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鹿世瑾 《台湾海峡》1996,15(1):86-93
本文以统计学方法,对福建近1030a(公元963~1992)M≥4.75级地震,作了时序与统计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1)福建M≥4.75级地震的频度关系为N=20.8374-2.786SM;(2)M≥4.75级地震空间分布不均,79%出现在25°N以南,并有三个密集带;(3)M≥4.75级地震有明.显的活跃期与平静期,震中迁移也有一定规律;(4)福建明显的春暖夏凉年之后5a内易发强震;(5)福建洪涝与强震具有年耦合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1985年9月墨西哥地震为比照,分析了台湾历史强震对福建沿海尤其福州地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海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中国近海海域历史及现代强震活动的时空分布与相邻大陆地震活动的关系、强震发生的构造条件、震源机制应力场等探讨了该区地震活动特征.结果表明海域强震多分布在近海区:有渤海、南黄海二个强震集中、频度高的“地震窝”;有泉州、南澳和琼州三个强度高但频度低的强震区.海域强震活动与相邻大陆的大震活动时间有明显的相关性,整个海域的强震活动的时间分布亦有其共同的活跃期和平静期.海域强震发生的构造条件与大陆地震的相近,常发生在新生代特别是第四纪以来的强烈断陷区.海域地震应力场方向与邻近大陆的完全一致,它们好似大陆地震应力场轨迹线向板块边界处的自然延伸.该区强震活动与周围板块的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丁学仁  吴长江 《台湾海峡》1997,16(3):339-347
本文根据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强震序列的空间活动图象变化特征,结合历史地震资料,比较分析了台湾海峡区域史今地震活动的总体演变过程,表明该区强震发生与周边地区的台湾,日本及菲律宾大地地震,在时间进程,强度变化和地域分布关系上存在关地球物理场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台湾海峡及其邻近地区的地震海啸与海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土成  欧秉松 《台湾海峡》1991,10(3):264-270
台湾海峡及其邻区,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海水暴涨。在剔除那些因台风暴雨而引起的海水暴涨外,本区自公元647年以来共发生9次,本文按其形成把它划分为地震海啸和地震海溢两种类型,通过对地质构造、震源机制和地球物理资料等方面阐述其成因条件。认为地震海啸可分布在台湾海峡内,而地震海啸只能分布在台湾东北部海域;在地震海溢中,震级(M)和它影响的距离(△)关系为:M=5.892+0.019△。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论述了台湾海峡及其两岸地震和地热的各自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该地区的4个北东向地震带刻划了各个块体的相互关系。台东地震带的震源机制解表明台湾纵谷具有复杂的过渡性构造。台湾西部和台湾海峡的地震活动也受到菲律宾海板块的控制。福建沿海的地震活动与巴士断层活动有关。在自东向西各地震带的活动能量急剧下降的同时,相应的地热流异常值有一个上升趋势,海峡西岸的地热异常高值多分布在NE与NW向断裂的交汇点上。  相似文献   

7.
李荣峰 《台湾海峡》1999,18(2):147-153
本文根据广义分维方法,分析计算了1972年以来福及其周边地区ML≥5.0级地震,台湾地区Ms≥7.0级地震前后小震活动广义时间分维和广义空间分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闽台两地中强震前普遍存在着Dt,Ds的低值异常,福建地区中强震前2a左右完成降维过程,而台湾地区则有强震前1a左右结束异常。  相似文献   

8.
台湾海峡地质构造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杨肖琪  宋文隆 《台湾海峡》1996,15(2):127-136
台湾海峡及其邻区构造可分为3个一级构造单元,即闵浙中生代隆起区、台湾峡新生代坳陷区和台湾新生代岛弧褶断区。其中台湾海峡新生代坳陷区由海峡的主体和台湾西部兵陵平原区组成,它的东、西边界分别是台湾屈尺-老浓断裂带和粤滨外深断裂带。本文在以往海峡西岸东南海海长东-南澳断裂带研究基础上,对近年来台湾海峡、特别是海峡新生代坳陷区各次一级构造单元的深部地质结构,海底地形地貌、沉积特征、断裂构造、火成岩分布和地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福建沿海港湾的活动断裂与地震安全问题,结果表明,福建沿海地区NE、NW向断裂发育,晚更新世以来都具有明显的张性活动,严格地控制了沿海湾的形成和发育,福建沿海地区历史上地震活动频繁,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因此,在港口建设中应认真研究活动断裂与地震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完成台湾岛及其邻区的二维重力建模和构成此处岩石圈密度剖面。依据密度参数将岩石圈划分为大陆型和大洋型。大陆岩石圈比大洋岩石圈轻,因而在其所有岩层中显出微弱的密度分界。大洋岩石圈的地壳、地幔都具有大的密度反差。在陆洋岩石圈块体的接触区内,确定了台湾岛复杂构成的叠置的密度结构——台湾密度构造。该构造划分出反差的密度边界和具有增高的高密度,形成不均一性。台湾密度体的形成同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碰撞区的,时常发生在台湾带内的地球动力学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1.
台湾岛1999年9月21日在南投发生7.6级地震前有出现地震条带现象,在2005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用地震条带方法对2004年12月台东海外7.0级地震、2006年12月高雄海外7.2级地震和2016年2月6日高雄6.7级地震前的地震图像进行分析发现,这3次地震前也存在ML5.5级以上地震条带现象,说明近年来台湾岛及邻近海域强地震前都有地震条带出现.对这些条带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后认为:EN向地震条带是受菲律宾板块挤压形成的,沿台湾岛东部海岸排列的地震条带是受台湾岛东部的地震断层影响形成的,沿琉球海沟方向排列的地震条带是受琉球海沟断裂带影响形成的.研究结果对台湾岛及邻近海域的地震预报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林法玲 《台湾海峡》2012,31(4):565-570
福建地处西北太平洋沿岸,在环太平洋地震带附近,是海啸灾害潜在风险区."3.11"日本地震海啸,福建沿岸验潮站就监测到其海啸波.利用CTSU地震海啸数值模式,模拟了"3.11"日本地震海啸对福建近海的影响,模拟结果与实况较吻合.同时,利用该数值模式模拟分析了可能来自于琉球群岛和南海附近海域的地震海啸对福建近海的影响,分析表明,如果在琉球群岛海域(28.0°N,129.0°E)发生8.8级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将在4.5 h左右抵达福建北部海岸,最大海啸波幅可达2 m;如果在马尼拉海沟附近海域(17.5°N,119.0°E)发生8.8级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将在4 h左右抵达福建南部海岸,最大海啸波幅可达3 m,均会给福建沿海地区带来灾害性影响.为此,本文亦针对性提出了防范地震海啸的一些措施与建议,为福建省海洋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GPS observ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Fujian coastal region of China mainland, the region of Taiwan Strait and northern Taiwan island all show a generally homogenous horizontal motion with weak deformation. Historical earthquake record over more than 800 years and modern instrumental data reveal that there is potential seismic risk in and around Taiwan Strait region. After the National Seismic Zoning Map of China (2001) the expected seismic risk in northern part of the Taiwan Strait is lower than that in middle and southern part. The suggested northern route of the Taiwan Strait passage project seems to be relatively save seismically.  相似文献   

14.
GPS observ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Fujian coastal region of China mainland, the region of Taiwan Strait and northern Taiwan island all show a generally homogenous horizontal motion with weak deformation. Historical earthquake record over more than 800 years and modern instrumental data reveal that there is potential seismic risk in and around Taiwan Strait region. After the National Seismic Zoning Map of China (2001) the expected seismic risk in northern part of the Taiwan Strait is lower than that in middle and southern part. The suggested northern route of the Taiwan Strait passage project seems to be relatively save seismically.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1961—1985年历次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水文气象调查资料,计算分析了该海域海面吸收辐射、有效回辐射、蒸发耗热、海-气感热交换的时空分布,给出了该海域热量平衡年平均状况和季节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陈园田  谢志平 《台湾海峡》1997,16(3):348-354
本文从第三系,第四系特别是全新世珊瑚礁,海滩岩,海相淤泥层等的分布,对比研究了海峡两岩的地壳运动特征。结果表明,台湾地区新生代以来地壳升降交替,海陆变迁频繁。地壳运动的幅度和速度,远远大于福建沿海地区;地震活动的强度和频度亦大大超过福建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17.
福建沿海风暴潮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普查1960-2001年正面登陆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分析了福建沿海风暴潮的特征及其可能原因。台湾海峡特殊地形对福建沿海风暴潮的时空分布有明显影响,登陆岸段不同,台湾海峡对风暴潮的影响作用也不同,导致福建沿海风暴潮出现明显不同的分布和变化特征。当台风位于台湾海峡时,其大风区位置利范围不同,会影响福建沿海各地风暴增水的幅度。台风横穿台湾海峡时,易使福建沿海台风大风区中心岸段出现双增水峰现象,第一个增水峰出现在台风离开台湾岛进入台湾海峡后,第二个增水峰出现在台风登陆福建沿海前后。台风横穿台湾海峡有时会引起台湾海峡北部出现奇异增水现象,风暴潮与天文潮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其重要原因。奇异增水峰往往出现在天文潮低潮附近,此时实际潮位并不高。  相似文献   

18.
台湾及其邻海的重力特征与构造、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赤军  方剑 《台湾海峡》2001,20(1):101-109
分析认为,在台湾及其邻海的重力场中,具有短波长特征的空间重力异常受地形与海深所制约.玉山的200×10  相似文献   

19.
黑潮是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系统的一支重要的西边界流。前人对不同流段黑潮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进行了诸多研究,然而基于不同数据所得结论仍存在差异,尤其是不同模式计算所得流量差别很大,而且以往研究往往着眼于某一流段,对不同流段黑潮变化之间的异同及其原因涉及较少。本文基于卫星高度计数据,评估了OFES(Ocean generalcir culation model For the Earth Simulator)和HYCOM(Hybrid Coordinate Ocean Model)两个模式对吕宋岛和台湾岛以东黑潮季节与年际变化的模拟能力,进而对两个海域黑潮变化的异同及其物理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HYCOM模式对黑潮季节变化的模拟较好,而OFES模式对黑潮年际变化的模拟较好。吕宋岛以东黑潮和台湾岛以东黑潮在季节与年际尺度上的变化规律均不相同,且受不同动力过程控制。吕宋岛以东黑潮呈现冬春季强而秋季弱的变化规律,主要受北赤道流分叉南北移动的影响;而台湾岛以东黑潮呈现夏季强冬季弱的变化特点,主要受该海区反气旋涡与气旋涡相对数目的季节变化影响。在年际尺度上,吕宋岛以东黑潮与北赤道流分叉及风应力旋度呈负相关,当风应力旋度超前于流量4个月时相关系数达到了-0.56;而台湾岛以东黑潮的流量变化则受制于副热带逆流区涡动能的变化,且滞后于涡动能9个月时达到最大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4。本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不同流段黑潮的多尺度变异规律及其对邻近海区环流与气候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黑潮研究的数值模式选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