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为探讨As(Ⅲ)对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 肝胰腺和鳃组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测定了1、10、100 ug/L As (Ⅲ) 暴露30 天后,肝胰腺和鳃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的活性 变化以及谷胱甘肽(GSH) 和丙二醛(MDA) 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As(Ⅲ)暴露对紫贻贝肝胰腺CAT、SOD、GST 活性 以及GSH 含量无显著影响,高浓度As(Ⅲ) 暴露可诱导MDA含量的显著升高;对鳃组织而言,中等剂量暴露组CAT 活性 以及GSH含量较对照组水平极显著升高,高剂量As(Ⅲ) 暴露组MDA 含量较对照组也显著升高。研究结果表明,低浓度 As (Ⅲ) 长期暴露即可导致紫贻贝产生氧化胁迫,导致肝胰腺和鳃组织的脂质过氧化,且As(Ⅲ) 对紫贻贝鳃组织的影响 较肝胰腺组织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海水酸化和磺胺甲恶唑环境残留对珊瑚礁区生物的影响,本文以南海珊瑚礁区关键礁栖生物大马蹄螺(Trochus niloticus) 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两种环境胁迫因素对大马蹄螺的氧化胁迫作用。分别采用两个 pH 水平 (pH 8.1、 pH 7.6) 和三个磺胺甲恶唑浓度水平 (0 ng/L、100 ng/L 和 1 000 ng/L) 单独和复合暴露 28 天,测定其对大马蹄螺鳃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氢酶 (CAT) 和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 (GST) 活性以及谷胱甘肽 (GSH) 含量和脂质过氧化水平 (LPO) 的影响。结果发现:海水酸化和磺胺甲恶唑单独暴露能够导致大马蹄螺鳃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氧化应激现象,表现为抗氧化酶 (CAT、SOD 和 GST) 活性和谷胱甘肽含量的升高。在复合暴露条件下,大马蹄螺鳃组织的抗氧化酶(CAT、SOD 和 GST) 活性和谷胱甘肽含量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同时伴随着脂质过氧化水平的显著升高。这表明短期海水酸化和磺胺甲恶唑复合暴露可导致大马蹄螺鳃组织出现氧化损伤现象,进而可能对个体存活和种群繁衍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初始体重(3.17±0.01)g的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为研究对象,在其饲料中分别添加0、0.7和2.1g/kg的α-硫辛酸配制成3种半精制饲料,在水体Cu含量为0.02mg/L的静水养殖系统中饲养60d,探讨饲料硫辛酸在水体Cu胁迫条件下对皱纹盘鲍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皱纹盘鲍的特定生长率(SGR)随着饲料中硫辛酸的增加而升高,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0.7和2.1g/kg硫辛酸处理组皱纹盘鲍的血清、外套膜、鳃和肝胰脏中Cu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2.1g/kg硫辛酸处理组的肌肉中Cu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但是0.7g/kg硫辛酸处理组肌肉Cu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硫辛酸的各添加水平显著升高Cu胁迫下皱纹盘鲍的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的活力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0.7和2.1g/kg硫辛酸处理组的肝胰脏丙二醛(MDA)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2.1g/kg硫辛酸处理组肝胰脏蛋白羰基的含量和DNA断裂损伤显著低于对照组和0.7g/kg处理组。由此可见,饲料中的硫辛酸可以显著升高Cu胁迫下的皱纹盘鲍肝胰脏抗氧化水平,显著降低皱纹盘鲍组织Cu的沉积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肝胰脏蛋白质、DNA损伤和脂质过氧化。  相似文献   

4.
镉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中华绒螯蟹(河蟹Eriocheir sinensis)浸泡在2.Omg/L氯化镉(CdCl2)溶液中,分别于第0、6、12、24、48、72、96小时提取河蟹的肝胰腺,测定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cl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clase.GPx)的活性,探讨了镉(Cd^2 )对河蟹肝胰腺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低浓度Cd^2 环境下,河蟹肝胰腺的抗氧化酶活性随时间发生规律性变化。暴露于Cd^2 后,河蟹肝胰脏SOD活性降低,随时间的延长,在暴露72h后,SOD活性恢复并超过未染毒时22.3%。表明Cd^2 中毒导致细胞内氧自由基大量积累从而诱导酶活性升高;CAT活性先下降后增高,随后减少,最后以低于对照的水平趋于平衡;肝胰腺中GPx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与SOD相似,在解除氧自由基毒性方面有一定的协调性。实验表明河蟹抗氧化系统酶对Cd^2 很敏感。而酶活性在短时间内的变化规律可以为镉对河蟹早期的毒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实验生态条件下,观察苯并(a)芘、芘及其等浓度混合物暴露对梭鱼(Mugil so-iuy)肝脏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7d的暴露中,苯并(a)芘、芘对肝脏GST活性的影响主要为诱导效应,芘对GST活性的诱导比苯并(a)芘强。混合物在15d的暴露中未观察到GST活性的诱导,而是在暴露的后期出现GST活性的抑制。实验表明,肝脏GST活性的诱导指示受到PAHs污染胁迫,而GST活性抑制则是受到较长时间或较严重的污染。  相似文献   

6.
以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为材料,在连续4d内,以100、400、700μg/L 3个剂量的苯并[α]芘(B[α]P)对三角褐指藻进行胁迫试验,分析苯并[α]芘对三角褐指藻的毒性效应,测定三角褐指藻的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环非酶成分、含量及酶活性。研究表明:随着B[α]P浓度的提高和胁迫时间的延长,B[α]P对三角褐指藻的生长抑制作用逐渐增强;藻细胞内丙二醛(MDA)含量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升高,两者与胁迫强度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960和0.894;同时,AsA-GSH循环中的非酶成分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GSH)含量增加,相关酶谷胱甘肽还原酶(GR)、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和单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HAR)活性普遍增加,其中,GSH含量、GR、APX和DHAR活性与藻细胞内MDA含量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744、0.852、0.652和0.600。结果表明:AsA-GSH循环是三角褐指藻细胞对抗苯并芘胁迫、猝灭活性氧、降低膜脂过氧化的重要方式;细胞内AsA含量、GR活性及APX活性对苯并芘胁迫响应迅速、变化显著,是潜在的生物指示物。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不同盐度对文蛤呼吸代谢的影响,本实验设置5个盐度(‰)梯度(11、18、25、32、39),检测不同盐度对文蛤(Meretrixmeretrix)耗氧和排氨的影响,以及文蛤的外套膜、鳃、肝胰腺三种组织中乳酸脱氢酶和Na+/K+-ATP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盐度的不断升高,文蛤耗氧率先升后降再升,在盐度18时达到最大值;排氨率先升后降,在盐度32时达到最大值。随着盐度不断升高和胁迫时间延长,文蛤的肝胰腺中乳酸脱氢酶活力总体呈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的趋势(P0.05),酶活力在盐度39时为最高;随着盐度不断升高和胁迫时间延长,文蛤的外套膜中Na+/K+-ATP酶活力总体呈先下降再升高后下降的趋势(P0.05),在盐度32时为最高;文蛤的外套膜和鳃中乳酸脱氢酶活力以及鳃和肝胰腺中Na+/K+-ATP酶活力受盐度影响不显著(P0.05),酶活力变化也多呈现"W"形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为文蛤的人工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苯并(a)芘和芘对梭鱼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实验生态条件下,浓度范围0.1-50μg/L的苯并(a)芘和芘的短期暴露造成梭鱼肝脏GPx活性先抑制后诱导的效应,相同的污染物,高浓度组对GPx活性的抑制大于低浓度组,出现GPx活性诱导的时间早于低浓度组;相同浓度下,苯并(a)芘对GPx活的作用大于芘,这间接反映了苯并(a)芘和芘的毒性大小,这些结果说明梭鱼肝脏GPx活性与苯并(a)芘和芘暴露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作为海洋环境污染监测的一种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以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鲍类疱疹病毒(Abalone herpesvirus,Ab HV)悬液对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注射刺激,研究其血淋巴中可溶性总蛋白浓度,免疫相关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活性的变化,杂色鲍外套膜、鳃、肝胰腺、腹足中血蓝蛋白(Hemocyanin,Hc)基因Hc1、Hc2相对表达量的变化以及感染后杂色鲍无细胞血浆的抑菌性。结果显示:(1)杂色鲍血淋巴中可溶性总蛋白浓度变化显著,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无细胞血浆中的SOD、ACP、AKP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变化显著,哈维弧菌注射组的SOD活性在感染后第6小时显著升高;Ab HV注射组SOD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在注射后的各个时相均呈下降趋势,从注射后6 h各个时相的SOD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显著(P0.05)。哈维弧菌注射组ACP活性在注射后的第48小时显著升高;Ab HV注射组ACP活性在注射后的第12小时显著升高。哈维弧菌注射组AKP活性在注射后48 h显著升高;AbHV注射组AKP活性在注射后第12小时显著升高。(3)杂色鲍外套膜、鳃、肝胰腺以及腹足中血蓝蛋白两个基因Hc1、Hc2的相对表达量均在注射后的不同时间点出现升高。(4)杂色鲍无细胞血淋巴对哈维弧菌、创伤弧菌和溶珊瑚弧菌这三种贝类病原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抑菌性增强的作用。这些结果表明细菌和病毒的刺激引起了杂色鲍免疫相关因子的变化,使得血淋巴的抑菌性增强。本研究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杂色鲍的非特异性免疫以及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免疫技术防治病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在不同温度下(包括最适温度、低于或高于最适温度)南极衣藻ICE-L(Chlamydomonassp.ICE-L)谷胱甘肽(GSH)含量、蛋白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同时分析了已适应高温(16℃)的衣藻重新适应低温(8℃)时这些指标的变化,以期阐明谷胱甘肽系统与南极冰藻低温适应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当温度低于对照组(最适温度8℃)时,蛋白含量降低,而GSH含量、GPx、GST和GR活性上升,已适应高温的衣藻重新适应低温时也出现类似的结果。但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时,GSH含量、GST和GPx活性下降,而蛋白含量和GR活力有上升的趋势,GR活力增长幅度比低于最适温度时的变化小。由此可见谷胱甘肽系统在南极衣藻低温适应过程中,GSH、GPx、GR、GST与低温适应呈正相关,同时除GR外其他因子与南极衣藻高温适应呈负相关,GSH及其相关酶在南极冰藻低温适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原油水溶性成分对斜带髭鲷受精卵及仔鱼的急性毒性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008年8月的北部湾涠洲岛附近发生特大溢油事故为背景,研究涠洲岛原油水溶性成分对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受精卵孵化及仔鱼的急性毒性效应.受精卵24 h孵化试验中,原油水溶性成分对斜带髭鲷受精卵孵化抑制的半效应浓度EC50(95%置信限)为2.02(1.25~3.25)mg/dm^3,且抑制效应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同时,原油水溶性成分对刚孵出的仔鱼具有明显的致畸或致死效应.仔鱼的48 h急性毒性试验中,仔鱼12、24和48 h的半致死浓度LC50(95%置信限)分别为0.91(0.65~1.29)、0.16(0.06~0.50)、0.14(0.05~0.43)mg/dm^3.可见原油水溶性成分对斜带髭鲷受精卵孵化及刚孵出幼体具有明显的急性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03~2008年每年丰水期、枯水期和平水期于厦门海域开展的海洋环境调查的资料,研究了该海域水体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区域分布和时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调查期间该海域水体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平均含量都较高,分别为0.50、0.031 mg/dm^3.其营养盐含量的区域分布相差较大,其中九龙江口水体无机氮含量最高,年均含量为0.52~1.37 mg/dm^3;厦门西港水体活性磷酸盐含量最高,年均含量为0.039~0.061 mg/dm^3;而大嶝海域水体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最低,年均含量分别为0.06~0.22、0.007~0.016 mg/dm^3.调查期间全海域水体无机氮含量呈逐年增加趋势,活性磷酸盐含量在2003~2005年间呈上升趋势,而2005~2008年则有小幅度的下降.厦门海域水体N/P原子比较高,调查期间全海域年均值为27.4~47.5,且呈逐年增加趋势.无机氮含量的明显增加趋势及越来越严重的N/P比失衡,势必对该海域海洋生态系统尤其是浮游植物群落演替产生不良影响.此外,研究还发现厦门海域水体无机氮含量与盐度呈高度负相关(r=-0.96,n=30).这有力地证明了九龙江径流输入是厦门海域无机氮的最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12年8月和2013年1月对三沙湾海域开展的海域水质现场连续调查数据,阐述了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三沙湾海域夏冬季无机氮含量范围分别为0.059~1.669、0.569~0.940 mg/dm^3,均值为0.582、0.676 mg/dm^3,活性磷酸盐含量范围分别为0.036~0.071、0.050~0.070 mg/dm^3,均值为0.056、0.060 mg/dm^3.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的高值区出现在陆源径流入海区及大量网箱养殖区,总体呈湾顶向湾口递减趋势,氮磷含量表层高于底层,冬季高于夏季,大部分海域都超过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根据CN/CP比值评价结果显示,三沙湾大部分海域浮游植物的生长为氮限制.相关性分析表明,三沙湾海域无机氮与硝酸盐含量相关性极显著(r=0.989),表明硝酸盐是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态;无机氮还与盐度(r=-0.923)和温度(r=0.939)有极显著的相关性,论证了沿岸径流对三沙湾营养盐的输入有重要影响.活性磷酸盐与铵盐、亚硝酸盐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本次调研结果为三沙湾海域富营养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
依据2006年7~8月对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环境调查资料,分析了总有机碳(TOC)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讨论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006年夏季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的TOC含量范围为0.54~3.68 mg/dm3,平均值为1.20 mg/dm3.TOC含量平面分布呈现由近岸向离岸逐渐降低、由北向南先降后升的趋势.在垂直方向上,随深度的增加TOC含量均值由1.35 mg/dm3降至1.07 mg/dm3,至底层时略有升高,为1.10 mg/dm3.TOC含量高值区主要出现在盐度32以内的区域,这表明径流输入是导致近岸TOC含量较高的主要因素,一方面通过直接输入,另一方面通过浮游植物繁殖间接增加,从而形成近岸TOC含量高值区.叶绿素a含量与TOC含量呈较弱的正相关,表明浮游植物活动对TOC的增加有一定贡献,海流运动以及浮游动物对叶绿素a的摄取可能是导致叶绿素a与TOC含量呈较弱正相关的主要因素.而在东山-南澳附近局部海域,上升流是影响TOC含量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郑颖  王桂忠  艾春香 《台湾海峡》2012,31(2):210-217
采用实验生态的方法,探讨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subcordiformis)对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繁殖及其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三角褐指藻对太平洋纺锤水蚤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均具有抑制作用,随着投喂时间的增加,太平洋纺锤水蚤的产卵量由15.02±3.15 ind/d下降到3.25±3.15 ind/d(p<0.05),其卵的孵化率由22.88%±2.49%下降到14.84%±1.20%(p<0.05).而投喂亚心形扁藻的太平洋纺锤水蚤其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投喂三角褐指藻后,太平洋纺锤水蚤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相对于投喂亚心形扁藻的增加了20.94±0.04μg/mg,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力增加了15.812±1.240 U/mg.这表明相对于亚心形扁藻,三角褐指藻对太平洋纺锤水蚤的抗氧化性酶具有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苯并芘对褐菖鲉肝细胞DNA交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景智  陈荣  李东晓 《台湾海峡》2010,29(4):446-451
以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为实验材料,设定苯并芘[B(a)P]的注射剂量梯度分别为0.00、0.05、0.50、5.00 mg/kg,分别于实验的第0、3、6天对每一条鱼进行腹腔注射,于第1、4、7天取样,测定胆汁中的B(a)P及其代谢物含量.采用荧光检测法检测B(a)P染毒后褐菖鲉肝细胞DNA-DNA交联(DDC)交联系数的变化,并用KC l-SDS沉淀法检测DNA蛋-白质交联(DPC)交联系数的变化.结果表明:(1)经注射染毒后鱼体胆汁中的B(a)P及其代谢物含量蓄积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2)B(a)P的注射剂量分别为0.05、0.50 mg/kg时各时间点褐菖鲉肝细胞DDC交联系数均无显著增大(p〉0.05),在5.00 mg/kg剂量组,随着时间延长DDC交联系数逐渐增大,第4天即有显著差异(p〈0.05),第7天差异极显著(p〈0.01);(3)B(a)P诱导DPC的趋势与DDC类似,但0.5 mg/kg剂量组在第7天DPC交联系数即出现显著增大(p〈0.05).这表明B(a)P对DPC的诱导高于DDC.这为进一步研究B(a)P的遗传毒性提供了依据,并为探讨B(a)P致癌的作用机理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原油污染对栉孔扇贝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原油水溶性成分(water soluble fraction of crude oil,WSF)为污染物,采用暴露实验法,研究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鳃和消化腺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WSF污染下,鳃和消化腺组织SOD和CAT酶活性随暴露时间增加一般表现为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酶活性达到最高的时间随浓度不同而变化.第1天时消化腺SOD在0.08 mg/L浓度下被诱导,而后随时间增加表现为抑制效应;浓度为0.21和0.88 mg/L时消化腺SOD酶活性被抑制,随暴露时间延长而活性增加.暴露时间为4d时,石油烃浓度在0.08和0.88 mg/L时鳃组织SOD酶活性均被抑制,而浓度为0.21 mg/L时被诱导.消化腺和鳃组织SOD可以作为扇贝被污染胁迫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采用单因子实验设计方法,进行了水体汞(Hg^2+)在不同暴露时间对中华绒螯蟹血淋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以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较低浓度Hg^2+(0.01和0.05mg/L)处理组中华绒螯蟹血淋巴SOD、GPX、CAT活力在...  相似文献   

19.
2006~2008年间对进入福建沿海4个主要港口的12艘国际航船所携带的压舱水进行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丰度分布的调查.此调查共检测出浮游植物7个门86属239种(含变种和变型),77μm孔径网滤样和20μm孔径网滤样的平均藻类丰度分别为1.2×10^2cells/dm^3(变动在0~9.1×10^2cells/dm^3间)和3.4×10^3cells/dm^3(变动在0~3.0×10^4cells/dm^3间).同时对其中6艘船舶的压舱水样品用f/2培养基培养,共有13种硅藻和1种甲藻被成功培养.文中还分析了压舱水中浮游植物丰度与盐度、水龄的关系,并结合历史资料讨论了压舱水里各类浮游植物的分布.  相似文献   

20.
为快速精确监测九龙江口小型有毒赤潮藻的分布,本工作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2009年春(5月)、夏(8月)、秋(11月)3个季节九龙江口18个站位水样中米氏凯伦藻(Kareniamikimotoi)的密度.这3个季节分别对应九龙江口水域的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结果表明,在九龙江口水中米氏凯伦藻的检出范围为未检出至2.3×104cells/dm3;其空间分布差异比较大,主要分布在厦门西港海域,其次是在高潮时的海门岛附近海域;海门岛以西水域几乎未监测到该藻的存在,仅5号站位有1个航次检出.米氏凯伦藻密度的季节分布差异也很明显,春、夏季的密度(最高检出值都达到了2.3×104cells/dm3)明显高于秋季的密度(最高检出值仅为5.4×103cells/dm3).本研究结果可为厦门西港以及九龙江口水域赤潮的研究与监测提供参考.同步进行的显微镜镜检技术没有观测到米氏凯伦藻的存在,可见在藻密度较低(低于103cells/dm3)的情况下,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较传统镜检技术(检出限一般在103cells/dm3以上)可能更灵敏.该技术特异性好且操作简便,使对大样本的检测具有可行性,为实现沿岸海域赤潮的动态监测和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