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中医学对于疫病的记载最早可见于先秦时期的文献中。但对于疫病的系统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本文首篇即从秦汉时期到魏晋、隋唐、两宋以及金、元、明时期,对疫病病因的认识、病名的认定及辨治的理法方药等方面的发展等的历史沿革进行了梳理,以期对临床进一步认识与有效防治疫病有所裨益,并特别论述到元末明初王履有关《内经》“承制生化”理论的阐释和发挥,是与现代医学用免疫学理论辨治疫病的思路和方法相通应的。第二篇则讲述了明清时期开创于明代吴又可的中医温疫学派的形成,温疫各家有关疫病的理论和辨治湿热疫、热毒疫及瘀毒疫的经验和经典方药。  相似文献   

2.
“白涩症”作为中医眼病名称,首见于明末清初傅仁宇《审视瑶函》,历代医家对此病称呼和认识虽不尽相同,但均围绕眼部干涩不爽,甚至视物昏朦而展开讨论。傅仁宇挖掘先贤认识并结合自身经验,总结了该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及治法方药,提出了“白涩症”病名,得到后世医家的推崇,并作为中医学的规范名称沿用至今。本文通过对“白涩症”这一名词术语的理论文献进行归纳整理考证,理清脉络,溯其源流,为中医眼科诊疗体系的研究提供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3.
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一书中,虽没有后世疫病之名目,却真实记载了大量辨治疫病之证治方药的条文及案例经验。笔者抚今追古,重温经典,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及其体认,并引证了当代诸多医家名宿之论,认为《伤寒论》堪称我国古代疫病防治的奠基之作。《伤寒论》虽以辨治寒疫及寒湿疫为主,但也包括湿热类、热毒类及瘀毒类疫病的证治。其所论及疫病的类型及疑似病种,寒湿类疫病主要包括:流行性感冒及其并发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腹泻(寒性)及寒性霍乱,流行性出血热等急性传染病;温热类疫病最为确定的是“黄疸”和“下利”,其证候与现代所谓急性病毒肝炎和急性细菌性痢疾基本相同;该书还开示了辨治热毒疫、瘀毒疫之法门,对后世影响深远。笔者还从《伤寒论》全篇整体分析,体悟到张仲景以“正邪博弈”为核心理念辨治外感疫病的思想,分别采取以祛邪为主、以扶正为主或以祛邪扶正并重的治则大法;并开创了病证结合、以辨证论治为主的中医诊疗模式。  相似文献   

4.
简述我国古代疫病流行对人和社会的危害,认为大的疫病流行,不仅危及人体的健康和生命,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更影响到社会的安宁、战争的胜负、国家的兴衰、历史的进程。并以最著名且曾对人类生命和社会造成危害和影响最大的鼠疫、天花和流行性感冒三大疫病为例,阐述其对人类社会的极大危害。疫病是人类永久的宿敌,人类与疫病的斗争将是艰难的、长期的。因此,人类要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的多样性和平衡,并适度节制自身的活动,顺应自然规律,以保护好自身免疫力,这才是免于受病毒、细菌等感染的最有效的做法;国家也要加大中医学对疫病防治的研究和发展力度,进一步突显出中医药的疗效和优势。  相似文献   

5.
功能对等理论是由美国翻译学家尤金·A·奈达博士提出的的,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文学翻译、商务英语、影视翻译、旅游英语和医学英语中。同时,该理论在中医英语翻译中也使用广泛。本文从功能对等理论出发,结合中医经典古籍《伤寒论》的文本特点,分析“功能对等理论”在《伤寒论》翻译中的运用,为中医经典古籍的国际传播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真睛破损”是一种现代较常见的眼外伤疾病,以眼珠破损、视力减退甚至失明为主要临床表现。本文通过对与“真睛破损”相关的古今文献的归纳、整理及考证,从该病的病名及证候等方面进行梳理,追本溯源,以期为中医外伤眼病的命名和立意提供更充分的理论支撑,从而促进中医药名词术语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7.
湖湘地区古代中医文献系统总结了历代湖湘医家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是湖湘地区人们数千年医疗实践经验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中国古代(公元前202—1911年)湖湘中医为研究对象,《中医人名辞典》《中国分省医籍考·湖南省》《湖南中医源流》为主要数据来源,对湖湘中医药文献进行整理,从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的思路出发,探讨湖湘中医药文献的数字化创新研究。将湖湘中医药文献的古籍文本智能化转化、智慧化利用,不仅能提高对中医药古籍的保护能力和利用效率,而且对提高中医医疗水平、提升中医传承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医古籍中驻颜处方的内服法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中医智库·数字图书馆中具有驻颜功效的中医古籍处方,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对筛选出的方剂剂型、辅料、送服介质、送服温度等进行频次统计,归纳总结用药规律。结果:最终纳入112首古籍处方,涉及282味中药。高频中药以温性、甘味的补虚药为主,归经以肾经为主;剂型以丸剂为主;使用辅料总频次为123次,其中蜂蜜、酒、麦芽最为常见;送服介质共21种,总频次达159次,其中频次最高的为酒(82次);送服温度以温服为主。通过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可以得出聚类方3组及药对组合15对。结论:驻颜处方多见以补虚药为主,尤以补肝肾药物相对较多,且以温酒丸剂内服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历代古籍中治疗乳痈的方剂整理、分析,挖掘其中药物的潜在关联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查阅历代中医古籍中治疗乳痈的方剂,建立数据库,统计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及药对、处方等数据,运用Excel 2007及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2.5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结果:共筛选出中医古籍53本,收录方剂360首,涉及中药272味。其中频次位于前10位的中药为甘草、当归、大黄、黄芪、白芷、人参、乳香、黄芩、白芍、赤芍;药性以温、寒性为主,药味多为苦、辛、甘味;归经以脾、胃经居多;常用药对有甘草-当归、黄芪-当归、人参-黄芪、人参-当归、白芷-当归等。单味药对功效以益气活血、疏肝散结为主,重组新方以清热消肿为主,兼有益气、行气。结论:通过对古代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发现,古代医家对乳痈用药以补益气血的药物为主,加以清热解毒、疏肝散结的配伍组合,常用治法为疏肝凉血、清热解毒。  相似文献   

10.
气象因素对瘟疫的发生与传播有重要影响,中国古代医家通过研究气候、历法与疫病间的关系,形成了五运六气、三年化疫、乖候之气等用以提示并防范疫情的一系列理论。本文通过回顾2019年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前后的气候特征,结合上述理论分析,探讨时令和气候对此次传染病发生发展的影响,以期为今后疫病预警及防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的根基和灵魂,《红楼梦》中包含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内容与专业知识,是学习、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的学习基础,也为中医护理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本文从中医护理的特点、基本理论、评估方法、方药基础知识等方面探索整理《红楼梦》中的中医护理学术思想与内容,探究其深层的中医护理内涵及在生活起居、情志、饮食方面的护理方法,期望能够在中医护理教学中援引举例提高教学效果,在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同时,培育护生中医药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2.
汉末魏晋时期瘟疫流行,晋代道教医家葛洪提出了瘟疫“毒邪”“疠气”病因说,并将“毒”与多种传染性疾病相联系,拓宽了疫病的内涵;同时创特异症或征、病因、实验、流行病学诊断模式;提出了养生强体、消毒隔离、针灸、药物等一系列防治措施,强调药物防治当循日辨治、辨病论治、辨证论治相结合,倡综合防治,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防治疫病的经验,为温病及疫病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医哲学思想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相互渗透形成的理论体系。中医哲学思想的主要内涵有整体观、辩证观、“三因制宜”思想等。笔者从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分析中医整体观、辩证观等哲学思想在中、西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西学中”继续教育及中西医结合普通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4.
正2021年3月1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三所)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杨丰研究员科研团队与新荣腾种业有限公司旗下的亚太海洋生物科技(厦门)有限公司,联合发布抗"玻璃苗"疫病对虾种苗选育的新成果。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一种称为"玻璃苗"的疫病从南到北席卷我国沿海地区的对虾苗种场。健康的虾苗一旦染上"玻璃苗"疫病,最快十几个小时就出现症状,  相似文献   

15.
问诊作为一项重要的临床技能,在目前的中医教育过程中虽然备受重视,但仍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教学与应用相脱离、评价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在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改革的形势下,中医问诊教学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以适应时代对中医人才的新需求。本研究以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病史采集的大纲及要求为导向,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着手进行中医问诊的教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中医古籍文献的整理,阐释了复发性流产的主要病因病机为肾亏虚、气血亏虚和冲任失养,同时脾胃虚、气血瘀等也可导致此病的发生发展以致最终滑胎。治疗方面,结合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以补肾为根本,兼补益气血、补益脾胃、行气活血等治法,同时侧重治疗时间,遵循预培其损与既孕保胎的治疗法则,立足于标本同治,临床上可不断改进治疗方案,从而减少复发性流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养生保健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泰医学中的养生保健方法包括泰式按摩、“元素”养生、泰式瑜伽、养生草药等,中医学可以深入学习并借鉴,将其应用于中医养生学中,以丰富和发展中医养生理论及方法。  相似文献   

18.
对涉及“上寒下热”理论的古籍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探讨其证治规律。认为“上寒下热”的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其病因病机包含外感寒湿阻滞气机、内生寒湿格拒化热、药食不当所生变证等;其病位非单一部位,包含胸中与丹田、肺与肾、胃与肠等;治法包含升阳入阴、升降阴阳、寒热分治、分消水热等。  相似文献   

19.
防治学说是关于疾病预防、治疗原则的理论,是连接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的中心环节,蕴含着丰富的防病治病思想和传统文化知识。以术载道、以道驭术,教师在防治学说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情分析和课程教学规律,道术兼备、深化内涵,将知识传授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感悟文化和培养中医思维,对于实现“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目标和落实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深入研究高血压病病因病机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临床根据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快速而准确地确定其中医证型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血压测值为诊断标准,结合文献研究、专家共识意见,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从“望”“闻”“问”“切”4个方面收集患者症状、体征等信息,通过信息整合设计问卷的整体理论结构和具体内容。结果:系统分析整理出由封面信、《高血压门诊中医病历表格》、指导语构成的高血压病中医证候调查问卷,其核心内容是由14个模块及两百余条症状构成的《高血压门诊中医病历表格》,此外还增加了健康教育处方,在临床诊疗的同时,亦重视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工作。结论:本研究完成了高血压病中医证候调查问卷的初步编制,便于临床医师对高血压病相关中医证型特点作出分析总结,有利于患者了解自身病情,提高防治依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