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核酸探针原位杂交检测白斑综合症病毒的组织特异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玲  何建国 《热带海洋》2000,19(4):86-91
从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简称WSSV)部发基因组库中得到核酸探针,采用原位杂交检测方法检测对虾甲壳下表皮、胃、后肠、鳃、触角腺的上皮细胞、淋巴器官的基质细胞、肌细胞、心肌细胞及结缔组织细胞,原位杂交结果均为阳性。对虾甲壳下表皮的上皮细胞、胃的上皮细胞对病毒较其它部位敏感,感染程度高;中肠上皮细胞、肝胰腺上皮细胞、淋巴器官内皮细胞未发现感染病毒,原位杂  相似文献   

2.
在对养殖中国对虾和海捕中国对虾的类淋巴 器官进行组织培养时,发现迁出的细胞空泡化、细胞内颗粒较多。培养一周后由养殖中国对 虾类淋巴组织迁出的细胞开始大量脱落,而由海捕中国对虾类淋巴组织培养出的细胞可生长 30d左右。对未经培养的类淋巴组织及培养的类淋巴组织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在养殖中 国对虾类淋巴组织的细胞中除了有球形病毒及球状和多面体状病毒包涵体外,在细胞质中还 含有大量类立克次氏体样原核生物,而且每个细胞中的类立克次氏体均由一单层膜包在一起 ;在海捕中国对虾类淋巴组织的细胞中也发现有球形病毒及球状病毒包涵体,另外还在少量 细胞中发现有类立克次氏体样原核生物存在。感染病毒的组织细胞呈现空泡化、核膜肿胀破 裂、核质固缩、高尔基体肿胀、线粒体嵴消失等病理变化。感染有类立克次氏体样原核生物 的细胞不同程度地呈现出细胞器消失、核染色质固缩等病理结构。  相似文献   

3.
核酸探针原位杂交检测白斑综合症病毒的组织特异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白斑综合症病毒 (whitespotsyndromevirus ,简称WSSV)部分基因组文库中得到核酸探针 ,采用原位杂交检测方法检测对虾甲壳下表皮、胃、后肠、鳃、触角腺的上皮细胞、淋巴器官的基质细胞、肌细胞、心肌细胞及结缔组织细胞 ,原位杂交结果均为阳性。对虾甲壳下表皮的上皮细胞、胃的上皮细胞对病毒较其它部位敏感 ,感染程度高 ;中肠上皮细胞、肝胰腺上皮细胞、淋巴器官内皮细胞未发现感染病毒 ,原位杂交用于WSSV检测 ,比组织切片HE染色更准确、更敏感。在同一组织的同一部位 ,原位杂交所得到的阳性细胞个数比HE多。探针大小不同 ,敏感性也有变化。短的探针 41 3bp敏感性较高 ,长的探针敏感性降低。  相似文献   

4.
大黄鱼早期发育过程中免疫器官的发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显微与超微技术研究了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初孵仔鱼至60日龄幼鱼免疫器官——头肾、胸腺与脾脏的发育.结果表明,免疫器官原基出现的先后顺序是头肾、脾脏和胸腺.3日龄仔鱼出现头肾原基,原始造血干细胞最早被发现于头肾,很快分化成不同类型的细胞.4日龄仔鱼出现脾脏原基和胸腺原基.脾脏靠近内脏,含大量窦状隙,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血细胞与血小板.胸腺是最迟出现的淋巴器官,但发育较快.胸腺位于鳃腔背上角,主要由胸腺细胞(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组成,分为外区和内区,二者虽没有明显界限,但容易区分.免疫器官出现小淋巴细胞顺序是胸腺、头肾和脾脏;淋巴组织的发育相对滞后.在大黄鱼仔鱼早期发育阶段,非特异性免疫系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应用组织切片研究了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初孵仔鱼至60 日龄幼鱼免疫器官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 免疫器官原基出现的先后顺序是头肾、脾脏和胸腺。1 日龄仔鱼可以观察到头肾原基, 包含未分化的造血干细胞。5 日龄时, 脾脏原基出现, 其淋巴化开始于27 日龄且发育速度较慢。13 日龄时, 大菱鲆仔鱼胸腺原基出现, 且发育速度较快, 分为外区和内区。在大菱鲆早期发育过程中, 胸腺和头肾之间出现细胞迁移现象。免疫器官淋巴化的顺序是胸腺、头肾和脾脏。在免疫器官发育后期, 脾脏和头肾中均发现了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MMCs), 脾脏中较丰富, 但在胸腺中尚未发现。在大菱鲆仔鱼早期发育阶段, 免疫器官尚未发育完善, 非特异性防御机制起着重要的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6.
红笛鲷头肾和脾脏显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红笛鲷头肾和脾脏显微结构的观察发现,头肾表面覆盖有一薄层纤维结缔组织性被膜,未见明显的小梁.实质主要由淋巴组织和血窦构成,可分为两个区,A区淋巴组织排列成索状,环血管呈放射状分布;B区的淋巴细胞则以形成弥散性分布淋巴组织为特征.主要细胞有各种血细胞、巨噬细胞和一些其他的颗粒细胞等,未见明显的巨噬细胞聚集中心及粒细胞聚集中心.脾脏被膜较薄,未见明显的小梁,实质由白髓和红髓相间排列组成.白髓中未见明显的脾小结、淋巴鞘结构,红髓由脾索和脾窦构成.研究结果表明:红笛鲷的头肾和脾脏是硬骨鱼类机体造血的主要器官,又是鱼类重要的免疫器官.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实验室前期研制的抗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血蓝蛋白单克隆抗体进行特性分析,并以该单抗为第一抗体,采用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了血蓝蛋白在中国明对虾鳃、心、胃、中肠、淋巴器官、卵巢和肝胰脏等组织器官中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血蓝蛋白在鳃丝小叶边缘的微血腔、心肌束间隙、淋巴器官的淋巴腔中以及肝小管中阳性信号较强;在卵巢卵母细胞之间的血窦、胃内壁环肌层结缔组织的血窦和中肠结缔组织血窦中有阳性信号.结论认为,中国明对虾血蓝蛋白阳性信号大多来自血淋巴而非实质组织,且在血淋巴含量多、血流量大的部位含量丰富,在某些血淋巴无法到达的部位(肝小管内壁)也有血蓝蛋白分布,血蓝蛋白含量的这种组织特异性与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造血激素(astakine)是一种具有促进造血组织细胞分化和增殖作用的甲壳动物细胞因子,参与甲壳动物的造血活动,对于只依赖于非特异性免疫的甲壳动物抗感染能力有重要的意义。本实验室前期成功克隆凡纳滨对虾造血激素(LvAST)的基因Lvast。为了进一步了解其功能,本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Lvast表达的组织分布,同时还用Dlight标记抗LvAST抗体进行了LvAST在对虾细胞和组织中的免疫荧光定位分析。荧光定量PCR测定结果说明,Lvast主要在肝胰腺、鳃和肌肉中大量表达,而淋巴器官和血淋巴细胞中表达量较低;免疫荧光结果显示,LvAST可同时存在于血淋巴细胞内和血淋巴细胞膜表面,不同的血淋巴细胞表面的LvAST分布呈现出明显差异,可能具有重要的血细胞分类意义。LvAST蛋白在肝胰腺、鳃、肌肉、淋巴器官等组织中均有分布,并且肝胰腺组织中分布较多,淋巴器官组织中分布较少。  相似文献   

9.
徐萌霖 《海洋与湖沼》2014,45(1):189-196
造血激素(astakine)是一种具有促进造血组织细胞分化和增殖作用的甲壳动物细胞因子,参与甲壳动物的造血活动,对于只依赖于非特异性免疫的甲壳动物抗感染能力有重要的意义。本实验室前期成功克隆凡纳滨对虾造血激素(LvAST)的基因Lvast。为了进一步了解其功能,本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Lvast表达的组织分布,同时还用Dlight标记抗LvAST抗体进行了LvAST在对虾细胞和组织中的免疫荧光定位分析。荧光定量PCR测定结果说明,Lvast主要在肝胰腺、鳃和肌肉中大量表达,而淋巴器官和血淋巴细胞中表达量较低;免疫荧光结果显示,LvAST可同时存在于血淋巴细胞内和血淋巴细胞膜表面,不同的血淋巴细胞表面的LvAST分布呈现出明显差异,可能具有重要的血细胞分类意义。LvAST的蛋白在肝胰腺、鳃、肌肉、淋巴器官等组织中均有分布,并且肝胰腺组织中分布较多,淋巴器官组织中分布较少。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红鳍笛鲷胸腺进行形态解剖和显微镜结构的观察,结果表明,红鳍笛鲷的胸腺位于鳃腔背上角深处,紧贴鳃腔膜下,左右各一个,呈对称分布.分为三个区:外区、中区和内区;外区主要含由网状上皮细胞、粘液细胞和少量的淋巴细胞构成;中区和内区分界不明显,中区染色较深,细胞排列紧密,含有较多淋巴细胞,而内区染色较浅,细胞排列疏松,网状细胞明显增多.中区和内区主要由淋巴细胞和网状上皮细胞构成.通过组织化学的染色观察,发现红鳍笛鲷胸腺的分泌细胞分泌旺盛,多糖丰富.胸腺不仅是一个淋巴组织,也是一个免疫器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对虾类淋巴器结构观察及功能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对虾类淋巴器位于肝胰腺前方,左右各一个,呈白色,半透明状。它由触角动脉上分出的动脉血管不断分叉、迂曲,形成了一个外包透明结缔组织膜,内部充满小管的组织结构。类淋巴器的小管依其发育时期和功能不同表现为3种不同的形态。其中,第二种小管管壁具有生成和释放血细胞的功能。在类淋巴器中,观察到小颗粒细胞,大颗粒细胞和无颗粒细胞。小颗粒细胞具有吞噬功能,在受到抗原刺激时可以胞吐方式释放细胞中的电子致密颗粒。大颗粒细胞无吞噬功能。无颗粒细胞又可分为巨噬细胞样无颗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样无颗粒细胞。前者具有很强的吞噬能力,而后者在受到抗原刺激时,可表现出类似浆细胞样分化的细胞特征。  相似文献   

12.
褐牙鲆鳃氯细胞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褐牙鲆(Paralichthys olrvaceus)鳃氯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研究表明,褐牙鲆鳃氯细胞主要分布于鳃小叶基部,具有微细小管系统和分泌腔。有丰富的线粒体,细胞核基位。根据氯细胞结构的不同,将其分为4种类型:I型氯细胞、Ⅱ型氯细胞、Ⅲ型氯细胞和Ⅳ型氯细胞。I型氯细胞胞体较大,细胞基质密度较低。微细小管系统发达呈细管状;Ⅱ型氯细胞外形不规则。胞体较大,细胞基质密度较高,微细小管系统主要呈粗网状;Ⅲ型氯细胞外形不规则,细胞基质具有很高的电子密度,微细小管系统不发达,胞内存在大量线粒体,分泌腔小;Ⅳ型氯细胞为扁平状,细胞体积较小,具有较大的分泌腔,但微细小管系统不发达。褐牙鲆鳃氯细胞系统是主要的渗透压调节系统。  相似文献   

13.
不同渗透压下美国红鱼外周血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不同渗透压条件下美国红鱼外周血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在海水中,红细胞为长椭圆形,核较小,无细胞器;淋巴细胞呈不规则圆形,核大,有伪足;单核细胞胞胞质中有少量的线粒体,核大且不规则;血栓细胞多呈泪滴状或纺锤状;粒细胞分为Ⅰ型和Ⅱ型粒细胞,Ⅰ型粒细胞中具有较多高电子密度的颗粒,Ⅱ型粒细胞中有密集的细管样结构。在淡水中,各类血细胞的核膜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肿现象,红细胞核略有膨胀;淋巴  相似文献   

14.
中国对虾组织细胞中的过氧化物酶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电镜细胞化学技术,研究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组织细胞中的过氧化物酶体,透射电镜下观察中国对虾的淋巴器、肝胰腺、触角腺和中肠4种组织。观察显示:过氧化物酶体主要存在于肝胰腺细胞和触角腺的迷路上皮细胞中。在肝胰腺的R-细胞中过氧化物酶体的形成与粗面内质网、脂滴和胞质溶胶有密切关系。肝胰腺中的R-细胞和触角腺的迷路上皮细胞富含过氧化物酶体,提示这两个组织在对虾降解外来有毒物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用透射电镜观察中国对虾肝小管。指出肝小管管壁由六种细胞(胚细胞、纤维细胞、疱状细胞、吸收细胞、侏儒细胞、肌上皮细胞)组成。描述六种细胞的超微结构,并根据各种细胞的结构特点,探讨其功能。  相似文献   

16.
日本沼虾鳃细胞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日本沼虾鳃的 3种细胞的超微结构。鳃丝角质层下的上皮细胞层比较薄 ,其近角质层侧细胞膜具有微绒毛。位于鳃丝中隔表面的上皮细胞 ,为假复层状结构 ,含有大量的糖原颗粒和线粒体。颗粒细胞内充满了丰富的高尔基体、粗面内质网及大型的球状分泌颗粒。其颗粒内含有絮状物质或斑纹状物质。肾原细胞主要分布于鳃轴内血管腔的表面 ,其细胞膜内陷形成许多足突及过滤孔 ,细胞质中充满了各种大小的泡、包被泡和管道  相似文献   

17.
锯缘青蟹大颚器的显微和超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组织切片和电镜技术,对锯缘青蟹大颚器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大颚器位于大颚肌几丁质腱的后侧基部.腺细胞胞质丰盈,质膜大量内陷和作不同程度的卷绕,内含大量具管状脊的线粒体和滑面内质网.卵巢成熟时大颚器腺细胞内线粒体增多,少数线粒体形态异样,高尔基体易见,散布的小管状滑面内质网(tSER)少,高度汇合的tSER增多,大小形状不同的空泡数量明显增加,且近质膜分布,质膜内陷和卷绕程度加剧.表明此时锯缘青蟹大颚器的合成与分泌能力增强,其生理功能与卵巢发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感染卵形鲳鲹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原菌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 piscicida)分离自发病的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 本实验利用腹腔注射和浸泡的感染途径, 观察卵形鲳鲹发光杆菌病的病理变化。感染发病鱼呈现急性和慢性临床症状, 主要急性症状为鳃盖周围轻微出血, 腹腔积水和内脏器官多灶性坏死; 主要慢性症状为脾脏、肾脏和心脏内能观察到直径为0.5~1.0 mm 的白色粟米样结节;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的组织病理显示: 急性病理症状主要表现为鳃、肝和肾发生变性及凝固性坏死, 肾管微绒毛紊乱, 线粒体的嵴脱落, 脾淋巴细胞增生, 核染色质边集, 心肌细胞发生多灶性坏死,线粒体增生, 肠道的病变较轻微。慢性病理症状主要表现为鳃丝上皮细胞坏死, 脾淋巴细胞线粒体、高尔基体和内质网溶解, 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微绒毛脱落, 心肌纤维Z 带排列紊乱, 线粒体变性, 肝脏、肾脏、脾脏、心脏和肠道出现典型的肉芽肿病变。相比之下, 脾脏、肾脏和心脏的病变是所有器官中最严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