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极产低温几丁质酶菌株的筛选及分子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南极普里兹湾深海底泥样品中分离得到一批嗜冷细菌,对这些嗜冷细菌进行了产几丁质酶菌株的筛选,对其中一株具有较高产酶活性的菌株AC167所分泌的几丁质酶进行了性质分析,并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进行了菌株的分子鉴定。该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10℃,最高生长温度为25℃,是典型的嗜冷菌,经16S rDNA序列比较及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该菌株只在低于25℃的条件下分泌几丁质酶,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0°C,属于低温酶。  相似文献   

2.
热带太平洋活性微生物菌株的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热带太平洋的生物、海水、沉积物样品中分离到细菌、酵母和霉菌共475株.选择8个指示菌并采用圆形纸片法对分离菌株的发酵液进行抗菌和抗肿瘤活性筛选,获得20个具有抗菌和/或抗肿瘤活性的微生物菌株.细菌、酵母和霉菌活性菌株的筛选得率都比较低,分别为5.4%、2.2%和3.4%,其原因可能与纸片的发酵液的添加量较少和菌株发酵条件的控制有关.同时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了活性菌株,除4株未有结果外,其余菌株分归为9个属,其中芽孢杆菌属7株、占活性菌株的35%,盐单胞菌属2株、占10%,其它菌属各1株、占5%.抑菌谱分析表明,大多数活性菌株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具有抑制作用,而来源于鱼体的菌株抑菌谱较广,对细菌、真菌均有拮抗作用,另外还发现一株酵母(Rhodosporidium toruloides)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作者提出“活性指示(activity index)”参数,对活性菌株的抗菌谱和活性强度进行综合评估,也表明源于鱼体的菌株的活性指示值较高.这4株芽孢杆菌尤其是DY-Y-11A1A菌株,具有潜在的后续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3.
厦门地区近海温泉嗜热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波  陈新华 《台湾海峡》2007,26(1):61-70
嗜热菌是一类特殊的极端环境微生物.本文所用的实验样品采集于厦门地区两个近海温泉的4个不同位点,通过16SrDNA序列分析对所分离到的312株细菌进行了归类总结,鉴定出嗜热栖热菌、嗜热脂肪泥土芽孢杆菌、嗜高温纤维分解菌、泥土芽孢杆菌属、水生栖热菌、假单胞菌属、木糖氧化无色杆菌、uncultured sheep mite bacte-rium、uncultured gamma proteobacterium等9种嗜热菌株,其中嗜高温纤维分解菌和嗜热栖热菌是主要的可培养优势菌群.其生长温度均在60-85℃,中性pH值.从而得出厦门地区近海温泉样品中的微生物生长类群信息,并发现了某些可能的新菌群,有助于了解该地区近海温泉特有环境下的可培养的微生物群落类型.  相似文献   

4.
采用大肠杆菌诱导法和滤纸诱导法对广西北部湾不同海洋生境采集的样品进行黏细菌的分离纯化,基于菌落形态特征结合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对黏细菌纯培养物进行初步鉴定。从21份海洋生境样品中共分离纯化得到38株黏细菌,隶属于4属10种,其中黏球菌属和珊瑚球菌属分别占菌株总数的63.16%和26.32%,属于优势菌属。采用VY/2培养基进行固体培养发酵,利用丙酮提取浓缩获得提取物,进一步利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对菌株粗提物进行抗菌活性初步筛选。结果发现24株黏细菌提取物对9种指示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抗菌阳性率达63.16%,其中Myxococcus macrosporus (1H01)的提取物对肺炎克雷伯菌的抑制活性显著,优于阳性药(氨苄青霉素钠,1mg·mL-1)。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特殊海洋生境黏细菌多样性丰富,分离出的黏细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为新型抗生素应用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5.
从2001年春、秋季于热带太平洋区采集到的深海样品中共分离到110株微生物,从中挑取31株进行形态特征和对环境理化因子适应特征的研究,同时利用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进行菌种鉴定和碳源代谢分析.结果表明:31株微生物中2株为酵母,21株为革兰氏阳性细菌,8株为革兰氏阴性细菌,来自底质的细菌菌株阳性菌占优势,而海水、蓝藻中阴性菌居多;温度、盐度、pH适应性试验表明,严格意义上的狭适性微生物不到总数的1/3,而具有较宽生态幅的广适性微生物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另一方面,耐冷菌、中度嗜盐菌和抗碱菌在这些微生物中的比例很高,同时,来自蓝藻的菌株大多数在4℃下不生长,而来自上覆水和底质的菌株可在4℃生长,这些都体现了微生物对生存环境的响应.31株微生物经Biolog鉴定12株得出鉴定结果.15株革兰氏阳性细菌对95种碳源的利用能力分析表明,不同菌株可利用碳源的数目从3种到46种不等,差异很大,体现了深海微生物营养类型的极大多样性;同时,发现有8种碳源可被一半以上的受试菌株所利用,这些碳源均是微生物各类代谢途径中的重要中间代谢物.  相似文献   

6.
海南红树林根系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海南红树林根系土壤细菌多样性,充分发掘中国红树林特有微生物资源,作者于2012年12月份从10份采集于海南北港岛红树林根系淤泥样品中分离可培养海洋细菌,并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对样品中的细菌多样性进行研究。共分离得到122株海洋细菌,经并菌后选取其中的70株代表性菌株测序,结果发现它们分为4个类群:变形菌门(主要为γ-变形菌纲)(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分别占66%,19%,11%和4%。共代表30个属47个种,其中有9个潜在新种和2个潜在新属。本研究结果表明,北港岛红树林中存在着丰富的细菌多样性,很多类群可能是红树林特有细菌物种。  相似文献   

7.
海洋光合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长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红色硫细菌培养基从青岛沿海潮间带海泥中分离出8株光合细菌,经鉴定菌株HD_1属最小着色菌(Chromatium minutissimum),HD_2、HD_4为细着色菌(Chromatium gracile);菌株SL_1、SL_1x、PL_1和PL_2为嗜酸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acidophila),菌株HCx为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palustris)。分离菌株均具运动性,不需生长因子。菌株HD_1、HD_2和HD_4在厌氧光照条件下利用硫化物,且在细胞内贮存硫粒。菌株HD_1、HD_2的最适盐度为4.0%,最适pH为7.0,8.0。当培养基中硫化物含量为0.01—0.04%时,菌株HD_1、HD_4生长良好。菌株PL_2在初始pH为6时生长最好。酵母膏对菌株HCx具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效降解有机物和促藻生长菌株的分离和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实验采用对虾饲料浸出液培养基从对虾健康养殖池中富集并分离出60株优势菌.通过对蛋白质、淀粉和CODMn的降解能力及对小球藻(Chlorella sp.)生长的影响等指标的检测,筛选出5^#、9^#和24^#共3株能高效降解有机物和促藻生长的菌株.10d内,其对CODMn的去除率均在40%以上.在有机培养液中,这3株菌对小球藻生长均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经过7d培养,藻细胞密度分别比对照菌提高了92.3%、98.1%、32.7%.在无机培养液中,9^#菌对小球藻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P〈0.05),经过7d培养,藻细胞密度比对照菌提高了77.3%.经初步鉴定5^#、9^#和24^#这3株菌分别属于弧菌属(Vibrio)、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细菌.  相似文献   

9.
比较了不同方法对厦门海区潮间带游动放线菌的分离效果和分析游动放线菌在不同材料中的种群数量分布。结果表明,在孢囊脱水-复水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重铬酸钾-放每菌酮-热处理-延长样品风干时间的联合方法,对样品污染细菌和霉菌有很好的抑制效果;海洋漂浮植物材料是游动放线菌的良好分离来源、数量超过10^2CFU/g干重;海洋潮间带植物材料的游动放线菌种属多样,但以链孢囊菌属为主,80%的分离菌株具有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0.
东太平洋结核区位于东北太平洋,在深海海底含有丰富的多金属结核,而微生物在多金属结核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DY29航次获得了该区域多个实验样品,包括结核、结核覆盖的沉积物、无结核覆盖的沉积物和底层海水,并对这些样品进行了细菌的分离培养和活性检测。结果表明,东太平洋结核区拥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共分离保藏细菌1 200株,其中402株细菌完成16SrRNA基因测序,分属于4个门,65个属和135个种。4个门分别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占81.59%)、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占8.21%)、厚壁菌门(Firmicutes,占8.21%)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占1.99%);优势属为盐单胞菌属(Halo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亚硫酸盐杆菌属(Sulfitobacter)等。两种沉积物样品中可培养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的细菌丰度较高,结核中分离得到的细菌包含较高比例的α-变形菌纲,4种样品类型中γ-变形菌纲的细菌均占最大比例。对结核样品分离得到的细菌进行酶学性质检测发现具有过氧化氢酶及酯酶(吐温20和吐温40)活性的菌株所占比例较高,并首次筛选出一些未报道的具有锰氧化能力的菌株。综合以上结果,东太平洋结核区不同样品的可培养细菌多样性较高,微生物资源丰富,而具有锰氧化能力菌株的分离鉴定对研究深海多金属结核的形成及深海矿产资源的开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采集自福鼎敏灶湾和硖门湾海域的健康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叶状体体表分离、纯化到26株外生细菌.根据细菌菌落特征、菌体形态和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鉴定,将其确认为6种不同的菌属,分别是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heromonas)、Aquimarinas属、交替单胞菌属(Aheromonas)、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s)、弧菌属(Vibrio)和嗜琼胶菌属(Agarivorans).2个海湾坛紫菜叶状体体表外生菌群数量稳定且差别不大,外生细菌菌属组成基本相同,个别菌属稍有差异,优势菌属为假交替单胞菌属和Aquimarinas属,常见菌属为交替单胞菌属和黄杆菌属,少见菌属为弧菌属.敏灶湾坛紫菜体表外生菌群数量为(5.7~6.5)×10^4cfu/g,外生细菌中各菌属所占比例为:假交替单胞菌属占38.5%,Aquimarinas属占52.8%,交替单胞菌属占13.9%,黄杆菌属占11.5%,弧菌属占3.3%.硖门湾坛紫菜体表外生菌群数量为(6.4~7.6)×10^4cfu/g,外生细菌中各菌属所占比例为:假交替单胞菌属占37.3%,Aquimarinas属占32.0%,交替单胞菌属占14.0%,黄杆菌属占12.7%,弧菌属占2.7%,嗜琼胶菌属占1.3%.优势和常见菌属菌株对健康坛紫菜叶状体进行感染,发现这些菌株对坛紫菜叶状体无致病力,叶状体生长无异常.这些可为坛紫菜微生物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利用从南海采集的4种珊瑚分离附生真菌,并通过菌株的分类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获得珊瑚附生可培养真菌的多样性信息.选用酵母麦芽糖琼脂培养基(YM)、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马丁氏培养基(Martin)、察氏琼脂培养基(CDA)和孟加拉红培养基(RBM)等5种培养基,采用平板涂布法培养分离附生真菌,基于ITS-rRNA基因序列对真菌菌株进行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从4种珊瑚上共分离获得10个属的120株真菌,分别是:青霉属(Penicillum)56株、曲霉属(Aspergillus)25株、枝顶孢属(Acremonium)2株、枝孢属(Cladosporium)5株、毕赤酵母属(Meyerozyma)14株、隔孢伏革属(Peniophora)2株、拟茎点霉属(Phomopsis)1株、裂褶菌属(Schizophyllum)1株、梗孢酵母属(Sterigmatomyces)13株、篮状菌属(Talaromyces)1株.通过对不同珊瑚品种分离获得的附生真菌的比较,发现小叶鹿角珊瑚(Acropora microphthalma)和花鹿角珊瑚(Acropora floride)上分离到的菌株多样性最高,包含6属10种.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不同珊瑚样品上真菌种类分布有较大差异,隔孢伏革属和裂褶菌属真菌均分离自小叶鹿角珊瑚,梗孢酵母属和篮状菌属均分离自角孔珊瑚(Goniopora sp.),扁脑珊瑚(Platygyra sp.)上则分离到拟茎点霉属.同时还发现不同培养基分离真菌的能力不同,YM培养基分离的菌株最多,CDA培养基分离真菌的多样性最多.以上的研究结果表明,南海珊瑚上存在大量且丰富的真菌资源,可以为后续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利用提供良好的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南极可培养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本研究对中国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采集自南极菲尔德斯半岛的5份土壤样品进行了细菌、真菌的分离培养。选择形态差异较大的细菌和真菌进行了16S rDNA和ITS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最终共鉴定得到20个属的33株细菌和6个属的8株真菌,其中8株细菌,10株真菌序列相似性较低,可能是新种。该结果表明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地区具有丰富的微生物多样性,其中假单胞菌属的细菌居多。对分离得到的细菌和真菌分别进行理化性质和胞外酶活性鉴定,实验结果显示,分离获得的细菌和真菌绝大多数可产生水解酶类并同化多种碳源。初步认定这些微生物在参与南极物质代谢、适应南极极端环境方面发挥作用。本研究丰富了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可培养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并筛选获得了一些产低温酶特性的菌株,这为极地微生物资源的利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自雅浦海沟4个站位的12个沉积物样品中分离得到38株真菌菌株,基于形态观察和ITS序列信息对所得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发现它们分别属于青霉属(Penicillium,17株)、曲霉属(Aspergillus,7株)、篮状菌属(Talaromyces,1株)、枝孢属(Cladosporium,6株)、赭霉属(Ochroconis,1株)、Meyerozyma属(1株)、梅拉菌属(Meira,1株)、Cystobasidium属(2株)、Wallemia属(1株)和红酵母属(Rhodotorula,1株)等10个属.其中青霉属、曲霉属和枝孢属菌株为优势菌株,分别占分离菌株总数的44.7%、18.4%和15.8%;而Wallemia属(节担菌纲)菌株是首次从深海环境中分离到.利用PCR技术在分离的深海真菌菌株中检测nir K和P450nor两种反硝化关键酶基因,结果显示nir K基因可在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杂色曲霉(Aspergillus versicolor)、枝孢菌(Cladosporium sp.)、枝状枝孢(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和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等6种真菌菌株中检测到,而P450nor基因仅在黄曲霉菌株中检测到.同时还通过富集培养方法从上述沉积物样品中分离获得两株反硝化枝孢菌.结果表明,雅浦海沟深海沉积物环境中存在着丰富的真菌资源,它们在深海环境氮循环中起着一定作用,这将增强人们对深海环境可培养真菌多样性及其生态作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刺参体内外微生物组成及其生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孙奕  陈騳 《海洋与湖沼》1989,20(4):300-307
从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前后消化管、体腔液和表皮上所分离到的359株细菌分别属于弧菌属、假单胞菌属、奈瑟氏球菌属、不动杆菌属、柄杆菌属、黄杆菌属、节杆菌属、微球菌属、黄单胞菌属、棒杆菌属、产碱菌属这十一个主要菌属;57株酵母菌分别属于球拟酵母属、红酵母属、隐球酵母属和德巴利氏酵母属四个属。刺参样品分别于1986年10月至1988年5月采自灵山岛、威海和青岛。 研究表明,刺参肠道微生物的特异性主要体现在后肠,并在其中分离到罕见的Caulobacter属菌株。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生理生化特性,反映出刺参选择性摄取藻类营养的特点。刺参栖居地泥中常见的芽孢杆菌在肠道内很少发现;前肠数量较高的弧菌和假单胞菌在后肠大为消弱。刺参体液对某些细菌有抑制作用,对体内微生物组成与数量有一定调节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藻液分离细菌的种类及其对微藻生长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梯度稀释涂布法从三角褐指藻培养液分离得到3株细菌,基于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3株细菌P1、P2和P3分别为Loktanella vestfoldensis,Erythrobacter citreus和Aquamicrobium sp。将3株分离菌分别以10~4、10~6和10~8cfu/mL3个浓度梯度加入三角褐指藻培养液中比较其对微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P1和P3菌株在中浓度促进微藻生长,但高浓度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制效应,而P2菌株在本实验浓度范围内均表现出促进作用,且促进作用随浓度升高而加强。这说明P2菌株可作为促进三角褐指藻生长的候选菌株构建有利微藻生长的藻菌共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7.
产淀粉酶的海洋曲霉菌的分离及酶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乐清湾红树林中分离获得2株产淀粉酶的真菌,经初步鉴定为曲霉属菌株,暂命名为曲霉5#和曲霉34#。对它们的生长温度、固体发酵时的产酶条件以及淀粉酶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该研究结果表明,曲霉5#和曲霉34#的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30~35℃和25~30℃,最高生长温度分别为40℃和35℃,在10℃下均能生长。对两株菌进行固体发酵时其最佳培养时间为96 h。两株菌所产淀粉酶的最适pH值为7.0,最适反应温度为40℃;淀粉酶在50℃下仍能保持活力,60℃下酶活力开始下降,80℃时酶几乎失活;离子对淀粉酶的激活或抑制作用也相似。  相似文献   

18.
厦门海区潮间带海洋动植物共附生拮抗微生物的分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厦门海区潮间带海洋动植物共附生抗菌微生物的分布,结果表明,海洋动植物体表或肠道存在细菌10^4 ̄10^5个/g、真菌10^3 ̄10^5个/g和放线菌10^3 ̄10^4个/g,其菌量随宿主而变化;在289株分离菌株中,53株菌株有抑菌活性,28株为细菌,17株为放线菌,8株为真菌,30%的拮抗菌可抑制3种以上敏感菌的生长;鉴定结果表明,拮抗细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放线菌为链霉菌和小单孢菌,真菌分  相似文献   

19.
采集广西北部湾钦州附近月亮湾、钦州港和茅尾海海域海洋腐木,采用稀释法分离纯化得到32株产孢真菌,对真菌的菌落、孢子和菌丝形态进行研究,32株真菌可被分为5种真菌类型,其中第I、II和III种类型的真菌仅分离于月亮湾,第IV和V种类型在3个样品采集地均有分离.通过ITS基因测序表明,32株真菌为5个不同的种,其分别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接合菌门(Zygomycota),可以确定种属的包括伞状霉属(Umbelopsis)和青霉菌属(Penicillium),其中分离的青霉菌属在数量上具有优势,占分离菌株总数的75%,属于优势种属.采用4种指示菌大肠杆菌(E.coli)、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烟草节杆菌(Arthrobacter nicotianae)、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检测抑菌活性,发现两株伞状霉属真菌Umbelopsis sp.B10和Umbelopsis sp.B9菌丝体提取物对四种指示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另外两株青霉属真菌Penicillium sp.A5和Penicillium sp.B7的菌丝浸出物分别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副溶血弧菌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本研究为首次报道广西北部湾海洋腐木真菌及其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20.
借助自主研发的深海水体原位定植培养系统,在南海3 300 m的深海水体中进行了氮循环微生物的原位培养.通过向富集仓中投加缓释肥(铵盐、硝酸盐和尿素)进行了为期17个月的原位富集.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分离培养的方法,对深海原位富集物及实验室二次富集物进行了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在南海原位富集样品中,细菌以变形菌门丰度最高,富集仓内脱脂棉附着介质和仓内水样中的最优势属分别为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和科韦尔氏菌属(Colwellia);古菌以奇古菌门为主,其中氨氧化古菌(AOA)所占比例很高.通过平板培养分离到17株细菌,主要包括盐单胞菌属(Halomonas)、海杆菌属(Marinobacter)和亚硫酸盐杆菌属(Sulfitobacter)等.通过不同起始氮源(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和培养温度(28℃和10℃),对原位富集样品进行实验室二次富集,获得了5个富集菌群.分析发现,它们均具有较好的脱氮效果,可以产生N_2O或N_2;这些菌群均以盐单胞菌属占绝对优势,其次为海源菌属(Idiomarina)或海杆菌属,其中盐单胞菌和海源菌成功获得分离.单菌功能验证表明,分离获得的盐单胞菌具有好氧反硝化能力,其在原位环境下反硝化活性尚有待确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