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班秀文治疗带下病的临证经验。班老认为带下病的根本病因是湿邪为患,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是重要病机,在病变过程中多伴有瘀血的病理因素存在。在治疗方面,主张以调理肝脾肾功能为基本原则,以祛湿为主,同时不忘祛瘀,湿瘀同治。临床用药善用经方,同时创制新方,喜用花类药醒脾悦肝,多用藤类药通经活络,形成了独特的治疗带下病的学术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丹润面膜联合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肝郁气滞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女性黄褐斑肝郁气滞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予以口服氨甲环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丹润面膜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皮损总评分、复发率,评价综合疗效。结果:对照组脱落1 例。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7%(29/30),对照组为93.10%(27/29),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皮损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结束后3个月,复发率治疗组为13.64%(3/22),对照组为54.55%(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润面膜联合氨甲环酸能够改善黄褐斑皮损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现代科研思路与方法对孟昭阳教授临证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进行全面深入地整理和收集,总结孟教授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与经验。方法:收集孟教授临床治疗冠心病的用药方剂,从药物使用角度出发,深入分析相关内治中药。运用PASW 18.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频数分析寻找高频药物及药类,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对药物进行分析,探讨药物的配伍规律。结果:频次在80次以上的为以下13味药即当归、黄芪、川芎、黄连、白芍、生地黄、酸枣仁、麦冬、肉桂、五味子、人参、寄生与水蛭;药类频次多集中在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等。结论:孟教授治疗冠心病有其独特的用药规律,体现出其注重补虚、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辨证思路,可资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4.
介绍赵刚教授运用玉肾露联合藤类药治疗肾性蛋白尿的经验。赵教授认为,肾性蛋白尿是由脾失运化与肾失封藏,人体的水谷精微外泄所致,乃本虚标实之证。临证通过辨病辨证论治,采用补肾健脾治其本,祛风除湿、通络化瘀治其标,标本兼治,以玉肾露联合藤类药治疗,获效颇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R语言探析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有关中药灌肠治疗UC的方药信息,建立“UC中药灌肠治疗方药信息数据库”,使用R语言软件对用药频次、用药关联及药物聚类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得到有效处方1270首,涉及中药220味,总用药频次10032次,使用频次>100次的药物中以清热药最多,止血药、补虚药次之。四气以寒性药为主,五味以苦味药最多。关联规则分析提示白及、黄连、黄柏、地榆、白头翁之间存在较强关联;聚类分析获得3类。结论:UC的灌肠治疗以清热药、止血药为主,核心药物有白及、黄连、黄柏、地榆、白头翁,治疗大法为清热化湿解毒、凉血止血,兼以收敛固涩、健脾益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药方剂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用药规律及发现新方。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建库至今收录的关于中药方剂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文献,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将纳入文献中的方剂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最后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平台软件TCMISS(V2.5),利用该软件中系统熵聚类算法、Apriori算法以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核心算法,获取原发性肝癌的组方规律及发现新处方,并根据结果绘制网络图进行展示。结果:共纳入129个方剂,涉及273味中药,使用频次≥5次的中药共有75味(总频次:1339次),并进一步分析。其中补虚药使用425次,占31.74%;活血化瘀药使用232次,占17.33%;清热药使用226次,占16.88%;利水渗湿药使用159次,占11.87%;理气药使用107次,占7.99%;以上几类药使用累计频次占总频次的达85.81%。消食药、化痰药、化湿药、平肝息风药、解表药只占少部分。结论: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解毒药、利水渗湿药及理气药为组方之首选,结合兼证配伍消食药、化痰药、化湿药。  相似文献   

7.
介绍李延萍教授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经验。李教授认为FD病位虽在胃,但脾虚为致病之本,肝郁、肝虚、肝火为致病关键,病程日久,病入胃络而多痰多瘀,故在治疗上应强胃健脾调气机,补肝疏肝和胃气,平调寒热和阴阳,祛湿活血并通络。临证采用药对升降理气,多用花类药疏泄肝气,予半夏泻心汤加减平调寒热,以芳香化浊之品祛中焦湿浊,选用虫类药涤痰化瘀通络。并附验案1 例,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挖掘腰痛中医古代文献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腰痛提供思路及参考。方法:检索“《中华医典》——方书类——综合方书”部分,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方药进行统计,运用SPSS 21.0软件对中药的频数、频率、归经和聚类规则进行分析。结果:共有44本古代医著检索出治疗腰痛的方剂,其中明代最多(14本),宋代次之(12本),共检索出326首方剂,其中《普济方》有108首。涉及药物219味,使用频次2045次,其中当归、杜仲、核桃仁、补骨脂等30味中药为高频用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为常用中药类别;高频药物的归经分别为肾经(21次)、脾经(16次)、肝经(13次)、心经(12次)、肺经(10次)为主;聚类分析结果第一类为核桃仁、杜仲、补骨脂、当归,与古方青娥丸相似。结论:古代医家治疗腰痛善用补虚药、活血药,多归肾、肝、脾经,补肾活血法是治疗腰痛的基本原则。药物之间的关联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国内1996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中医药治疗COPD稳定期的文献,运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结果:COPD稳定期治疗最常见的基础方剂为六君子汤、金匮肾气丸、金水六君煎、参苓白术散和二陈汤等;排名前10位的药物依次为甘草、茯苓、白术、党参、黄芪、陈皮、半夏、五味子、丹参和葶苈子;药物类别使用频数中补气类药物频数排第1位,排第2~4位的药物频数依次为止咳化痰药、活血化瘀药和利水渗湿药。结论:COPD稳定期治疗主要以补虚类方药、化痰止咳类方药为主。  相似文献   

10.
介绍史哲新教授采用温阳通络法治疗骨髓瘤周围神经病变经验。史教授认为,本病发病原因为肾虚精亏,正气不足,痰瘀毒蕴结体内,加之药毒攻伐,损伤脾胃而致气血生化不足,运行气血无力,营卫阻滞,肌肤、经脉、肌肉失于濡养,最终导致肢体麻木、疼痛、乏力;病机主要为脾肾亏虚,阳虚寒凝,瘀血阻络。临床治疗采用补肾温阳、活血通络法,选用辛温药如桂枝、附子等,虫类药如全蝎、蜈蚣等,藤类药如首乌藤、络石藤等,随症加减。同时善用中药药对,以达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之功,临床疗效颇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文献分析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的中医药治疗NAFLD相关文献,建立中医药治疗NAFLD的方药数据库,统计每味药物使用频次,同时对所有药物的功效、性味进行分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67篇,涉及方剂69首,药物179味,共计1038药次。179味药物中出现频数前5位者依次是丹参、泽泻、郁金、茯苓、山楂;按药物功效可分为18类,按频率排前3位的依次为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补虚药;药性频数统计中,前3位依次为寒、温、平;药味频数统计中,前3位依次为苦、辛、甘。结论:中医药治疗NAFLD总的治则是祛痰化瘀,同时兼顾肝脾同治,辨证施以健脾疏肝。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不孕卷》中不孕症的用药规律。方法:遴选并整理《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不孕卷》中治疗不孕症的有效经验方,对药物进行频数分析,采用SPSS Modeler 18.0统计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SPSS 28.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结果:共收录59位古今名医治疗不孕症的方剂222首,中药238味,总用药频次为2511次,排前5位的中药依次为当归、白芍、川芎、香附、熟地黄。排前5位的功效种类依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清热药及利水渗湿药。中药药性以温为主,其次为平、寒性;药味以甘为主,其次为辛、苦味;归经以肝、脾、肾、心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出高频关联药对16条,中药因子分析出6个公因子,聚类分析出5个聚类方。结论:《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不孕卷》所载历代医家治疗不孕症多以活血化瘀、补肾养血、疏肝行气、燥湿化痰为法,尤其重视从血论治,常以四物汤为基础方,为后世医家治疗不孕症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心血瘀阻是主要表现之一。心宁汤主药为丹参、三七。丹参、三七组成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代表药对。雌激素有保护血管内皮、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降低血脂、抗凝血作用。植物雌激素有类雌激素或抗雌激素作用的活性。因此,本文探讨名方心宁汤中主药是否具有类雌激素作用,以此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析中医药治疗儿童慢性腹泻的组方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2002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 )、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关于中医药治疗儿童慢性腹泻的文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相关药物进行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获得文献125篇,方剂155首,药物142味。药物总使用频次为1506次,单味药物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的药物分别为白术、茯苓、党参、陈皮、甘草;药物功效种类17类,频次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理气药、化湿药;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以脾、胃、肺、肾经为主。得到药对关联规则18条,置信度>90%的药对4条,分别是白术→诃子、茯苓→广藿香、白术→莲子、茯苓→砂仁;频率较高的药对8组,分别为白术-茯苓、白术-党参、茯苓-党参、白术-陈皮、茯苓-陈皮、白术-山药、茯苓-山药、茯苓-木香。对频次≥10次的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得到核心药物组合4组。结论:中医药治疗儿童慢性腹泻以补脾抑肝温肾为主,对于疗效不佳、久治不愈者,可从理气、化瘀等方面进行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夜啼灵散外敷治疗食积内热型小儿夜啼的临床疗效,探讨夜啼灵散中各类药物的主次作用,评估最佳药物配伍方案。方法:将54 例食积内热型夜啼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7组,每组2 例,再依据3×3×3析因设计表,以消食化积类药(A)、镇静安神类药(B)、行气止痛醒脾类药(C)为考察因素,各设3水平,对27组均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观察治疗5 d后患儿夜啼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结果:夜啼疗效比较,A、C因素的3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因素的3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与B因素的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因素的2水平优于1、3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比较,A、B、C因素的3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与C因素的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夜啼灵散中的因素B发挥主要作用,夜啼灵散的最佳组方是蝉蜕、炒麦芽、建曲、木香和香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中医古籍挖掘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用药规律。方法:在《中华医典》数据库及湖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中搜集关于采用中药内服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医案。运用Excel建立原始数据库,进行频次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 25.0和SPSS Modeler 18.0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筛选出医籍71部,医案195则,方剂195首,药物206味,累计用药频次共2561次,排前5位的中药依次为丹参、黄芪、甘草、川芎、当归。排前5位的药物功效依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化痰止咳药、解表药。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以心、肝、脾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显示,丹参、黄芪、川芎、甘草为核心中药。关联强度排前3位的药对依次为川芎-丹参、丹参-黄芪、丹参-甘草。频次最高的2组药物组合为丹参-川芎、丹参-黄芪。聚类分析显示药物分类有4类。结论: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需谨守本虚标实之病机,尤为注重补虚药和活血药的使用,益气活血,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痰浊阻塞证的临床用药规律。方法:检索2009—2019年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国内发表的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痰浊阻塞证的文献,统计分析临床治疗冠心病痰浊阻塞证的处方、药物组成及功效。结果:共纳入106篇文献,出现54种处方名称,组成中药共计100味,总频次1117次;根据中药的功效及分类,使用频次较多的是化痰止咳平喘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理气药,涉及药物种类数较多的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理气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使用频次前2位的化痰止咳平喘药为半夏、瓜蒌,活血化瘀药为丹参、川芎,补虚药为甘草、白术,理气药为陈皮、薤白。结论:为临床治疗冠心病痰浊阻塞证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和研究国医大师熊继柏辨治胃脘痛的学术特点及组方配伍规律。方法:搜集整理学术论著、期刊论文、报纸文章中熊老治疗胃脘痛的方剂,分析其辨治特点,并利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进行用药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利用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分析其核心组合,形成新处方以研究其组方配伍规律。结果:共纳入处方72首,涉及中药100味,多为理气药、补虚药,总用药频次875次。中药药性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苦、辛、甘为主,多入脾、胃经,肺、肝经次之。药物频次、组合和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多以甘草、陈皮、木香、砂仁、枳实、白芍、厚朴、半夏八味药的两味至五味配伍为主。结论:熊老治疗胃脘痛辨证首重分虚实,治疗注重行气止痛,处方以甘草、陈皮、木香、砂仁、枳实、白芍、厚朴、半夏为核心,通过不同配伍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挖掘中医方剂治疗胃癌的药对配伍规律。方法:收集近30年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发表的采用方剂治疗胃癌临床疗效确切的文献,提取元数据建立“胃癌方剂数据库”,统计药对配伍。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方剂共176首,得到药对4381对,经2检验,有90对药对是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核心药对;核心药对的功效配伍规律为:补虚药、利水消肿药之间及与理气药、清热解毒药、消食药、温化寒痰药、化湿药、破血消癥药之间的相互配伍是胃癌治疗的特色配伍。结论:通过分析核心药对的功效配伍,构建药对功效配伍的网络关系图,梳理得到药对配伍特色、特色配伍及代表药对,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草乌在蒙医临床中的使用频率及配伍规律。方法:收集《内蒙古蒙成药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传统蒙药与方剂》3本蒙医典籍中含蒙药草乌的方剂,分析其用药频次、主治疾病频次及关联规则,探讨草乌在蒙医临床中的使用频率及配伍规律。结果:共收集含草乌的方剂138首,涉及蒙药279味,用药频次≥11次的蒙药共43味,排前10位的依次是诃子、红花、麝香、肋柱花、牛黄、木香、安息香、瞿麦、五灵脂、栀子;主治疾病频次≥5次的疾病共12种,排前5位的依次是粘虫病、刺痛症、黄水病、未消化病、希拉病。关联规则分析显示,治疗粘虫病及各种刺痛症时草乌常与麝香、红花、肋柱花、安息香等祛粘清热药配伍使用;治疗赫依病时常与豆蔻、肉豆蔻、丁香、安息香等祛赫依药配伍使用;治疗白脉病及宝如病时常与诃子、麝香、木香、红花、安息香等祛粘清热药配伍使用。结论:蒙药草乌入药的方剂以治疗粘虫病和各种刺痛症为主,常与诃子、麝香、红花、木香、豆蔻、牛黄、安息香、肉豆蔻、肋柱花、丁香等蒙药配伍使用,体现了其具有杀粘、清热、止痛的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