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中国海洋经济为研究对象,基于面板回归方法及脉冲响应分析,对北部、东部和南部海洋经济带的海域使用对海洋经济的影响关系开展实证研究,选取2001-2015年填海造地、构筑物、围海、开放式和其他用海方式的海域使用面积为被解释变量,以同期人均GOP为解释变量,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①模型拟合效果较好,采用面板模型和脉冲响应来分析海域使用与海洋经济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强的适用性;②三大海洋经济带海洋经济增长与海域使用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在空间区域上还是在时间序列上差异性特征都很明显。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福建海洋经济与海域使用现状资料的分析,由海洋产业结构、用海规模和效益的对比入手,分析不同海洋产业用海特点及单位海域产值和海域使用效率的差异。根据福建省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及相关涉海规划,评估了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对海域使用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实际用海效益包括海域资源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直接经济收益和生态环境系统的负面效应,文章通过建立海洋高质量用海效益评估模型反映和量化实际用海效益,并将该模型在台州市海域应用,研究结果发现,台州市涉海县、市、区中椒江区实际单位用海效益最高为68.85万元/hm2,玉环市最低为4.02万元/ hm2。原因在于椒江区不仅其海域资源价值表现良好,而且生态环境损害程度得到了有效控制。从而得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绝对不是海域资源过度使用,也不是海洋生态环境的绝对保护,两者是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的,保证海域资源使用价值保值增值是海洋经济合理运行的基础,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系统是海域资源使用价值保值增值的根本,这是引导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海上新能源用海、油气用海、交通运输用海等需求显著提高,对海洋空间资源的刚性需求急剧增加,供需矛盾日益紧张。尤其是海上风电用海,受国家宏观战略影响,呈现跨越式发展,装机容量跃居世界第一。大规模海上风电建设对海洋空间资源配置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既保障海上风电用海需求,又协调海上风电与其他行业的用海矛盾,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树立自然资源集约利用理念能够良好解决上述问题,集约利用理念既是全面提高海洋空间资源利用效率的内在要求以及协调保护与利用显著矛盾的需要,更是协调保护与发展关系的关键。基于此,文章系统分析现有海上风电场外缘边线包络海域面积、确权海域面积等数据,采用集约化的空间资源开发理念,从项目选址与海缆路由、风电场设计与技术要求、用海范围及确权面积控制等方面完善海上风电用海面积控制指标体系,以期提高海上风电项目用海集约水平。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海域使用结构形成机制,海域使用结构是受海洋资源结构约束,受消费结构引导,通过海洋产业落实到海域空间:分析了海域使用结构现状和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渔业用海呈下降趋势,工业用海呈上升趋势;并以各类海洋功能区为基础,构建了海域使用结构优化模型,为海域使用结构调整提供定量化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青岛市最新遥感影像和海域权属数据,从海域使用率、用海类型、用海方式、海岸线开发强度和海域开发强度等方面,客观分析青岛市海洋空间开发现状及其强度,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青岛市的用海类型基本齐全,用海多样性南高北低,用海规模不均衡,用海方式以开放式为主;海洋空间开发活动集中于海岸线及其临近的海湾、滩涂和浅海区域,即墨区、市区和黄岛区的海岸线开发强度为超载,且近岸海域开发强度亦为超载或临近超载;应通过岸线分级分类管控、生态化改造和发展海洋生态牧场等方式,提升青岛市海洋综合利用效益和海洋空间资源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7.
海域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海洋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在海域集约节约利用的要求下,测算海域使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深刻意义。文章基于生产函数理论,参考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将海域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投入要素,提出海域使用贡献率的概念,构建海域使用贡献率测算模型,并基于涉海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海域使用在我国海洋经济增长中发挥较大作用,且呈现2004—2015年海域使用贡献率总体呈波动变化、"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海域使用贡献率大致相当、短期海域使用平均贡献率变化趋势较为稳定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国海域使用应开源节流、提升海域利用水平、保障海洋经济增长的用海需求的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海域分等定级是制定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和开展海域资产价格评估的前提和依据。借鉴《海域定级技术指引(试行)》,遵循资源禀赋差异、收益差异、节约利用和生态用海的原则选取海域自然条件和海域区位条件2个定级因素及海水质量、海洋自然灾害等10个评价因子,构建深圳市浴场用海定级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计算出207个评价单元的得分情况,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和变异系数(CV)来校核级别,最终将浴场用海的海域划分为Ⅰ级(22.22%)、Ⅱ级(33.82%)和Ⅲ级(43.96%)3个级别。研究成果为海洋管理部门制定浴场用海不同级别的基准价格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域使用论证作为各类用海项目用海可行性分析的技术性分析工作,在论证工作中引导用海项目贯彻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落实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方案,极具现实意义。文章按照海域使用论证工作流程,依据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方案,按阶段分析了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的具体工作内容,以求通过海域使用论证工作落实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对用海项目的具体指导。  相似文献   

10.
依据海南省海洋功能区划划分的46个旅游休闲娱乐功能区的均质海域作为评价对象,遵循显著性、稳定性和易比较原则确定了旅游区规模、资源丰度、海洋自然条件、交通通达度、区域旅游设施完善程度和区域经济水平7个影响因素及其16个因子,建立旅游用海因素指标质量评价体系,得出了46个海南省旅游休闲娱乐区质量评分数,将旅游用海的级别按3个等级类分别划分为3个级别,该成果用于确定海南省旅游娱乐用海基准价格,用于海域价格评估,为海洋主管部门招、拍、挂出让海域使用权提供价格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随着中国海洋经济的崛起,渔民“失海”加剧,维护“失海”渔民的合法权益对健全法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02--2010午《海域使用管理公报》的统计数据,对全国每年确权渔业用海面积、渔业用海项目和其他项目用海面积的分析来说明我国渔民“失海”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海域使用类型遥感监测的分类系统,探索建立了各类海域使用类型的卫星遥感监测方法。在此基础上,以葫芦岛试验区为例,对该验区海域使用格局进行了卫星遥感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卫星遥感技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可以较好地对海域使用空间格局进行监测和评价。葫芦岛试验区海域使用类型以工矿业用海和渔业用海为主,工矿业用海以大斑块的集中用海为主要特征,而渔业用海则以小斑块的分散用海为主。在海域使用空间格局上,葫芦岛区块海域以工矿业用海为主,兴城区块海域以工矿业和渔业用海为主,绥中区块海域则是以渔业用海为主,葫芦岛试验区海域使用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13.
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大意义,而建设项目用海正是开发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的基础。文章通过对2005—2011年河北省海域使用现状调查资料和成果的研究,分析了河北省海域使用现状。结果表明,河北省建设项目用海存在审批控制体系不完善、缺乏规划、空间结构布局不合理等问题。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河北省海域使用管理的对策,强调建立和完善海洋资源综合管理,实行严格的建设项目用海控制指标体系,优化海域利用结构,为河北省建设项目用海控制指标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洋开发利用规模的持续增长,不同项目重叠用海的问题开始凸显,海域立体分层使用模式得到广泛关注。海域立体分层使用以海域的立体性、多宜性等自然属性为基础,以协调竖向空间的用海活动为目的,是未来海洋空间管理制度体系变革的方向之一。现行的海域空间“平面化”管理思路,使海域立体分层使用面临竖向空间边界不清、二维海籍管理模式不适用、缺少立体空间规划及利益相关者协调难度大等问题。通过借鉴土地立体分层使用的经验,结合海域空间自然特征与开发利用特点,分别从海域分层方法、三维海籍信息表达方式、海域立体空间规划、设立海域役权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海域空间立体分层使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为了科学有效地掌握海域使用信息、管理海域权属,为海域资源调查、管理、规划、保护、合理利用提供服务,为违法、违规、违章用海项目得到有效遏制,减少用海矛盾,有必要开展海域使用动态监测,作者以连云港近海为研究区,利用4个时相Landsat遥感影像(2002、2008、2013、2016年)通过面向对象算法提取弱水背景下的紫菜养殖区信息,揭示空间分异规律,并分析其驱动原因。研究结果表明:4期影像提取连云港近海紫菜养殖区信息的精度分别是87.5%、92%、91.7%和94.6%。紫菜养殖区空间分布的变化规律为紫菜养殖面积不断增加且整体向深海方向推进。赣榆港口航运区和田湾核电站特殊利用区存在少量紫菜养殖区,项目用海不符合连云港市海洋功能区划(2016~2020年)。连云港近海紫菜养殖区空间分异的驱动因子主要是自然条件、养殖技术、海洋经济和社会发展四大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与单个项目相比,区域建设用海规划面积大,且规划区内的项目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用海面积合理性分析的难度较大。根据区域用海规划建设规模和设计标准,结合区域建设用海规划区的功能定位,分析区域建设用海的实际需求,从海域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角度,进行用海面积的合理性分析,是区域建设用海规划海域使用论证的关键之一。文章以福建省南安区域建设用海规划为例,从海域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角度,进行用海面积的合理性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随着陆上风电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海上风电作为我国高度重视的新能源产业,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文章从海域使用的角度分析风电用海的基本特点,研究海上风电在用海面积、规划编制、管理制度、资源环境影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完善海上风电规划、创新管理制度、规范风电场选址和风机布置、加强海上风电资源环境影响评价"的海上风电发展对策建议。分析表明:风电用海具有确权用海面积小、实际占用海域面积大的特点,且风电用海具有排他性、容易造成海洋空间的破碎化;另外,目前海上风电存在规划面积和布局不合理、挤压其他行业用海空间,风电项目预可研阶段缺乏海洋管理部门的先期介入,风电建设对海洋资源环境的影响研究甚少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促进中国海上风电产业平稳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海域资源的开发从单一立体开发逐渐向多层立体开发转变,且开发的力度和密度不断加大,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压力。为缓解当前用海紧张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提高海域利用综合效益,亟须探索符合生态化、集约化、立体化和现代化的用海模式。在此背景下,“立体集约生态用海”的概念应运而生。文章通过列举国内外立体集约生态用海的典型案例,总结归纳其用海特点,对其未来的应用进行讨论。立体集约生态用海的出现将带来海域管理制度体系一系列的调整与改革,对中国未来走出一条海洋空间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协同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莱州湾为例,基于GIS和地理空间模拟框架,结合海洋生态红线区分布,建立了海域使用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潜在压力评估模型,空间量化评估多种海域使用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结果显示,多种海域使用活动的潜在压力总体呈近岸高于远岸、湾顶>东部>西部的分布特征;压力高值区集中于距岸10 km以内海域和5 m水深以内海域;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自然保护区及重要河口生态系统等类型的海洋生态红线区受到开放式养殖、围海养殖、盐业用海活动的压力较大,需要对其进行重点监控。研究揭示了莱州湾海域使用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潜在压力的空间分布格局,为海洋生态红线落地实施和海域使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文章根据全国海域使用现状调查数据,综合分析了全国海域使用现状的特点,海域使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分析表明:我国海域使用具有类型齐全、渔业用海比重较大和海域使用空间分布不平衡等特点;另外,海域使用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未确权用海较多、一些用海与海洋功能区划不一致、部门和行业间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矛盾突出、海洋环境的负面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