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0 毫秒
1.
正南极大陆是世界上风力最强和最多风的地区,平均风速接近2 0米/秒。相当于8级大风。东南极沿岸一带的风力最强,沿岸地面风速常达40~50米/秒,远远超过12级的大风。据澳大利亚"莫森站"20年的统计资料,每年8级以上大风日就有3 0 0天,1972年观测到的最大风速为82米/秒。法国"迪尔维尔"站曾观测到风速达100米/秒的飓风,这相当于12级台风的3倍,是迄今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风速。南极风暴之所以如此强大,原因在于寒冷的气候和  相似文献   

2.
王强  王通  路继宁 《海岸工程》2020,39(2):130-141
为了验证国内首批漂浮式雷达测风装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了解设备测风精度的真实水平,在福清兴化湾样机试验风场区域通过漂浮式雷达测风装置与岛屿固定式测风塔同步测风。利用3个月的实际测风数据,对比分析岛屿固定式测风塔测风数据和漂浮式雷达测风装置在10,70,90和110 m四个高程的风速和风向数据,验证2种设备测风数据的完整性、合理性和相关性,最终论证漂浮式雷达测风装置在风速和风向方面的可靠性。对比结果表明:漂浮式雷达测风装置数据合理,完整率达到90%以上,相关系数超过0.95,漂浮式雷达测风装置各高度风速、风向均满足风资源评估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南海位于我国大陆南面,是太平洋的边缘海,北部湾位于南海的西北角。北部湾海区在每年的11月至翌年3、4月受东北季风影响,5月至9月主要是西南季风,并有台风影响。本文主要利用1977年至1986年共十年间的涠州海洋站及东方海洋站的观测资料,结合地面天气图,经过分析、计算,给出了不同季节的波要素分布特征,及波要素的计算公式,这对于北部湾的海洋工程和船舶航行是十分重要和有用的。 二、资料的选取及说明 1.本文选取的资料主要为1977至1986年涠州海洋站和东方海洋站的08、11、14、17时的风向、风速、波高、波周期的观测资料。 2.风区是依据地面天气图的等压线确定,并遵循如下二原则:①风区内风速大于5米/秒,任两点的风速相差不超过2米/秒。②风区内任两点的风向的夹角不超过45度。另外风区的理想形状为矩形。在选择风区及确定风区边界时必须以计算点的位置来决定,风区中心线须通过计算点,由于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一海湾,其水域并不十分广阔,风区长度基本上等于其水域长度,即波得以传播的水域尺度,数值可由地形图中直接量取。  相似文献   

4.
为了获取较高精度的海上风速观测资料,以满足海洋气象(如海洋小尺度气象等)科研的需要,并考虑到海上观测条件对测风仪表的要求,我们研制了一种精度和灵敏度较高、可直读并以数字显示测量值的转杯光电数字风速表。其特点为:1,风速传感器  相似文献   

5.
渤海海域的风特性统计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渤海海域12个气象台站1965 ̄1986年20余年的定时测风资料,统计确定了该海域年最大风速的概率分布参数,常风向及风速相关系数;并利用该海域Jz20-2平台二个冬季的连续测风资料的相关台站20余年的定时测风资料,统计了渤海辽东湾疲劳的风速的概率分布及其分布参数,从而为该海域的海洋结构物设计和疲劳累积损伤分析提供了直接可用的风特性依据。  相似文献   

6.
风荷载是影响海洋结构物设计和安全服役最为显著的环境因素之一。利用在役海洋平台监测系统对渤海风速场展开长期监测,获得了长期的风速信息。对极值风速进行分析,利用极值Ⅰ、Ⅱ、Ⅲ型分布对风速极值的概率密度进行拟合。基于极值Ⅰ型概率分布,获得了渤海海域重现期为5 a、10 a、30 a和50 a的最大风速值。对年最大风速的脉动风分量、湍流强度、阵风因子进行了分析。考虑高频分量的影响,利用小波变换,得到了脉动风速的近似分量和细节分量,计算了实测风速的纵向和横向的空间积分尺度。对比经验脉动风谱与实测脉动风谱,证明了Davenport风速谱能够较好地拟合渤海现场风速场。  相似文献   

7.
关于海面风应力的计算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面风应力是大气通过海面直接向海洋输送动量的唯一方式,它密切联系着海洋动力要素(海流、海浪、风暴潮等)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无论从动力海洋学和海洋气象学的理论抑或实用预报角度来看,风应力的研究历来是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由于海上测风资料十分匮乏,广义的风应力的研究应该包括两方面的问题:(1)海面风应力和海面测风高度上风速的关系;(2)海面测风高度上的风速和海面地转风的关  相似文献   

8.
根据东营港海洋站2011年1月—2015年12月间每10 min的实测风速、风向资料,对平均风速风向、极大风和7级以上大风天数等风要素进行了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东营港海洋站的风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和年际变化,平均风速月际变化呈"两峰两谷"型,在偏北风向上,平均风速最大并且月际变化最显著,在偏南风向上,平均风速最小并且月际变化最不明显;全年盛行偏南向风和偏北向风,春夏季盛行偏南向风,秋季以偏南向风为主偏北向风为辅,冬季则以偏北向风为主偏南向风为辅;偏北风向上最易出现极大风,偏南风向出现极大风的频率最低;出现7级以上大风的天数每年总体上呈增长趋势,秋季最多,春季最少。  相似文献   

9.
第一讲海浪及其危害1 海浪的定义海浪是发生在海洋中的一种海水波动现象.一般指的海浪是由风产生的波动,其周期为0.5至25秒,波长为几十厘米到几百米,一般波高为几厘米到20米,在罕见的情况下波高可达30米以上.在观测到的资料中[1],有许多关于实测最大波高的记录:1933年2月7日在北太平洋,美国海军的莱梅帕号油船观测到最大波高达34米,周期14.8秒和波速102公里/小时的海浪;1956年4月2日苏联调查船"鄂毕号”在印度洋的南纬40度风暴区域,于风速35米/秒时,使用立体照相测量得到最大波高为24.9米的海浪;在大西洋也曾观测到20.4米的最大波高.1986年8月27日,在我国东海,使用海洋资料浮标测得18.2米的最大波高;1985年8月19日,青岛市南端小麦岛海洋站[2]观测到11米的岸边最大波高.  相似文献   

10.
利用机载GNSS反射信号反演海面风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迎强  严卫  符养  李萍 《海洋学报》2008,30(6):51-59
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反射信号(GNSS-R)遥感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低成本的、高机动性的海面微波遥感测风技术,与其他测风手段优势互补,可以增加测风手段的多样性,弥补局部测风手段不足的状况。研究了接收机在机载高度时,GPS反射信号功率理论模型四部分函数的性质,在此基础之上,数值模拟了机载高度下理论相关功率波形,基于海面风速对波形峰值与后沿的影响,提出了一种能够兼顾所有理论波形信息的二维插值风速反演方法。利用该方法,结合实测机载数据对海面风速进行反演,反演的风速均值与附近测站风速均值相差为1.4 m/s,与浮标数据相一致。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反推法来估算风应力的量值,而这种估算是以非定常Ekman问题的解和实测流速资料为基础的。计算是在浅水区域、密度均匀水体中进行的。计算结果表明:以本方法所计算的风应力的量值与应用二次曳力定律所计算的结果相吻合;当风速大于6.8米/秒,小于14术/秒时,其风应力的平均曳力系数为1.20 × 10~(-3)(C.G.S)。  相似文献   

12.
利用南海浮标及海洋观测站的实测资料作为真实值对HY-2A散射计反演的风矢量作多角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HY-2A散射计风速与浮标(海洋站)实测风速数据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散射计观测风速普遍大于浮标(海洋站)实测风速;风速误差符合正态分布,风力≤3级时,风向的平均绝对误差最大;4~5级时风速平均偏差和平均绝对偏差均最小。逐月统计发现:1—3月的风速平均偏差最小,两者基本吻合。7—9月的风速平均偏差最大,12月的风向平均偏差最小。另外,东北向的风速平均偏差最小,西北向风速平均偏差最大;远海站点的风速和风向检验误差均小于近海站点。以上结论表明HY-2A散射计风场资料在南海海域具有可信性,为HY-2A散射计风场在南海的应用和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渤海和南海海域极值风速的置信区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我国海洋台站积累的实测日最大风速资料长度还较短,本文提出采用实测日4次(或3次)平均风速产生日最大风速样本的方法。认为极值风速是随机变量,采用本文方法产生的日最大风速样本,统计推算了渤海和南海海域15个台站的若干年一遇极值风速的统计参数,得到了不同重现期的不同置信水平的极值风速区间,为更合理地确定海洋平台结构设计风荷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海洋水文气象要素的测量中,有些要素很容易转换为频率量,例如用旋浆测流速,用风杯测风速;还有一些性能良好的传感器也是频率量输出的,例如振弦式压力传感器。在海洋技术中应用微机的技术工作上,如何简化这类传感器接口的硬件,以及保证微机低功耗运行是很重要的。在微机应用中,一般是利用CTC(即计数器/定时器线路)通道来进行脉冲计数。通常的单板机中用户可用的CTC通道为3路,需要更多的通道时就要加装CTC片子。通常的单片  相似文献   

15.
用在石油平台上超声波风速仪观测的风脉动资料,计算了10分钟平均风速与这10分钟期间2分、1分、3秒和1秒钟平均最大风速及1小时平均风速与这1小时期间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时距平均风速之间的换算关系除去与时距成反比外,还与样本风速有关。本文给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为确定不同时距平均风速换算系数提供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利用全球海洋Argo网格数据集、SODA月平均海洋数据集和CCMP风场数据,通过EOF分析,揭示了阿拉伯海5、50、100、200 m层海温全年2次增温、2次降温的双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 m层温度变化双峰信号出现在第一模态,其方差贡献率为75.79%,该信号主要受风场、太阳辐射及风生环流影响;50 m层温度变化双峰信号出现在第三模态,其方差贡献率为11.95%,该信号主要受风生环流影响;100 m层温度变化双峰信号出现在第一模态和第三模态,其中第一模态方差贡献率为52.03%,第三模态方差贡献率为9.55%.由100 m层第一模态可知,100 m层温度变化幅度最大、变化范围最广,是由于100 m层处于海洋温度变化最为剧烈的温跃层中.100 m层海温变化主要受风应力旋度(方向:向上为正)影响,风应力旋度为负时,大气对海洋的强迫导致局地海水辐合,温跃层加深,100 m层部分海域温度升高;风应力旋度为正时,大气对海洋的抽吸导致局地海水辐散,海洋深处的冷水上升,100 m层部分海域温度降低.  相似文献   

17.
嵊泗港位于我国东海嵊泗列岛泗礁山的北侧西部,是一个仅能停泊渔船和其它小型船只的浅水小港。图版Ⅰ①为嵊泗县城和港口的一部分。1983年9月25日至28日,8310号强台风影响我国东南沿海期间,该港受到台风引起的台风浪和风暴潮的袭击,就作者现场所见,冲毁滨海围墙65米,仓库16间,码头塌方两处,受淹房屋20多间(见图版Ⅱ③、⑤、⑥)。8310号台风中心最低气压为885毫巴,最大瞬时风速达70米/秒,27日06时,嵊泗实测风速36米/秒。11时台风中心距嵊泗港最近距离195公里。台风中心气压低、强度大且  相似文献   

18.
叶灿  成泽毅  高宇  宋金宝  李爽 《海洋与湖沼》2023,54(6):1537-1550
当水流经过海洋地形时,水流的不稳定性会引起垂向混合并伴随大量湍流过程。针对传统海气耦合模式缺少在湍流尺度上讨论海洋地形与风速对海气相互作用影响的问题,使用并行大涡模拟海气耦合模式(the parallelized large eddy simulation model, PALM)在5 m/s的背景风场下,引入理想立方体地形,对比有无地形的影响;设置地形边长为L,高为3L (其中大气部分高L), L与水深H之比为L/H=1/2;然后保持地形条件不变。设置5、10和15 m/s三种风速,讨论风速对小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表明:地形在大气部分减弱顺风向速度,增强侧风向速度,影响0~5L的高度区域,而对垂向作用较小;无地形条件下湍流垂向涡黏系数Km在-0.3L时,水深达到最大值0.024 m2/s,有地形条件下Km在-0.8L时,达到最大值为0.16 m2/s,地形的存在使得上层海洋混合加强, Km最大值增加1个数量级。随风速增大海洋和大气中的净热通量、淡水通量和浮力通量都相应...  相似文献   

19.
精确获取剖面风数据对海上风电场规划选址、风能资源评估等至关重要。针对测风塔建设成本高、拆卸移动困难,而传统浮标电源供给较小、摇晃角度大等缺点,设计一种新型激光雷达浮标,实现了对目标海域的风资源剖面数据的观测、解算与自存储。在南海海域进行海试应用,并对观测的剖面风数据和传统大型海洋资料浮标风数据进行同步比测分析。结果表明,激光雷达测风浮标的测量结果与大型浮标测风数据吻合较好,风速R~2相关系数达到0.975,风向R~2相关系数达到0.932。该研究成果可为激光雷达测风浮标在海上风电开发和开展风场变化的科学研究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对威海-大连航线"生生-1"号船舶站测风资料进行了普查、优选和预处理,首先考察了船舶站测风资料所代表的航线风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目前海上航线保障服务和现行参考站点,对比统计分析了2011年1—12月船舶站、刘公岛、成山头的风向、风速偏差,以期为海上航线的风预报提供一些参考。结果表明:(1)船舶站主导风向的变化呈现明显的季节规律,且与季节特征相符。风力以4—5级为主,夏季3级以下风频率最多,秋冬季6—7级大风明显增多;(2)除了样本量较小的1月份,其余11个月船舶站和成山头/刘公岛的风向平均偏差不大。在不同的季节,海岛站和沿岸站对航线风的代表性有所不同。在春季(尤其4月),刘公岛和船舶站风向较接近;而在冬季(尤其12月),成山头和船舶站风向更接近。在1—6月,船舶站风向较成山头有逆时针偏差,在8—12月则为顺时针偏差;而4—12月,船舶站较刘公岛有顺时针偏差;(3)船舶站和成山头/刘公岛风速相关显著,尤其在4—12月,最大风和极大风显著相关。船舶站风速往往大于成山头和刘公岛,且1月、2月偏差最大,4—9月相对较小,极大风速偏差大于最大风速偏差。总体而言,成山头与船舶站的风速差异较刘公岛小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