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海岛是拓展海洋经济空间的重要基础,但是淡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了海岛经济的发展及岛上居民的生活。文章介绍了海岛水资源分布情况及淡水供应方式;在深入分析海水淡化技术现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制约海水淡化技术在海岛大规模应用的系列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海岛海水淡化技术的发展方向,介绍了海水淡化研究所在能量回收装置研发、可再生资源利用、远程监控、系列化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针对小规模海水淡化需要解决能量回收装置的能回效率与空间问题,将能量回收装置与压力提升泵进行集成一体化设计,研究了一种双缸耦合阀控式能量回收系统。系统两液压缸内活塞各由一个电动推杆推动,叠加高压浓海水压力实现压力交换,同时进行活塞推力的耦合控制,避免了压力交换过程中活塞的压力脉冲波动,保障了反渗透膜工作压力稳定;基于小型海水淡化装置,根据压力能流反渗透工艺节点压力流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电动推杆推力压力0.5 MPa左右的补偿压力曲线。通过AMESim进行液压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系统回收率为30%,高压浓海水进口压力为4.8 MPa,增压海水压力4.6 MPa的情况下,通过压力补充增压海水压力可增压到5.0 MPa,反渗透膜压力与流量波动较小,满足反渗透海水淡化的压力需求。  相似文献   

3.
长海县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长海县第一、二期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的概况,给出了其工程投资及造水成本数据,同时介绍了獐子岛集装箱式海水淡化工程的情况,针对3个工程使用的3种不同的能量回收方式以及我国北方冬季水温偏低的特点,提出了我国发展反渗透海水淡化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基于潮流能直驱式海水淡化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使用捕能系统捕获潮流能带动低压海水泵把低压海水转换为高压海水进行海水淡化,并对海水淡化过程中的浓海水进行能量回收。潮流能海水淡化关键在于提高效率和进入海水淡化系统时的海水压力的稳定。潮流能海水淡化系统采用直驱方式和能量回收系统提高了潮流能转换效率,而且系统中的高、低压蓄能器对海水淡化过程中海水压力起着稳定的作用。基于线性流体力学理论,推导出潮流能直驱式海水淡化系统的数学模型,模型考虑了水液压系统内部件的滑动摩擦力和泄露量。并对数学模型在系统压力、产水量和产水比能耗等方面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达到系统压力稳定、产水比能耗低。  相似文献   

5.
反渗透膜技术于20世纪60年代取得突破性进展,促使反渗透海水淡化在近50年间高速发展,淡化产能自20世纪90年代起激增.海水反渗透(SWRO)淡化已成为目前投资最省、成本最低的利用海水制备饮用水的过程.文中主要对海水反渗透淡化的发展状况进行了介绍,如膜和组件的改进,关键设备高压泵和能量回收装置效率的提高,多种工艺过程的不断发展,包括预处理和后处理的新工艺,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和相应对策等.反渗透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其他膜分离技术的进步,并扩展其应用领域.预计在不久的将来,膜技术在海水淡化和水再利用、扩大和保护水资源、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改造传统产业、节能减排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显著.  相似文献   

6.
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缓解淡水危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并论述了国内的水资源现状、海水淡化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和各种海水淡化技术的适应范围与发展趋势。分析了我国实现海水淡化产业化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提出了海水淡化技术的产业化对策。  相似文献   

7.
我国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事业前景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扼要介绍了国内外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的概况。认为我国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程度较低。这既有技术问题,也有资金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观念、认识和政策问题。文章最后认为,只要我们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采取适当政策,鼓励技术攻关,我国海水利用事业本世纪打下良好基础,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8.
从波浪能和海水淡化技术的研究现状出发,指出了波浪能海水淡化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提出并设计了多点吸收式波浪能海水淡化装置,讨论了该装置的结构组成与运行原理,指出该种波浪能海水淡化技术能够大规模捕获波浪能,减少波浪能转化环节,提高波浪能的采集效率和淡化水产量。  相似文献   

9.
膜技术在海水资源利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介绍了膜技术在海水资源利用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介绍各种膜法海水淡化技术的特点,概述海水制盐、提溴等海水综合利用工艺,以及海水综合利用的集成技术.  相似文献   

10.
膜技术在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中的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要论述了膜技术在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中的新进展。包括各种新开发的反渗透海水淡化新技术,将淡化、制盐、电解和吸附相结合的海水综合利用新工艺,以及海水综合利用的资源和节能集成技术。为膜技术在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应用提供借鉴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核能在海水淡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采用核动力的海水淡化技术概念及其核能与海水淡化的结合方式,分析了各种结合方式的优缺点,指出采用核能进行大规模海水淡化将成为今后沿海地区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主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2.
海岛风能海水淡化组合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风能作为海水淡化的动力能源是目前较新颖的研究课题,国际上报道的还不多.根据东南沿海丰富的海岛风能资源和海岛缺淡水的现状,就如何利用洁净能源--风能和从降低海水淡化成本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将风力发电与海水淡化装置进行组合.通过对不同功率的离网型和并网型风力发电机技术特征的分析,设计了风能发电与不同规模海水淡化装置的组合,研究表明,30 t/d以下的海水淡化装置可以利用储能电池把风能聚集起来,作为海水淡化的动力能源,大于30 t/d的海水淡化装置必需并网.该研究还以宁波市象山县高塘岛为实例,在测得该岛风能效益时间表的基础上,设计了以不同功率的离网型风力发电机与300 t/d和500 t/d的海水淡化装置相配套,并对制水成本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如果不计投资利息,500 t/d的海水淡化装置产水的单位成本为2.77元/t,间隙性生产(单纯的风力发电制水)产水的单位成本为1.43元/t,有望低于市政供水价格.  相似文献   

13.
为促进我国海水淡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分析海水淡化工程对环境的影响,重点分析浓海水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海水淡化工程在能耗、排污、用地、取水和噪音等方面对环境产生影响,尤其是海水淡化产生的浓海水,在温度、盐度、有机物和营养盐、重金属、酸度、余氯、溶解氧以及机械卷载效应等方面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亟须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随着我国海水淡化产能的增加,应完善海水淡化技术、优化浓海水排放和加快浓海水综合利用,同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相似文献   

14.
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论述应用太阳能集热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进行蒸馏淡化和膜法淡化的海水淡化方法。与传统动力源和热源相比 ,太阳能具有安全、环保等优点 ,将太阳能采集与脱盐工艺两个系统结合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海水淡化技术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2016年对河北省沿海海水淡化项目的调查研究,通过对海洋自然环境现状和海水淡化工艺进行系统综合分析,建立河北省海水淡化水源地选划体系。研究发现,海水淡化水源地选划的评价指标内容可分为3个方面,即水量、水质和经济性。其中水质指标需根据海水淡化工艺进行相应评价。研究表明,水深和底质类型是进行海水淡化水源地选划的关键因素,水源地的离岸距离直接影响项目建设的资金投入。海水淡化水源地选划的大致评价步骤为:对土地利用方式和海洋功能区划进行符合性分析,对水源地离岸距离进行分析,对水深和海洋底质类型进行评价,进行水质分析,最终给出适宜性评价结果。该评价体系可为河北省海水淡化水源地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多点液压式波浪能海水淡化系统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缓解淡水资源短缺及化石能源过度使用问题,提出多点液压式波浪能海水淡化系统,该系统主要由采能装置、液压传递系统与反渗透膜海水淡化设备组成。系统的采能装置采用振荡浮子式,可将波浪能转换为浮子振荡从而被液压系统吸收达到采集波浪能的目的。为了提高液压式波浪能海水淡化系统的采能效率及淡水率,利用AMEsim软件对液压传递系统进行建模与仿真,分析了蓄能器、浮子个数及波高对液压传递系统输出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蓄能器能够使液压马达的输出响应更加稳定;当浮子的数量增加时,液压系统达到稳定的运行状态所需的时间更短,从而有利于提高系统的效率;波高在2 m左右时,本系统的产水量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7.
刘睿贤  田红  窦斌 《海洋科学》2020,44(1):46-51
为了解海南地区利用地热能进行海水淡化的可行性,阐述了海南缺水情况以及地热资源分布,并对使用地热能进行海水淡化作了技术和经济探讨,结果表明海南缺水地区可以从当地可用的地热资源中获益。同时,指出基于地热能的海水淡化仍面临一些问题,需要提高重视程度和科研投入,并试行推广积极的产业扶持政策,从而促进海南地热能海水淡化的研究和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