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亚湾直鲷标志放流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1997年在大亚湾开展了真鲷Pagrosomus major的标志放流研究,以探讨了以人工放流增残大亚湾真鲷资源的可行性,标志放流的真鲷共2000尾,体长为57-71mm(平均体长为61mm),标志放流效果明显,共回捕标真鲷324尾,回捕率达16.2%,初步了解了标志真鲷在大亚湾的分布移动趋势及生长等情况。  相似文献   

2.
1992年至1994年在大亚湾开展了日本对虾Penaeusjaponicus的放流增殖研究,以探讨恢复业已衰退资源的可行性。标志放流体长53—109mm的日本对虾11188尾,生产性放流体长20—41mm的日本对虾苗640万尾。放流增殖效果明显,标志放流的回捕率为2.91%,生产性放流的回捕率为9.3%。大亚湾内放流的日本对虾,不作季节性远距离洄游,只作季节性短距离的浅水-深水区移动。  相似文献   

3.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撰写、海洋出版社出版的《大亚湾海洋生态文集》(Ⅰ)最近在厦门公开发行(统一书号:ISBN 7-5027-0670-4/X·7)。《大亚湾海洋生态文集》(Ⅰ)是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根据该所承担大亚湾核电站海洋生态零点调查所获资料(1986年12月至1987年12月),从海洋生态的各个侧面进行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4.
罗杰  杜涛  刘楚吾 《海洋通报》2004,23(2):41-45
将花尾胡椒鲷(Plectorbinchus cinctus)的受精卵在室内育苗池和室外大池不同环境下进行人工育苗比较试验,在26℃~28.8℃的水温条件下,室内培育盐度保持26左右,室外大池的盐度变动范围为26.2~22.9,经过36d的培育,结果显示:①在室内育苗池培育的鱼苗成活率最高为13.9%,最低为6.4%,平均为11.0%;室外培育的成活率仅为6%,室内培育相对室外培育的成活率增加45.5%。②室内培育的鱼苗平均体长为34.5mm,室外培育为52.1mm,室外培育相对室内培育鱼苗体长增加33.6%。③活力试验。室内培育的鱼苗成活率最高为94.8%,最低82.4%,平均为90.9%,而室外培育的鱼苗成活率则达到99.6%,室外培育相对室内培育鱼苗活力试验的成活率增加8.0%。因此,室内培育鱼苗的成活率相对较高,但生长缓慢,活力较差;室外培育鱼苗成活率相对较低,但生长快,活力强。  相似文献   

5.
珠江口不同沉积有机质的来源及相对含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分析珠江口表层沉积物的C、N元素及C、N稳定同位素,发现其总有机碳(TOC,干重%)含量为0.06%-1.02%,其中深圳湾-内伶仃岛-澳门和珠海附近海域及香港、大亚湾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TOC含量较高。总氮(TN,干重%)含量为0.03%-O.19%,TOC和TN的比值范围为1.36-7.84,反映了沉积有机质的混合来源。沉积物的^15N值为3.86‰-6.39‰,δ^13Corg值为-24.76‰--21.98‰,表明珠江口的沉积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海洋有机质和陆源有机物。从河口向西,δ^13Corg值偏轻,表明由河流带入的陆源有机质受科氏力作用主要在珠江西岸沉积。  相似文献   

6.
大亚湾浅水石珊瑚的分布现状及生态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利用玻璃底桶和潜水员观察了大亚湾的珊瑚分布情况,发现湾北岸和湾中部9个岛屿均有较多珊瑚分布。采用珊瑚礁普查方法,对珊瑚密集分布区进行了19个断面调查,测得珊瑚的覆盖率介于7.5%—58.8%之间。大亚湾的珊瑚绝大多数为浅水石珊瑚,本次调查共鉴定出17种浅水石珊瑚,优势种为精巧扁脑珊瑚Platygyra daedalea、标准蜂巢珊瑚Favia speciosa、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十字牡丹珊瑚Pavona decussate、盾形陀螺珊瑚Turbinaria peltata等8个种类。绝大多数珊瑚分布于2—4m水深范围内,最深可达7—8m,珊瑚分布的底质以砂和砾石为主。对大亚湾北岸珊瑚存在的原因进行探讨,建议对大亚湾的珊瑚做进一步调查,并采取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大亚湾及其邻近海域冬、夏季各14个临时水位观测点1个月的实测潮位资料显示:各站的水位曲线均呈现明显的"双峰"现象,且湾顶比湾口更为明显。本文采用了调和分析方法,给出M_2、S_2、K_1、O_1四个主要分潮及M_4、M_6、2MS_6三个浅水分潮的振幅和迟角同潮图,分析大亚湾的主要潮汐特征,探讨了浅水分潮对双峰结构的贡献,并采用交叉谱分析对余水位与风的相关性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大亚湾海域各主要分潮振幅均由湾口向湾顶递增;高潮发生时间由湾口向湾顶推迟;涨潮历时均大于落潮历时;平均潮差在湾顶达到最大;(2)大亚湾内属于不正规半日潮,而考洲洋及其湾外海域则属于不正规全日潮;(3)大亚湾内浅水效应明显,从湾口至湾顶,六分之一日分潮的振幅呈5—7倍的增长,主导了大亚湾潮波系统的形变;(4)分潮重构结果显示,四分之一日和六分之一日浅水分潮(尤其是2MS_6分潮)的异常增长,是导致大亚湾潮汐双峰现象的主要原因;(5)冬季大亚湾内各点的余水位与风速呈现正相关,相关系数均在0.53以上;(6)周期为0.45—0.53 d的沿岸风对各站余水位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8.
厦门潘涂虾池及其附近内湾各态氮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6年6月至1997年2月,对厦门市潘涂垦区两口虾池及附近内湾不同形态氮的含量与动态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虾池的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明显高于邻近内湾,颗粒有机氮(PN)多数时间也高于内湾,而邻近内湾可溶性无机氮(DIN)含量则明显比池内的高。虾池中的氮主要以DON形态存在(59.76%),DIN,PN含量较少(9.37%和20.87%);邻近内湾则是以DIN为主(59.97%),其次为DON(29.55%),PN所占比例最小(10.48%)。吓池与邻近内湾不同形态氮的季节变化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9.
1993年,于文登市小观海珍品育苗养殖场,在海湾扇贝和对虾育苗结束后,利用其配套的单胞藻培养地进行真鲷育苗,利用对虾育苗池和卤虫孵化池培养轮虫。在不增加任何设备的前提下,育成全长3.01~6.50cm,平均全长3.44cm的真鲷商品鱼种161116尾,从仔鱼培育到商品苗种的成活率达到24.72%,平均单位水体出苗量达到2685尾,1993年7月19日通过了文登市科委组织的验收。正材料和方法1.1育苗设施亲鱼产卵池(1个)和鱼苗培育池(6个)皆用单胞藻培养池(规格为3.8m×3.7m×0.8m,水…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比较了黑鲷、真鲷及其两种杂交子代基因编码区(Coding sequence.CDS)中微卫星序列(简单重复序列.SSR)的分布规律及密码子偏好性。结果表明:(1)黑鲷、真鲷及其两种杂交子代微卫星序列均以三碱基重复类型为主,其次为二碱基重复,片段长度大多数在12—20bp之间。(2)黑鲷与反交(黑鲷♀×真鲷♂)在三、五碱基中优势基元类型相同,真鲷与正交(真鲷♀×黑鲷♂)在三碱基中优势基元类型相同,而黑鲷与正交在四碱基中优势基元类型相同。(3) UUC、UAC等28个密码子为黑鲷、真鲷及其两种杂交子代基因编码区的偏好性密码子,偏爱使用以C或G结尾的密码子,且第三位密码子碱基的GC含量(GC3s)均高于基因编码区平均GC含量。(4)真鲷与正交的密码子使用的偏好性相似,一定程度上说明黑鲷、真鲷杂交子代偏母系遗传。分析结果将为研究鲷科鱼类微卫星标记、研究其群体遗传多样性、构建转基因表达系统和开展分子遗传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山东省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及其渔业效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统计调查数据及研究文献为依据,对山东省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现状及其渔业效益进行了分析,指出山东省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成效显著,但亟需加强基础研究,特别是探寻放流量和产量在外界条件下波动的耦合关系,以及加强放流前期的基础调查、放流过程的规范化研究和放流效果的定量评估等,以进一步提高增殖放流效益,增强放流管理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18.
关于拖网选择性影响因子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随着渔业资源的下降,除了通过渔业法规严格管理渔业生产行为外,更应该使用高选择性的渔具。拖网是1种选择性比较差的渔具,对渔业资源的破坏十分严重。提高拖网选择性对保护渔业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影响拖网选择性的因子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9.
Stock assessments based on fitting sex‐and size‐structured population dynamics models, combined with projections of the future implications for available biomass and egg production, currently form the basis for scientific management advice for rock lobster, Jasus edwardsii, off Victoria, Australia. Traditionally, assessments have been conducted for two “zones” (east and west) off Victoria. However, recent analyses indicate finer‐scale spatial resolution in growth and the probability of being mature as a function of size. Assessments were therefore conducted for six regions, as well as for the two conventional zones, and Bayesian model selection criteria were used to compare alternative model formulation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better fits to the data can be obtained by conducting assessments by region than by zone. The general qualitative conclusion of past stock assessments is that the rock lobster populations off Victoria are depleted to below the target reference point of 40% of the available biomass in 1951 and this conclusion is robust to how the data are treated spatially. However, the time‐trajectories of egg production and available biomass differ among the regions, with the areas in the centre of Victoria being more depleted than those at the extreme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