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山东省烟台市的水库较多,且大都进行了渔业利用。随着水库渔业的不断发展,鱼类寄生虫对鱼类的生长发育带来了一定的危害,严重时可导致鱼类死亡。笔者自1975年至1983年,先后在烟台市的芝罘、福山、文登等区县的东南哨、门楼、米山、后龙河等水库,对鱼类寄生性疾病进行了调查。本文主要对鱼类寄生双线绦虫病做了探讨研究,现将结果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武汉市售鱼类寄生线虫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6年至1988年,对湖北省武汉市售鱼类的寄生线虫进行了调查。检查谈水鱼类35种共计315尾。发现鱼类寄生线虫26种,包括8个未定种(4种为幼虫)。本文报道了这些线虫对武汉市售鱼类的感染情况包括寄主,寄生部倍,感染率和感染强度。  相似文献   

3.
一 绪 言 对于鱼类的疾病也和人类或家畜的疾病一样,应当防重于治,这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但是预防鱼病时是否可以采取定期施放药物的办法?这样做对鱼病预防的效果怎样?药物对鱼体有没有毒害?对鱼的活饵料——浮游生物有没有影响?这一些问题都是在生产上急待解决的。在我国治疗寄生虫性鱼病时最常用的药物就是硫酸铜(CuSO_4)。在1958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病组又发现用醋酸亚汞(HgAc)或硝酸亚汞  相似文献   

4.
对于鱼类的疾病也和人类或家畜的疾病一样,应当防重于治,这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但是预防鱼病时是否可以采取定期施放药物的办法?这样做对鱼病预防的效果怎样?药物对鱼体有没有毒害?对鱼的活饵料——浮游生物有没有影响?这一些问题都是在生产上急待解决的。在我国治疗寄生虫性鱼病时最常用的药物就是硫酸铜(CuSO_4)。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迄今为止所发现的由海水鱼类寄生甲壳类的寄生引起的宿主鱼类的血液,生长,生理功能和行为的病理变化特点;描述了寄生虫对寄主组织和体表造成损伤和破坏所形成的组织病理特性;此外对现有的鱼类甲壳动物病的防治药物和方法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6.
对于鱼类的疾病也和人类或家畜的疾病一样,应当防重于治,这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但是预防鱼病时是否可以采取定期施放药物的办法?这样做对鱼病预防的效果怎样?药物对鱼体有没有毒害?对鱼的活饵料——浮游生物有没有影响?这一些问题都是在生产上急待解决的。在我国治疗寄生虫性鱼病时最常用的药物就是硫酸铜(CuSO4)。在1958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病组又发现用醋酸亚汞(HgAc)或硝酸亚汞(HgNO3)是治疗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yius multifiliis)病的特效药物,  相似文献   

7.
养殖专业序号作论““目…发表刊物发表时间备往孟庆显用硝政亚汞和硫酸铜防治}《山东海洋学鱼病的试验报告院学报》张定民、缪国荣李德尚、解承琳、耀璧醋器“不同{‘水产学报’《山东水产学谢宗墉、李三庆峡山水库渔业利用的调查设计会会刊》一960年第3期1964年第l、2期19CS年第一期李德尚、田恩普、杜作楹香鱼肌胎发育的观察孟庆显、牟绍敦王如才王如才王如才高洁、王如才青岛及其附近地区淡水鱼类的寄生甲壳动物豁雯篇亨,1065年第1期{藻攀轰夸洋朴。65年第;期J一|一|一器馨麟薯黔人工采“留产科““冲‘年贻贝人工育苗试验简报…森李…  相似文献   

8.
异尖线虫病病原线虫在台湾海峡鱼类中的分布及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罗大民  方文珍 《台湾海峡》2000,19(2):218-222
自 1 996年 3月至 1 998年 1月间 ,作者对从台湾海峡中心渔场捕获的常见 80种经济鱼类感染异尖线虫病病原线虫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文中报道了该海域主要的 4种病原线虫在鱼类中的感染状况及其动态。  相似文献   

9.
顾洪  李军 《海洋科学》1992,16(1):53-53
黄鲫(Setipinna taty)是渤海的优势种并为主要的小型经济鱼类,年龄与生长做为种群结构数量动态以及合理利用该资源的基础研究,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笔者自1982年4月至1983年5月,逐月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渤海进行鱼类资源调查的双船  相似文献   

10.
海水养殖鱼类寄生新本尼登虫的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年来福建、广东等水产养殖海区频频暴发急性寄生虫流行病,调研和相关研究表明梅氏新本尼登虫(Neobenedenia melleni,MacCallum,1927)是其主要病源.该虫分布广泛,寄主特异性低,在多种鱼类上均可寄生,致病力强[1],常引发鱼类严重感染和并发感染,甚至导致严重的死亡,影响着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迄今为止,从分子生物学方面入手,研究本尼登虫的遗传变异、分子分类等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1.
鱼类年龄与生长的研究,是鱼类种群生态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如今我国各类主要经济鱼种的年龄与生长问题,大多在不同程度上已作过调查研究,唯鲽形目鱼类尚未见过正式报告。关于牙鲆的年龄,日本前川兼佑(1951)曾用鳞片对濑户内海的牙鲆作过年龄鉴定,最首光三(1957)对东海的牙鲆也有过类似的报道。现在笔者亦  相似文献   

12.
福建海产鱼类寄生吸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溥钦 《海洋与湖沼》1982,13(2):179-194
近年来,我们在福建沿海各县对鱼寄生虫进行了调查,采得一批海鱼寄生吸虫标本,经分类鉴定有30种,分隶于12科21属,其中有2新属13新种;13种是我国新纪录,兹报告如下。标本均保存在福建师范大学寄生动物研究室。  相似文献   

13.
烟、威海区鲐鱼渔场中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53年至1957年,在烟、威海区鲐鱼渔场中曾进行了一次渔场自然环境和鲐鱼生活习性的翻查(参阅朱树屏1959年)。该项工作是在黄渤海经济鱼类资源调查委查会领导下进行的,作者等参加了调查中的浮游生物和鲐鱼食物方面的工作。本文所报告的就是调查所得的一部分结果。  相似文献   

14.
鱼类年龄与生长的研究,是鱼类种群生态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如今我国各类主要经济鱼种的年龄与生长问题,大多在不同程度上已作过调查研究,唯鲽形目鱼类尚未见过正式报告。关于牙鲆的年龄,日本前川兼佑(1951)曾用鳞片对濑户内海的牙鲆作过年龄鉴定,最首光三(1957)对东海的牙鲆也有过类似的报道。  相似文献   

15.
王溪云 《海洋与湖沼》1983,14(2):173-181
者自1975年以来,在鄱阳湖进行了鱼类寄生吸虫的调查研究,发现异肉科(Allocreadiidae Stossich,1903)尚有五种系文献未曾记载过,其中隶于异肉亚科(Allocreadiinae Looss,1902)异肉属。(Allocreadium Looss,1900)的两种;隶于尾睾亚科(Urorchiinae Yamaguti,1958)尾睾属(Urorchis Ozaki,1927)的三种,本文特予以报道。虫体描述系根据  相似文献   

16.
作者之一曾于1966年报告过寄生于鳊鲌亚科鱼类的指环虫42种。此后,又在广州市和武汉市采获一些寄生于鳊亚科鱼类的指环虫,现将其中的两新种记述如下: 1.弓状指环虫(新种)Dactylogyrus flexiformis sp.nov.(图1)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沿湖沿黄5000亩优质高产高效开发实施的全过程,项目选用以鲤鱼,团头鲂,草鱼,罗非鱼,乌鳢等六种鱼类为主的养鱼的养殖模式,采用投放大规模优良鱼种,研制颗粒饲料,合理搭配其它品种,适时调节水质和防治鱼病等方法,获得了高产量和显著的经济效益,本项目自九三年三月起,至九四年十一月止。通过验收,九四年总实施面积5011.2亩,平均亩产840.3公斤,亩纯收益2467.9元,总产值3045.4万元  相似文献   

18.
由于海洋中一些经济鱼类资源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因此,研究海洋鱼类增、养殖问题,已成为提高渔业产量的主要课题之一。作者根据1980年7月至1982年12月对浙江乐清湾鱼类资源、种类组成等调查研究的结果,结合1983年上半年的社会调查,就乐清湾鱼类资源现状和增、养殖途径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囊双科Didymozoidae Poche,1907吸虫为鱼类专性寄生虫之一,其体形多变,寄生部位广泛,侵袭宿主体内与体外各种组织与器官,因而引起人们的注意,国外不断有该科的研究报道。我国关于该科的研究,顾昌栋在1965,1983年曾有文章发表,但其中有关东海的种类不多。1975,1976,1979年作者在东海采集鱼类寄生虫,整理后共得囊双科吸虫11种。其中除双枝囊双吸虫Didymosoon biramous Ku et Shen,1965,大眼鲷囊双吸虫Didymozoon priacanthi Ku et Shen,1965;海南合体双吸虫Syncorpozoum hainanensis Ku et Shen,1965鲐囊双吸虫Didymozoon Pneumatophori Gu et Shen,1983和线形线双吸虫Nematobothrium filiforme Yamaguti,1934在我国已作报道外,共发现1新属3新种及3个新记录。本文为新种和新记录描述。测量一律用毫米,卵子用微米。模式(副模式)标本存放于中园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20.
鄱阳湖鱼类的寄生吸虫——Ⅴ.发状科及其两新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溪云 《海洋与湖沼》1984,15(1):98-104
发状科(Gorgoderidae Looss,1901)吸虫,在美国、日本、印度、苏联、中国,非洲及欧洲等地区均有报道,其种类亦日渐增多。在我国首先由杜氏(1930)在成都淡水虾内发现,其后有吴光、蔡尚达(1955)、郎所、怀明德、金大雄、王伟俊、潘金培和福建师范大学共报道叶形属吸虫13种,其中寄生于鱼类者11种。作者自19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