扬子地区早三叠世碳酸盐风暴流与碎屑流沉积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比较沉积学方法,在本区早三叠世碳酸盐地层中,首次发现多层风暴流和碎屑流沉积.在对大量实测剖面观察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对风暴沉积的主要特征:底模(痕)构造,丘状交错层理和旋涡状构造、生物特征及沉积序列和类型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与碎屑流沉积予以对比,总结出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分标志.风暴流和碎屑流沉积在本区的发现,对重塑下扬子区早三叠世沉积时的古地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西沙群岛现代滨岸的风暴沉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仅以1984年10号风暴为例,讨论了风暴前后的水动力条件及路径变化.重点阐述了该次风暴对西沙珊瑚礁区的潮间和潮上带现代砾堤和海滩的影响.描述了珊瑚礁区的砾堤沉积物的空间分布及垂向序列,并对沙质海滩的风暴搬运过程进行了适当的讨论.西沙砾质砾堤和沙质海滩无论从沉积序列上还是从沉积物的结构成份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它们是在一种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两种不同的沉积体,在沉积过程中各有自身的沉积特点.本文尝试性地从上述角度提出一种沉积序列的空间格局,以便为古代沉积物的研究提供一些滨岸风暴沉积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5个方面论述了微体古生物在珠江口盆地新生代晚期海相地层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的应用。层序地层的年龄主要自于浮游有独虫生物事件的测年资料,根据珠江口盆地实际情况和参照历年来各家常用的化石带年龄,初步建立了适合本区新生代晚期海侵层序分析的微体生物事件和化石带的年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胶州湾青岛近海沉积物微古化石及浅层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运用层序地层概念,确定了层序界面的划分方法。初次海泛面之下为河流沉积,微体古生物缺乏,其上岩性以含贝壳的砂质粗粒为主,微古特征表现为低丰度、低分异度。浓缩段岩性为虫孔发育的泥质细粒组分,微古丰度出现最高值。据此可将胶州湾青岛近海层序地层划分为半个三级层序.海进体系域发育海侵边界层、潮沟充填及古滨岸沉积,高位体系域形成大沽河洋河复合三角洲沉积体及湾口两侧的潮汐三角洲沉积体。以层序的方法研究近岸沉积物有利于不同地域不同时代地层间的对比,通过岩性和微体化石及矿物分布等特征综合确定海泛面,在具有多物源、快速沉积特点的近岸海湾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Numerous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to identify storm deposits and decipher storm-induced sedimentary processes in coastal and shallow-marine areas. This study aims to provide an in-depth review on the study of coastal storm deposits from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1) The formation of storm deposits is a function of hydrodynamic and sedimentary processes under the constraints of local geological and ecological factors. Many questions remain to demonstrate the genetic links between storm-related processes and a variety of resulting deposits such as overwash deposits, underwater deposits and hummocky cross-stratification (HCS). Future research into the formation of storm deposits should combine flume experiments, field observation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and make full use of sediment source tracing methods. 2) Recently there has been rapid growth in the number of studies utilizing sediment provenance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the source of storm deposits. The development of source tracing techniques, such as mineral composition,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microfossil and geochemical property, has allowed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epositional processe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coastal storms. 3) The role of extreme storms in the sedimentation of low-lying coastal wetlands with diverse ecosystem services has also drawn a great deal of attention. Many investigations have attempted to quantify widespread land loss, vertical marsh sediment accumulation and wetland elevation change induced by major hurricanes. 4) Paleostorm reconstructions based on storm sedimentary proxies have shown many advantages over the instrumental records and historic documents as they allow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storm activities on millennial or longer time scales. Storm deposits having been used to establish proxies mainly include beach ridges and shelly cheniers, coral reefs, estuary-deltaic storm sequences and overwash deposits. Particularly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the proxies developed from overwash deposits have successfully retrieved many records of storm activities during the mid to late Holocene worldwide. 5) Distinguishing sediments deposited by storms and tsunamis is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issues among the many aspects of storm deposit studies. Comparative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numerous diagnostic evidences including hydrodynamic condition, landward extent, grain property, texture and grading, thickness, microfossil assemblage and landscape conformity. Perhaps integrating physical, bi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evidences will, in the future, allow unambiguous identification of tsunami deposits and storm deposits.  相似文献   

12.
泥质潮坪磁组构特征及其意义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在1988年-1993年期间,对河北歧口及上海南汇海岸带泥质潮坪现行滩面积浦西曹杨新村近代亚潮坪沉积剖面进行了沉积动力环境与沉积动力环境与沉积磁组构特征测量分析。现行开敞海岸同物源潮坪沉积磁且构参量量值特征显示出,其K值高滩为高值,低潮滩次之,中潮滩为低。亚近开敞海岸泥质潮坪沉积剖面磁组构测量结果;K值是区分潮坪沉积动力活动带的高分辨率标志;P、L、F、q是分析潮坪沉积结构的分辨率标志;q是分析潮  相似文献   

13.
热带气旋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风暴潮和强降雨对南海及周边沿海地区社会经济构成巨大威胁。对器测记录之前全新世热带气旋的研究有助于准确预测全球变暖背景下热带气旋活动的变化趋势。本文利用南沙群岛安乐礁潟湖沉积物重建了小冰期以来准年分辨率的热带气旋活动, 共识别28个风暴事件层。研究表明, 小冰期以来, 南沙群岛安乐礁热带气旋活动在年代际到百年尺度上频繁变化, 发育两个主要的风暴活跃期。在小冰期早期(AD 1471—1620)经历了最为强烈的风暴活跃期, 另一个风暴活跃期位于现代暖期的AD 1930—1960, 风暴活动虽有所加强, 但明显低于小冰期早期。与同期永暑礁重建结果的对比表明, 热带气旋活动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性, 更多来自相近区域的高分辨率风暴记录可有效降低古风暴活动重建的不确定性, 提高重建记录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4.
渤海沿岸风暴沉积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沿岸是风暴潮常发地区之一.温带气旋和热带风暴作用形成该区的风暴沉积体.研究风暴沉积体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探讨全新世以来风暴作用对沿岸地质环境演化影响及沉积模式.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和历史资料研究,综合研究渤海沿岸风暴潮动力环境.渤海沿岸的风暴沉积体表现为滨岸沙堤、贝壳堤、风暴沉积砂层等地质体.保护风暴沉积体,合理开发利用,提出减轻灾害的措施和对策,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陆架海岸台风沉积记录及信息提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长时间尺度风暴强度–频率关系与气候变化相关联,而器测记录和历史记载难以提供充分的信息,因此从沉积记录中提取风暴信息成为一个前沿科学问题。在应用上,这项研究可为海岸带城市群应对未来气候和海面变化提供决策依据。本文回顾了台风沉积记录研究进展,显示陆架泥质沉积、海滩及海岸沙丘、潮滩、潟湖、巨砾是台风事件记录的良好载体,可通过层序形态和物质特性分析而识别。同时,还需进一步完善分析方法,以区分台风、冬季风暴、河流洪水和海啸等不同类型的极端事件沉积。在台风强度信息提取方面,陆架泥质沉积所含贝壳–粗颗粒沉积物可作为海底再悬浮强度的指标,但需更多实测数据的率定;海滩及海岸沙丘顶部的台风沉积分布高程指示了台风激浪流的上冲高度,而台风巨砾的重量可以与近岸波浪的波高建立联系。以上数据经过换算后可以得出台风强度的信息,虽然这些间接的沉积学信息还不足以建立风暴强度–频率关系,但有助于台风强度大数据的建立。潮滩、潟湖沉积连续性好,可构成台风事件的时间序列,然而关于台风强度却是多解的,台风最大风力、持续时间、移动路径、登陆地点的不同组合可能产生同样的事件沉积。我们建议,应发展台风信息提取的新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进行现代过程模拟,根据已知的台风事件资料构建沉积物输运堆积模型,使之能够复演事件沉积的特征;进行多个地点事件沉积的反演模拟,在此情形下,即便每个站位的结果是多解的,但针对多个站位上求取其解的交集之后,多解性将下降,这种模拟方法可称之为“解空间收缩法”;采用大数据融合方式,将其他来源的台风强度数据纳入模拟体系,可进一步降低风暴信息提取的不确定性。动力过程模拟与大数据融合方法的建立,有助于获得与沉积记录同样时间尺度的台风强度–频率关系曲线,进而分析台风动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海滩风暴效应若干问题思考与我国研究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带风暴是一种频发的灾害性事件,其诱发的大浪及其伴生的风暴潮会在短时间内搬运大量沉积物,对海岸地貌、海底地形和海洋沉积的影响极为严重.总结了未来风暴变化趋势和风暴动力方面的研究进展,概述了近几十年来海滩风暴效应领域几个重要方向的进展,内容包括岸滩风暴灾害调查和研究、海滩风暴效应差异性研究、风暴作用下的泥沙运动和岸滩风暴响应沉积学特征等方面.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看,我国在风暴作用下泥沙运动实测与定量分析、多因素耦合控制下海滩风暴效应差异和海滩风暴地貌过程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作为我国海岸科学研究中必需又薄弱的环节,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应该在强化野外现场实验和监测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极端条件下的海滩过程,发展海滩风暴响应预测模型,并积极开展海滩风暴潮防护技术开发与应用.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地质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三角洲已有的晚第四纪沉积地质学研究成果阐明了区域内晚第四纪沉积分区和沉积序列,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内部构型,对千年级和百年级事件沉积进行了初步探讨,总结出了长江三角洲发育模式和控制因素。但同时仍有一些涉及长江三角洲沉积和演化的重要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阐述。目前,对末次冰盛期的长江三角洲存在与否尚存在较大分歧,长江古河口湾向三角洲的转换机制与模式尚不清楚,三角洲系统“源到汇”的研究尚未开展,长江三角洲对人类活动的响应也刚受到重视。对这些问题的探讨,需要以沉积地质学的手段对海区三角洲进行精细解剖。目前,长江三角洲沉积地质学研究中存在着陆区三角洲研究程度高、海区三角洲研究程度低的现状,因此,进一步的研究需在海区三角洲加大力度。  相似文献   

18.
许艳  王拓夫 《台湾海峡》2011,30(2):269-274
沉积物粒度是描述沉积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利用沉积物粒度参数可以反演沉积物堆积过程、沉积水动力特征.通过对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内海湾、河口、潮坪区的红树林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河口与海湾区的红树林沉积物以泥质为主;有堤坝保护的河口区红树林沉积物颗粒细,为悬移质体含量高且连续稳定的低能环境;红树林发育差的潮坪区红树林沉积物为砂含量较大且水动力较强的高能环境.并通过推算海湾区沉积物的沉积年代,结合样品粒度分析的结果得出了该地区风暴潮发生的大致时间.  相似文献   

19.
等深流沉积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根据国内外等深流及其沉积的研究成果,概述了它们的研究进展,且详细阐述了等深流沉积特征和沉积类型,并指出等深岩丘的发现是该领域最为重要、最具特色的突出成果以及等深流沉积研究的油气勘探意义.虽然随着深海钻探计划和大洋钻探项目的开展,等深流沉积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现代等深流沉积和古代等深流沉积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尚不平衡,仍存在着较多问题,尤其是在古代等深流沉积研究方面显得更为薄弱.最为重要的是,等深流沉积的识别是该领域研究的最大难题.因此,在其未来研究上,应注意运用地震波识别、遥感等现代科技调查手段,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识别标志,如沉积学标志、古生物标志等,以促使其逐渐成为海洋沉积学中一个更为完善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0.
部分元素对氧化还原环境非常敏感,氧化还原条件往往决定着这些元素的迁移或富集,这些元素被称为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redox sensitive elements,RSE).除Fe、Mn外大部分RSE在氧化环境条件下以溶解态离子形式存在于海洋水体而发生迁移,在还原环境条件下则容易从海洋水体中析出向沉积物中迁移并发生富集.RSE的这种特性常被用来判断现代或地质历史中的沉积环境.本文在总结RSE与沉积氧化还原环境判别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RSE地球化学行为的因素,进而探讨了RSE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RSE及相关指标在沉积环境判别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氧化还原状态的识别、指示海洋水体生产力变化、指示海洋水体的局限程度、指示沉积物物源等.影响或控制RSE迁移、转化、沉积和富集的主要因素有:成岩作用、陆源物质加入、粒控效应、Fe-Mn氧化物/氢氧化物的吸附、有机质含量、水体局限、人类活动等.迄今对部分RSE的迁移富集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元素指标的应用较粗略.近期在RSE的应用中应重视样品的选取与保存、测量分析技术的提升以及多指标的互相印证,通过综合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更接近实际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