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长江口海域表层水温的季节、年际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长江口与黄东海SST变化的异同,根据长江口区引水船海洋站1959~2001年、大戢山海洋站1977~2000年月平均表层水温资料,安徽大通水文站1968~1999年月平均径流量资料,利用功率谱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及相关分析方法,分析长江口区表层水温的季节、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江口区表层水温最高值出现在8月份,最低值出现在2月份。长江口区表层水温的年际变化存在准2年和3~5年的显著振荡周期,东亚季风和长江径流对其变化有影响。长江口区表层水温突变出现在1989年。  相似文献   

2.
郭水伙 《台湾海峡》1995,14(4):320-327
据1984年5月至1985年2月调查资料,计算了该水体中二氧化碳体系各分量的含量,研究了它们与pH,HCO^-3/CO^2-3,Alk,DIN,PO^3-4-9,Chl-aDO,S,t等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PCO3,CO2(T),HCO^-3,CO^2-3与pH,HCO^-3/CO^2-3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HCO^-3,CO^2-3ΣCO2与Alk也呈非常显著的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3.
从长江口1990年6月的一次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过程中营养盐含量变化可见,由于潮汐的作用,观测水域各营养盐要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周日波动特征,其中,NO3-N在一个潮周期内变化幅度可达1倍以上。赤潮发生时表层水体NO3-N,PO4-P和SiO3-Si值都呈下降趋势,降幅最大的PO4-P达3倍上;N/P值则急剧上升,峰值为450。随着赤潮肖亡,NO3-N,NO2-N和SiO3-Si浓度很快恢复正常,N  相似文献   

4.
长江口脊尾白虾渔业资源特征和生殖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1985年8月-1986年7月长江口脊尾白虾体长分布和生殖习性,并应用ELEFAN I和ELEFAN Ⅱ技术分析了每月的体长组成资料,分别估算了雌、雄虾和混合标本的生长参数、自然死亡系数、总死亡系数、利用率及补充类型等渔业资料特征。提出了长江口脊尾白虾的繁殖时间和所对应的体长范围及温、盐度条件。讨论了各渔业资源参数的适用性及补充类型与繁殖习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珠江口水域溶解氧与营养盐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云辉  陈玲娣 《热带海洋》1994,13(1):96-100
根据1987年2月至1988年2月的调年调查资料,对珠江口水体中的溶解氧与营养盐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PO4-P与AOU(表观耗氧量),NO3-N与AOU,AOP(表观产氧量)与Chl.a之间显著或高度显著相关,进而估算了PO4-P和NO3-N的氧化部分,丰水期各占测定值的63.7%和53.7%:枯水期各占31.3%和69.6%。  相似文献   

6.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水体中的二氧化碳体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水伙 《台湾海峡》1994,13(3):219-229
据1984年5月至1985年2月的调查资料,计算了该水体中二氧化碳体系各要素的统计值,着重研究了它们的季节变化及其与水文,化学和生物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水体中PCO2,CO2(T),CO^2^-3,HCO3,∑CO2,CO^2^-3/∑CO2,HCO3/∑CO2,HCO2,CO2(T),CO^2^-3,∑CO2/Cl,Ωc,Ωa和C:N:P平均值依次分别为251dPa,8.43μmol/dm×3  相似文献   

7.
长江和长江口氮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志良 《海洋科学》2000,24(2):34-34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早在60年代就开展了长江口氮的地球化学研究(顾宏堪等 ,1981 ,1982)。自80年代以来 ,有关氮和其他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更为频繁。1983年10月 ,对长江下游南京至河口江段及其长江口附近海域进行调查研究(沈志良等 ,1987) ;1985年8月至1988年10月 ,结合三峡工程影响的预测研究 ,对长江河口海门以下江段及长江口海区进行了15个航次的调查(沈志良 ,1991 ;沈志良等 ,1991;沈志良 ,1992;沈志良 ,1993;Shen,1993) ;1987年7月和1988年3月 …  相似文献   

8.
根据1990年7月辽宁省海岛调查资料,本文讨论了北黄海大鹿岛海水营养盐(PO4-P,SiO3-Si,NO3-N,NH4-N,NO2-N)分布特征,并对海域环境质量作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9.
沈志良 《海洋科学》2000,24(10):40-40
长江口高含量的无机氮已经引起国内、外海洋学家的重视 ,80年代比较60年代 ,长江口门处的硝酸盐浓度增加数倍 ,这显然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本项研究 (由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KZ952-S1-421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876020和国家专项SX(97) -11-4资助 )于1997年12月、1998年10月、11月和1999年5月对长江口进行调查 ,长江口无机氮浓度的调查结果与近20a来作者和其他作者的调查资料对比列于表1。从表1可以初步认为 ,从80年代至90年代 ,长江口无机氮含量可能略有增加 ,但并没有很大…  相似文献   

10.
长江口北支盐水倒灌南支对青草沙水源地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自1978年以来,在长江口的几个关键岸段(例青龙港、新建、高桥、堡镇等)设置盐度观测站;1992-1994年的枯季、在青草沙水源地的南、北两侧各抛测量船一般,在一个完整的大、中、小潮期间、连续逐时观测流速、流向、水深、盐度等,同时在青龙港等处设置6个岸边观测点同步取样;1995-1996年在船站位置各设置氯离子自动监测仪一台;1996年3月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长江口水文测验。本文对大量的现场资料作了分析计算。研究结果表明,青草沙水源地盐水来源主要有北支倒灌咸水团和外海咸水入侵。前者的特征为,氯度的半月变化是小潮期(或小潮后的寻常潮)的氯度反高于大潮期,氯度的潮周日变化是日最高值出现在落憩附近,日最低值出现在涨憩附近,氯度的垂向分层不明显。这与外海盐水入侵引起的氯离子浓度在半月和潮周日内的变化特征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1.
长江河口浮泥形成机理及变化过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1976年以来,在长江河口盐水楔和最大浑浊带活动的河道进行了20余次现场观测,本文在现场观测资料基础上,确认长江河口浮泥由细颗粒泥沙组成,中值粒径在8-11.5um,小于2um的粘土占28.18%-36.39%,长江河口浮泥是悬沙在盐水混合环境中絮凝沉降于近义廾风暴潮再悬浮泥沙形成的高浓度浑水层,在成因类型上分为憩流浮泥,盐水楔浮泥和风暴潮浮泥,第1种在涨或落潮转流期低流时形成,规模大,厚度薄,第2种在盐水楔发育时形成,规模较小,厚度较大,第3种在大风后形成,规模大,厚度薄,第2种在盐水楔发育时形成,规模较小,厚度较大,第3种在大风后形成,规模大,范围广,若三者相遇,则浮泥厚度和范围最大,浮泥具有枯季,大小潮秽暴周期变化规律,长江河口河道多的浮泥层,浮泥层的变化与河口拦门沙的冲淤有良好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长江口拦门沙地区的泥沙运动规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依据1988年7月和12月水文观测资料,通过流,盐,沙的综合分析,认识到长江口拦门沙地区的泥沙运动有与河口其他地区不同的特点,泥沙输移在水平面上和垂直面上存在着多种循环,潮流和盐水截留大量泥沙积聚的拦门沙地区,河口在盐淡水交锋地带,除了涨,落急时段外,发现在转流时期泥沙也可能产生再悬浮,从而形成一个潮周期中出现3次或4次再悬浮的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13.
长江口北槽浮泥周期性变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蒋国俊  姚炎明 《海洋学报》2006,28(2):135-139
根据2000年长江口北槽浮泥的实测资料,分析浮泥厚度和体积等几何尺度随时间的变化,发现长江口北槽浮泥存在日、半月和年际三种周期变化;日周期的变化受潮流动力周期的控制,这是由潮流冲刷浮泥形成的悬沙并再絮凝沉积造成的;半月周期的变化受潮流半月周期变化引起的泥沙供给量的变化控制;年周期的变化主要是由影响细颗粒泥沙絮凝沉积的长江口水温的年度变化所控制,泥沙供给和动力的年周期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长江河口拦门沙河床淤积和泥沙再悬浮过程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李九发  何青  张琛 《海洋与湖沼》2000,31(1):101-109
利用近20年来长江河口所观测的地形、水文、悬沙和河床沉积物资料,着重对1988、1989、1996和1997年最新观测资料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河口航道拦门沙河段来水沙量大,潮流作用强,潮波变形明显,水流挟沙力强。该河段潮流速随时间和空间变化,又处在盐淡水交换地带,流域和海域来沙在此河率时淤时冲,悬沙与床沙交换频繁,表现在涨急、落急时可床淤积层泥沙再次起动悬浮,憩流时只河床,在一个潮周期中含  相似文献   

15.
黄河口拦门沙与盐水楔特征及其演变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黄河口存在一个成型堆积法,称拦门沙。多次实测结果,其长度约3-7km同蛋白质水平宽度与河宽相同,横亘于黄河尾闾与海水相连接处。随着河口延伸,拦门沙也向海推移,淤积最多的 部位是前绝急坡区。  相似文献   

16.
根据1988-1991年河口锋面现场调查、上海市海岸带调查及历次标准断面调查资料对长江盐度场及盐度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由口门至外海纵向上存在着三级锋面现象:内侧锋面即长江河口锋为长江河口水与长江冲淡水的界面;羽状锋是长江口羽状流水与口外混合水的界面,它是长江口最主要的盐度锋面,也是长江口一个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带,对河口沉积过程及水下三角洲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外侧锋面即海洋锋,是长江冲淡水的最外边缘。  相似文献   

17.
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含沙量垂线分布状态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算表明,潮泵效应在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悬沙输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含沙量垂线分布的潮周期变化反映悬沙与床沙之间存在双向交换。据此讨论了最大浑浊带与拦门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椒江河口高混浊水混合过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礼先 《海洋与湖沼》1998,29(5):535-541
根据1991年洪季的实测资料分析了高度浑浊的椒江河口的混合过程,并探讨了水动力学和沉积动力学因素对河口混合的重要作用,调查研究表明,椒江河口最大浑浊带下的高浑浊水-浮泥层厚达1m,高浑浊水-浮泥层与上覆水之间是泥跃层,泥跃层与高混浊水-浮泥层对水体稳定的作用比同期观测到的盐跃层大17倍以上,当高浑浊水-浮泥层被侵蚀时,在高浑浊水-浮泥层中的低盐水体又增加了水体的垂向混合能力。  相似文献   

19.
GIS支持下的长江口拦门沙泥沙冲淤定量计算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依据1842~1997年10幅不同年代的长江口海图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字化仪进行处理,建立不同时期的长江口水下数字高程模型,以此作为基础资料,实现了从横剖面、深泓线纵剖面、平面变化等不同角度对长江口拦门沙地区滩槽演变、岸线侵蚀、沙岛形成与变迁等进行研究.通过计算河槽容积,实现了对不同时段泥沙冲淤量的计算.结果表明,155a来拦门沙总的趋势是不断淤积,但不同时期淤积速度大不一样,个别时期甚至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冲刷,这主要与动力条件的波动有关.1842~1997年,共淤积泥沙38.10亿t,平均每年淤积0.246亿t,约占长江来沙的5%,年均淤厚为1.1cm泥沙淤积部位主要在九段沙、横沙及横沙东滩、崇明东滩三处.发生冲刷的范围较小,仅占总面积的21.4%,主要在北槽,北港上段和南槽局部也有轻微的冲刷发生.  相似文献   

20.
浏河排污对罗泾河段南岸浅水区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水文观测资料和DO、CODer、BOD5、NH3—N、TP、N03—N、N02—N等浓度数据。结果表明,浏河污水排入长江后,在长江落潮流挟带下沿南岸下泄,形成近岸污染带,对宝钢、陈行水库水质造成一定影响。为确保水库水质,须建造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利用长江口涨落潮规律,在落潮初期2h内,水库开泵引入长江水,避免近岸污染带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