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大洋冬夏季温度跃层特征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选用最新制作的世界大洋数据集(WOD98)调查资料,进行了数据质量控制、单站跃层程序判断及人工研判、跃层类型归类分析、跃层方区统计,编绘了世界大洋季节跃层大面分布图,大尺度地反映了大洋水体中浅水跃层和深水跃层的分布规律、跃层特征值的变化规律及温度垂直变化的结构特性。  相似文献   

2.
在大洋环流模式中,铅直混合的参数化方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将大洋细结构混合参数化方法首次应用于世界大洋环流模式中。使用中科院大气所(LASG)发展的20层世界大洋环流模式(OGCM)ML20,月平均风场作为强迫场,利用ML20模式在稳定初始状态下运行300a后的计算结果作为本实验进行数值模拟的初始场。该参数化方法对世界大洋环流模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永久性温度跃层的厚度明显变薄;对深层水和底层水的模拟有改进;对南极中层水的模拟比较成功;但是对赤道海区的模拟结果欠佳。  相似文献   

3.
台湾海峡的温度逆跃层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颜文彬 《台湾海峡》1991,10(4):334-337
本文利用1940~1986年国内外海洋观测资料约3600站次,分析了116°~121°E,21°30′~26°N区域内海水的温度逆跃层,结果表明本海域秋、冬、春季西岸海区出现温度逆跃层,同渤海相比,本区温度逆跃层的上界深度较深,厚度较大强度也较大,文中对该类温度逆跃层的成因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南海中部上层海洋温度的短周期振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季风试验(SCSMEX)期间,南海中部投放了3个ATLAS浮标.本文选取3个站点1998年4月13日~1999年4月8日的所有观测水层的温度数据作为研究.通过逐月功率谱分析,发现50-500m深度,温度存在全日和半日2个显著短周期的振动;利用小波分析得出了温度短周期振动的时空变化特点,并结合温度跃层时空结构的分析,发现跃层深度上,温度全日(或半日)周期振动的时空变化与跃层时空结构存在一致性,即在跃层核心深度上,跃层强度越大的时域内,温度全日(或半日)周期的振动就越显著.  相似文献   

5.
根据珠江口外沿岸海域2006年夏季(7-8月)及冬季(2006年12月-2007年1月)航次的CTD调查资料,分析了调查海域夏季与冬季的温度、盐度分布,温度、盐度、密度跃层特征及其与上升流、中尺度涡旋和海流的关系.结果表明:1)夏季调查海域冲淡水扩展、上升流、中尺度涡等现象在温度、盐度分布中都有很明显的表征,并对跃层分布有显著的影响,形成了复杂的跃层类型;在冲淡水扩展的影响下,还形成了双跃层与障碍层现象.2)冬季海水混合剧烈,沿岸浅水区域跃层现象不明显,在陆坡深水区存在跃层现象.  相似文献   

6.
海洋水温的时空分布是海洋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利用1970-1999年World Ocean Database的6-8月水温数据,分析了黄渤海水温垂直分布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水温垂直分布有年代际的变化,上层和下层水温差异有增大的趋势。深层冷水区出现的位置和范围大小也存在变化,以80年代的范围最大。以△T/△z≥0.2°C/m作为跃层判断标准,黄渤海存在明显的夏季温度跃层。温度跃层强度在不同海域有较大的差异,也存在年代际的变化。渤海的温度跃层强度变化较小,基本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而黄海的温度跃层强度较大。  相似文献   

7.
群山 《海洋预报》1990,7(4):69-70
南极海冰时空发展变化的主要规律取决于世界大洋南极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南极表层水的变淡是主要的自然地理因素之一。变淡的海水能决定南极表层水垂直结构的特点(即有强活动层和弱暧舌)。由于这种原因,提高了大洋上层吸收太阳能的能力,增加了大洋的热含量。此外,参入与大气热交换的大洋热量的多少、南极冰反照率的变化、雪覆盖层等因素都会影响南极海冰的时空发展变化规律。观测到的南大洋海冰实况完全证实了这一点。在全年中,流冰的最大发展是在9月份,平均面积为1930万平方公里,最小发展是在2月份,只有320万平方公里,在流冰面积增加(7个月)和减少(5个月)的年变化中存在着明显的非对称性。 冰情时空变化规律(作为冰情和航行条件的主要指标)决定于大洋活动层聚集力和密跃层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日本海温度跃层分布特征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收集日本海海域ARGO和全球温盐剖面计划(GTSPP)海洋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逐站进行计算分析温度跃层,参考相关海洋水文图集,阐明了整个日本海温度跃层的海区和季节特点及其变化规律。日本海地理、气象和水文条件具有明显的多样性,致使温度跃层区域分布差异悬殊、变化复杂。温度跃层对海洋科学、舰艇航行等都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海温度跃层分布特征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收集南海以及台湾周边海域1900~2004年共105a的海洋调查资料,按0.5°×0.5°网格进行计算统计分析温度跃层的基础上,参考总参气象水文中心和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研制开发的中国海海洋水文分析应用系统,以及相关海洋水文图集,阐明了整个中国海温度跃层的海区和季节特点及其变化规律。中国海地理、气象和水文条件具有明显的多样性,致使温度跃层类型多,区域分布差异悬殊、变化复杂。温度跃层对海洋科学、舰艇航行及国防建设等都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0.
比较了垂直梯度法、曲率极值点法和拟阶梯函数法提取温度跃层信息的异同,结果表明:采用曲率极值点法和拟阶梯函数相结合的方法,能够给出较为准确的跃层上下界面位置,即跃层上界选用曲率极值点法和拟阶梯函数法确定跃层上界的最大值,而跃层下界则选用拟阶梯函数的结果。同时利用再分析资料初步诊断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冬季、春季、夏季、秋季温度跃层特征信息分布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