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不同饲料添加物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实验设计了5种不同的饲料添加物,分别为破壁酵母(A,添加量为0.6%)、中草药提取物(B,添加量为0.3%)、柠檬酸(C,添加量为0.3%)、益生菌(D,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BC-01,添加量为109cfu/kg)和氟苯尼考(E,添加量为15mg/kg),以投喂实验用基础饲料组作为对照(F)。每个处理组分别设置了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尾虾,实验进行了42d。采用PCR-DGGE技术分析了饲料中不同添加物对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肠道内菌群归属于γ-变形菌纲、黄杆菌纲和芽孢杆菌纲,它们分别为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弧菌属(Vibrio)、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志贺氏菌属(Shigella)、Tamlana属和Formosa属。A、B、C和D处理组以埃希氏菌属为主要优势菌,E组和对照组以弧菌属为主要优势菌。其中,对照组中弧菌的相对含量最高为37.74%,其次是E组,相对含量为23.79%。总体比较,添加中草药提取物、柠檬酸及芽孢杆菌处理组对虾肠道菌群结构相似,而与添加破壁酵母、氟苯尼考和对照组的细菌群落结构有所差异。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破壁酵母、中草药提取物、柠檬酸、芽孢杆菌及氟苯尼考均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内的弧菌属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添加0.6%的破壁酵母效果最佳,可有效抑制对虾肠道中的弧菌属细菌。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比较了饲料中添加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 LYB1)、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W2)和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 NJ17)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的生长、抗病力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以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1.0×1010 cfu/kg浓度的3种不同乳酸菌为实验组,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组,以投喂方式养殖对虾42 d。养殖结束后,进行14 d的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攻毒实验。研究表明:投喂3种乳酸菌的实验组对虾的体重、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添加凝结芽孢杆菌组效果最佳。攻毒实验显示,添加粪肠球菌和嗜酸乳杆菌均可显著降低对虾的累计死亡率(P<0.05)。添加乳酸菌的各实验组对虾的肠道细菌群落结构与对照组相比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以添加粪肠球菌组差异最大。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对虾肠道优势菌群。在纲分类水平上,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丹毒丝菌纲(Erysipelotrichia)和黄杆菌纲(Flavobacteriia)为对虾肠道优势菌群。研究结果显示,凝结芽孢杆菌NJ17对凡纳滨对虾促长效果最佳,而嗜酸乳杆菌W2对对虾抗病力提高效果最佳,3种乳酸菌均明显改善了对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丰度。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2株潜在益生菌(芽孢杆菌(Bacillus.sp)BZ5株和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VZ5株)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溶血特性、常见抗生素的敏感性及感染菌体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存活率,探讨了两菌株对凡纳滨对虾的安全性。注射和浸泡方式下,研究两菌株对凡纳滨虾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酶(POD)、抗菌酶活力变化的影响以及感染WSSV的凡纳滨对虾的存活率,探讨了两菌株对凡纳滨对虾免疫力和抗WSSV能力的影响。研究显示:芽孢杆菌BZ5株和溶藻弧菌VZ5株均未表现出溶血特征,且对多数常见抗生素敏感或中度敏感。在106cfu/mL浓度下,芽孢杆菌BZ5株和溶藻弧菌VZ5株未对凡纳滨对虾表现出明显的毒害作用。注射和浸泡方式下,芽孢杆菌组和溶藻弧菌组对虾的SOD、POD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芽孢杆菌组对虾的SOD、POD活力显著高于溶藻弧菌组(P0.05)。感染WSSV后,芽孢杆菌组和溶藻弧菌组对虾的半数致死时间比对照组分别延长了27.38%和21.43%(注射菌体)、24.73%和8.60%(浸泡菌体)。研究结果表明,芽孢杆菌BZ5株和溶藻弧菌VZ5株在提高对虾免疫力和抗WSSV能力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在对虾养殖生产中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以凡纳滨对虾(Litopnnaus vannamei)幼虾为实验动物,在其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芽孢杆菌(Bacillus sp.)胞外蛋白粗提物(1.0%,胞外蛋白组)、胞内多糖粗提物(1.0%,胞内多糖组),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组饲料,进行为期28d的养殖实验,探讨芽孢杆菌胞外蛋白和胞内多糖粗提物对幼虾生长、能量代谢及抗病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芽孢杆菌2种粗提物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和成活率影响不显著(P>0.05)。饲喂2种粗提物影响了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和肌肉中能量代谢相关酶活力。胞外蛋白组肝胰腺中磷酸果糖激酶(PFK)、乳酸脱氢酶(LDH)活力在养殖实验前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肌肉中PFK、LDH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胞内多糖组肝胰腺中己糖激酶(HK)活力及肌肉中PFK、LDH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饲喂2种粗提物均显著提高了凡纳滨对虾肌肉中琥珀酸脱氢酶(SDH)活力和肝胰腺中电子传递系统(ETS)活力(P<0.05),胞外蛋白粗提物对肝胰腺中的SDH活力也有显著的提高作用(P<0.05)。饲喂2种粗提物显著降低了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及肌肉组织中脂肪酸合酶(FAS)含量(P<0.05)。此外,饲喂2种粗提物均会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肠道蛋白酶活力(P<0.05),而胞外蛋白粗提物使凡纳滨对虾肠道脂肪酶活力显著降低(P<0.05)。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感染后,与对照组相比,胞外蛋白组和胞内多糖组凡纳滨对虾半致死时间分别延长了26.19%和7.14%。根据以上结果推测,芽苞杆菌2种粗提物能够影响凡纳滨对虾能量代谢水平并提高其抗WSSV能力,且二者之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肠道复合益生菌对凡纳滨对虾相关免疫基因表达量的研究。通过感染实验,分析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对凡纳滨对虾病毒感染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Real-time PCR揭示在投喂期间饲料中添加芽孢杆菌/溶藻弧菌组的对虾血淋巴细胞中的proPO、SOD和LZM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WSSV后,对芽孢杆菌/溶藻弧菌组凡纳滨对虾血淋巴7个采样时间点的proPO、SOD、LZM的表达进行Real-time PCR分析,检测表明WSSV刺激24h后,对虾血淋巴中的proPO、SOD和LZM的表达呈现显著性上调,且分别在48h、96h、96h达到最大值。累积死亡率结果证实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均可提高其对虾抗WSSV感染的能力,尤其以坚强芽孢杆菌活菌与溶藻弧菌活菌配合使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前期实验获得的益生菌及其发酵上清液对凡纳滨对虾消化功能的影响,将初始体质量3.5 g±0.06 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在30℃±2℃环境下于水族箱中养殖4周。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组,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戊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pentosus)HC-2、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NRW-2、戊糖乳杆菌HC-2的发酵上清液,最终每克基础饲料中含有1.0×107 CFU益生菌或此菌量所对应的发酵上清液,共配制3组实验饲料。实验结果如下: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对虾肠道中蛋白酶活力显著提高(P0.05),但肝胰腺中蛋白酶活力无显著差异;添加NRW-2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肠道和肝胰腺中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均显著提高(P0.05),HC-2组对虾肝胰腺中淀粉酶及肠道中脂肪酶的活力显著提高(P0.05),而HC-2发酵上清液的添加仅显著提高了对虾肠道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性。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NRW-2、HC-2及其发酵上清液可以提高凡纳滨对虾肠道及肝胰腺中消化酶的活力,但在不同组织中提高消化酶活性的种类是不同的,为水产养殖安全投入品的开发及乳酸菌在水产养殖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3种益生菌及其复合菌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生长和血清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组,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浓度为1×109cfu/kg的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和酪酸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并以1∶1∶1比例添加浓度为1×109和3×109cfu/kg的复合菌,共5个处理组。养殖42d后,测量了5组凡纳滨对虾的生长与成活率、饲料效率、特定生长率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碱性磷酸酶及酸性磷酸酶的活性。研究表明: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均在90%以上,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中添加3种菌及其复合菌均可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的体重、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等指标,且均在酪酸菌组取得最大值并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P0.05)。饲料中添加3种益生菌及其复合菌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凡纳滨对虾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等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各处理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酪酸菌组各免疫指标均取得最大值。研究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3种菌及其复合菌均可有效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提高其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水平,其中以添加酪酸菌的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人工饲料饲养的对虾肠道菌群和水体细菌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人工饲料饲养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成虾肠道菌群组成及其水体细菌区系组成进行了研究.分离纯化后的革兰氏阴性菌鉴定到种的水平.对虾肠道菌群主要由弧菌Vibrio spp.、希瓦氏菌属Shewnella spp.、嗜氢菌属Hydrogenophaga spp.、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spp.、气单胞菌Aeromonas spp.、食酸菌Acidovorax spp.和芽孢杆菌Bacillus spp.组成.水体细菌区系主要包括弧菌Vibrio spp.、希瓦氏菌属Shewnella spp.、艾肯菌Empedobacter spp.、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spp.和芽孢杆菌Bacillus spp..肠道菌群和水体细菌区系的优势菌是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和芽孢杆菌Bacillus spp..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进行多样性分析,发现虾肠道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高于水体细菌区系,而丰度(D)较低.  相似文献   

9.
选取初始体重(3.58±0.32)g的凡纳滨对虾,在饲料中分别添加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活菌、溶藻弧菌破碎菌、芽孢杆菌(Bacillus sp.)活菌和芽孢杆菌破碎菌和使其菌含量为108 CFU/g,通过49d的养殖实验研究饲料中添加芽孢杆菌和溶藻弧菌对凡纳滨对虾的消化酶、免疫相关酶和抗病力的影响。结果显示:(1)4个处理组对虾的肠道蛋白酶水平均显著提高。25d时各处理组淀粉酶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9d时弧菌破碎组和杆菌破碎组对虾的淀粉酶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杆菌破碎组对虾肠道的消化酶水平最高,杆菌组对虾肠道消化酶水平低于其他处理组。(2)49d时弧菌组对虾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上升(P0.05);弧菌破碎组对虾的SOD、酚氧化酶(PO)和抗菌酶水平上升(P0.05);杆菌组对虾PO水平上升,抗菌酶水平下降(P0.05);杆菌破碎组对虾SOD和PO水平均上升,抗菌酶水平下降(P0.05)。(3)WSSV攻毒的半致死时间为杆菌破碎组弧菌破碎组弧菌组杆菌组对照组。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芽孢杆菌和溶藻弧菌及其破碎菌体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虾的消化酶活力和抗病力。其中添加弧菌破碎菌体能更好的提高对虾的免疫酶水平,添加杆菌破碎菌体能促进对虾消化和抗病力。  相似文献   

10.
循环水养殖可有效减少病原体的入侵,是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为完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循环水养殖系统,采用生态调控、16S rRNA高通量测序、宏基因组学分析与数理统计等方法,系统分析了对虾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水质指标变化与菌群结构和基因功能的关系。结果显示,养殖池水质指标包括温度、溶解氧、盐度、pH以及氨氮0.11~1.16mg/L,亚硝酸氮0.10~0.66mg/L,硝酸氮0.84~35.40mg/L均在安全范围内;经过63d养殖,凡纳滨对虾平均体重达到11.78g左右,产量为3.28kg/m3左右,存活率为69.59%左右。菌群结构与功能分析结果显示:在开始运行期与水质变化平稳期生物滤池中菌群结构差异较大。在开始运行期海杆菌属(31.37%)占绝对优势,而在平稳期则以分枝杆菌属(6.65%)、分枝菌酸杆菌属(6.39%)、食烷菌属(5.21%)、海杆菌属(3.36%)、中慢生根瘤菌属(2.30%)、红杆菌属(1.34%)、副球菌属(1.29%)等反硝化细菌和硝化杆菌属(1.17%)占据优势。通过比对KEGG数据库发现涉及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的蛋白数目最多,说明异养反硝化菌需要利用多种碳源来执行反硝化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海水养殖过程中水体细菌群落多样性变化,本研究采用Illumina测序技术对福建漳浦县凡纳滨对虾海水养殖中后期水体样品进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同时进行水质参数测定。结果表明,养殖过程中,氨氮(NH4+-N)、化学需氧量(COD)值波动较大,其他水质参数值波动较小。检测到的细菌种群归属于19个门、35个纲、80个目、135个科、254个属,说明该养殖水体中细菌群落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是养殖期间主要优势类群,不同养殖时期细菌组成存在一定的波动,但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蓝细菌在第67天、115天表现出高丰度,且其丰度在养殖期间变化较大(比例变化为0.7%~63.9%)。此外,益生菌和潜在致病菌丰度在养殖期间很低。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表明,对细菌群落影响最大的水质因子是化学需氧量与硝酸盐浓度比值(COD/NO3-)和COD;降低溶氧可以增加细菌丰富度。总之,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对虾养殖中后期水体微生物的演替规律,发现水质因子对养殖水体微生物组成具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为凡纳滨对虾健康养殖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细菌性肠炎对海马养殖业影响巨大, 但病原对海马肠道菌群的具体影响尚不清楚。文章利用已分离的病原细菌 Edwardsiella tarda YT1和海马细菌性肠炎模型, 结合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 探究病原细菌侵染对海马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发现, E. tarda侵染改变了海马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多样性和丰度, 并显著降低了其多样性(p<0.05); 显著增加了海马肠道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p<0.05), 减少了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p<0.05); 导致致病菌爱德华氏菌属(Edwardsiella)在属水平的相对丰度极显著增加(p<0.01), 而肠道固有菌群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和罗氏菌属(Rothia)极显著减少(p<0.01), 以及球菌属(Macrococcus)与动球菌属(Planococcus)显著减少(p<0.05)。研究结果表明, E. tarda能通过改变海马肠道固有优势菌群的相对丰度导致菌群失调。菌群功能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表明, E. tarda可能通过显著提高细菌趋化性、鞭毛组装、ABC转运蛋白、磷酸转运酶系统以及脂多糖生物合成途径的活性(p<0.05), 抑制肠道核心菌群如嗜冷杆菌属、动球菌属和谷氨酸杆菌属的丰度及其核糖体、RNA降解、核苷酸剪切修复与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径的活性(p<0.05), 导致肠道菌群功能失调, 并诱发肠炎。  相似文献   

13.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是世界也是我国的主导对虾养殖品种,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良种的支撑,分子育种被认为是加快良种选育的最有效途径,而目标性状相关分子标记的开发是发展分子育种的基础。研究主要目的是建立一种适用于凡纳滨对虾等水产经济物种的高通量候选基因关联分析方法,并在抗弧菌相关标记筛选中进行应用。首次将三代靶向测序技术用于对虾候选基因的基因分型,在抗弧菌性状候选基因LvPI3K的全长序列上发掘到91个SNP位点,通过关联分析鉴定到21个与抗弧菌性状显著相关的SNP标记(P0.05),利用Sanger测序证实了三代靶向测序技术分型结果准确可靠。所建立的基于三代测序的靶向分型方法为凡纳滨对虾等水产动物提供了一种高效、低成本的基因分型方法,所发掘的抗弧菌性状相关位点对开展凡纳滨对虾抗弧菌性状分子育种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揭示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繁殖期亲虾养殖水体的微生物多样性,我们比较了雌雄虾养殖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差异,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方法对凡纳滨对虾亲虾养殖水体细菌的16S rRNA基因的两个高变区(V3-V4)进行测序分析,并进行了α-多样性指数和β-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雌雄虾养殖水体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指数中Chao1,ACE和Goods-coverage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而Observed-species,Shannon和Simpson指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主坐标分析和聚类热图分析表明雌雄虾养殖水体的细菌群落结构不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两者共同的优势菌门,但其相对丰度有一定差异,在雄虾养殖池水体中相对丰度分别为76.15%和21.28%;在雌虾养殖池水体中相对丰度分别为66.01%和29.02%。两者的核心微生物群(属水平)明显不同,雄虾养殖水体的核心属主要包括Glaciecola、Octadecabacter、Methylobacterium、Psychroserpens、Olleya;雌虾养殖水体的核心属主要包括Pseudomonas、Polaribacter、Pseudoalteromonas、Vibrio、Arcobacter、Synechococcus、Hyphomonas、Paracoccus、HTCC、Thalassomonas、Thalassobius、Owenweeksia等,其中包括了Vibrio、Pseudomonas和Owenweeksia等病原相关菌类。该实验结果对凡纳滨对虾育苗阶段亲虾的健康管理、病害诊断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长江口日本鳗鲡玻璃鳗肠道菌群的结构与多样性特征,初步探究野生鳗鲡仔鱼的营养需求,分别采集浙江台州市、舟山市以及江苏盐城市邻近海域的玻璃鳗样品,利用16S rDNA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三个采样点玻璃鳗肠道优势菌群及营养代谢相关的功能差异。结果显示,三个采样点的玻璃鳗肠道菌群均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68.7%~82.0%)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4.2%~19.0%)为主要优势菌门。在属分类水平上,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12.4%~17.3%)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8.07%~13.03%)丰度较高,属固定优势菌属。此外,每个采样点样本中都含有丰富的独特细菌群,包括台州市的气单胞菌属(Aeromonas)、舟山市的内生单胞属(Endozoicomonas)和丙酸杆菌属(Cutibacterium)以及盐城市的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和稳杆菌属(Empedobacter),推测是受采样点不同水环境因素影响。不动杆菌、假单胞菌、内生单胞菌等菌属在多种鱼类肠道中有着消化蛋白质的功能,气单胞菌虽属于...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指标和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以初始体重(4.00±0.03)g的凡纳滨对虾为对象,在对虾饲料中分别添加浓度为1×10~7、1×10~9和1×10~(11)cfu/kg的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和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以对虾商品饲料为对照组,养殖42d。实验结束后,测定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情况和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研究表明:各组对虾的成活率均在90%以上,且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除了枯草芽孢杆菌1×107cfu/kg添加组,其余添加组中凡纳滨对虾的体重、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消化率(P0.05)显著提高,在添加浓度为1×109cfu/kg时各指标取得最大值。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可提高凡纳滨对虾的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溶菌酶、总一氧化氮合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和血清蛋白浓度等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且均在添加浓度为1×109cfu/kg时各指标取得最大值。研究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适当浓度的益生菌可有效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提高其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水平。当益生菌的添加浓度为1×109cfu/kg时,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17.
抗生素和有益微生物对凡纳滨对非特异性免疫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纳滨对虾为实验对象,进行了抗生素和有益茵对对虾免疫效应的研究.抗生素组每天泼洒氯霉素1次,浓度约为2mg/dm3;有益茵组每隔7d泼洒1次有益微生物,包括利生活茵90g和EM18cm3.实验为期1个月,每10d取样1次,检测凡纳滨对虾血清、肌肉和肝脏中的溶茵力、抗茵力、酚氧化酶、碱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结果表明,除个别情况外,抗生素组的凡纳滨对虾血清、肌肉和肝脏中的溶茵力、抗茵力、酚氧化酶、碱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低于对照组,而有益茵组则高于对照组.由此可以推断,抗生素对凡纳滨对虾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有益茵则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凡纳滨对虾非特异性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18.
从2001年7月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对虾养殖厂大面积暴发红体病(全身发红,活动减弱,食欲减退,壳变硬,死亡率高)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肌肉组织中分离到3株优势菌,经回归感染证实其中一株为引发本次凡纳滨对虾红体病的病原菌,编号为0107。对该菌进行了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将其判定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药敏实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头孢哌酮、头孢曲松等多种抗生素敏感,对氨苄西林、青霉素等抗生素不敏感。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患病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消化道中可能的病原微生物,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详细分析了健康和患病大黄鱼的胃、幽门盲囊和肠道中微生物群的组成信息和分布特征。研究显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为健康和患病大黄鱼消化道的优势菌门,且其丰度在两类鱼消化道中差异显著。拟杆菌属和乳杆菌属为健康大黄鱼消化道的主要优势菌属;Aliivibrio和弧菌属则为病鱼消化道的主要优势菌属。患病鱼消化道各部位中Aliivibrio的丰度是健康大黄鱼的1702.83~10957.55倍,且差异显著。健康鱼消化道微生物参与的部分代谢通路的基因数目与病鱼样本存在显著差异。大黄鱼消化道菌群和环境菌群相似性分析及主要菌群分布特征显示,饲料中微生物群对消化道菌群的影响相对较大,说明包括饲料在内的环境微生物的卫生质量在健康养殖中的作用非常关键。通过研究推断Aliivibrio和弧菌属为主要病原菌,养殖过程中维持鱼体消化道微生物群的动态平衡对机体健康至关重要,本研究为大黄鱼健康养殖中疾病的定向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对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YL-10),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 YL-09),地衣芽孢杆菌(B.licheniformis ge6-1)和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 H1)分别进行发酵培养,测定其单株芽孢杆菌发酵液和多株混合芽孢杆菌发酵液中的消化酶活性以及胞外酶产生情况,从中筛选酶活性高和稳定性好的实验组分别进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单株芽孢杆菌YL-10具有最高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分别为335.0和3.0U/mL;ge6-1具有最高的脂肪酶活性,为5.0U/mL。混合芽孢杆菌Tm1,Tm2,Tm3和Tm5发酵液中蛋白酶活性和淀粉酶活性均高于单株芽孢杆菌ge6-1和H1。通过API zym系统测定芽孢杆菌胞外酶的产生情况,发现多株混合芽孢杆菌发酵液中胞外酶的种类多于单株芽孢杆菌。凡纳滨对虾养殖实验结果显示:YL-10组(解淀粉芽孢杆菌)与Tm3组(解淀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对虾的体重增加、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芽孢杆菌能够提高对虾肝胰腺中的消化酶活性:YL-10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Tm3组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API zym系统测定结果显示:YL-10组和Tm3组对虾肝胰腺中分别有10种和12种胞外酶的酶活性提高,但各处理组间胞外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