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果地球气候继续像科学家所预计的那样变暖,沿太平洋海岸的某些蟹类可能会面临灭绝。斯坦福大学海洋生物学家乔纳森·斯蒂尔曼所作的一项研究显示,生活在海滩边缘温暖海水中的小蟹无法忍受水温的升高。斯蒂尔曼对太平洋浅海水域发现的四种蟹对气温忍耐性进行了试验。其中两种蟹来自俄勒冈海岸,生活在水温为47华氏度-59华氏度的海水中。另外两种蟹来自墨西哥的加利福尼亚海湾,生活在54华氏度-86华氏度的海水中,实验中所用的这些蟹在属性上都可以被归称为瓷蟹。它们的体形较小,个头在1英寸~2英寸之间,通常生活在海滩边缘附近——被称为潮汐间栖息地。这些蟹具有净化水体的功能,可以吸取悬浮在海水中的颗粒。它们仅在高潮期间活跃。当退潮时,它们会躲藏在浅水中的岩石下。  相似文献   

2.
豆蟹是螃蟹家族的小个子,它们常常居住于活的贻贝(又称淡菜)的壳边中,这也许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吧。豆蟹并不十分罕见,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沿岸区都能见到不同种的豆蟹的踪迹,而且英国、巴西、美国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都有研究豆蟹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在日本东南沿海的海洋中,生活着一种凶残的杀人蟹。这种蟹,叫尖头蜘蛛蟹。一只巨型的成年尖头蜘蛛蟹,体宽一般有30多厘米,当它伸开锋利的蟹爪时,足足有3米多长,最大的可达3.7米。这种蟹,平时并不杀人。它们通常生活在3600米的深海海底,靠捕食鱼类为生。别看它身躯庞大,动作却十分灵敏。在它眼前游过的小鱼,几乎没有一条能逃脱它的巨大螯钳。不过,到了交配和产卵期,它们就会成批地爬到浅水区。这个时候,它们就会攻击人类。  相似文献   

4.
吃蟹五忌     
螃蟹肉质鲜嫩,味美好吃。但是,吃螃蟹有五忌:一忌吃生蟹。螃蟹种类虽多,有大石蟹、毛脚蟹、河蟹、湖蟹、海蟹、江蟹等,但它们都是在淤泥中生长的,以动物尸体及腐殖质为食,其体表、腮和胃肠道中,布满了各种细菌。如果生食,极易被细菌感染。因此,生螃蟹不能吃,一定要洗净、蒸熟煮透后,才能食用。二忌吃死蟹。螃蟹死后,僵硬期和自溶期大大缩短。蟹体内的细菌会迅速繁殖并扩散到蟹肉中  相似文献   

5.
蓝色新事     
《海洋世界》2015,(1):2-3
动物红蟹集体大迁徙澳大利亚珀斯53岁IT专家、业余摄影师加里·廷戴尔抓拍到1.2亿只红蟹开始向温暖的印度洋水域迁徙的壮观场景。他称,这些螃蟹好像从丛林中"倾泻而出",霸占所有路面。这些红蟹生活在珀斯西北部2500千米的圣诞岛上,每年它们会从丛林中爬出来前往印度洋温暖水域交配产卵。红蟹迁移的壮观场景吸引了许多岛民观看,这种现象会持续数周后,产过卵的红蟹大军会返回丛林。这种自然奇迹的现象迫使岛上公路封  相似文献   

6.
吃蟹五忌     
螃蟹肉质鲜嫩,味美好吃。但是,吃螃蟹要讲究卫生,否则,会影响身体健康,甚至遭致疾病。那么,吃蟹应注意哪些问题呢?主要有五忌: 一忌吃生蟹螃蟹种类虽多,有大石蟹、毛脚蟹、河蟹、湖蟹、海蟹、江蟹等,但它们都是在淤泥中生长的,以动物尸体及腐殖质为食,其体表、腮和胃肠中,布满了各种细菌。如果生食,极易被细菌感染。因此,生螃蟹不能吃,一定要洗净、蒸熟煮透后,才能放心食用。  相似文献   

7.
扇蟹科Xanthidae在西沙群岛蟹类区系组成中占绝对优势,约占总种数的50%以上,其中以中、小型的个体居多。它们生活于潮间带的珊瑚礁中,多数具有美丽的颜色。其中有的种含有毒素,不能食用,如花纹爱洁蟹Atergatis floridius (Linnaeus)、铜铸熟若蟹Zosimus aeneus (Linnaeus)及颗粒扁足蟹Platypodia granulosa (Ruppell)等;经研究证实,所含蟹毒是一种麻痹毒素paralytic toxin,食后会引起四肢麻木,昏迷,严重者导致死亡(Hashimato et al.1967; Inque et al.1968)。本篇记述扇蟹科蟹类40种,隶于24属,其中31种为我国新记录(文中种名后具有*号者);有两种系采自中沙群岛,在此一并报道。  相似文献   

8.
拟相手蟹属因其形态极其相似成为相手蟹科分类中最有疑问的一个属。通过对中国沿海近亲拟相手蟹Parasesarma affine、斑点拟相手蟹P. pictum、三栉拟相手蟹P. tripectinis、P. ungulatum及褶痕拟相手蟹P. plicatum 5种拟相手蟹的形态对比发现,可从它们的螯足形状(包括螯足掌节背面的梳状栉,可动指背面突起数目)及雄性第一腹肢形状对其进行区分。对其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5种拟相手蟹之间的遗传距离为1.9%~9.3%,达到了种间差异水平;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近亲拟相手蟹与褶痕拟相手蟹汇聚成一支,随后与P. ungulatum聚在一起,斑点拟相手蟹与三栉拟相手蟹汇聚成独立支系。形态和分子证据均支持5种拟相手蟹分别为独立有效物种。  相似文献   

9.
中国沿海10 种方蟹16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敬明 《海洋科学》2010,34(10):13-17
中国沿海10种方蟹线粒体16S rRNA基因部分片段的序列长度为517 bp~533 bp。它们的核苷酸序列A、T、G、C的含量相似,A+T的含量(69.8%~76.0%)明显高于G+C的含量;10种方蟹的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获得541 bp的同源序列(含插入/缺失位点),除插入/缺失位点外共检测到146个变异位点,其中81个为简约信息位点。4种厚蟹与2种近方蟹的遗传距离(0.054~0.085)都显著小于与其他方蟹之间的遗传距离,甚至明显小于与4种厚蟹原本属于同一相手蟹科的2种相手蟹之间的遗传距离(0.105~0.155);而基于16S rRNA基因片段序列采用NJ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的拓扑结构也显示,原本属于相手蟹科的侧足厚蟹、天津厚蟹、日本仿厚蟹和伍氏仿厚蟹没有与2种相手蟹聚为一支,而是最终与属于弓蟹科的2种近方蟹聚为一大支,且有高达99%的支持率。结果表明,4种厚蟹与2种近方蟹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而与2种相手蟹等其他方蟹的亲缘关系则相对较远。因此,研究结果支持将4种厚蟹从相手蟹科移到弓蟹科。此外,属于相手蟹科的2种相手蟹聚为一支,属于方蟹科的白纹方蟹和属于斜纹蟹科的瘤突斜纹蟹又各自成为一支;表明16S rRNA基因的分子数据支持其形态学分类结果的正确性,提示上述4科蟹类可能分别为单系。  相似文献   

10.
相手蟹科的诸多种类因其形态极其相似成为方蟹总科分类中疑问较多的一个类群。通过对中国沿海相手蟹线粒体COI和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4种相手蟹COI和16S rRNA基因序列之间差异分别为5.7%~14.5%和1.5%~12.1%,均达到了种间差异水平。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14种相手蟹分别为独立有效物种,但分属于拟相手蟹属和近相手蟹属的4种拟相手蟹和3种近相手蟹,没有分别形成2个独立的支系,而是混合聚成一大支系。而属于螳臂相手蟹属的无齿螳臂相手蟹则首先与属于中相手蟹属的中华中相手蟹聚成一支,再与红螯螳臂相手蟹聚为一大支,表现出与形态分类的不一致。错综复杂的分子系统关系预示着相手蟹类为多系起源,也表明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乃至于属间关系尚有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厘定。  相似文献   

11.
蟹的婚礼     
◇螃蟹岛在巴西北部沿海,有一座著名的螃蟹岛。由于此岛无人类居住,主要“居民”是数量极多的螃蟹,而且它们世代繁衍发展壮大。螃蟹岛的螃蟹们,喜欢选择良辰吉日“恋爱结婚”。每当月圆之时,在皎洁的月光下,一对对蟹侣翩翩起舞,忽进忽退,步伐整齐,而且节奏鲜明,富于韵律感,场面蔚为壮观。待它们交尾之后,蟹侣们便双双钻进洞穴,欢度“蜜月”去了。  相似文献   

12.
以相应引物 PCR扩增了黄河口中华绒螯蟹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 I亚基基因 (COI)片段 ,PCR产物经 T载体连接之后进行克隆、测序 ,得到 70 9bp的碱基序列 ,其 A,T,G,C含量分别为 34.4 1% ,2 7.93% ,2 0 .0 3%和 17.6 3%。并比较它与珠江流域中华绒螯蟹 COI序列和日本绒螯蟹 COI序列的差异 ,发现黄河口中华绒螯蟹与珠江流域中华绒螯蟹 COI序列完全相同 ,而与日本绒螯蟹差异非常明显 ,70 9或 6 5 8(不计引物 )位点中核苷酸差异数为 32 ,核苷酸差异率为 4 .5 1%或 4 .86 % (不计引物 ) ,其中 2 5个位点为转换 ,7个位点为颠换。作者倾向于支持存在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 ,或它们为同一种的两个地理亚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测定了相手蟹属(Sesarma)红螯相手蟹(S.haematocheir)和褶痕相手蟹(S.plicata)线粒体16SrRNA基因部分片段的序列,二者的序列长度相同,均为533bp,且A、T、G、C的含量相似,分别为198bp(37.1%),206bp(38.6%),84bp(15.8%),45bp(8.4%)和200bp(37.5%),205bp(38.5%),81bp(15.2%),47bp(8.8%);二者的序列有49处差异,其中21个位点为转换、22个位点为颠换和6个缺失/插入位点。进一步对20种相手蟹属蟹类的长度为361bp的16SrRNA基因同源序列进行分析,发现AT的含量为78.6%~82.9%,明显高于GC的含量,且存有91个变异位点。从NJ树和遗传距离来看,在分布于中国的3种相手蟹中,无齿相手型(S.dehaani)和红螯相手蟹的亲缘关系最近(d=0.0151),而它们与褶痕相手蟹的亲缘关系则较远(d=0.0924/0.09231。分布于中国的相手蟹和分布于北美的相手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遗传距离(差异),表明它们之间有着较远的亲缘关系,互为单系起源。  相似文献   

14.
采用模拟人工授精、组织学及电子显微镜观察等方法,研究了青蟹精子塞的形成机制。结果发现,青蟹精子塞为雄性精液和雌性纳精囊开口处的分泌物在短时间内发生剧烈反应的产物,它们在短时间内从液态变为胶状结构,证明了精子塞是雌雄蟹的共同产物。雌雄蟹形成的精子塞的作用是,将精液颗粒、精荚等紧密联系在一起,部分精荚被拉伸破裂;有助于防止后续的雌雄交配,保护或保持精荚的完整及具有营养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采自我国近海的玉蟹科Leucosiidae 两新种:尖齿拳蟹(新种) Philyra acutidens sp.nov. 及假珍珠玉蟹(新种) Leucosia pseudomargaritata sp. nov.。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拳蟹属Philyra及玉蟹属Leucosia系玉蟹科中种类较多的两个属,我们收藏上述两新种的标本数量较多,前一新种产于渤海、黄海及东海北部,后一新种产于南海,尤以北部湾数量较多;它们与亲缘种十分相似,甚至容易造成误定。本文除详细描述新种特征外,还与近似种作了详细比较。  相似文献   

16.
甲壳动物的卵巢发育及卵黄发生受到体内各种内分泌激素的调控。本文研究了两组不同饲料—脂类营养平衡组(A组,含有磷脂和HUFA)和不平衡组(B组,缺乏磷脂和HUFA)对中华绒螯蟹卵巢发育及卵黄发生的激素调控,运用放射免疫法和放射化学法分别测定了处于不同卵黄发生期的中华绒螯蟹的肝胰腺、卵巢、血淋巴中孕酮(PG)、雌二醇(E2)的含量及中华绒螯蟹大颚器(MO)合成与分泌甲基法尼酯(MF)的速率。结果表明:1)中华绒螯蟹体内三种组织(肝胰腺、卵巢和血淋巴)中均存在PG和E2,PG可能为E2的前体;2)早熟蟹的MO合成MF速率远远大于正常发育的幼蟹,MF的大量合成与分泌是促使早熟蟹产生的主要内分泌因素;3)B组饲料(含猪油)喂养的河蟹其MO合成MF的速率均高于A组饲料(含鱼油),且B组饲料的早熟蟹转化PG速度比B组饲料的早熟蟹快;4)PG和E2的脂类结合部位能结合外源性卵黄蛋白原(Vg),通过血淋巴的运输被卵泡细胞胞吞,最终与卵母细胞内的内源性Vg结合,共同形成卵黄体;5)多不饱和脂肪酸(如EPA和DHA)可能会抑制类固醇激素的产生。研究表明,MF是中华绒螯蟹的促性腺激素,具有促使PG合成和E2转化的作用,它们共同诱导河蟹卵巢发育及卵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奇蟹与奇鱼     
一、奇蟹贼蟹在印度洋的圣诞岛附近有种蟹,体重达7公斤以上,且本领高强,竞能爬到椰树上用其锐利有力的大螯将椰壳夹破,偷食果肉。当地人称之为贼蟹。强盗蟹在塞舌尔共和国的阿尔达岛上有种大蟹。体重3公斤左右。蟹壳有红、橙、棕、青等色。此蟹不仅会爬树偷果,而且还常常将旅游者的背包、相机等盗走,故得名。  相似文献   

18.
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 sinensis) 幼蟹上岸病的免疫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对患上岸病幼蟹和正常幼蟹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氢酶 (CAT)、溶菌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等几项免疫学指标的测定和比较 ,探讨幼蟹上岸死亡疾病的病因。结果表明 ,患病幼蟹自由基的代谢出现紊乱 ,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较正常幼蟹显著下降 ,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及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极显著低于正常幼蟹 (P <0 .0 1 )。而在反映自由基损伤程度的丙二醛含量上 ,患病幼蟹极显著高于正常幼蟹 (P <0 .0 1 ) ;患病幼蟹的溶菌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研究表明 ,大量自由基的积累对幼蟹的组织或器官造成了损伤 ,同时也降低了机体的免疫能力 ,从而导致了幼蟹上岸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一、蟹之种种蟹,四时常有而秋后方盛。俗话说:“西风起,蟹正肥。”秋高气爽,菊黄蟹肥,是赏菊啖蟹的好时节。蟹为甲壳类动物,“身有甲壳,二螫八足,横行。腹部分叫脐,雄者尖脐,雌者圆脐。”它种类繁多,约有3千多种,多生活在海洋和淡水湖泊,有海蟹、河蟹、湖蟹、  相似文献   

20.
吃蟹有学问     
如何选购蟹类如何选购蟹类呢?除了观察蟹的体积大小外,要拣蟹体厚而坚实,肚脐凸出,蟹脚硬挺,动作活跃的为佳品。在选择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区别雌雄性,雌性比雄性的好。观察蟹的腹部,圆脐的为雌蟹,尖脐的是雄蟹。雌蟹黄多,雄蟹油满。二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