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5 毫秒
1.
跨过入世门槛,中国海洋水产业面对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中国海洋水产行业应加强体制转型和结构调整,以应对入世后生产国际化和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冲击,提高海洋水产业的总体竞争能力,扩大中国海洋水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则成为当务之急。一、我国海洋水产业在国际市场的优势我国是世界水产大国,水产品总产量已连续10年居世界第一位。我国也是世界上惟一水产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我国的水产品出口贸易世界排名第四位。这些造就了中国海洋水产业在国际市场的优势。第一,国际市场对水产品需求量逐年上升。我国是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2.
《海洋世界》2009,(8):4-4
2009年7月18目,全国海洋宣传日主场活动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本次活动主题为“海洋中国60年”,重点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海洋规划体系、海洋法制建设、海域管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经济以及海洋科研调查等方面的发展和成果。在主场活动现场,还揭晓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十大海洋事件”和“十大海洋人物”。同时,首届中国海洋博览会暨“海洋事业60年成就展”在珠海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中心拉开帷幕,这是我国首个综合展示海洋产业发展的博览会。  相似文献   

3.
《海洋学研究》2012,(2):93-94
中国海洋学会和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等单位为充分发挥服务女科学家,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作用,为海洋女科学家提供一个学习借鉴、交流合作的平台,并以此促进和鼓励广大海洋女科学家为发展我国海洋事业,建设海洋强国贡献更大力量,决定在2012年11月初厦门国际海洋周期间联合主办首届海洋女科学家论坛。  相似文献   

4.
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间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实现经济效率提升的关键,因此,科学合理地配置海洋要素资源,提高海洋经济效率,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从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的必经之路。本文运用C-D生产函数法和Super-SBM模型分别测度中国沿海11个省区市2006—2016年海洋要素市场扭曲程度及海洋经济效率,并构建计量模型来探究海洋要素市场扭曲与海洋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同时考察不同海洋经济圈内,海洋要素市场扭曲对海洋经济效率的影响并分析其产生原因。最后,利用反事实检验进一步估算要素市场扭曲造成的海洋经济效率的缺口。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期间,中国海洋资本、劳动及总体要素市场指数均大于1,呈现负向扭曲状态。从省际层面来看,沿海11个省区市的资本要素市场均为负向扭曲;劳动要素市场除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为正向扭曲外,其余为负向扭曲;总体要素市场扭曲省际差距并不明显,其中上海、广东海洋要素市场扭曲程度较轻。(2)从全国层面看,要素市场扭曲明显抑制了中国海洋经济效率的提升,产业结构、海洋区位优势对海洋经济效率的提升有显著推动作用。从三大海洋经济圈来看,要素市场扭曲对海洋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北部海洋经济圈要素市场扭曲对海洋经济效率有显著提升作用;东部海洋经济圈要素市场扭曲对该地区海洋经济效率呈负向作用,但在考察期间并不显著;南部海洋经济圈要素市场扭曲抑制其海洋经济效率的提升。(3)海洋要素市场扭曲造成的海洋经济效率损失缺口呈波动下降趋势,若消除海洋要素市场扭曲,海洋经济效率损失将平均减少66%。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促进中国与北极国家的双边贸易,增强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话语权,文章采用2008—2018年的面板数据,运用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分析中国与北极国家双边贸易的影响因素,探究北极航道开通对中国与北极国家贸易效率和贸易潜力的影响,并提出发展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经济规模、北极国家的资本劳动比率以及中国与北极国家的贸易依存度对双边贸易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北极国家的经济规模以及中国与北极国家之间的海运距离对双边贸易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中国对北极国家的出口贸易而对进口贸易的影响较小;目前中国与美国、俄罗斯和加拿大的贸易效率较高,但北极航道的开通可有力促进中国与其他北极国家贸易效率的提升;北极航道开通后,中国与北极国家出口贸易潜力提升幅度的平均值约为25%,其中提升幅度较大的是冰岛(49.74%)和丹麦(36.98%);针对北极航道开通对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战略意义,未来中国应加强与北极国家的贸易联系、完善港口和产业规划布局以及加强与北极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6.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长和海洋力量的不断提升,中国在大西洋的海外利益不断延伸,这对中国的海洋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出台背景下,提前谋划中国的大西洋海洋战略十分必要。文章系统阐述了大西洋的全球战略地位,从政治与外交、军事与安全、经济与贸易、科技与环保等方面分析其对中国的战略意义,探讨大西洋海洋战略布局的目标框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大西洋战略布局进行现实考量,提出全面构建大西洋伙伴关系,提升大西洋资源调查、勘探和开发能力,中国海警加快融入国际海上搜寻救助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推动数字经济与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协调发展是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通过构建综合评价体系,文章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考察中国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字经济与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耦合协调关系;并基于空间误差模型,分析了两者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沿海地区数字经济与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两者的耦合协调度逐步向高水平迈进,呈现出“以上海和广东为中心逐渐扩散发展”的空间特征;耦合协调度呈现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力资本、科技创新水平是重要驱动因素。因此,要重视数字经济发展,积极构建数字经济与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协同机制,促进海洋产业、人力资源、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金希 《海洋世界》2012,(11):12-14
作为2012厦门国际海洋周主要活动之一的首届海洋女科学家论坛于11月4日在厦门开幕,此次论坛由中国海洋学会、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共同主办,200余名中国女性海洋科技工作者汇聚一堂,以“蓝色经济,绿色增长中女性科学家的影响力”为主题进行研讨,为女性如何在促进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经济发展中发挥独特优势与积极作用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9.
海洋蕴含着丰富的资源,进入21世纪后,海洋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党的十八大提出“海洋强国”战略。“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势必对我国海洋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海洋渔业是人类最早开发和利用海洋的产业之一,“海洋强国”战略通过“科技效应”和“环保效益”对我国海洋渔业发展产生影响。文章应用双重差分法,以日本、韩国、印度以及我国台湾地区作为对照组,对“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对我国海洋渔业的影响进行评价。就海洋渔业整体而言,“环保效应”大于“科技效应”,“海洋强国”战略并未推动海洋渔业产量的整体发展。进一步细分发现,“环保效应”对海洋捕捞业影响较大,而“科技效应”对海水养殖业影响较大。“海洋强国”战略抑制海洋产业的粗放式发展,对海洋产业的全面提升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航海历史悠久、技术先进,明初的郑和卜两洋在航行距离、船队规模等方面均创造了当时的世界记录。在此条件下,至16世纪,中国海商业已形成自己的东西洋贸易网络体系。因此,在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英国人等渐次来到东方后,中国海商于传统中整合发展,书写海洋贸易传奇。  相似文献   

11.
文章根据2006—2016年中国11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测算中国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考察水产品贸易和环境规制对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在整体层面,水产品贸易对中国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直接促进作用,且环境规制对提高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效应显著。在贸易方式层面,环境规制的中介效应对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向影响,但并未抵消水产品出口贸易的抑制作用;水产品进口贸易能够显著促进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在区域层面,北方沿海地区水产品贸易对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高于南方;北方沿海地区水产品贸易对环境规制起到促进作用,而南方沿海地区相反。  相似文献   

12.
为科学、合理和有效地推进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及其政策制定,文章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采用CiteSpace软件,分析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并提出展望。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领域已形成经济效率、海洋资源和海洋产业等研究热点,海洋经济效率和海洋生态效率测算以及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等成为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前沿;在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背景下,亟须从构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探索创新驱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机理、提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实现路径和检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有效性4个方面,进一步深化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13.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向海洋进军开发利用宝贵财富已是全球沿海各国的共识。目前,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仅从其维持9%~10%的比重而言,与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相差甚远。众所周知,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只有更好地发展海洋经济才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文章以20世纪50年代佩鲁增长极理论为指导,采用不平衡发展模式,运用主成分及聚类分析法分析了中国沿海11省(市、自治区)2010-2014年海洋经济发展状况,认为山东省和广东省可作中国沿海海洋经济区域增长极,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力量推动优先发展区域带动后序发展过程转变,从而实现全区域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2004—2015年15个造船省、市、自治区的数据为基础,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计算了中国海洋船舶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结果发现,从长远来看,技术进步是海洋船舶业TFP的主要增长动力;而从短期波动看,海洋船舶业TFP的增长易受到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的交互作用。同时,不同地域海洋船舶业TFP的增长动力也会有所不同,东部地区海洋船舶业TFP的主要增长动力为技术进步,中西部地区海洋船舶业TFP的主要增长动力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综合影响。基于以上计算结果,从产业环境的视角分析中国海洋船舶业TFP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宏观的经济形势、国际市场需求、科技发展投入对本国海洋船舶业TFP有积极影响,社会固定投资量的增加对中国海洋船舶业TFP产生负向的影响。并提出适当减少船舱生产的固定设施投入,并将减少的固定资产投入转向研发投入;政府应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为海洋船舶业提供良好的宏观经济形势;从税收上给予具备高技术水平的船企以优惠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上海 促进海洋产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泽民同志指出:“开发和利用海洋,对于我国的长远发展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上海临海而兴,在“十五”以及21世纪的发展中,上海要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需要加强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的开发与保护,重视海洋产业的培育、升级和发展,使海洋经济对上海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较大贡献。我们提出十点具体建议:一、明确海洋产业的内涵并建立海洋经济子帐户海洋产业具有相当大的渗透性,要研究海洋产业在上海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并推进其发展,需要建立有关海洋经济在上海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内部结构以及增长率的基础资料和信息。首先,要…  相似文献   

16.
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探究海洋科技创新对于海洋经济的影响成为实现海洋强国目标的重要推动力。文章基于2008—2019年中国11个沿海地区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模型,在金融发展视角下探讨海洋科技创新对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节效应以及门槛非线性作用。结果表明:海洋科技创新对于海洋经济高质量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过程中,金融发展规模和效率表现出正向调节效应,而金融发展结构的调节效应暂不显著;在海洋科技创新作用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金融发展规模存在双门槛效应以及最佳金融发展水平区间,金融发展结构和效率均存在单门槛效应,即当金融发展结构大于单一门槛值时,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增长表现显著正向作用,当金融发展效率大于单一门槛值时,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增长的促进作用增大。  相似文献   

17.
为促进中国海洋经济的绿色协调发展,文章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2007—2016年中国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海洋绿色经济效率进行测算,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和经济增长收敛理论考察其动态演进和收敛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海洋绿色经济效率整体呈现先上升再下降态势,仍存在较大的效率增长空间;中国海洋绿色经济效率存在空间非均衡性,且区域差异总体呈下降趋势;中国海洋绿色经济效率存在σ收敛、β收敛以及俱乐部收敛特征。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绿色经济;实施差异化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策略,缩小效率差异;打破区域边界壁垒,构建海洋绿色协同发展格局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福建将建为海洋强省。分析福建海洋经济现状,用TOPSIS法分析福建海洋经济竞争力,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建模预计福建海洋经济数值,预计海洋经济与区域国内生产总值占比。研究发现有重点地发展海洋经济,对福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有较大贡献,海洋经济将成为拉动福建区域经济的有力引擎。  相似文献   

19.
海洋产业集聚可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文章使用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区位熵法测度海洋产业集聚水平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海洋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海洋产业集聚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形成以海南、福建为主的第一产业集聚区,以天津为龙头的第二产业集聚区和以上海为领先的第三产业集聚区。海南、天津和上海作为我国海洋产业的强集聚区但集聚水平有所减缓。(2)资源禀赋、潜在市场、劳动力规模、对外开放程度和固定资产投资均显著提升海洋产业集聚水平。海洋科技创新水平不足导致对第二产业的发展不能形成有力支撑,高学历型人才的缺乏制约了海洋各产业的集聚化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已经不再依赖于传统的基础设施。应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并适度控制集聚规模,加快海洋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海洋产业集聚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10月1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向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移交了“海洋六号”船舶适航证书。这标志着中国第一艘自主研制的可燃冰综合调查船正式入列,使得中国海洋地质调查装备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海洋六号”总造价近4亿元人民币,采用国际先进的电力推进系统、动力定位、全回转舵桨等技术及设备,配置了深海水下遥控探测系统、深海取样分析和高分辨率地震调查系统等多种高科技调查设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