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弧菌毒力基因水平转移与进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弧菌是一类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是引起人类、水生动物细菌性疾病的重要病原之一。与其它病原微生物一样,弧菌的致病性与其产生的多种毒力因子息息相关,毒力基因是产生各种毒力因子的物质基础。就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拟态弧菌V.mimicus、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鳗弧菌V.anguillarum等人类和水生动物病原弧菌的多种毒力因子编码基因的种类,以及毒力基因的种间与株间水平转移和毒力株进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同时也对此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与水生动物病害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开展毒力基因多样性研究与检测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三唑磷对四种水生生物的毒性及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研究了三唑磷对小球藻、卤虫、南美白对虾、泥蚶四种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作用,结果显示,三唑磷对小球藻的48h的EC50为24μg/dm^3,72h的EC50为15μg/km^3;对卤虫的24hLC50为1.64mg/dm^3,48hLC50为0.8mg/dm^3;对南美白对虾仔虾的48hLG0为3.2μg/dm^3,96hLC50为1.1μg/dm^3。;对泥蚶的48hLC50为21.0mg/dm^3,96hLC50为10.2mg/dm^3。三唑磷对小球藻、卤虫、南美白对虾为高毒农药,泥蚶对三唑磷有很强的耐受力。  相似文献   

3.
研究Forskolin处理真鲷胚胎的条件。对加药时期以及Forskolin浓度进行了优化,得到了处理真鲷胚胎的加药时期为受精后6h,Forskolin的浓度为0.01nmol/L和0.02mol/L,在此条件下处理过的胚胎体节由正常的V型变成U型。该研究结果将有利于研究Hh信号对真鲷成肌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副溶血弧菌的热稳定直接溶血素基因tdh2和鳗弧菌外膜蛋白基因ompU进行融合,在大肠杆菌中得到表达,并利用该融合基因构建二联DNA疫苗pEGFP.N1/tdh2-ompU。用DNA疫苗按10和50μg/尾的剂量通过肌肉注射免疫大菱鲆,对大菱鲆抵抗致病性副溶血弧菌和鳗弧菌的免疫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5.
舟山渔场及其相邻赤潮高发区麻痹性贝类毒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小白鼠生物检测法和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对采自舟山渔场及其相邻赤潮高发区贝类的麻痹性贝毒素进行了调查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浙江舟山海域有毒贝类检出率为7.0%。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对2006年5月份采集的六横的西格织纹螺、岱山的毛蚶组织提取液进行麻痹性贝毒素测定,结果显示,六横的西格织纹螺体内麻痹性贝毒素含量为0.178Mu/g,毒力值为0.0356μg STXeq/g,其毒素成分由GTX2、GTX3、STX、dcSTX、C2组成:岱山的毛蚶体内麻痹性贝毒素含量为3.494Mu/g,毒力值为0.6987μg STXeq/g,其毒素成分由STX、NEO、C1、C2组成。浙江中、南部海域有毒贝类检出率为2.2%,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对2006年10月份在南麂列岛采集的棒锥螺的组织提取液进行麻痹性贝毒素的测定,结果显示棒锥螺体内麻痹性贝毒素含量为0.705Mu/g,毒力值为0.1409μg STXeq/g,其毒素成分有GTX1、GTX2、GTX3、NEO、C1、C2组成。  相似文献   

6.
自2009年以来,一种新兴的虾类疾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对全球对虾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已有研究表明,该病病原是一类含有特殊毒力因子的弧菌,主要是副溶血性弧菌(VPAHPND)。根据已发表的文献对该病的发生、流行、病症、病原、检测方法和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阶段性的总结,以期为该病症的防控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绿色"生物合成纳米抑菌材料以其方法简单、价格低廉、环境友好的优势已成为纳米技术领域中的一项激动人心的发展策略。为了研究生物合成纳米银(Silver nanoparticles,Ag NPs)对水产病原菌的抑菌效果,本研究分别以山楂果实超纯水提取物和山楂乙醇提取物作为还原剂和稳定剂,采用生物合成法制备出两种纳米银抑菌材料W-Ag NPs和E-Ag NPs。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对合成产物的光学特性、形貌特征以及晶体结构等指标进行了比较,并采用琼脂扩散法初步检测了W-Ag NPs和E-Ag NPs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两种典型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研究结果显示,W-Ag NPs的合成效果较为理想,它的粒径较小、更加均一,并且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检测了W-Ag NPs对鳗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及点状气单胞菌等4种典型的水产病原菌的抑菌圈,并测定了其抑菌动力学曲线、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研究结果表明,W-Ag NPs对四种供试水产病原菌均有显著的抑菌效果,10μg/m L和20μg/m L的W-Ag NPs均对鳗弧菌的生长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鳗弧菌的MIC和MBC分别为6.5μg/m L和12.9μg/m L。研究表明山楂提取物制备的纳米银抑菌剂对水产病原菌有显著的抑制和杀灭效果,在水产养殖领域中有着广阔的开发和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自2009年以来,一种新兴的虾类疾病-急性肝胰脏坏死病(AHPND),对全球对虾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已有研究表明,该病病原是一类含有特殊毒力因子的弧菌,主要是副溶血性弧菌(VPAHPND)。本文将从该病的发生与流行、病原、检测方法、防控措施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的总结,以期为该病症的防控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鱼类病原鳗弧菌致病相关因子及分子生物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是一种对水产鱼类危害严重的细菌病原,其流行区域广泛,能引起世界范围内的淡、海水鱼类及其它养殖动物发生弧菌病,常给水产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鳗弧菌的致病性与许多毒力因子有关,包括由质粒编码的铁吸收系统、细胞外溶血毒素、细菌鞭毛蛋白、胞外蛋白酶等。本文论述了鳗弧菌的主要致病性相关因子及研究进  相似文献   

10.
于1985—1986年,以山西省虹鳟鱼实验场的虹鳟病鱼(7—12cm)为材料,进行鱼病研究。从病鱼肝、脾、肾中分离出致病细菌,经分类鉴定为鳗弧菌生物变种Ⅲ(新生物变种),隶属于弧菌Ⅰ组中的淡水亚组弧菌。对该菌进行的药物筛选的抑菌试验表明:62.5μg/L的强力霉素和100μg/L的鱼安(主要成分为氯代脲酸)有效,同时结合采用井水温度低于自流泉水的措施,此病可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