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东、黄海典型海域叶绿素a含量的垂向变化与周日波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0年10月21至11月5日对东海与黄海典型海区进行了叶绿素a浓度的现场周日观测,地理环境和水文状况的差异使各海区的垂向变化与日波动表现各自的特征:东海观测站位在垂向上的分布比较单一,多数呈上混合层均匀分布型并在跃层以上递减;长江口受潮流影响大,偶而在底层峰值,而南黄海观测站位垂向布出现了均匀分布型与次表层双峰型两种,受潮流等影响,叶绿素a浓度的日变化在各海区间及各自的垂向上都有所差异;出现层化的测站,跃层以上日波动层以下明显;在E7测站的表层和长江口测站的底层都以半日周期为,而南黄海测站以全日周期为主。  相似文献   

2.
2006 年 6 月 16 日和 20 日对长江口进行了叶绿素 a 浓度的现场周日监测.监测结果显示:叶绿素 a 浓度表层周日波动比中、底层明显,呈现出半日周期(~ 11 h)的变化,高潮时浓度达到峰值,低潮时浓度出现谷值.叶绿素 a 浓度的周日变化主要与海域特定的水动力条件(如潮汐、再悬浮作用和温盐跃层)密切相关,与各环境因子(温度、盐度、浊度、总无机氮、磷酸盐和硅酸盐)的周日波动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黄海、东海颗粒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分析研究了2001年春季黄海、东海颗粒有机碳(POC),结果表明POC的浓度为2~3815μg/dm3,其平面分布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特点.海水表层POC浓度与三磷酸腺苷(ATP)呈显著的正相关,这表明2001年真光层POC主要是海洋生物源.对不同海区POC垂直分布的影响因素做了探讨:长江口附近受总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影响,POC呈现表层低、底层高的特征;陆架区POC的垂直分布是生物活动与水文条件(海水混合、层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离岸较远的深水区,影响POC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大洋海水的性质.由海区4个周日连续站的观测结果得知黄海区POC的周日变化主要受生物周日活动的影响,而在东海区POC周日变化除了受生物周日活动影响外,还分别受到潮汐作用以及海水水团周日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3年8月琼东海域两个连续站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近岸站位和陆架站位的营养盐和叶绿素a浓度周日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垂直分布上,近岸站位S1与陆架站位S2的温跃层减弱了营养盐的向上输运;在时间变化上,S1站底层硅酸盐、硝酸盐和磷酸盐浓度具有半日波动的特点,而S2站的营养盐则不具有周日波动的现象,这说明近岸站位的营养盐受到潮汐作用的影响更显著。S1站的叶绿素a分层不明显,夜间的低值可能体现浮游动物的摄食作用,S2站位的叶绿素a分层明显,夜间没体现浮游动物的摄食作用。总体上,琼东海域近岸站位S1和陆架区站位S2叶绿素a和营养盐周日波动都受到温跃层、潮汐、生物作用和光照的影响,但S1站受潮汐作用影响更显著,且S1站叶绿素a浓度还受到浮游动物摄食作用影响。由于叶绿素a和营养盐受到多种环境要素的影响,使得两者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黄海潮汐特征(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我们在文献[3]中,对黄海潮汐要素的分布进行了分析.本文则对黄海的潮流要素进行分析研究,并着重对某些特定时刻的潮流场和潮位场的同步变化加以分析,进一步说明黄海潮汐、潮流特征.黄海潮汐、潮流以半日潮为主.因此,我们以主要半日潮流M_2为例,说明黄海潮波的一些特征,对日分潮也做了简述.  相似文献   

6.
孙军  刘东艳  张晨  钟华 《海洋学报》2003,25(5):103-112
对1998年9月和1999年4月在渤海(37°~41°N,117.5°~122.5°E)进行的两次生态系统综合外业调查,对蓬莱、长岛两地进行15个月的连续资料监测,对渤海调查区浮游植物粒级生物量的平面分布、垂直分布、昼夜变化和周年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秋季主要以小型浮游植物为主,然后依次为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春季主要以微型浮游植物所占比重最高,其次为小型浮游植物,微微型浮游植物占比例最低.1998年秋季对断面1,2浮游植物粒级组分的垂直分布研究表明,在不同海区(调查区西部、南部、渤海中部和渤海海峡)的不同水层,浮游植物粒级生物量的分布有明显差异.潮汐对浮游植物粒级生物量的周日变化影响较大.蓬莱、长岛两地的连续调查资料表明,浮游植物各粒级组分除微微型浮游植物外1a有两个峰.网采浮游植物在4和7月有高峰,4月是主峰;小型网采浮游植物在6和11月有高峰,6月是主峰;微型浮游植物在4和11月有高峰,两峰值接近;微微型浮游植物在9月有高峰.调查区与其他海区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粒级组分比较,表明小型浮游植物所占比重较大.  相似文献   

7.
南海潮汐特征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俞慕耕 《海洋学报》1984,6(3):293-300
本文以英版潮汐表上刊出的调和常数为主,选取了320个站资料,计算了南海的潮汐性质、潮差,半日潮和日潮的同潮时线、潮差,并用等高线法,绘制了M2、S2、K1、O1分潮图,从而较好地展现了潮汐的分布规律.在南海北部,汕头以南海区发现了一个新的半日分潮(S2)无潮点.海区的潮波运动,以前进波为主,由北向南传播,到了沿岸海湾,因受地形等影响变成驻波.与以往文献比较,更准确地揭示了本海区的潮汐特征.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局部海域小时间尺度声速场建模方法未顾及不同深度区间内声速变化规律的问题,本文根据实测深海声速剖面的统计特征,提出了声速剖面分层方法,并进一步基于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提出了局部小时间尺度的声速剖面分层时变模型构建方法。利用南海实测全海深声速剖面数据,分析了分层EOF第一模态系数和等效平均声速的日变化特征,并比较了不同拟合模型的精度。最后,利用试验海区的温度和潮汐数据分析了声速剖面周期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①声速剖面分层EOF第一模态系数及等效平均声速具有日周期变化特征,上层声速日周期变化特征不明显,中层声速日周期变化特征较明显,下层声速变化较小但仍具有日周期变化特征;②局部海域小时间尺度声速拟合应考虑长期变化项的影响;③试验海区声速剖面EOF第一模态系数变化与温度显著相关,提取的声速剖面时变特征与海区潮汐周期特征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9.
基于长期观测的辽东湾口东部海域水动力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辽东湾口东部海域是辽东湾与渤海中部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主要通道之一。本文利用坐底式海床基平台获取的近8个月的水动力连续观测资料,通过谱分析和调和分析方法对该海域的潮汐、潮流特征进行分析,并讨论了余流及底层温度的季节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潮汐属于不规则半日潮,平均潮差为0.95 m,最大可能潮差为2.27 m。潮流属于不规则半日潮流,M2分潮流为其优势分潮流。主要分潮流运动形式为往复流,最大流速方向为西南-东北向。余流的季节性特征较为明显:秋季,余流流速在中层达到最大,流向以西南向为主;冬季,余流流速垂向变化较小,并呈西南偏西向流动;春季,流速随深度增加而减小,流向从表层至底层呈现逆时针旋转的特征。受底层潮流、水平温度梯度及海面温度日变化的影响,底层温度表现出短期的高频变化特征:秋季,短期振荡以半日周期信号为主;冬季,全日周期信号较为显著;春季,短期振荡的现象较弱。  相似文献   

10.
越南中部沿岸潮汐、潮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越南中部2007年夏季潮汐、潮流实测资料,对该区域的潮汐、潮流特征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海区为以日潮为主的潮汐过渡地带,每月有20d属日潮,10d属半日潮;2)潮流以不正规半日潮流为主,其次为不正规全日潮流,潮流运动以往复流为主;3)O1、K1、M2?、S2分潮流长轴方向集中在SW-NE之间,与岸线走向基本一致;4)受西南季风的影响,表层存在一沿岸形自SW向NE运动的顺时针余流场。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部边缘海冬季硅酸盐的分布特征及主要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7年1~2月的调查资料,分析讨论了中国东部陆架边缘海(南黄海、东海)冬季硅酸盐的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岸海域硅酸盐的高值区位于受长江冲淡水影响的区域;东海的硅酸盐浓度高于南黄海。长江冲淡水和黑潮水是影响东海和南黄海硅酸盐分布的主要因素。黑潮中层水是东海陆架区硅酸盐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2.
夏季黄东海颗粒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6年6~7月对黄东海大面调查的资料,分析研究了黄东海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的浓度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夏季黄东海POC的浓度范围是6.07~2 204.17μg.L-1,平均浓度为147.15μg.L-1。POC整体上呈现近岸浓度较高、远岸浓度较低,北部浓度较高,南部浓较低的分布特点;在长江口外及浙江近岸海区存在POC的高值区,特别是长江口外,表层和底层POC浓度很高,这主要是受到长江陆源输入的重要影响。在垂直分布上,南黄海区POC的浓度分布整体上呈现上层水体浓度较低,下层水体浓度较高的特点,这主要是受底质再悬浮的影响。而东海区呈现近岸POC浓度较高,离岸POC浓度较低的特点,这主要是受长江冲淡水输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东、黄海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速率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0年10月和2001年5月随“东方红2号”考察船在东、黄海进行考察,在A2、E2、E4、E5、E65个站位作了培养实验,研究沉积物-水界面在氧化和还原条件下的交换通量。在东海海域,NO3-、PO43-、总磷(TDP)由水向沉积物中扩散,NH4 、SiO32-由沉积物向水中扩散,NO3-、TDP、NH4 在还原条件下的交换通量大于氧化条件下的交换通量,PO43-、SiO32-在氧化还原条件下的交换通量基本一致。在黄海海域,两站位各溶解态营养盐的迁移方向有较大差异。在距离陆地较近的海域,各溶解态营养盐多由水中向沉积物中扩散,且距离陆地越近,交换通量越大。在东、黄海海域,沉积物释放的SiO32-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分别为13%、10%~18%,与河流输送和大气沉降相比,沉积物对黄海、东海SiO32-的贡献分别占90%、86%,说明沉积物是SiO32-的源。而在整个东、黄海海域,对于溶解无机氮(DIN)和PO43-来说,它们的交换通量为负值,即沉积物从水体中吸附溶解无机氮和磷,说明沉积物是DIN和PO43-的汇。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2012年春季渤海中部及其邻近海域32个站点叶绿素a和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发现:渤海中部靠近黄河口邻近水域相对于其他水域,呈现出相对较高的水温和较低的盐度,这与黄河淡水输入以及近岸水深相对较浅有密切关系。营养盐浓度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黄河口附近海域较高,在垂直分布上表现为中、底层高于表层,显示出黄河水输入与沉积物营养盐再释放的影响;此外,营养盐浓度与结构显示,渤海海域存在明显的磷和硅限制,磷限制尤其严重。叶绿素a浓度的空间分布显示,表层叶绿素a浓度的高值区出现在渤海湾湾口处,而中层与底层的叶绿素a浓度高值区出现在渤海中部。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磷酸盐和温度是影响表层叶绿素a浓度的重要因素,而中、底层叶绿素a浓度主要受磷酸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during two cruises of June–August 2006 (summer),and January–February 2007 (winter) in the Huanghai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zooplankton abundance,biomass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its relation to currents and water masses over the continental shelf were examined.A total of 584 zooplankton species/taxa and 28 planktonic larvae were identified during the two surveys.Copepods were the most abundant component among these identified groups.Zooplankton abundance and biomass fluctuated widely and showed distinct heterogeneity in the shelf waters.Five zooplankton assemblages were identified with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during this study,and they were Huanghai Sea Assemblage,Changjiang Estuary Assemblage,Coastal Assemblage,East China Sea Mixed-water Assemblage and East China Sea Offshore Assemblage.Seasonal changes of zooplankton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it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were detected,and the locations of the faunistic areas overlap quite well with water masses and current systems.So we suggest that the zo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its changes were determined by the water masses in the Huanghai Sea and East China Sea.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can provide fundamental information for the long-term monitoring of zooplankton ecology in the shelf of Huanghai Sea and East China Sea.  相似文献   

16.
浮游植物作为食物链的基础,对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黄海作为我国重要的渔场,渔业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因此对该区浮游植物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叶绿素a浓度是反映浮游植物生物量的重要指标。利用谷歌地球引擎平台对2002-2018年的MODIS Aqua叶绿素a浓度数据进行处理,并研究其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然后结合区域气候、水文与地理特征以及海洋表面温度、风速、盐度、光合有效辐射和混合层厚度数据分析了其分布与变化的原因。研究发现:受陆源营养物质输入、近岸上升流以及黄海中央冷水团影响,叶绿素a浓度分布呈现由近岸向黄海中部递减特征;在季风、气候、水文的控制下,受风速、海洋表面温度、光合有效辐射、中央冷水团的影响,叶绿素a浓度的最大值出现在4月份,而最小值出现在6、7月份;受苏北沿岸海域海水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沿岸海域盐度明显增加,海州湾叶绿素a浓度增速较大;影响黄海叶绿素a浓度变化的环境因子较复杂,除了部分月份存在显著的相关影响因子外,在全年和各季中不存在主导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7.
使用ROMS(regional oceanic modeling system)模式模拟了40年的渤黄东海温盐流,数据包括三维的温度、盐度、流速、流向和海表高度,同时包含了逐小时的潮汐信息。将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和卫星反演数据进行对比,检验了模式准确性。整体上,模式模拟的水位与近岸观测值基本一致,能够准确再现风产生的增水;模式较为准确的再现了渤黄东海的温度分布,在深水区模拟的温盐剖面与观测值基本一致;模式模拟渤黄东海区域的海表高度和海表流与卫星反演结果相比偏小,但分布趋势相近。模式结果可以为研究气候变化对水位的影响和黄海暖舌的扩散过程等现象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2—2015年的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MODIS)第4波段反射率产品对黄、东海边界的悬浮物输运情况进行了分析, 同时利用黄、东海2003年现场实测的悬浮物含量数据和这期间准实时的MODIS影像数据, 建立了基于MODIS第4波段遥感反射率的悬浮物含量遥感反演模型。基于该模型, 反演黄、东海表层悬浮物浓度, 并计算悬浮物扩散面积。利用反演得到的表层悬浮物浓度和悬浮物浓度垂向预测模型, 获取垂直方向上的悬浮物浓度, 同时结合水深、扩散面积数据, 计算特定时刻水体中的悬浮物含量。利用插值方法获得整个输运过程中各时刻水体中的悬浮物的含量, 计算各个时刻悬浮物含量的总和作为悬浮物的输送量。对2002年10月至2003年4月黄海向东海的悬浮输送量进行估算, 估算结果为153Mt。  相似文献   

19.
The macroalgal blooms of floating brown algae Sargassum horneri are increasing in the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during the past few years. However, the annual pattern of Sargassum bloom is not well characterized. To study the developing pattern and explore the impacts from hydro-meteorologic environment, high resolution satellite imageries were used to monitor the distribution, coverage and drifting of the pelagic Sargassum rafts in the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from September 2019 to Au...  相似文献   

20.
厄尔尼诺和台风共同影响下的7月份黄、东海海温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守文  王辉  姜华  宋春阳  杜凌 《海洋学报》2017,39(12):32-41
基于历史海温数据和台风路径数据,研究了厄尔尼诺/拉尼娜(El Niño/La Niña)背景下7月份中国近海海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7月黄、东海海温异常与El Niño/La Niña有显著相关关系,OISST和GODAS海温数据与Niño3指数同步相关系数分别为-0.32和-0.45。El Niño年7月,黄、东海海表温度异常低于-0.5℃的概率超过60%;La Niña年7月,黄海海温异常高于0.5℃的概率约有60%;正常年7月,海温异常的空间分布与El Niño年相反,但量值偏低。El Niño年7月,中国近海及邻近区域大气异常能够给局地带来更多降水;同时,受El Niño背景场的影响,入侵黄、东海的台风强度更强、影响时间更长。大尺度的降水和台风活动的影响是导致黄、东海海温异常降低的重要原因。因此,分析和预测7月份中国近海海温异常,在充分考虑El Niño/La Niña背景场的基础上,需要结合局地的大尺度降水和台风的影响同时分析,这为特定背景下结合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因素共同分析中国近海海温变化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