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眼斑拟石首鱼早期幼鱼的饲料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用 1 .92万尾平均体重为 1 .4 2 g 尾的眼斑拟石首鱼 (Sciaenopsocelle tus)早期幼鱼 ,在 5个海上浮式网箱中分两个阶段用粉末型配合饲料与传统的鲜活饲料进行饲养效果对比试验 .试验期间表层海水温度范围 2 2 .9~ 30 .0℃ ,表层海水比重范围 1 .0 1 55~ 1 .0 2 0 1 .试验结果如下 :对照组 (喂鲜活饲料组 )和各试验组 (喂粉末型配合饲料组 )全长和体重、体长和体重、全长和体长关系式的差异都不大 ,对照组和试验组实验鱼的平均肥满度分别为 1 .4 8、1 .51 g cm3.粉末型配合饲料组鱼的平均成活率为 81 .5% ,全长平均增长率为 73.2 % ,体长平均增长率 79.6 % ,平均增重量为 2 7.5g 尾 ,平均增重率为 52 6 .9% ,总投饲量为 336 .2 6kg ,饲料系数的平均值为1 .0 7.鲜活饲料组鱼的平均成活率为 87.2 % ,全长平均增长率为 57.0 % ,体长平均增长率为 6 1 .4 % ,平均增重量为 1 9.0 g 尾 ,平均增重率为 377.6 % ,总投饲量为1 1 54.2 8kg ,平均饲料系数为 5.1 6 .粉末型配合饲料养殖效果的综合生物学评定值为 2 38% ( >1 0 0 % ) ,表明其养殖效果优于鲜活饲料  相似文献   

2.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初孵及培养一段时间的大海马幼鱼分别投喂不同的饵料,以观察不同饵料对幼鱼的生长与存活影响。刚孵出的大海马幼鱼[体长平均0.85±0.03(cm)]开口摄食时分别投喂卤虫幼体(A)、轮虫(B)、桡足类幼体(C)及桡足类幼体+蒙古裸腹蚤幼体(D),经20d培育,实验结果显示:投喂(B)、(C)和(D)3组饵料的幼鱼其体长、存活率方面差别不大,而投喂卤虫幼体(A)的幼鱼其体长最小、存活率最低,只有(2.53±0.07)cm和(67.0±5.0)%,多重分析比较还未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P0.05)。20日龄的大海马幼鱼[平均体长(2.72±0.04)cm]分为E、F、G 3组,分别投喂凡纳滨对虾糠虾(仔虾)、冷冻糠虾、卤虫成体作为饵料。经60d培育后,结果表明,其中投喂凡纳滨对虾糠虾(仔虾)作饵料的这组效果最好,幼鱼的体长、存活率分别为(7.29±0.07)cm和(88.5±5.6)%,卤虫成体培育效果最差,体长、存活率只有(6.99±0.12)cm和(71.5±5.1)%。幼鱼体长3.0~5.5cm时,其体长日增长率达到最大,之后随着体长的增加,体长日增长率也随之下降,多重分析比较显示,差异水平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实验条件下饲料、水温、投饲率等因子对中国对虾摄食与生长的影响。初步结果:(1)在23~30°C温度范围内,对虾对人工配合饲料和鲜活饵料的日摄饵量随水温上升而增加;(2)对虾对人工配合饲料和鲜活饵料的日摄饵率随体长增长而下降,配合饲料的日摄饵率在体长8cm处有一个明显的突降,对鲜活饵料的日摄饵率的突降点则出现在对虾体长l0cm处;(3)降低投饲率可使饲料效率明显提高,生长率则相应下降,但当投饲率降到50%时,饲料效率不再提高,生长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
采用5种不同饵料投喂斑节对虾幼虾,研究各饵料对幼虾的体长、体重及成活率的影响,实验周期为20天;然后用投喂攻毒的方法分别感染WSSV,观察不同饵料对幼虾WSSV敏感性的影响。实验周期为12天。结果表明,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组的幼虾,其体长、体重增长明显优于其它各组(P〈0.01),随后依次为贝肉组、鱼肉组、人工配合饲料组、虾片组。不同饵料对幼虾WSSV敏感性的影响也有差异:投喂感染WSSV后,卤虫组和鱼肉组成活率最高,明显高于贝肉组、人工配合饲料组和虾片组(P〈0.01)。PCR检测表明,感染后全部幼虾个体为病毒阳性。  相似文献   

5.
秦浩  李玉全 《海洋与湖沼》2014,45(4):834-838
为探讨生存密度和饵料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争胜行为和生长性能的影响,实验采用中国明对虾仔虾为材料,设置300尾/m2(DL)、600尾/m2(DA)、1200尾/m2(DH)3个密度梯度,鲜活卤虫和人工配合饵料2种饵料及饱喂(FF)、少喂(LF)、不喂(NF)3个投喂丰度,测定中国明对虾的体长增长、存活率,以及投喂前、投喂时、投喂后对虾之间的争斗行为等指标。结果表明,仔虾间的争胜行为随生存密度的升高而增加,生长和存活率逐渐降低;饵料种类和丰度能显著影响中国明对虾的争胜行为和生长性能(P0.05)。结果显示,生存密度、饵料种类及丰度会影响中国明对虾的争胜行为,投喂鲜活饵料有利于提高存活率和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6.
利用人工培育的亲鱼所获得的受精卵 ,孵化出仔鱼 30 0万尾 ,在水温 18~ 2 0℃、微充气的培育条件下 ,使用海水小球藻、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和不同规格的微颗粒配合饲料进行饲喂 ,经 58d培育出平均全长 2 .3cm的苗种 132万尾 ,育苗成活率高达 64.1% ,单位水体最高出苗量达 1.33万尾 / m3;另外 ,还有 1.3~ 1.9cm的苗种 68万尾  相似文献   

7.
不同饵料对斜带髭鲷稚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5种饵产分别投喂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 Richardson)33日龄稚鱼,27d后测定其全长和成活率。结果表明,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斜带髭鲷稚鱼生长最快,成活率最高。全长增长达2.22-2.82倍,平均成活率达21.8%-22.5%;投喂枝角类,斜带髭鲷稚鱼生长也较快,全长增长1.99-2.07倍,平均成活率18.2%。投喂轮虫和人 工配合饲料,斜带髭鲷稚鱼的生长和成活率均很低,全长增长分别仅为1.63-1.72倍和1.47-1.56倍,平均成活率分别仅为1.3%-2.0%。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和枝角类的试验组,分别有41.2%-100%个体发育至幼鱼阶段,而投喂轮虫和配合饲料的试验组,全部个体仍停留在稚鱼阶段。可以认为,卤虫无节幼体和枝角类是斜带髭鲷稚鱼较适宜的饵料。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不同饵料组成对北方人工繁育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幼鱼生长和生理活性的影响,优化花鲈幼鱼饵料组成,作者采用投喂不同组成的饵料研究其对花鲈幼鱼的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采用63日龄幼鱼,设4个处理组,分别组1投喂卤虫(Artemia)、组2高蛋白配合饲料、组3低蛋白配合饲料和组4冰鲜桡足类,共40 d。结果表明,组2的生长速度、最终体长、体质量、特定生长率、绝对生长率、增质量率均大于其余3组,组3的生长状况次之,但与其他2组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组1的蛋白酶最大活性出现在实验中期,其他3组的蛋白酶变化与其生长状况相符,最大值均出现在103日龄,各组间差异显著;4组的淀粉酶活性呈上升趋势,在103日龄时,组1的淀粉酶活性大于组2,并显著大于组3和组4;组1的脂肪酶活性在实验后期迅速上升,并在103日龄达到最大值,而其余3组的脂肪酶活性呈下降趋势,103日龄时组3和组4脂肪酶活性显著小于组2和组1(P0.05)。研究表明,花鲈幼鱼摄食高蛋白配合饲料生长状况最好,摄食低蛋白配合饲料生长状况次之,摄食卤虫状况最差,出于经济的考虑,建议投喂低蛋白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9.
分别用pH6.32~9.76和盐度16.7~40.9共8个梯度的海水进行方斑东风螺(Babyloniaare Lamarck)卵囊的孵化试验。结果表明,卵囊孵化最适pH范围在8.23~9.35之间,孵化率均在80%以上,pH8.81时高达93.7%;卵囊孵化适宜盐度范围为30.3~37.0,盐度40.9时仍有67.0%的孵化率,表现出耐高盐的特性,盐度低于27.6,孵化率明显下降。幼虫在15d的培育过程中,通过投喂不同的饵料,结果显示投喂单胞藻比投喂人工配合饵料、酵母效果好,单独投喂扁藻(Platymonas subcondiformis (Wille)Hazen)幼虫生长发育最快,体长增长倍数达1.90倍;投喂扁藻、小球藻(Chdorella spp.)、扁藻 金藻(Isochrysis galbana Palbana)、扁藻 小球藻幼虫的成活率相差不明显,分别为58.5%、54.3%、63.3%和50.3%,而投喂人工配合饵料虾片、螺旋藻粉幼虫成活率则较低,只有3.6%和12.8%,投喂酵母第9天全部死亡。  相似文献   

10.
鲍鹰  张鹏  祝承勇  王伟  刘鸣 《海洋科学》2009,33(2):5-10
为了了解红小丑鱼(Amphiiprion frenatus)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和仔鱼培养的条件,采用实验生物学的方法,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培养亲鱼、胚胎和仔鱼.结果表明,红小丑每次产卵500~1 100粒,为黏性卵,成片集中附着在靠近海葵的坚硬物体表面,亲鱼有护卵行为.受精卵呈长椭圆形,长径为2.6 mm±0.2 mm,短径为O.9 mm±O.1 mm,经过9~10 d孵出仔鱼.初孵仔鱼平均体长3.84 mm±0.21 mm,对不饱和脂肪酸的依赖非常高,最好的饲喂方式是立即投喂经小球藻(Chlorella sp.)强化的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is),密度在10个/mL左右,并保持到第7天.从第5天开始投喂经小球藻强化的卤虫(Ar-temia sp.)幼体.第6天进入稚鱼阶段,平均体长为6.32 mm±0.32 mm.到第18天,鱼苗已转入幼鱼阶段,平均体长为14.83 mm±1.62 mm.幼鱼期投喂用小球藻或其他单胞藻饲养了2 d的小卤虫.25 d后,饵料从卤虫逐渐过渡到鱼糜或虾糜.  相似文献   

11.
使用2种不同蛋白源配方的饲料投喂卵形鲳Chan。结果表明:投喂豆粕型饲料与投喂鱼粉型饲料在平均尾重,平均日增重、平均饲料系系等生长指标上无显著差异(P>0.05),两者的成活率,鱼获得量则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海水网箱养殖卵形鲳Chan饲料的蛋白来源可利用植物蛋白代替动物蛋白。  相似文献   

12.
刺参池塘养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了刺参池塘养殖的研究成果。本试验在水深80cm、日换水率在3%以上、面积为3.91亩的养虾池中进行。在虾池内建造人工海参礁;往虾池投放体长5—7cm的参苗1249头和体长1cm左右的参苗2500头;不投任何饵料。经过1年半饲养,刺参有147头(约4%)长到商品规格,平均体重达179.6g,有600头平均体重达到50—120g。 本项试验的意义在于:为刺参的人工养殖开辟了新的途径,对刺参要求的环境条件提供了新的依据,同时为生物净化养虾池创出了新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3.
旧金山湾卤虫在同安盐田实验池中种群动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森铭  林昱 《台湾海峡》1993,12(1):55-60
美国旧金山湾卤虫于1989年引入同安盐田实验池养殖,1989年10月至1990年3月池内人工养殖卤虫的结果表明,秋、冬两季实验池的水温变化不是影响卤虫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原因,卤水盐度的变化对卤虫幼体群体数量有较大的影响,饵料是影响卤虫种群变动的主要因子,使用花生渣饼磨浆后投喂卤虫比使用干鸡粪更有利于卤虫种群的增长。实验证实旧金山湾卤虫能在同安盐田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14.
大黄鱼配合饲料饲喂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琴  余柔刚 《台湾海峡》1998,17(A12):149-152
经过30d的试喂试验,大黄鱼配合饲料鱼种饲料饵料系数为1.19,比饲喂鲜活饵料(Ti鱼)节约成本31.58%;鱼苗饲料饲喂规格为150g/尾的大黄鱼,平均饵料系数为1.80,节约成本21.61%;鱼苗饲料饲喂规格为3g/尾的大黄鱼,饵料系数为1.79,节约成本20.16%。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生长速度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为评估短角异剑水蚤(Apocyclops royi)作为海水鱼类仔稚鱼的饵料价值和投喂效果,比较分析了其与卤虫无节幼体(Artemia nauplii)的脂肪酸组成及2种生物饵料对克氏双锯鱼(Amphiprion clarkii)稚鱼存活、生长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短角异剑水蚤DHA、EPA和ARA含量分别达21.185%、11.088%和3.250%,海水仔稚鱼必需脂肪酸(EFA)总含量高达37.417%,均显著高于卤虫无节幼体。投喂短角异剑水蚤的克氏双锯鱼稚鱼(5~20 d)成活率(80.71%±8.23%)与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组(76.30%±7.00%)差异不显著;稚鱼体长(7.75 mm±1.18 mm)、体重(0.0163 g±0.0080 g)和体长特定生长率(3.46%±0.75%)均显著高于卤虫无节幼体投喂组;稚鱼体内DHA(21.843%)、EPA(6.914%)和ARA(2.725%)含量也均显著高于后者。研究表明,短角异剑水蚤适于作为海水鱼类仔稚鱼的生物饵料,在水产养殖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通过脊尾白虾蚤状幼体饵料种类、饵料组合和食物密度的比较试验 ,研究了脊尾白虾育苗的适宜开口饵料和育苗期饵料组合 ,测定了不同时期蚤状幼体的捕食率及其日粮。结果表明 :饵料种类对脊尾白虾蚤状幼体 期 (Z1)至 期 (Z2 )的变态率和变态所需时间没有明显影响 ,Z1可以不投饵 ,但适量投喂单胞藻或轮虫 ,能明显提高 Z2 活力和 Z2 至 Z3 的变态率。人工培育脊尾白虾蚤状幼体的适宜饵料是卤虫无节幼体 ,在幼体培育前期 (Z1)投喂单胞藻、轮虫 ,后期 (Z3 以后 )添加鱼糜效果也很好。蚤状幼体对卤虫无节幼体的捕食率和日粮随幼体发育而明显增加 ,同一发育时期则随饵料密度的增大而增加 ,但达到一定密度后 ,捕食率增幅明显下降。根据幼体日粮难以确定育苗期间卤虫无节幼体的最佳投喂方案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寻不同盐度和17β-雌二醇(E2)对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幼鱼生长性能影响,作者设置3个实验盐度梯度,分别为正常养殖盐度(30)、低盐度(0)、高盐度(45),对初始平均体质量分别为0.10607、0.84341、10.94173 g/尾的花鲈,急性盐度胁迫后进行养殖实验,并对前两批幼鱼进行E2投喂处理。结果表明,在3种规格盐度实验处理中,低盐组鱼类都表现出比较显著的生长优势(P0.05),随着规格增大,淡化所需的时间越短,在盐度处理组中,高盐处理组与正常组鱼类平均体质量在各阶段中无显著差异(P0.05)。经50与25 mg/kg剂量的E2投喂处理后,处理组花鲈幼鱼在体长、体质量方面都出现了明显抑制,且肝质量指数显著增加并出现腹水现象,同时,高盐处理与雌二醇投喂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加强了对花鲈幼鱼早期生长的抑制作用。目前对花鲈幼鱼淡化过程中恢复情况的研究较少,同时未见有关E2投喂对花鲈幼鱼生长性能影响的研究,作者研究结果对北方花鲈在不同盐度水体中的养殖模式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并对E2诱导性别分化同时所产生的生长性能降低的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两个盐场的盐田生态初步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卤虫(Artemia parthenogenetica)为我国北方海盐区的重要天然资源,除了卤虫的无节幼体被广泛的应用在鱼虾的人工育苗外,近年来鲜活卤虫也成为养殖对虾的优质天然饵料。根据全国对虾养殖顾问组1986年工作报告,仅唐山市(养虾7.9万市亩)就投喂卤虫5,000~6,000吨。由于大量捕捞卤虫资源已遭破坏。近年来有关卤虫的研究逐年有增,然而有关卤虫栖息的盐田的生态方面的研究则未见报导。  相似文献   

19.
将欧开牌微粒饲料分别以70%、80%、90%和100%的比例与卤虫活饵料搭配来培育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体,通过对各育苗池水中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检测,结果发现:在整个育苗期间,NH3-Nt、NH3-Nm、NO2--N的含量呈上升的趋势,但各期的浓度均低于安全浓度。其中以80%欧开牌微粒饲料和20%卤虫配合使用的育苗效果最好,各项出苗指标均明显高于只投喂天然饵料的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20.
1996年 1 0月底从青岛引进平均体长为 2 .1 cm、体重为 0 .5 g的美国红鱼苗 75 0 0尾在南麂海区进行网箱养殖试验 ,养至 1 997年 1 2月 2 5日止 ,其平均体长为 3 2 .8cm,尾均重达6 92 .8g,鱼苗期成活率为 5 5 .7% ,养成期成活率达 98.4% ,饵料系数为 7.2 2~ 9.5 9。此外 ,还对该鱼的放养时间、苗种培育、鱼病防治、人工增殖以及网箱抗风浪措施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