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那颜 《海洋世界》2011,(7):27-29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出生于热那亚共和国的一个工人家庭.读了<马可·波罗游记>之后,他对于印度和中国十分向往,由此萌生了率船队去东方的想法.哥伦布是地圆说的信奉者,认为帆船之所以会从海平面上消失,就是因为地球是圆的.由此他认为只要一直向西航行,就能抵达<马可·波罗游记>里所说的那个遍地黄金与香料的神秘东方.  相似文献   

2.
阅读海洋     
《海洋世界》2013,(6):76-77
《漂流:我一个人在海上76天》作者:史蒂芬·卡拉汉出版社:早安财经文化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2年5月简介:没有这本书,李安可能拍不成《少年Pi的奇幻漂流》。没有这本书,人类无法如此理解海洋。没有这本书,一个人永远不知道自己潜能的极限热爱航海的史蒂芬·卡拉汉,原本打算乘着自己亲手打造的帆船"独行号",从欧洲横渡大西洋到加勒比海。没想到,一场暴风雨,摧毁了他的船。身陷茫茫大海,漂流76天后,卡拉汉奇迹地获救  相似文献   

3.
那颜 《海洋世界》2014,(12):58-63
<正>17世纪,法国巴黎是欧洲的政治文化中心,法王路易十四是欧洲上流社会的灵魂人物。1670年,他下令修建俗称"中国宫"的特里亚农瓷宫。这座拥有众多中国元素的宫殿一建成,就吸引了整个欧洲的眼球,继而引发了追捧与仿效的狂潮。一时间,拥有一座"中国宫"成为了最流行、最有品味的风尚。写给母亲的信中,露依莎王后详细描述了这座中国宫的内部陈设:每处门口都悬挂着风铃,风一起就叮当作响;墙纸是极具东方格调的丝绸,家具也是中式的;负责警戒的宫廷侍卫,穿着满清武官的服饰……  相似文献   

4.
那颜 《海洋世界》2015,(1):60-65
当中国人捧起精美瓷碗吃饭时,欧洲人还在使用"stoneware"(陶器);直到中国瓷器传入欧洲,欧洲人才知道原来世上还有如此精美的器物。他们根据"昌南(即景德镇)"的汉语发音,称它们为"china"。从此"中国"便与"china"画上了等号。从看见中国瓷器第一眼,欧洲人就渴望亲手制造出"中国瓷器",并为此进行了长达几百年的不懈尝试。  相似文献   

5.
<正>他走了,悄悄地走了,虽然他以83岁离去也算安享天年,但我还是不时想起他的音容笑貌,想起他那乡音不改的一口重庆川音和朗朗笑声,最是难忘的,莫过于40年前,那个中国科幻小说发展与繁荣的激动人心岁月。我的心中,他的名字一直是和那段日子紧密相连的。那是中国科幻小说经历了十年浩劫的寒冬后,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迎来的又一个繁荣期。众所周知,科幻小说的发展和繁荣,在中国这个特定的环境,第一位的是"气候",政治清明、环境宽松、允许想象力自由驰骋,是一切文学艺术萌发的前提,科幻小说更是不能例外;再一点也很重要,要有好作家好作品,这也是显而易见的。此外,还有一点也很关键,有时  相似文献   

6.
孙滨 《海洋世界》2015,(4):22-23
<正>有人说,需求即真理,一定意义上讲,此话不假。搞科普,虽说是个苦行僧式的活计,但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前途命运而言,确是一项不可或缺的事业,还有重要的一点,百姓对海洋科普还有需求。这都是支撑我们杂志小编们前行的动力。反正,我是这么想的。话说2001年,各路"贤才志士"竞聘《海洋世界》主编,一时"烽烟四起"。鬼使神差,我亦参与其中并最终荣幸地做了杂志执行主编。还没等我臭美呢,一上任就傻了——一间屋子,残缺破败的桌椅;都21世纪了,大名鼎鼎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海洋学会主办的杂志社竟然连一台电脑都没有!  相似文献   

7.
看海     
<正>1.《海上丝绸之路》作者:李庆新著出版社: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日期:2006-5-1简介: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陶瓷之路、丝绸之路、香料之路、茶叶之路,涵盖了中国的港口史、造船史、航海史、海外贸易史、移民史、宗教史、国家关系史、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史等诸多具体内容,涉及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本书详细介绍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拓展,见证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  相似文献   

8.
华帆 《海洋世界》2010,(4):49-51
"地平线"为欧洲联合研制通用战舰提供了成功的范本。虽然欧洲通用战舰见的研制一波三折,但在挫折之中总算是看到了一丝曙光。法、意两国在"地平线"成功合作之后,目前正在进行FREMM新型战舰计划的合作。……  相似文献   

9.
<正>"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是我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我国目前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进的船只。在我国进行极区科学考察的任务中,"雪龙"号是科考队伍的核心。南极,一个纯洁而又充满危险的地区。《南极条约》的签订,让南校在这个纷扰的世界中独善其身,保留着自己原本的风貌。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是南极考察的最佳时间。我国已经先后进行了29次南极考察。2013年11月7日,"雪龙"号再度从上海启程,开始了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的起程。谁也不会想到,"雪龙"号这次的远航,会在不久之后,吸引了全世界媒体的眼球……  相似文献   

10.
《海洋世界》2014,(7):76-77
<正>第七届全国海洋知识夏令营开营啦!海洋知识夏令营是"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系列活动之一。时至今日,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今年的夏令营,我们将奔赴风光绮丽、素有"黄海明珠"之美誉的海滨之城——青岛。在这个金沙绿树、碧海蓝天的地方,小伙伴们将度过充实而美好的七天时光。青岛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著名的海洋科技城,这里拥有中国最大的海洋科研基地——全国60%以上的海洋科学高端人才集中于此。  相似文献   

11.
由张明书、陈民本等著的《中国海岸带晚第四纪地质》一书已于2000年7月由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台北)出版。本书为中、英文对照 ;图文并茂。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全海岸带晚第四纪的沉积记录 ,本书可供国内外第四纪地质学、海洋地质学、地理、地貌、环境与灾害地质等专业的科学工作者和专业院校师生参考阅读 ,也是地学爱好者的科普读物。《中国海岩带晚第四纪地质》一书出版@曲美艳  相似文献   

12.
<正>在16、17世纪的欧洲大航海时代,一家具有国家职能、向东方进行殖民掠夺和垄断东方贸易的商业公司——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通过旗下的1 5 0多艘武装商船,经好望角往来于欧洲和亚洲之间,运回大批香料、琥珀、矿产,以及中国的茶叶、瓷器等。本故事中的"斯洛特·霍格"号就是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 7 2 3年在荷兰米德尔堡建造的一条木质大帆船。该船外形长48.8米,装载重量425吨,船员250人。服务于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沿海文明古国,海洋文化源远流长、丰富灿烂,但海洋文化研究却相对西方显得薄弱,尚未形成中国海洋文化系统研究的学术自觉,以致中国海洋文化成为中国学术界的边缘化,既缺乏基础理论,又缺乏对海洋文化宏观的整体系统的认知,本书是在"中国海洋文化基础理论研究"最终成果的基础上成书的,研究深入且  相似文献   

14.
《海洋世界》2013,(2):32-39
1长不大的海笔"闪亮"拜年幽静的海底,几个潜水员正在潜水。忽然,一个潜水员看到几根"羽毛"直直地插在海底。"快看,这是什么?""一株植物?""一种动物?""也许只是一根普通的羽  相似文献   

15.
中世纪时欧洲出现的"世界地图",最为常见的是"T-O"型地图,世界在地图中习惯性被分为亚洲、欧洲和非洲三大块陆地。但其实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地图曾经出现过,在这种地图中世界被认为是由四大洲构成。我们可以把这类地图称为"四分天下图"。这类地图独特而少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贝亚图斯地图"。  相似文献   

16.
盖广生 《海洋世界》2011,(6):22-25,3
1590年,在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上,伽利略做了"两个球同时落地"的著名试验后,推翻了持续了近2000年的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传统学说.从那以后,在近代欧洲,人们争相传颂着这样一句话:"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 就在比萨斜塔试验200多年以后,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社会精英中,也出了...  相似文献   

17.
书海拾贝     
中国海洋环境地质学刘锡清等著海洋出版社出版本书是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与海洋出版社共同出版的《中国海洋地质丛书》之一,是一部关于我国河口、海岸带及近海的区域环境地质专著。本书分15章,前6章涉及环境地质学基础知识、我国海洋环境地质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我国海洋环境特  相似文献   

18.
呀!牙?     
清欢 《海洋世界》2012,(9):46-51
第一个长牙齿的海洋动物是什么?盲鳗明明满嘴是牙,为什么还被称为无"齿"之徒?从鱼类到爬行动物,牙齿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须鲸没有牙齿是真理还是谬误?……不久前,来自澳洲和英国研究者利用X射线,生成了一种牙形石的牙齿计算机模型。  相似文献   

19.
金希 《海洋世界》2014,(4):28-31
<正>随时随地停在海中,或是去到南北极,这些都是飞机目前不可能让游客体验的地方。而这恰恰也是邮轮卖座之处。一些黄金航线,从来都不缺游客,而360天环游地球,更只是邮轮才能体验的。世界邮轮的数量仍然在增加,但和以前的邮轮不同,现代的邮轮已经完全向旅游方向发展了。可以说,邮轮已经完成了"邮"的历史使命,正在朝着"游"的方向前进着。  相似文献   

20.
向北,向北!     
一股强大的寒潮从西伯利亚入侵新疆。迅疾扑向西北、华北、华中、华南,十月金秋骤然一片肃杀,飞扬的雪,一夜间披盖了北国群山,气温陡降十几度。看惯了那天气预报南下的冷空气箭头,绝大部分都是从北方演变而来,气势汹汹,纵贯全国。“制冷”的北,神秘的北……2003年7月15日,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一百单八将”,乘“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